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2023-06-09 08:24薛永超曹仁义李俊键王建国
大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工科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薛永超 曹仁义 李俊键 王建国

[摘 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如何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三全育人”之目的,是每位高校教职员工必须深思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石油高端智库,特色鲜明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不仅要承担维护国家石油安全的重大使命,而且要培养学生“学石油、爱石油、干石油”的家国情怀,使之成为石油行业的中流砥柱。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对专业基础课程油藏工程课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油藏工程;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新工科;“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2-0024-0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首次专题召开面向思政课教师的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具有划时代意义。此次座谈会是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姊妹篇,是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回头看”,更是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向前看”;是在用抓课程、抓基础、抓关键、抓难点的方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确定了发展路径,吹响了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号角。

一、油藏工程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一)课程思政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就是要全面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要培养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教育学生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教学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要与时俱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也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然而,这对于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来说存在一定难度。首先是专业课程理论内容相对固化、理论性及逻辑性强,很难在逻辑缜密的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其次是专业课程内容繁多,而课程学时有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思政教育;最后是很多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关联性不大,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成为困扰专业课教师的难题。但是不管问题有多难,对高校教师来说,传道授业解惑是其职责和使命,授业解惑是“教”,是基础和手段;传道是“育”,是根本和灵魂。因此,广大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专业课教学不仅能完成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且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准、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从而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油藏工程的矿场实践形成了伟大的石油精神

中國石油高等教育是随着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而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石油高校都曾经隶属于中国石油工业部(即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它们都与中国石油工业有着千丝万缕、荣辱与共的关系。新中国石油工业在长期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石油精神,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作为中国石油工业高端智库,石油特色鲜明的中国石油高等院校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学习和宣传石油精神,让石油精神在各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有责任让在校大学生知晓和发扬伟大的石油精神。

众所周知,石油工业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油气经济采收率,即应用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解决油气田开发设计及油藏管理这一系统工程问题,应用有效开采机理、驱替理论和工程方法预测和分析油藏未来开发动态,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便获得最大的油田开发经济效益和采收率。因此,石油高校必须以油藏工程课程为依托,融入石油精神,在油藏工程课程中有机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让未来的石油人充分理解伟大的石油精神,树立“学石油、干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的伟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使石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石油精神的内涵

石油精神是历代石油人前赴后继接力传承形成的精神文化积淀。石油精神是石油行业全部优秀精神和优良作风的总和,是全体石油人认同和践行的价值观和精神形态,包含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玉门精神、克拉玛依精神、好汉坡精神等,它们浑然一体,筑起了石油精神体系。石油精神是一条奔腾前行的长河,历久弥坚,是石油人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不竭精神动力源泉,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文化优势的集中体现。

石油精神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在石油精神体系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核心灵魂,代表着石油精神的最本质内核,发挥着“标杆和旗帜”的引领作用。它是石油精神的璀璨明珠,其精神光芒永远引领和激励广大石油人奋勇前进。石油精神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这既是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基本内涵的传承发展,又是在新的历史阶段融合了时代元素、时代内涵、时代特质、时代活力、时代楷模的新时代精神。

二、油藏工程知识体系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高等教育应该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欲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开展课堂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在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同样重要。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针对石油工程特色性专业课程探索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方式和结合点,通过构建油藏工程教学平台思政教育模块,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有更多的机会、更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使其思想觉悟上一个新台阶,为更好地解决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做出积极贡献。

专业课思政教育切忌“硬植入”,一定要避免为思政而思政的错误方法。专业课思政教育应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对专业课教师智慧的新挑战,要求广大专业课教师必须潜心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努力寻找最佳契合点。

针对部分大学生思想功利化、信念与行动有所偏差、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团队合作、玩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藏工程教学团队近几年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梳理教学内容、持续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了如下几个油藏工程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希望达到专业课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积极效果。

(一) “油藏工程设计”课程思政

在“油藏工程发展简史”部分,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近40年来油气田发现规模及勘探开发成本的变化趋势,归纳出“科学技术是推动石油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为将来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为祖国石油工业发展而读书的夙愿。

