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建设工作体系,助力一流课程建设

2023-06-09 08:24王志华刘臻杨慧单英晋尹星
大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王志华 刘臻 杨慧 单英晋 尹星

[摘 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秉承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全面落实OBE理念, 构建“三改三抓三强”课程建设工作体系,即通过改体系、改内容、改方法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抓队伍、抓教材、抓资源紧抓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通过强管理、强平台、强投入构建完善的工作治理体系,全面助力一流课程建设,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关键词]课程建设;治理体系;教学改革;一流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2-0046-03

课程是教育中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又是最根本的问题。课程建设是一项典型的复杂工作,建设的主体教师和作用的对象学生都具有复杂性,而且不仅教学过程是复杂问题,还涉及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教学安排、软硬件条件等问题,更是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提出“四新”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1]。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推进,直至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和“课堂”,在全国掀起了“金课”建设和课堂革命的热潮[2]。当前,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均纳入“双一流”建设范畴,成为一流专业建设乃至一流高等教育建设的关键因素。如何全面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课程建设水平,而且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乃至学校育人质量。

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抓住课程就抓住了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我校”)几任校领导均在不同场合强调:抓课程建设应该是我校人才培养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核心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和基础工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从学校办学经验看,高水平的课程奠定了学生成才的基础[3]。

从北京石油学院到华东石油学院再到石油大学,我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师名课,具有重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传统。1987年,学校提出了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设立了课程建设与教学实验建设基金,开展了“一类优质课程”评选工作。1989年,沉积学和沉积相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年,李文瀛教授完成的“注重直观式形象化教学,提高物理课教学质量”项目和吴铭芳教授完成的“建设外语教学系统工程”项目,均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年,我校开始把校重点课程列入“211工程”项目和常规教学项目重点投资。2003年,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66门。学校重视课程建设的传统也直接体现在了人才培养质量上,我校本科毕业的校友成为两院院士的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4名,学校还名列世界500强CEO母校排名榜第6位[4]。

2014年以来,我校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振兴本科教育行动方案》等文件,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构建了“三改三抓三强”课程建设工作体系,并持续改进,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领域:改体系、改内容、改方法

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持续改进理念的重要内容。2016年,我校在教学工作中全面推行产出导向(OBE)理念,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和突破口,系统推进全校教学改革工作。

(一)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体系是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出发,按照OBE理念,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在2017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所有专业都建立了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实现矩阵。为强化持续改进,在制定2020年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我校聘请工程教育认证知名专家参与各专业方案论证,全面开展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质量评价,进一步做实做细OBE理念要求。

当前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的更新速度和延伸领域已经远远超过专业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以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更新课程体系。我校各专业紧跟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探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如石油勘探类专业增加智能探测、大数据分析、遥感科学课程,石油开发类专业增加智能油田、大数据开发、非常规油气等课程,石油化工类专业增加炼化一体、智能化工厂、绿色化工等课程。

(二)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内容

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变革,为产业、行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不仅深刻影响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还给大学开设的传统课程带来了巨大挑战。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已经由基础型、操作型向前沿技术、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专业融合应用方向发展,课程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程内容只有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才具有生命力。通过课程内容的更新,将学科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也是“金课”建设的基本要求。我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鼓励教师以科研反哺教学,并作为一流课程建设的重点观测指标。如石油工程专业油藏工程核心课程,内容经历了2000年前侧重砂岩油藏开发的基本方法、水驱开发油藏动态计算、常规试井解释方法和经典油藏工程方法等,到现在的注重非常规能源(致密油氣、深海深地油气)开发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等;而石油炼制工程的内容从传统炼油技术向分子炼油技术、炼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推进教学考一体化改革,以信息技术融合重塑教与学范式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活动载体。教师的责任绝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自由探索的学术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由教师单向传输转变为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全面提升。为此,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所教授课程的相关知识,还必须以经典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因此,我校大力推动案例式、启发式、问题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实现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或小班化教学。同时,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转变必然带来评价方法的改革。我校全面开展考试方法改革工作,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评价,逐步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增加过程考核的次数与难度,提高过程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力争五年内实现所有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下降到50%以内。各学院在课程考核中减少客观性题目,普遍采取答辩、大作业、调研报告、作品设计、网上考试等多种方式,增加考试难度,实施综合性、非标准答案考试。

二、紧抓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抓队伍、抓教材、抓资源

(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第一,加强课程团队建设。“金课”建设涉及面广,特别是对专业人才培养而言较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任务量大,必须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课程团队是教研组织的最小单位,可以围绕课程建设任务开展协同攻坚。我校启动以课程为单位的团队建设工作,全面构建“课程—团队”矩阵,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和课程主讲准入制。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团队认可、试讲等环节,具备讲授相关课程资格方可加入该团队;教学任务要严格按照团队教师要求进行安排。目前全校组建课程团队近700个,初步实现了“人人进团队、课课有团队”的建设目标。

