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方法与策略分析

2023-06-07 00:24索志彤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幼小衔接方法策略

索志彤

【摘要】幼小衔接工作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难点环节,区别于幼儿教育的常规化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幼儿具备小学学习意识、形成学习习惯,在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逐步打造小学学习的基础、构建小学学习的情感和学习思想。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务必充分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尽可能在匹配幼儿认知的基础之上完成综合素养提升。全文就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概念分析作为入手点,针对性探索了幼小衔接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幼小衔接的实施现状,结合大班幼儿教学实际分析了幼小衔接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幼小衔接  教学实施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3-0124-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們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园迈向小学阶段是人生早期的一个重要转折,如何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一直备受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对于幼儿而言,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教育能够推动他们的综合发展,让他们能够更好适应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现阶段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很多幼儿教师没有掌握到幼小衔接的正确实施方式和教育教学理念,导致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影响了幼小衔接质量。所以,探索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对于推动幼儿园教育教学整体工作、打好幼儿小学学习基础具有重要价值。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是一个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正是儿童结束幼儿园的教育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化小学教育的初期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个转折期。其核心是通过幼儿园、小学、家庭、行政、教科研五种因素的影响,让处于该年龄阶段的儿童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方面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并为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工作的目标是从幼儿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思维、社会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维度进行培养,确保他们能够在大班结束之后快速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能够尽快消除陌生感,培养良好的入学兴趣与愿望,建立向往小学生活的思想与情感。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面临的挑战

(一)学习环境变换

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幼儿园,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天性、探索天性、玩耍天性,大多数幼儿园都会通过一些色彩斑斓的卡片、形状各异的动植物进行装扮,且幼儿园中有大量的教学玩具、户外玩具用以满足幼儿日常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另一方面,幼儿日常生活涉及的饮食过程、睡眠过程、如厕过程都有生活教师进行照顾。所以,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相当舒适的,所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几乎完全实现了“寓教于乐”。但是,一旦幼儿结束幼儿园生活步入小学,大多数校园就不会有如同幼儿园一模一样的教育环境,且很多行为都需要独立自主开展,很多幼儿因为环境发生变化无法适应自身的身份变化。所以,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工作的首要挑战便是环境变化。

(二)教学模式变化

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实施教学是建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等相关指导性文件基础之上,充分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的。整体而言,幼儿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以启蒙性、趣味性、探索性等教育手段为核心,以实践活动、游戏活动等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而且,幼儿教育过程中大多没有标准化、统一化的教材,大多数幼儿园都是采取校本教材,根据本园幼儿需求和特征实施教学。小学阶段的教学开展是根据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且在教材选择上具有统一性,教学计划、教学系统也趋于完整和专业,且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开展是相对独立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规规矩矩”在课堂听讲,而且还要进行课后作业完成,并通过不同学科学习过程完成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又一挑战。

(三)学习模式变化

幼儿接受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以启蒙教育、引导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学习引导、学习启蒙和学习辅助。此外,幼儿天性爱玩,所以幼儿学习过程大多为游戏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学习。小学阶段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守教师的课时安排、课程教学安排进行学习。且尽管现阶段“双减”政策实施,但是小学阶段的学习因为学科数量较大,学习压力依然不小。所以,对于刚刚脱离幼儿园进入到小学的幼儿来说,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他们无法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和小学生活。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现状

大班幼儿一旦结束幼儿园学习,就会迅速进入小学阶段,很快就会接触小学阶段的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模式。但是,缺乏有效衔接经历的幼儿在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习兴趣上往往不足,不能很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幼儿接受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以启蒙教育、引导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学习引导、学习启蒙和学习辅助。现阶段,家长、幼儿园、小学都认识到了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且有大部分幼儿教师已经逐步开始实施了幼小衔接工作,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没有达标,且衔接教育工作基本上流于表面,没有发挥出教育价值。

比如,部分幼儿园为了幼儿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了小学教师模拟、小学校园参观、小学生活动参与、小学生学习心得讲座等活动。但是这些幼小衔接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且衔接工作的核心也没有围绕着幼儿实际情况,造成了幼儿对小学学习感触不深。尤其是小学生活动的参与,极易造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问题出现,使得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成为“拔苗助长”的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一)展现幼儿教育主体地位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要想顺利开展,幼儿教师务必将幼儿放在衔接工作的教育主体地位,所有的衔接教育理念、衔接教育手段、衔接教育活动都应当围绕着幼儿开展,且需要适当参考《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的相关要求和内容。同时,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本质是承上启下和教育过渡,不仅是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快速融入小学生活、适应小学学习的关键。尤其需要注意,只有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小学学习和小学生活的适应,衔接工作才具有有效性和实践性,幼儿才能逐步培养起符合小学阶段学习的学习心态、学习习惯。

