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023-06-07 17:20乐四妹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优化策略幼儿园

乐四妹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小衔接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不可否认,幼小衔接呈现“单向化”“小学化”“形式化”等现实问题,并未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现立足儿童认知发展需求,分析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实施意义与存在的弊端,并以全人视角、儿童站位、多方共育为着力点,探究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优化策略。以期打造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幼小衔接新样态,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助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  幼小衔接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3-0130-03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等窄视化观念的影响,幼小衔接展现出诸多的局限性,从学理上重新调整功能定位,走出教学实践误区成为亟待探究的核心问题。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对于如何减缓衔接坡度提出了指向性的要求,为幼小衔接的转型带来了新契机。对于幼儿园一线教师,深入研读教育新理念、新要求,从中抽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成为当前要务。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实施意义

(一)助力儿童向小学平稳过渡

由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是儿童早期面临的一次重大转折,由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全新的教育环境与学习要求,儿童的身心势必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性。科学高效的幼小衔接能够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更好地接受、适应学习新生活。一方面促使幼儿熟悉环境与规则。在学前教育的末期,教师在物理环境、作息规律与教学方式上逐渐向小学靠拢,弱化幼儿园与小学外在差异化,减少幼儿对新环境、新形式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促使幼儿完成身份认知的转变。小学阶段更加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幼儿园通过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幼儿重塑自我概念,学会平衡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同时,引导幼儿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撑,更为从容地迎接新的成长阶段。

(二)推动儿童素养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意义而言,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儿童成长道路上的重大经历,其教育成效关乎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具体而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强调一日活动皆课程,通过多元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活动,支持幼儿完成亲近自然、操作体验、运动探究、交流合作等行为,从中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或情感体验,再经过教师的干预将其转化为具身认知,推动学习力、理解力、感受力、审美情趣的发展。而上述积累皆为基础教育中符号化、概念化、思维化的学习奠定基础,形成实现深度学习的固有经验与智慧支撑,助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幼小衔接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多个维度培养幼儿的益于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对于今后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提供积极的价值观与情感支持,一定程度上对学业成就与社会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潜在加持。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实践现状

在大力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教师对于幼小衔接的价值认知逐渐达成普遍共识,并走出诸多的探究尝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充分理解与展现幼小衔接的本质意义。

(一)存在“小学化”倾向

目前在学前教育末期组织集中性、突击性的转型适应活动是幼儿园落实幼小衔接最为常见的方式。从教学内容而言,由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等领域向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学科知识转变。虽然也是为小学的入学适应做准备,但是单纯指向实时性知识的内容设计,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脱离儿童文化的本质。从教学方式而言,改变教室的座位布局、模拟小学课堂、组织小学实地参观等活动,看似有效且合理,实则是一种单向的靠拢,反映出实用逻辑的肤浅性,是造成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积重难返的症结所在。

(二)存在“形式化”问题

现阶段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活动更多的是体现在外在的衔接,例如,了解小学的学习方式、内容安排以及规则要求等。看似事无巨细,但是都是隶属于同一认知维度,展现出一定的片面性。教师忽视了内在认知与情感的塑造,例如,习惯的培养、心理的塑造、思维的淬炼、情感的激发等深层次的衔接较为匮乏。幼儿的自我认知并未得到改变,缺乏应对变化的核心能力与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过于强调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而弱化了可能遇到的挫折与挑战,并未教会幼儿调整心态、转化认知方式、协调人际关系的应对之法。不仅容易造成心理的落差,而且不利于幼儿更好地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

(三)存在“经验化”问题

在组织与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时,教师通常以自我意识与自我经验为主导,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虽然保证了教育活动的规范性与有序性,但是在适切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而言,体现出重授予轻体验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对幼小衔接活动做出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地实施,呈现认知的单向灌输现象,幼儿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主动的发现、探索与建构,造成认知体验不够深刻。另一方面幼小衔接并未突出未知事物与幼儿固有经验的关联性,造成了认知的断层,幼儿的适应活动缺乏具身认知的支持,主观能动性受到制约,容易出现理解层次肤浅,接受度不高的问题。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优化策略

(一)立足全人视角做好入学准备

1强化认知准备

幼小衔接的认知准备可以从学习意识与方法、生活能力与习惯、社会交往三个维度着手。第一,学习意识与方法方面,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思善问的学习品质以及持续、专注的学习习惯。例如,绘本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改变以讲代读的指导方式,为幼儿提供充足、自由的独立阅读空间。融入更多的启发性问题或是平等互动交流,鼓励幼儿分享自我阅读理解与感受。同时,向幼儿推荐优秀的阅读素材,以阅读竞赛、师生共读等趣味性的活动为载体,促成课外阅读,提升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塑造持续阅读的习惯。第二,生活能力与习惯方面。教师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与安全防护意识置于首位。例如,在每天午休结束之后,组织幼儿独立收拾自己的床铺,渗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又如,制定值日生计划,组织幼儿轮流完成教室卫生的清洁与维护,提升责任意识与劳动能力。第三,社会交往方面,教师以小组合作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模式,为幼儿创造更多的交往合作机会。与此同时,可以定期组织小组竞赛、班级运动会等比拼类活动,促使幼儿体验何为群策群力、互助合作,增強集体荣誉感,学会平衡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通过多方位的认知准备,促进幼儿关键能力的发展,为小学学习生活奠定素养基础。

