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逻辑、内蕴与路径

2023-06-11 16:39李晓娟谢登斌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共同富裕逻辑

李晓娟 谢登斌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技能型社会建设促成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逻辑底蕴表现为技能致富、技能育人、技能调节。技能型社会以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为直接的技能供给主体,政府为间接主体;其助力共同富裕的发展层级为想象层、现实层和象征层,彰显出全民参与、共享和包容的气质。推进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为以持续的制度供给消解路径依赖,以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衰减文化阻抗,以多元技能形成体系筑构富裕之基,以技能培训的包容性形塑社会终极格局。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共同富裕;逻辑;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李晓娟(1997- ),女,湖南龙山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谢登斌(1965- ),男,广西灌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质量评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BA20004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1-0005-08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关键着力点。推进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然而,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绝对贫困虽得到有效解决,实现共同富裕已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仍面临着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失调所带来的挑战,如何把握效率的公平面临着新考验①。技能型社会是财富全民共建与共享的社会,将技能的生存与积累作为联接个体和社会的核心纽带,依托个人技能习得与持续更新增强个体的致富能力,以完善国家技能形成体系促进全民致富能力的充分释放。可见,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动能支撑,与共同富裕是同向并行的耦合关系。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究技能型社会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底蕴和基本内涵,建构技能型社会赋能共同富裕的有效机制,以推进共同富裕实践。

一、 逻辑底蕴: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多维审视

(一)技能致富: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经济学逻辑

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是物质财富的可持续增长,技能是致富的根本途径。技能型社会是最大程度释放个人“技能致富”功能的触发器,通过提供人人可及的可持续性技能学习机会,促进个体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致富能力,进而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的持续增长和积累。技能型社会推进共同富裕的经济学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技术创新与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技术创新与进步是促进当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而技术本身不会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技术是由人创造并由人来掌握、控制和使用的。”②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人类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③,有且只有当技术依附于劳动力并与人实现深度融合时,才能彰显技术的经济发展价值。技能型社会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融入产业发展,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前沿,强调校企共育、产教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加强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以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促进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技术创新提供根本支撑,强力驱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是优化社会人力资本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经济学将技能界定为一种人力资本”④,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基于高质量发展语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夯实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即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技能型社会在起点上构筑出更具公平和效率的人力资源基础,技能通过附着于劳动力而创造出更具经济价值的技能型人力资本,是实现劳动力人力资本普惠性提升与包容性增长的社会基础。技能型社会旨在通过大力发展技能教育来提高技能人力资本水平、盘活人力资本存量和挖潜人力资本增量,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力支撑。

三是适应技能转型并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应力。“生产力就是具有技术知识和工具的劳动力”⑤,劳动力自身所具备劳动技能的高低,对社会生产力有决定性影响。以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生产面貌,经济发展进入以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后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向价值链上游移动进入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阶段,推动着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数字化和智化转型。这种转型呈现出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偏好特征,表现为对高技能工作岗位的创造和低技能工作岗位的替代,劳动力市场更加青睐“高技能青年人才和复合型人才”⑥,培养“适应先进生产技术的人才队伍”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⑦。技能型社会重视全民技能培训,强调建构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不仅契合求职者获取职业技能资格的诉求,也关照在职员工技能培训与再培训的需求。重视技能培训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及时将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纳入培训内容,关注诸如数字技能、沟通协作、批判创新等关键技能的培训,针对新职业、新工种、新岗位开展定向技能培训,以提升从业者对劳动力市场技能转型的敏锐性和应对力。同时,在培训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和多元,采取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理论实践齐头并进的多维立体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更具适应性,为个体适应经济的动态发展赋能。

(二)技能育人: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教育学逻辑

共同富裕本质是“人”的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⑧,技能型社会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旨在通过完善技能教育体系为人的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路径。“全民普及技能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⑨技能型社会以“技能教育”为重要载体,推动“拥有一技之长”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打破传统“文凭社会”中以学历教育为主而造成人片面发展的局面。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教育学逻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综合育人。职业教育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形成的关键教育类型。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本质上属于技能教育,凭借其强大的技能形成价值,承载着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使命。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构建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長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教育中蕴含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是技能型社会注重培养的品质。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德技并修的全面发展之人,既强调技术知识文化的掌握,也重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形成。人人都可通过职业教育的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为共同富裕奠定人才基础。

