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搜寻理论视域下轨道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3-06-13 13:15胡筱萌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

胡筱萌

摘  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面临风险与挑战。随着工作搜寻理论在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分析和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借鉴工作搜寻理论,调研分析了轨道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工作搜寻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五维就业能力模型,就轨道类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大学生工作搜寻能力、减少市场摩擦、增强人职匹配等问题提出合理性对策。

关键词: 工作搜寻; 轨道类高职院校;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3-0066-07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实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业,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1]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悠悠万事,民生为先,就业为本。就业,习近平总书记称它为“永恒的课题”[2],始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牵动社会、政府、高校、家庭的关键词。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第一次在中央层面确定了国家中长期交通网规划建设要求。未来15年,中国轨道交通市场前景依旧十分广阔。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万公里。轨道交通业产业升级与新时代高职教育新发展,对轨道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长期、稳定增长的态势,也为轨道类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工作搜寻理论视域下研究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路径,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养、就业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对稳步提升轨道类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作搜寻理论简析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Stigler)基于商品信息模型提出“搜寻理论”(Search Theory)。他在《信息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消费者总是在搜寻低价的商品,直至搜寻成本与消费者预期报酬相等,并提出工作搜寻实践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3]。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作搜寻”(Work Search)模型已经成为分析劳动力就业市场重要的测评工具。随着研究的深入,麦可尔(McCall)提出序列搜寻理论,该理论认为就业劳动者在工作搜寻前会提前明确预期工资待遇,如果劳动力市场给出的工资待遇高于劳动者预期,劳动者接受工资报价,否则,继续搜寻预期工作。麦克那(Mckenna)提出工作搜寻模型认为劳动力在搜寻理想工作待遇所面临的付出与得到中取舍利益,证明周期性失业的原因是劳动力在就业市场未能找到合适的、满意的工资薪酬[4]。

国内关于工作搜寻理论的研究近年来不断丰富拓展,基于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工作搜寻理论分析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人职匹配的供需信息、就业途径、搜寻时间、求职成本、社会资源利用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分析和研究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5]。

综上所述,工作搜寻理论着力破解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停止工作搜寻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为了实现最大效用的目标,求职者会在工作搜寻过程中提升就业能力,可以有效的缩短搜寻时间、降低搜寻成本、减少市场摩擦、完善劳动力就业能力结构、提升与企业的需求匹配程度。

二、轨道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调研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的是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采用问卷调查和毕业生访谈的方法,对江苏省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基本要素與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第二,运用理论应用的方法,在查阅文献、实证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轨道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轨道交通行业、社会需求的关系。第三,采用实证分析,根据调研轨道类高职院校的就业数据,建立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关变量因子的工作搜寻综合模型,为轨道类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能力提供实证支持。

(二)样本选择

基于轨道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样本的特殊性,本课题对江苏省内两所轨道类高职院校(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的毕业生展开调查。毕业生群体覆盖上海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北京铁路局、工程局、南京地铁、苏州地铁、无锡地铁、徐州地铁、台州地铁、杭州地铁等基层岗位员工。发放调查问卷共计983份,其中铁路局员工占46.93%,地铁员工占38.26%,工程局员工占8.30%,其他单位职工占6.51%。普通工人占83.65%,技术工人占6.36%,技术干部占5.93%,其他占4.06%。

(三)资料收集

从两所调研的轨道类高职院校的整体就业形势分析,近三年轨道类专业毕业生处于较稳定的阶段。经调查,2018—2021年,两所轨道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总人数在 2.5万人左右。通过对比近4年两所学校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轨道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毕业生性别结构方面,男性比例占65%左右,女性比例占35%左右,男生就业人数高于女生就业人数。第二,在生源地结构方面,毕业生以省内生源为主,省内生源占毕业生总数的70%左右,省外生源占毕业生总数的30%左右。第三,在毕业生就业率方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年中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见表1和表2)。第四,在就业去向分布方面,就业方向为69.03%,自主创业方向为0.23%,待就业方向达到2.83%,灵活就业方向为0.03%,升学方向为27.76%,出国方向为0.12%。第五,在就业地区分布方面,有70.08%的毕业生在江苏省内就业,29.82%的毕业生在省外就业。第六,在就业行业分布方面,毕业生行业布局多样化,呈现“一体两翼”(“一体”即轨道交通类行业,“两翼”即现代服务业类行业和软件信息技术行业)的态势。

