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分析

2023-06-07 02:57赵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分析

赵丽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大家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培养孩子全方面综合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光要重视书本基础知识教育教学,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围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讨论,分析儿童心理发展,促进小学心理教育活动更好开展。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分析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3-0022-03

一、前言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儿童的人格塑造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年纪较小,心智尚不成熟,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良好的引导,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儿童身心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更加重視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让它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地让儿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二、儿童心理内容介绍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小学时期,儿童身心不太完善,所以小学时期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有着重要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个人爱好和兴趣等都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完善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等,总结出儿童心理特征。首先,具有敏感性特点。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智商、大脑还处于待开发阶段,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儿童在这个年龄段,有着很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对身边的大人还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老师和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状况,及时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老师需要了解儿童内心状况,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在学生成长阶段中,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着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在青少年阶段可能会有学业压力、成长烦恼、人际交往压力;在小学阶段可能会有兴趣班压力、人与人之间交往压力。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呈现不同,因此需要老师在进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时,切勿死板,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教育。另外,小学时期,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好动,观察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特征。在年龄的不断增长过程中,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都会发生变化,老师要注意学生情绪变化,不断引导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儿童心理特征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最后,儿童心理还有个体差异性特征,每一个儿童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差异,老师在进行心理教育时不能够按照统一的方式方法,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开展心理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

1.校园心理健康课程欠缺

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对儿童和谐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教育部统一发放教材,老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不重视,教材内容缺乏师生认可。相比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来说,心理健康的课程数量就有差别。语、数、英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科目,一周均有四到五节课,而心理健康课一周一节课,从学校安排课程数量直接反映出对小学心理健康的不重视。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特征,在小学期间,学生会有小升初升学压力、青春期、叛逆期、人际交往压力,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会出现在小学生身上,导致学生心情较差,长期郁闷,心理问题频发,小学生年纪较小,缺乏自我认知、心智不成熟,需要老师及时引导,进行沟通。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接触较多的地方,校园心理健康课程的欠缺,大大增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影响了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2.心理健康师资力量不强

我国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相较于国外略有落后,心理咨询人员专业性较差,专业心理医生综合素质低下,治疗方法和技术落后。在此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从医学角度来说,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门专业性、针对性极强的工作。在实际校园心理健康工作中,校园心理部门和课程代课老师都不是由专业人员组成,大多数是由语文老师或者思想品德老师代课。这些老师对专业的心理知识了解不多,教学采用传统死板的方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甚微。

3.学校与家庭之间联系不强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接触较多的两个主要环境,所以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对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很多心理研究表明,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需要学校和家庭两方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家长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成长环境,学校老师对学生没有一个充分了解,无法形成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合作,加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度。

四、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随着现代化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在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同样一直在发生变化,而这种种变化着的事物对于他们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总体来说,导致小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来自四个方面,即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首先,谈及家庭原因,包括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政治态度、文化教养、经济地位、家庭氛围等都可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孩子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由于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迫使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步加速,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各位家长们不得不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寄养在父母辈跟前,在此过程中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养责任的承担。然而,老一辈因为过于疼爱第三代,在生活方面对孩子照顾得较多,但却欠缺心理上的关心,感情上的交流。为此,因为过分溺爱最终导致孩子自然而然地丧失了许多自理、自制的能力,他们不懂得自主、自立,甚至心理非常脆弱,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表现得极度欠缺。其次,社会环境。虽然我国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国民人均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但也因为如此,现代社会家庭中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于是在这些独生子女当中就开始流行起来许多不良风气,比如过生日要讲排场,家长对孩子在物质方面的要求有求必应,这些孩子无形之中便产生了一种攀比心理,远远抛弃了一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再次,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新的社会时代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因此在思想方面也表现得比较开放,受到家长影响,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这些学生行为思想也都比较开放,他们不仅能力强且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总期待受到周围人的认可与肯定,有时还会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比如个别学生老师夸他能干,故为了再度引起老师的注意,就刻意地在课堂上大喊大叫。最后,教育环境。本身学生在步入小学以后就是进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基础时段,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往往会对他们的一生都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但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往往太急于让学生成才,这样就容易忽视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指导,甚至有个别教师思想态度不端正,职业素养低,导致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小学生的发展教育,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学生造成了一些压力和负担,最终促成了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开展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小学生年纪小,缺乏自我意识和正确的判断能力,思想较为幼稚,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可能会沾染上不良习惯,影响他们的成长。老师不光传授学生书本基础知识,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我国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要求下,我国教育核心从老师转变为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深入贯彻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学校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主要学习生活在学校里,校园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和成长发挥着引导作用,一个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班級整体氛围、学校整个校园风气、老师上课方式和学习氛围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性格和综合素养,对学生心理带来影响[1]。

六、完善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专业心理师资力量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师资力量占有重要地位,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重视心理健康老师的专业性。在学校教学中,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处。儿童心理特征之一是高度敏感,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商、思维方式都处于一个待开发阶段,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很大的开发空间,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心理,做好学生心理疏通工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因此,要使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需要壮大优秀心理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心理师资力量[2]。

学校里的心理学教师有相应的教学经验但实际心理专业性不强,针对这部分老师学校可以采取劝退的方式,优胜劣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由于心理健康是一项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专业,所以就需要引进心理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提高校园心理健康教师的门槛,选拔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校园心理教师的质量和水平,让教师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疏导心理。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同时对心理健康老师进行考核,确保培训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都要不断地进行学习,积攒教学经验,完善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比较繁杂,所涉及方面多,不仅仅要学习心理咨询、心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政治、哲学、社会学等知识,老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学习和注重实践,学校也要适当地给予心理健康老师肯定,在评先评优过程中给予鼓励,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3]。

(二)结合学生实际教学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善于观察,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切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坚持松弛有度、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原则。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有人际关系压力、小升初压力、作业和课外辅导压力、自我认可度较差、自卑等原因,老师可以根据小学各个年级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在小学心理教育中,重点做好提前预防工作,进行积极的沟通疏导,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尽量减少后期走向专业治疗道路。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碰到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要积极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告知学生情况,引起家长重视,一起共同努力帮助学生矫正,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可度,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在学校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性格特点是不同的,老师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多样性的心理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关注,保证心理教学质量[4]。

(三)采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国家在小学心理教育教学问题上不断地做出改革,学校基础设施在不断进行完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好基础设施资源,抛开陈旧的授课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进一步促进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开展。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学,在课堂上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教学,观看心理知识的动画短片,通俗易懂,能够直观地学习一些小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老师可以和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增加他们在课堂的参与感,提升心理教育的质量。例如,在《与压力的奇妙之旅》这节内容中,老师采用PPT形式,结合小学生特点,用一些动画和人物形象来表达,用气球的几种充气情况表达不同压力下人的状态,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有压力的时候,大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缓解压力的,从而引出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释放,及时地进行沟通交流,让自己重现活力。

七、结语

当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应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艳荣.基于德育视野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6):179-181.

[2]赵伟伟.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A]//.中小幼教师新时期首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C],2022:593-595.

[3]刘卿.“医教协同”助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江苏教育,2022(40):16-19.

[4]刘峥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科幻画报,2022(5):27-2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分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