二是关注人的内在诉求以彰显生命实践的个性特征。“技能助推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是技能型社会本质的彰显⑩。技能型社会强调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着力建设技能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的经济服务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可知,人脑存在智能结构差异,契合拥有不同智能结构个体的教育目标、方式及途径理应不同。为不同智能结构的个体提供差异化教育,满足其个性发展诉求是尊重生命内在价值的有力彰显。技能型社会重视营造人人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为不同智能结构的人才提供多样化选择,不再过度追求理论型人才培养,而是注重以个体兴趣特長为基准的多样化类型人才培养。这种转变有助于从根本上破除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的顽疾,为个体个性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技能调节: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社会学逻辑

技能具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建设技能型社会是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全民普及技能的关键所在,能有效扩大就业范围、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以促成社会整体稳定,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重要的外部条件。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社会学逻辑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就业创业以稳定就业市场,避免由于技能短缺而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以促进社会稳定。“稳定就业是稳步致富的前提。”1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技能培训体系以稳定就业市场。“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共同富裕的基石。”12技能型社会允许不同人才类型的存在,强调技能获得的重要性,可有效破除结构性就业矛盾。技能型社会依托职业院校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发展产业学院,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全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提升学生面向就业市场和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创新创业和充分就业,以此促进就业稳定,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帮助劳动者跳出“去技能化”陷阱,实现“再技能化”,消解零工经济带来的“去技能化”劳动力市场繁荣假象,以维护社会稳定。数字经济、互联网平台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零工经济的繁荣,而这些零工经济所衍生的职业对从业者技能门槛要求较低,只需借助网络平台终端发布信息即可上岗,具有突出的“临时工”特点13,因而也随时面临着被自动化机器替代的“去技能化”风险,不利于维系就业市场的长期稳定。技能型社会秉持“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就业理念,重视终身职业指导,提供重返学习的支持途径,旨在鼓励低技能失业人员重返教育和培训系统。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创建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信息系统,开展技能预测,为低技能失业人群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失业人员发展新的就业技能,实现“再技能化”,也能使其从容应对不同职业的转换,从而规避零工经济的不稳定性,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消除能力贫困所带来的经济贫困,实现“提高扩中”重要目标,以更好维系社会稳定。贫困的本质是“权利与能力的贫困”14。“中等收入群体的占比是衡量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指标。”15技能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纵向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搭建了联通桥梁,为二级劳动力市场的从业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可能。技能型社会重视技术要素在生产和分配中的作用,通过技能教育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致富能力,维护其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权利。我国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民是构成低收入群体的主要部分,农民的富裕程度整体不高,受教育水平也亟待提升。要“提高扩中”、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技能型社会旨在让全体人民学习和掌握技能,尤其为偏远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提供平等和普惠性的技能学习机会。这有助于打破偏远农村地区农民致富能力受限的困境,不仅能稳定和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还能大幅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准,进而促成全社会共同富裕。

二、内蕴诠释: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路

(一)双主体: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技能供给

技能供给是促进技能形成、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体现多元主体的技能供给体系是技能型社会的核心特质。技能供给主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协同参与技能社会建设,不仅包括作为技能直接供给方的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也包括作为技能间接供给方的政府部门。