2.注重心理准备

幼小衔接的心理准备主要包括求知欲望、自制能力、胜任感等方面,塑造坚强、勇敢、有爱的内心世界。第一,从求知欲望角度而言,学习是步入小学阶段之后的主要任务,而且小学不再以游戏作为认知的载体。这就要求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唤醒学习自觉。例如,教师采取积分式评价机制,注重挖掘幼儿日常学习表现中的闪光点,给予积分奖励,并定期设置学习情况讲评课,及时给予幼儿以积极的学习反馈,增强学习成就感,激发求知欲望。第二,从自制能力方面而言,小学课堂更加强调幼儿的自律性与专注性,幼小衔接教育应由解放天性向自我约束转变,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能够在课上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限时训练活动,如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写字或是绘画等,循序渐进地渗透时间观念与规则意识,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提升幼儿的自控能力。第三,从胜任感方面而言,刚刚步入小学的儿童容易出现自我怀疑的倾向,针对此情况,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注重胜任感的强化训练。例如,在户外运动活动中,通过调整投放材料的高度、重量、长度等,制造有梯度的挑战,并鼓励、启发幼儿独立寻找解决方案。引导幼儿由“我不知道”“我不会”“我不行”向“我愿意尝试”“我能行”的转变,塑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塑造直面困难的勇气。

(二)立足儿童站位设计体验活动

1.尊重幼儿理解与感受

幼小衔接应以幼儿的主体需求为中心,树立“儿童是积极的行动者”的教育底层逻辑,尊重幼儿的主观认知与感受,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与引导,让幼儿在真切的实践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与自我力量。以小学实地参观活动为例,教师转变走马观花的流程,采取项目式学习模式,突出幼儿对小学的主观印象。首先,搭建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教师综合考虑幼儿的性格特点、认识基础与需求、思维水平、个人意愿等多方因素,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并布置探访小学活动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一是调查小学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特点,并对比幼儿园实际体验,分析二者的异同点。二是各小组相互探讨应该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制定未来学习规划。三是反思自身认知局限性,说一说想要得到教师的哪些帮助或指导。其次,组织幼儿有目的地展开小学探究之旅,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内心的疑惑。在完成实地走访之后,引导各小组针对参观所得、所感进行交流,完成项目任务。而教师作为辅助者、组织者与引导者,为幼儿的项目探究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组织体验活动,促使幼儿主动建构对小学学习生活的认知,解决内心疑虑或关心的问题,了解真实的小学生活,形成清晰、正确的感官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从幼儿的探究结果中生成入学准备工作与帮扶适应策略,提升幼小衔接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强化幼儿经验与认知

幼小衔接并非是一味地向小学看齐,而是突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将学前教育阶段的认知积累作为衔接过渡的起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小衔接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的固有认知与经验定位逻辑起点,强化幼儿的自我概念,实现自然过渡。例如,设计“回溯园内生活,见证自我成长”的主题活动。首先,教师将幼儿一路走来的精彩瞬间制作成微课,例如,第一次独立整理床铺、第一次上台表演等。又如,展示使用过的物品,积木、小床、水杯等。再如,小班、中班、大班的晋升瞬间与能力对比等等。带领幼儿认真观看,重温自己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借助真实的场景唤醒幼儿的潜在记忆,感受自己不断的挑战未知、战胜困难的学习经历,激发自我认同感。其次,设计互动交流环节。让幼儿相互分享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难忘事件。例如,在与最好的朋友相处中发生激烈的冲突,分享自己是怎样解决的以及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又如,第一次在儿童节表演节目的经历,讲述自己的排练过程以及活动体验等等。通过幼儿的互动回忆与分享,进一步强化自我概念,放大成长的喜悦感与自豪感。最后,组织幼儿展望未来。分享对小学生活的期待,促使幼儿明确、接纳自己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幼儿园大朋友。同时,将幼儿园的成长经历转化为面对全新挑战的力量,激发自信心,增强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涯的掌控感。

(三)多方合作共育

幼小衔接是一项综合、复杂的教育活动,单纯依靠幼儿园单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促成多方合作,构建共育联盟,提升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第一,幼小双向衔接。高频、高效的幼小互动是提升有效衔接质量的重要保证,双方教师捕捉有利契机促成多元交流。例如,幼小教师的双向教研活动,双方互通有无。小学教师分享初入校学生的身心表现,如学习态度、方法、思维以及心理动态、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对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带来启示。又如,幼儿园教师组织“同上一堂课”活动,要求小学师生到幼儿园进行交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与小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同时,双方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幼小衔接工作方案,共同支持幼儿的顺利过渡。第二,家园协同引导。家长作为儿童成长中的第一任教师,在幼小衔接这一关键成长时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园教师应唤醒家长的教育重任,促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为幼小衔接赋能。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注重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转变越俎代庖的溺爱,坚持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管理自己的房间、保管自己的物品。又如,家长注重时间观念的培养,引导幼儿制定作息表并严格执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多方合作拓宽幼小衔接教育渠道,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共同助力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关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教师应提高重视程度,改变以经验主义为主导的刻板教育思维,结合幼儿认知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为高效的幼小衔接实践活动,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这一成长转折点,以积极乐观、从容不迫的心态迎接成长阶段。

参考文献:

[1]葛康伟.走好学习生涯的第一步——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22(21):35-38.

[2]史建榮,张若昕.探索幼儿园推进“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J].山西教育(幼教),2022(10):46-48.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优化策略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