比如,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务必针对饮食过程、睡眠过程、如厕过程进行调整,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之上有策略地减少陪伴和引导,让幼儿逐步形成自我行为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完成自我照顾、自我独立。同时,幼儿教师应当联合小学教师实施“教学观察”和“教学过渡”,让幼儿教育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参与进来,并配合幼儿教師打造幼儿的“小学生”属性,也让幼儿对小学教师产生初步认知。

(二)强化幼小衔接互动

幼小教学互动是解决幼小衔接中的环境变化引发问题的关键,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方略,更是防止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的重点。幼小教学互动更多在于幼儿教师引导幼儿与小学阶段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即通过“大带小”完成衔接工作,引导幼儿逐步朝着小学生思维和行为发展。具体来说,幼儿教师可以选取本幼儿园步入小学阶段的低段小学生,以“幼小交流日”的活动形式引导小学低段学生回归到幼儿园和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幼小交流日”的实施过程中,小学生充当“哥哥姐姐”,带领幼儿一同进行学习和生活,把一些优秀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传递给幼儿,让幼儿的心理得到触动。

比如,“幼小交流日”开展过程中,由幼儿教师组织,小学生带领,大班幼儿参与,一起感受“升国旗”“做早操”等小学阶段学生参与的活动;尽量不体现教学内容的情况之下让幼儿感受小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小学生带领幼儿进入模拟小学课堂。

(三)深化家园合作机制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务必树立家园合作意识,旨在依托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合力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工作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结合现有幼儿教育内容和经过筛选搜集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进行创新,以确保幼儿教育活动既能满足幼儿园教育需求,又符合幼儿家庭教育需求。同时,注重教育活动内容实施是否迎合幼儿兴趣的激发和核心能力的培养,确保通过家园合作的实施让幼儿有所顿悟,逐步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意识。

比如,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数小鸡+数小鸭+简单数学”的教育模式,让幼儿在“数小鸡”“数小鸭”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小鸡或者小鸭的变化了解简单数学减法的意义,为幼儿步入小学之后学习数学奠定基础。家庭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指导家长运用“鸡妈妈生宝宝”的故事教学法,让家长为幼儿讲述“鸡妈妈生宝宝”的故事,并在故事中渗透一些简单加法,让幼儿学会“数数”。这样,依托家园合作,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创新教育得到了保障,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质量得到了提升。

(四)打造融合课程

幼儿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从幼儿步入儿童的过程,也是由懵懂幼稚走向逐步成熟的标志。对于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工作而言,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学习意识、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增强过程。所以,幼儿教师应当明确幼儿教育和小学阶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差异,重视起幼儿教育知识和小学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打造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融合性课程,逐步培养幼儿自学能力,强调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融合课程的打造,需要幼儿教师在课程内容中既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知识发现,也要促进幼儿学习能力、行为能力的构建,逐步缓解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的心理压力。

比如,传统幼儿教育中有“找朋友”的音乐教育活动,为了让“找朋友”具有小学教学特征,推动幼儿发展,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加入适量的故事内容、图片内容、音效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游戏化教学,让学生进行故事阅读、故事情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想法表达,进而逐渐树立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五、结束语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已经逐步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和方向,实现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育合力,有效推动了幼儿的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和小学学习,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科学合理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务必认识到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的现状,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和《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基础之上实施幼小衔接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蔡芳婷.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3):86-90.

[2]邵巧云.基于幼儿生活的幼小衔接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2,35(3):115-119.

[3]任丹萍,赵慧君.日本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路径、成效及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22,44(5):104-112.

[4]李召存,李琳.迈向高质量教育时代的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2022(5):1-10.

[5]程绍仁,王欣林.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38(4):22-31.

[6]刘源,程伟,董吉贺.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心理过渡:意蕴、阶段及调节[J].中国教育学刊,2022(4):13-18.

[7]谢冬英.大班幼儿幼小衔接中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5):136-138.

[8]李琴.谈大班第二学期如何开展幼小衔接工作[J].才智,2020(13):107.

[9]郭阳芳.幼儿园中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才智,2020(12):171.

[10]席小莉,成颖丹,赵国栋.幼小衔接四十年述论——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文化论坛,2020,12(2):93-99.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幼小衔接方法策略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浅析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的方法
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