以“大庆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为切入点,介绍大庆油田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及原因,以此阐述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的形成过程及意义,号召学生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以“油藏驱动压力”为切入点,介绍“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的油田俗语,告诉学生“油井压力与产能,自我加压学习与效果”的学习动力来源及意义。当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委屈时,我们要认识到其实这是在锤炼我们的信念和意志,要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以“开发层系”划分原则之一的“同一开发层系内所有小层物性基本相似,尤其是渗透率应当相近”为切入点,阐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每一名学生都应找到目标一致、志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大家相互鼓励,踏踏实实地学习,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健康、快乐;并以“孟母三迁”为例,论述寻找伙伴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应该以那些学习努力且成绩优异的同学为榜样,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长为国之栋梁,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以“编制油田开发方案”为切入点,强调“万事不谋不立”的道理,向学生强调应该规划好人生道路,制订长期、中期、短期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时时刻刻对照计划,严格自我考核。

(二)“油田开发动态分析”课程思政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本质概括为“检”“病”“治”“康”。“检”就是油藏动态分析,“病”就是探究油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治”就是进行油藏开发调整,“康”就是提升油藏开发效果。

以“油田动态分析内容”为切入点,提醒学生要时时自我约束,日日自我反省,常常自我更新,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必修课,使自己快速融入学习大潮中,时刻牢记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切莫贪恋游戏。强调“学习时间”与“游戏时间”的辩证关系,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如果游戏时间长,则学习时间就短,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把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切莫把时间用于游戏;如果游戏时间过长,则“学习效果”就会“游戏人生”。

以“物质平衡方程”为切入点,强调学习投入与学习产出的辩证关系。告诉学生不仅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要保证学习时效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油田注水开发时机”知识点教学中,以“油田早期注水”为切入点,阐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号召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大学时代勤奋学习,不要留下遗憾。并以长庆油田创新的“超前注水”技术为切入点,阐述思维方式转变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鼓励学生要养成批判性学习思维,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在 “油田注水开发方式”知识点教学中,以“油田常见的四种注水方式适应性”为切入点,阐述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提醒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油藏动态监测与调整”课程思政

以“试井分析原理”为切入点,讲述王德民院士1960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大庆油田几十年,提出“松辽法”试井技术、“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等伟大创举,使中国三次采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拔得头筹的事迹。2016年4月12日,国际編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以此倡导学生“学石油、爱石油、干石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献身石油”的执着信念和赤子情怀。

生产测井之一的“产液剖面”测井是查找“出工不出力”的射孔层,并对其采取适当措施,让其对油井产能贡献力量。以此为切入点告诫学生要真心实意地学习,杜绝“假学习”,每一堂课都应该全身心投入、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而不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在教室心在外”。

以“以油藏开发动态变化”为切入点,告诉学生大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最珍贵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积极向上的变化,应该总结并发扬光大;对于思想消极的不利变化,更应该总结教训,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调整,从而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与祖国的时代呼唤紧密结合。只有这样,若干年后回忆大学生活时,才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以油藏开发调整之一的“井网调整”为切入点,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井网(包括井网形式、井网密度),使主观部署的井网更好地适应客观油藏特征的需要,从而达到较好的开发效果。以此来强调“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号召学生既要遵从大学教育规律,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来适应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不能像高中那样完全靠班主任督促;又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以榜样为力量,以祖国建设为己任,多读书,勤思考。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更应该努力适应社会生活,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

三、结语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它是为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而进行的科学创新,其实施理念为协同育人。石油精神是几代石油人艰苦奋斗的结晶,油藏工程作为具有石油特色的主干核心课程,更是承担着宣扬石油精神、传承石油精神的责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藏工程课程的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了多个油藏工程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 参 考 文 献 ]

[1] 彭红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1(5):1-3.

[2] 王顺慧,段文猛,解正峰.科学伦理教育融入石油高校化学专业课:课程思政背景下以“有机化学”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5):9-12.

[3]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 林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属性与思政建设:以“四个自信”为主线[J].大学教育,2021(5):130-132.

[5] 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等.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44-46.

[6] 付静,徐加放,李爱华,等.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60-61.

[7] 王浩铮,王晨晨,范翔宇.“变质岩岩石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5):58-59.

[8] 李勇,邱静文.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56-57.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新工科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