从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来看,轨道交通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企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的需求必然会不断增加。本文通过梳理归纳调查问卷,总结出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主要就业能力。

三、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轨道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在轨道交通行业一线岗位从事生产与操作的技术型人员,其专业适应岗位能力分析见表3。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工作搜寻能力、求职应聘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岗位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对于工作搜寻中的毕业生,最需要提高的是毕业生们的求职应聘能力与工作搜寻能力。其中良好的知识水平、岗位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为求职应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基于求职机会维度,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颁布以来,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铁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对该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轨道交通业逐渐进入“智能化、网络化”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为轨道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基于工作搜寻效率维度,对提升就业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内驱力。高校对学生进行三年的人才培养,不断挖掘调动主观能动性与学习内驱力,进而激发毕业生对自己的择业方向有清晰的规划。第二,企业的岗位需求。面对着行业规模的发展与挑战,工资薪酬水平对于供大于求的行业来说对毕业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对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素质新要求、与轨道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匹配等因素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第三,毕业生工作搜寻的背景与路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推动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正在稳步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在职业教育政策供给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环境进一步向好的背景下,毕业生工作搜寻能力将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对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五维就业能力模型(见图1)。五个维度分别是工作搜寻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岗位实践能力、求职应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这五个维度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正相关的作用。五维就业能力模型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本位的就业模型相比更加优化升级,也对轨道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工作搜寻能力

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岗位技术工作时,能够适应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态势,具备高水平实操性技术技能,能够运用“匠心”与“匠艺”匹配企业用工需求。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还需要重视提升自己的可持续学习经验与轨道交通事业高速发展行业要求的技术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搜寻能力,从而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凸显技术专长。

(二)专业知识水平

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需要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专业技能。基础扎实,上岗后适应时间快,上手快,接受新知识更快,发展潜力更大。同时,也需要具备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作业现场可以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知识的能力与技能也需要不断积累。

(三)岗位实践能力

通过调查了解到,各个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都特别关注毕业生如何能够快速上岗、如何缩短岗前培训周期的问题。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希望借助职业教育推行的“1+X”证书制度,结合合理的企业实践学习,能够高效地解决毕业生岗前培训周期的问题。在强化岗位工作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企业更加重视毕业生与实际岗位相结合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岗位实践能力是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提高工作搜寻能力、成长为轨道交通行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所必备的重要职业能力。

(四)求职应聘能力

通过对企业领导、优秀毕业生骨干的访谈调研,充分了解到在企业生产实际中,对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如下的求职能力比较看重: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勇于奋斗、乐观向上,能够与团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良好的社交能力、礼仪与文化修养;团队合作、组织协调、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因此,求职应聘能力是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能力之一。

(五)职业适应能力

通过赴企业开展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到企業在强化岗位工作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更需要具备以下职业适应能力的毕业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责任感与社会参与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探究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良好的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四、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摩擦风险产生的原因

工作搜寻理论视域下,就业难、难就业或称之为“市场摩擦性失业”,尤其当前很多毕业生求职意识不强、缺乏就业危机感、缺乏一定的求职能力,出现“懒就业、慢就业”等现象,因此会增加搜寻时间、提高搜寻成本、增强市场摩擦。因此运用工作搜寻理论去分析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市场摩擦原因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调研,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摩擦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动力效能偏低,看重薪资福利,搜寻预期偏高