一是作为技能直接供给方的行企业和职业院校。当前,社会整体向高技能转型发展增加了对复杂技能和交叉技能的需求,技能供给主体由传统的以行业企业为单一主体的供给模式转向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供给模式。首先,工业化时期,行业企业是技能供给的内生性主体。在工业化的早期,机器生产大面积替代手工生产,创造出大批隶属于生产流水线的工作岗位。此时机器生产的智能化程度较低,生产工艺趋于简单化,从事相关职业的劳动人员无须经过系统化的技能学习和培训便能直接上岗,因而只需实践操作就能轻易获得相应的技能。在这一时期,行业企业扮演着技能供给的关键身份,是技能的主要供给者。在工业化兴盛时期,劳动者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逐渐习得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此时获得技能的关键是对工作岗位的亲身体会以及经验转化,并逐渐将其内化为个体技能,使之与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相匹配。在这一时期,行业企业也是技能供给的主角。其次,智能化时代,职业院校成为技能供给的重要外源性主体。进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低端技能的劳动力面临被智能机器替代的失业风险。从业者只有掌握更多非结构化的复杂内隐技能及高阶操作技能,才能适应智能时代企业生产的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技能教育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关键技能供给的使命。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靠行业企业内部的技能供给,难以满足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从业人员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接受系统的技能学习。这些技能相对在企业内部形成的特定技能而言,更多偏向沟通交流、领导协作、数据处理和职业素养等通用技能,仅仅通过工作岗位中的实践难以获得,因而急需职业院校的充分介入及全力参与。

二是作为技能间接供给方的政府。政府在推进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扮演着制度设计者与政策颁布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利益攸关者。政府介入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这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是建设有为政府的重要体现。同时,可以通过技能型社会的建成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持续不断地输出高水平技能人才,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供给重要智力支撑。此外,技能型社会的建成能够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及成长通道,对维系社会整体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政府要扮演好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者角色,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制度,完善技能人才激励与评价政策,建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竞赛制度,促进技能形成、技能发展、技能应用,提升技能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为全面建成技能型社会提供政策支持。

(二)三层级: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进阶

技能型社会寻求以驱动技能匹配达到“平衡技能内部属性和效用之间的紧张关系”,以期缓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实际技能人才供给的矛盾16,其助力共同富裕展现出现实层、想象层、象征层三个层级。

一是想象层。想象层意味着技能型社会建设处于助力共同富裕的初级阶段,此时技能型社会作为一种“政策文本符号”而存在,尚处于前期建设的摸索阶段,对“文凭社会”的路径依赖仍较为突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探索階段,有关技能型社会的各种制度规划的清晰度有限,技能形成、技能供给、技能应用的体系建设不完备,技能人才培养通道的壁垒仍然存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不公平待遇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缺失,导致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实际效用不足。

二是现实层。现实层意味着技能型社会已基本建成,其助力共同富裕已进入实质阶段。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相关的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尊重和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技能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优化,技能人才培养的壁垒得以打破,人人学习技能以及人人拥有技能具备现实可能性,虽然与完善的技能型社会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开始对共同富裕产生实质性驱动作用。

三是象征层。象征层是指一个理想状态,意味着技能型社会的全面建成,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达到一个理想状态。与前两个层级不同的是,此时的技能型社会已形成高度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个体学习技能的热情高涨不断,且已建构并打通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具备完善的技能形成、供给与激励制度,真正形成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新格局,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坚实的社会条件。

(三)三特征: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禀赋特质

“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富裕的前提,“共同”是实现要求。技能型社会重视技能供给的及时性与互补性,强调营造人人可及的技能学习机会和学习氛围,为提高全体人民创富能力提供良好条件。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展现出以下三个特质。

一是全民参与。由供给端发力到全社会参与,具有广泛参与性。技能型社会是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形态,具有全民参与建设的特征。共同富裕强调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做大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只有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才能“有蛋糕可分”并“分好蛋糕”。这也意味着只有不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提升个体的社会财富占有比例,使财富分配更具公平性。技能型社会中人人都可通过技能学习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权利,使人人都能成为社会财富建设的参与者,凸显出全体社会成员齐心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特质。

二是彰显公平。由少数群体享受富裕转向全民共享,更具公平性。共同富裕是可持续发展的富裕,必须按照可持续性发展方式来推进,要体现共享发展的理念。共同富裕是“富裕的共享,也是共享的富裕”17。只有共享的富裕才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特征的中国式富裕。我国要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中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的两极分化格局。技能型社会以绝对的亲民性和普惠性教育助力全体人民参与技能学习,以促进人人参与财富共建为纽带实现共享社会财富成果,凸显社会公平公正。

