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研究

2023-06-11 04:47孙宗魁
文教资料 2023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效性

孙宗魁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因其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观念、学情的特殊性而面临困境和挑战:课堂抬头率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参与程度不深,学生无法通过科学的思辨接受思政课教学话语,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过于抽象,贴近現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话语相对缺乏,这些进一步影响了学生践行。因此,应增强教师学术理论话语向思政课教材话语的转化、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教学话语向学生话语的转化,积极开展“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与传递方式改革,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真学、真懂、真信、真行,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思政课教学话语 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1]2020年12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高校应持续开展思政课“学术话语、表达方式、呈现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课程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研究”。可见,以高校思政课学术话语转化、教学话语表达和呈现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教学话语及其有效性研究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有效性

(一)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

什么是话语?国内外各学科专家一直在探寻,但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目前主要有言语事件说、言语成品说、段落篇章说、符号系统论、言语行为说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尽管研究角度不同,含义多样,表述也不同,但也存在一些共识:话语是在交际中产生的,有施教者和受教者,在特定语境下产生等。本文认为“话语,是指在特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用于言语交流的范畴、概念和术语”[2]。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话语,不同课程的教学有特定的表达课程问题的语言方式、语句方式、核心概念或观念,并在该课程领域形成一套专业的教学术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区分不同对象,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语言方式、语句方式、核心概念或观念表达、以受教者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生动传达教育实施者教学目的的话语。思政课教学话语除了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外,还要符合时代特点,话语方式要容易被受教者所接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有效性不是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可以通过考试、学生评教来实现。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3]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衡量标准应该也只应该是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据此,我们认为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是指通过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学术话语、教材话语的有效转化,经过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表达和有效传递,接受者对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一致程度。具体包括接受者是否真听、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的内容

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真听和真学,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现为思政课课堂抬头率、课堂参与度的提高;中级层次:真懂、真信,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现为接受者思辨力和获得感的提高;高级层次:真行,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现为接受者知行统一的践行度。其中真听是前提,真学是基础,真懂是关键,真信是核心,真行是根本。

(1)是否真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否真听,前提是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形式是否引起接受者的有意注意。外在表现就是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是否抬头。只有学生抬起头,有意注意思政课教师传递的话语内容,接受思政课教师传导的话语形式,才会有主动参与学习的冲动。

(2)是否真学。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引导学生真学,思政课教学话语才能有效传导给受众。真学,首先要知道思政课开设的意义,功利性地听、功利性地学,都不会真心接受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南;最后,用心去学,拿出精力去学,只靠考试前突击背诵一遍是不可能真正学到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精髓的。是否真学,关键的外在表现就是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是否主动参与了思政课的“学习”。这里的学习指的是狭义的学习,是一种不但可以使个体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得到持续变化,同时也使情感与价值得到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3)是否真懂。真懂是以真学为基础的。真懂不是满嘴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和术语,而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但能够自发抵制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和各种错误、腐朽思想,而且能够通过科学的思辨,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区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既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在表现是学生科学思辨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4)是否真信。学生坚定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诚度。“真理越辩越明”,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一味地说教、单纯地灌输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只有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方式,学生才会有获得感,才能真正接受思政课教学话语,才能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4],才能达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的境界。

(5)是否真行。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与青年学生分享他的读书心得时指出,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根本在于真行,在于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系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办学定位、办学模式有别于普通高校,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观念和生源差异也很明显。

1.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特殊

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是1999年以后新建或者升格的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学历、职称不高,理论研究水平和普通本科高校相比也有差距。从高职高专升格而来的本科高校教师普遍偏重技能培养,思政课学术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能力不足;新建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相对年轻,不稳定,教学能力本就很弱,加上教学信心不足,思政课教学话语主导能力就更弱了。

2.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

应用型本科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第一,把思政课当成一般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认为思政课的主要功能是知识传授,忽视了其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人格养成等功能。少数思政课教师认为学生能熟练记住道德规范、法律条文、政治理论等,自己的思政课教学就有效果,思政课教学话语就有效,而不是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将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第二,把思政课教学变成简单的灌输和严肃的说教,思政课教学话语缺乏时代性,话语表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慢慢地大学生会对此类教师的教学话语失去兴趣。第三,思政课教师课堂情感交流能力缺乏,不注重理论联系现实的分析,造成思政课教学话语不能以理服人。上述教育教学观念不转变,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3.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情特殊

应用型本科生源在高考招生录取时,普遍分数不高,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个性特点上看,多数工科思维明显,对抽象的理论不接受、不信服;喜欢碎片化学习;对政治理论的灌输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有逆反心理;缺乏理性思辨。在进行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时,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个性特點,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传递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教学话语构建、教学话语准备、教学话语表达与传导、教学话语接受这四个环节,从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传递过程上看,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面临以下困境与挑战。

1. 教学话语接受环节

教学话语接受指思政课教学话语受教者,主动聆听、接受、思考、解读施教者传导给自己的思政课教学话语,并积极回应、感悟、应用、践行的过程。

从教学话语接受环节来看,应用型本科学生思政课课堂抬头率低,玩手机、打瞌睡的较多,还有的学生课堂上忙着完成其他课程作业或者看课外书。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学生不听或者不是真听。

2. 教学话语表达与传导环节

教学话语的表达与传导是指思政课教师把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话语内容借助特定的语境、结合思政课教学话语特有的语言方式、语句方式传导给接受者,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