问卷调查显示,有48.70%的毕业生认为在工作搜寻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时会有焦虑、恐慌、信心不足的情况。45.2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职业搜寻能力不强、面试应聘能力较弱、缺乏市场竞争力。他们在工作搜寻的过程中,更加偏向于进传统的铁路局、地铁运营等大型国企就业,工作搜寻的广度比较狭窄,努力学习的动力效能较低,工作搜寻信息不足,搜寻能力较弱,工作密度比较单薄,不愿意接受次等劳动市场与自己理想不匹配的薪酬待遇,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自愿性失业”与“懒就业”。

(二)自我效能感两级分化,存在投机心理,工作搜寻趋向偏离实际

问卷调查显示,30.1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缺乏职业意识,目前尚未找到与自身理想相契合的就业方向。57.40%的毕业生认为企业所给予的工资与自己的预期工资有一定差距。38.5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定位不准。他们在工作搜寻的过程中,毕业生的自我效能与工作机会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自我效能感越高,越有动力去搜寻工作机会,也会付出实际努力去获得工作机会,追求自我搜寻利益最匹配的工作。结合轨道类专业来看,部分毕业生从小习惯了父母、老师的安排,对于工作的“等靠要”接受思维比较严重,主动积极的工作搜寻动能不足,不会主动出击,出现“佛系”“躺平”的就业现象。毕业生扎堆想进铁路局等效益好的国企单位,而他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素养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出现搜寻目标偏离实际的就业状态。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服务质量与效率有待提升

问卷调查显示,36.6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缺乏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39.8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素养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从两所高校的母校满意度调查数据来看,有97.76%的学生希望母校能够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让毕业生能够提升就业“硬实力”。96.48%的学生希望母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咨询与辅导”“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三项就业服务工作中有所提升。毕业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需要对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筛选,如果供求两方出现信息与沟通问题则会引起“摩擦”,会产生招聘难与就业难的现象。可见,保证顺畅的供求双方信息上的沟通,是减少市场摩擦,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轨道类高职院校需要搭建完善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减少供求双方的搜寻成本,实现轨道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五、轨道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当前,新的《职业教育法》推出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硬措施,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力,职业教育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国家出台好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职业教育应与就业紧密结合,才能为新时代的发展添砖加瓦。高职院校也应奋勇争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搜寻能力,提高就业能力,消除“懒就业”“慢就业”等不良现象,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市场摩擦”。

(一)强化校企合作,构建“企业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2+1定向培养”等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紧密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轨道类高职院校要基于学校自身的行业背景与教育资源,在打造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国家“加强市场主体稳岗,努力拓展就业岗位”的政策。“企业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缩短了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周期,提高了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吻合,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多赢”[6]。明晰轨道交通类复合人才培养定位,可以提升求职者与雇主双向互动、人职匹配的循环动力,这种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之间的高效匹配可以对“市场摩擦”进行有效的调节。因此,轨道类高职院校在打造特色“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时,要认真落实贯彻学校和企业间签订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精神;要基于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群,与背景产业和经济发展高度匹配,提高课程群的系统性与前沿性,提升课程群的实践性与专业性;要通过开展“访企拓岗”等行动,强化校企衔接、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稳定的订单合作关系,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合理培养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所需的“一专多能型”岗位人才。建立“订单一站式”工作搜寻服务体系,既为企业储备优质人才,又为学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搜寻渠道,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建立智能化、信息化、多样化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精准人职匹配,提高就业质量

工作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能够在就业市场获得自己满意的职位与薪酬,搜寻信息与供给信息的渠道一定是及时畅通的,如果供求双方信息渠道不及时或者不对称,“市场摩擦”即会产生。可见,建立顺畅高效的人职匹配供求信息链,可以有效避免“摩擦性失业”。因此,轨道类高职院校应将学生作为主体服务对象,以“互联网+就业”等多媒体信息平台为支撑,建立精准共享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精准收集就业信息,掌握各项就业大数据。