第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础教学组织建设的首要功能是“教研”,通过教研活动的组织激发一线教师改革活力。学校设立每月1次的全校基层组织活动日,营造全校重视教学的氛围,同时要求各基层组织围绕本科教学重点工作,每学期开展不少于8次主题活动。近年来,我校成立了覆盖全体教师的90多个基层教学组织,年均开展活动1600余次,在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和關键性作用。

第三,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关键,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师发展培训工作是高校重点工作,也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我校自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全面构建“三级四层次多模式”立体化的教师发展体系,搭建从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到资深教师的阶梯式教师教学发展体系,通过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支持。一是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素养计划,开展上岗培训制、助教制、教学比赛制,帮助青年教师站上、站稳讲台;二是实施青年教师卓越教学能力培养计划,定期举办讲座、工作坊沙龙等形式多样的卓越教学班,形成追求卓越的教学文化;三是实施教师教学发展专题研修计划,紧跟教育改革热点,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二)打造精品教材,提升教材建设质量

高质量的教材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提升教材建设质量。一方面,要紧抓内容更新,注重教材形式多样化。我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产业技术发展开展规划教材立项建设,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同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紧跟时代发展,鼓励出版新媒体教材,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另一方面,以传统优势教材为突破点,打造精品教材。我校的石油石化教材一直以来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近年来有一定的弱化倾向,存在更新不及时、选用量下降的现象。对此,我校系统梳理石油石化方面的传统优势教材,专门组织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学者牵头编写,打造精品教材,并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保持教材在国内影响力。

(三)加强优质资源建设,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2014年,我校启动了重点课程建设,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对人才培养起关键作用的课程纳入重点建设范围。同时学校引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集课程建设、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等功能为一体的课程平台——“石大云课堂”,打造时时、处处可学的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现了近400门重点课程的资源数字化,重点建设了仿真动画、教学视频、典型案例等高水平资源。2017年,我校推出“全部课程上网计划”和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导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初步建成了泛在化的数字课程图书馆。在第一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中,我校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门,线下线下混合式课程4门。

在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持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践教学融合。由于石油行业是典型高压、高危、高温行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为解决原先实习教学“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问题,学校投入大量资源推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工业化实习和沉浸式仿真训练的有机结合。目前,自主研发模拟实训项目200余个,覆盖了石油上中下游全生产链条,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3门。

三、构建完善的工作治理体系:强管理、强平台、强投入

(一)严格管理,强化课程教学基本规范

我校严格执行“常规+专项”的教学检查,每学期开展教学秩序、教学组织、学风考风等常规检查,同时针对当前教学改革重点工作开展专项检查。严格执行教授上课规定,定期通报教授上课情况,并将其纳入院部联评考核,将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教学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严格落实OBE理念,全部课程制定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大纲,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大纲论证,确保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能有效达成毕业要求。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考前抓考试命题,考中抓考风考纪,考后抓考试总结。

(二)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为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相应的教学条件需要同步甚至超前建设。新型的交互式教室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室硬件条件方面,我校开展了研讨型智慧教室建设,目前已建成39间。在信息化技术条件方面,我校引入雨课堂、微助教、智慧树等课程平台,并整合原有课程平台建设统一的新课程平台“惟真学堂”,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助力教师教学改革。

(三)加强经费投入和激励,营造重视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为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开展慕课、校内上网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建设;设立基本教学建设经费,加强教室、实验室等基本条件建设;设立教学改革研究经费,支持开展教改项目研究,积极打造高水平教学成果。完善教学奖励体系,设立本科教学创新奖和教学成果奖,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其中教学成果奖重在奖励教学综合性成果,教学创新奖重在激发一线教师的创新热情,奖励其在某单项教学改革项目上的创新。

四、小结

“三改三抓三强”课程建设工作体系的实施,全面助推了学校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OBE理念深入人心,面向产出的课程体系初步建立,有效支撑专业认证工作,全校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另有13个专业通过认证申请受理;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成效突出,全部课程完成数字化资源建设,课程数字图书馆基本建成,为创新教与学方式提供保障;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申请教改立项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方式日趋多样化,课堂沉默现象大为减少;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1门、省级一流课程27门。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也是实现学生培养的关键。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打造名副其实的“金课”,对建设一流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5):57-62.

[2]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 王乔,徐建斌,王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31-35.

[4] 刘华东.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6-2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