从教学话语传导效果来看,尽管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多数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探究教学,甚至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学生的参与度仍然不高,只对感兴趣的话题做简单的回应,不能和教师形成有效互动。调查显示,仍然有60%左右的学生不学或者不充分学习思政课,认为思政课是不得不考、但通过期末突击几天就可以及格的课程,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

从教学话语的表达方式来看,讨论法、案例式教学虽然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没有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方式,甚至不接受学生的话语,学生无法通过科学的思辨接受思政课教学话语,对多元化的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潮难以有效区分,部分学生对目前我国思政课话语不信或者不真信。

3. 教学话语准备环节

教学话语准备指思政课教师将思政课话语构建者制定的学术理论话语和教材话语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技术,转换为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和反映时代新变化的话语内容,转化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可接受的教学话语的过程。

从教学话语的准备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术话语向教材话语转化能力不强,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能力不强,教学话语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容易接受的话语转换能力不强,造成思政课教学话语过于强调政治性、灌输性,没有充分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教学话语过于抽象,学生没有获得感,造成学生一知半解,不懂或者不真懂。

4. 教学话语构建环节

教学话语构建是指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制定者和运用者,以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为准则,通过思政课特有的概念、术语和语言方式、语句方式,形成统一的思政课学术理论话语、政策文本话语和教材话语,并构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过程。

从思政课话语的构建来看,第一,思政课话语生成来源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话语、政策文本话语和学术理论话语为主,而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话语相对缺乏。调查显示,反映大学生话语特点、话语需求的社会实践话语,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受到欢迎。第二,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虽然保证了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忽视了话语接受者的差异性,没有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针对性受到制约。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思政课教材编写囿于篇幅、体例等因素,必然以严肃化书写、学术化叙述、结构化论证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表现形式[6],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而言,只有生动化展示和思辨性说理方式,才能保证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以上原因不但造成思政课教学话语不能有效解答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深刻关心的现实问题与迷茫,甚至导致有些学生觉得思政课离自己很远,不理解甚至不想主动去理解,进而影响了学生践行。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的途径

笔者以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应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针对性

从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供给来看,教学话语内容是指构成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内在因素的总和,具有普适性。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又有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因此我们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教材,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和普通高校要有区分度。同时,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又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方式和语境还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

(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转化能力

从思政课教学话语过程上看,学术话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和教材话语必须共同作用于课堂话语并形成一致性,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要实现三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思政课教师学术理论话语、政策文本话语、经典著作话语向教材话语的转化。思政课教学话语从来源上讲包含学术理论话语、政策文本话语、经典著作话语等,以上话语经过专家、学者的整理加工,转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思政课教师必须了解学术理论话语构建过程、背景,熟悉政策文本话语和经典著作话语内容,才能系统把握教材话语内容体系。第二个转化,教材话语向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转化。思政课教材话语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特点,没有学校、学生的区分度,思政课教师需要对其进行话语转换,使其“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7],成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话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如果不进行二次转化,就很难被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理解,更不要说接受了。第三个转化,思政课教学话语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可接受的话语转化。思政课教学话语属于教师话语,是以教材话语为基础,通过备课而构建的,其特点是灵活多变,有针对性、时代性和灵活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有其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思政课教学话语和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结合,实现思政课教学话语向学生容易接受的话语转化,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

(三)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个性特征,开展“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与传导改革

(1)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话语准备上应该关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开展平等的师生对话交流,提高课堂抬头率,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对话的能力;设置思政课话语热点,开展分组讨论、师生对话、辩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找到学生的争鸣点,不向学生灌输结论性观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体验,主动去了解、弄懂、弄通人生疑难问题;“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应开展与学生的深层精神对话,探求学生的兴奋点,及时纠正学生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观点,倡导“知行统一”,实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全面塑造。

(2)思政课教学话语在表达上,不能照“屏”宣科、照本宣科。从心理学的规律来看,当受众感觉与某种话语之间出现隔膜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话不投机”的心理障碍,降低与之接触的热情,其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甚至用学生的话语表达思政课学术话语和教材话语。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在表达上,必须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否则就失去了亲切感和真实感,不能使学生信服。

(3)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传递,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语境。新时代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翻转学习带来了便利,也给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的传导带来很大的挑战。[8]尤其是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语境“虚拟化”问题,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落地”带来很大困难。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在“虚拟化”的多媒体语境下,存在三种错误的观点:一是教学话语过度浅显化的倾向。话语浅显就会丧失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政治性和理论性,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二是将思政课教学话语鸡汤化包装,某种程度上过分迎合学生,虽然暂时获得了学生共鸣,但明显偏离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不作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避重就轻,不触碰、不谈论、不解读新出现的思潮和事物,高校思政课关切、批判现实的话语不足,丢失了建构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主动权,甚至拱手让出了建构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主导权。

四、结语

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据。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尽快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思政课教学话语语境,上接“天线”(国家构建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下接“地气”(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可接受的话语方式),努力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真听、真学、真懂、真信,最后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3] 田心铭.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学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1-10,155.

[2] 何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5-115.

[4] 于景森.学思用贯通 知信行统一[N].学习时报,2019-03-1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6] 王婷,阎树群.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历史、困境与进路——基于中国文化理性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10):92-99.

[7] 张明.基于“三贴近”原则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0(7):37-39.

[8] 梁庆婷,包娜.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反思[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56-64.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研究” (2021JXY060),“德州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平台孵化成果。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定位策略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