就业服务平台应该设立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就业支持、就业跟踪、就业考核、创业指导、数据分析等服务模式,不仅可以将就业岗位、岗位需求、招聘流程等情况第一时间智能推送,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用心用情、精心暖心开展求职应聘精准对接帮扶。设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习、职业评估、就业咨询等“一站式”智慧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环境感知能力、求职应聘能力、社会认知能力、职业素质能力与职场适应能力。信息化平台要深度挖掘、分析就业数据内容,科学把握数据背后学生的就业需求,做到“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将国家、社会、企业与就业市场丰富多样的就业信息和就业要素进行精准、完整、高效的统筹与配置,推动就业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轨道类高职院校要依托互联网智能就业平台,开展正规的“网络云”招聘,拓展网络招聘途径,提升人职匹配率,加强与用人企业的联络,优化就业服务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与企业提供有力的就业服务保障,护航毕业生求职之路。

(三)加强思想教育引领,提高育人高度,培养正确的就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學院考察时对同学们说:“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7]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于轨道交通行业背景与岗位要求,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与道德素养,在关键时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就业工作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思想教育引领,持续深入地通过理论课程、社会实践、团学活动、主题班会、优秀典型示范、志愿活动、生产实习等路径开展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观与择业观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引导学生转变“等靠要”的就业观念,转变就业心态,将就业期望值维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摒弃只选择铁路局、地铁等国企单位的“抱紧一棵大树”的就业思维,拓宽就业视野。积极宣传基层就业政策,培养有社会担当、责任感、环境适应能力、岗位抗压能力的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行业文化与“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行业奋斗精神,大力宣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将奋斗的职业道德精神与精湛的职业知识技能相结合,摒弃“好逸恶劳”“躺平”等不良之风,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坚持不懈地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服务民生与百姓,在坚定笃实中践行时代责任,自觉地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绽放劳动之光。

(四)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服务师资水平

面对着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伴随着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叠加,轨道类高职院校想要做稳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毕业生的求职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巩固优质的师资力量。

首先,要在校内选拔出一批在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有建树且就业指导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其次,要广泛地向社会招聘引进政治信仰坚定、技术能力强的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能大师、省级工匠、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职业经理人、职业指导师、优秀校友等校外导师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提升的现场教学。通过建立校内“就业创业服务站”和校外“职业成长导师站”,对就业困难、学业困难、家庭困难、心理困难等“四困”群体开展精准就业规划与职业指导帮扶,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能力提升与育人体系全覆盖,提高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教师发展中心等师资培训部门要通过教师工作坊、就业创业微课、公开课、就业指导课、就业创业指导项目等方式增强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综合业务水平。持续开展优秀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育、青年就业创业导师教育教学能力比赛等活动,提高工作搜寻技能与专业核心匹配能力,优化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提高就业指导能力成效。以“大就业”为思路,打造一支质量优秀、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且以就业目标为导向、以技能与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双师型”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形成业务能力高、发展潜力优、实践能力强的就业指导师资梯队。

参考文献:

[1] 赵婀娜,丁雅诵,吴月.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N]. 人民日报,2022-06-15(1).

[2] 习近平:就业是永恒课题[EB/OL]. (2013-08-30)[2022-09-01]. https://news.12371.cn/2013/08/30/ART11377873

028213871.shtml.

[3] 莫荣,廖骏. 国外就业理论、实践和启示[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305.

[4] MCCALL JJ.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Optimal Stopping Rules[J]. Journal of Business,1965(1):300-317.

[5] 马彬彬. 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70.

[6] 胡宏亮.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7]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宜宾学院[J]. 宜宾学院学报,2022(7):109.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rack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b-search Theory

HU Xiaomeng

(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largest livelihood project. 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facing risks and challenge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job-search theory in the employment labor market, it provid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analyzing and studying how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job searc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ability and job 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ail vocational colleges, designs a five-dimensional employability model,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job-search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ail vocational colleges, reduce market friction, and enhance job matching.

Keywords: job search; track vocational college; employability

(責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
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就业
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探究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