三是展现包容。关照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具包容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全面解决落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我国制定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策略。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实现共同富裕创设了良好条件。当前实现共同富裕更加关注实现过程的公平性,焦点从增强社会财富总量转向提升人均社会财富的占比,尤其是提升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技能型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技能提升,为偏远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技能学习和技能培训机会。这切实提升了其劳动能力和工资收入水准,体现了更具包容性的共同富裕实现之路。

三、推进路径: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具体策略

(一)以持续的制度供给消解路径依赖

适应性预期是指某项制度正式确立之后,其在广泛的应用中,不断增强人们对该制度的期望值,从而使该制度一直处于被维护的状态而难以有所创新。技能型社会是新时代新的社会发展形态,而在以学历社会为主的适应性预期效应下,其发展势必受阻。基于此,要加强技能形成的制度体系建设,聚焦“技能供给、技能评价、技能激励”等关键要素18,确保技能形成政策供给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汇聚强大的政策合力,以破解路径依赖。

一是加强技能供给制度补给。加快建设蕴含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度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内在吸引力,推进以职业学校为技能供给主体的国家技能形成格局。一方面,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校企融合力度,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力度,对接技能需求端,增强技能供需的匹配度。另一方面,以高质量技能培训为重要实施载体,建立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职业技能学习和培训制度,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设计,加快形成终身技能指导和终身技能培训政策格局,确保技能供给的全范围、可持续和终身性覆盖。

二是优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一方面,将技能等级评价、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重视对技能人才先验学习成果的认证,推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技能是否有效通常是由需求方来评价。因此,要积极吸纳企业技能大师、行业企业领航专家、职业院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全程参与技能人才评价,健全以技能需求和技能供给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推动形成人才供给与市场技能结构需求供需平衡的良好生态关系,为技能人才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健全技能激励制度。一方面,建立分层次的激励制度,如根据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技能证书等进行工资标准定级,建立“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等级梯度的技能人才基本工资体系,加强对高新技术人员的物质奖励,设置高技能人才技能专项津贴。另一方面,除物质激励外,还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奖励,如加强对优秀技能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赋予其一定的荣誉称号,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其自我认同感显著增强。

(二) 以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衰减文化阻抗

“人类存在是受制于处境的存在。”19技能型社会建设受制于整体的社会氛围。社会氛围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塑的由社会成员所遵循的一种文化风气。文化阻抗则表现为传统“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氛围对技能型社会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阻碍作用。社会氛围属于非正式制度,而非正式制度往往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和自发性。技能型社会的形成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文化的氛围,形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合力。

一是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孕育崇尚技能之风。职业启蒙教育是开启职业教育的本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其了解职业和职业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长期以来,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在我国中小学阶段占据主导地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割裂,实践性不突出。这导致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所学的内容,更难以将其有效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有悖于“人人崇尚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理念。因此,需要在中小学阶段有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劳动课等,加强学校的职业体验教育,或开发设计专业的职业启蒙课程等,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增强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让学生从小就形成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的观念,从而为在全社会重塑技能文化奠定基础。

二是借助媒介平台颂扬技能文化之魂。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典型事迹,以增强技能劳动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广大社会人士深刻领略技能职业的非凡之处,从而激发其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动力。其次,要以技能大赛为载体讲好“技能故事”。以举办技能大赛为契机,搭建技能人才与社会对话的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赛、办赛,以此传递大国工匠精神,彰显技能型社會的核心价值,营造“人人能尽其才、人人可展其才”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 以搭建多元技能形成体系筑构富裕之基

人人学习技能是建设技能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人人学习技能的社会格局不仅是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财富创建的保障,也是促进包容性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所以,必须建立多主体、跨部门协作的技能供给体系,协调和平衡技能供给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一是重视技能内部供给主体的作用,明确行业企业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行业企业是技能的内部供给主体,需要明确其作为技能供给主体的权责边界。很长时间以来,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一直以“学校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技能积累的模式”为主20。行业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改进技术获取经济效益,而不是通过增强技能形成投资获得利益,导致其在技能供给方面的能力不足。明确行业企业参与技能供给的权责边界,提升其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话语权,不仅可以增强行业企业对自身作为技能供给主体的认同感,提升其参与的意愿和积极性,还能够让行业企业明确自身的职责,更积极主动地承担技能供给的责任。

二是注重技能外部供给主体的作用,充分释放职业院校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中坚能量。技能型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人技术技能的积累。“技术技能积累既包括技术知识积累,也包括技术能力积累。”21职业院校在帮助人们掌握技术知识、发展技术能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需要建立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业院校发展体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改革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诉求,倒逼职业院校主动寻求与企业的纵深合作,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主体的作用,不但要面向适龄学生提供全日制的学历教育,而且要关照企业在职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与企业联合打造高水平的技能教育体系,实现技能人才队伍的梯次培养。

(四)以技能培训的包容性形塑社会终极格局

人人拥有技能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终极格局,也是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还是包容性社会形成的标志之一。包容型社会意味着全体公民能够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并能公平享受生存及生活的基本权利。建构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发展格局,需要重新评估职业培训的功能价值,为从业者提供终身的技能学习机会,并嵌入终身学习精神,从而确保个体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增强技能培训对象的包容性。麦肯锡研究院2021年底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 到2030年,中国约有30%的劳动力因受自动化影响而需要进行职业更替。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面向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制在校职校生,也要扩大职业培训对象的范围,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需要聚焦那些低技能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其从容应对未来技能转型所带来的职业变动。由此,必须打破技能教育体系的封闭性,努力建构面向社会全体劳动力的开放性技能培训体系,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再培训,尤其是为那些有职业更替风险的人群提供“再技能化”机会。要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纳入职业培训范围内,加强对贫困地区职业培训的对口帮扶力度,加大对残疾人员的技能培训投入力度,让更多弱势群体平等地享受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

二是增强技能培训内容的包容性。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变得更加情境化和复杂化,不同工作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工作技能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其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与以往相比,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更复杂的情况,那些遵循明确指示的工作技能已难以应对新的工作要求。因而,要增强培训内容的包容性,不仅要提供有关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内容,更要聚焦通用职业素质及数字技能等关键要素,提升技能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技能培训内容并不断更新,以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变化的要求。

[注释]

①孟鑫.新时代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和可行路径[J].东南学术,2020(3):52.

②姜振寰.科学技术哲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32.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郭聪,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3-4.

④王星.从技能经济学到技能社会学:技能形成研究的多元面向[J].社会学评论,2022(4):33.

⑤(挪威)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523.

⑥丁述磊,刘翠花.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使用、收入提升与青年群体技能溢价——基于城乡差异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22(8):65.

⑦刘晓,钱鉴楠.技能型社会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职业教育使命担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3):5.

⑧高书国.教育将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动力[J].人民教育,2021(Z1):56.

⑨刘晓,王海英.技能型社会下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现实诉求、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6):90.

⑩韩永强,王莉.中国特色技能型社会建设成就、挑战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9):7.

11郝彧.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基于渝东南X县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40.

12洪银兴,韩绿艺.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就业优先的困境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教学与研究,2022(6):32.

13闻效仪.去技能化陷阱:警惕零工经济对制造业的结构性风险[J].探索与争鸣,2020(11):151.

14左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及其路径探索[J].理论月刊,2019(5):29.

15庞兆丰,周明.共同富裕中不同群体的致富能力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80.

16袁平凡.我国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文化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2(19):13.

17李实,朱梦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实现[J].管理世界,2022(1):52.

18瞿连贵.技能社会的政策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22(3):14.

19(美)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

20周志艳,陈新文.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机遇、挑战与变革[J].教育与职业,2022(14):26.

21胥郁,雷世平.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的功能承载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9.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共同富裕逻辑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逻辑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创新的逻辑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