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模型研究

2023-06-15 07:40马晓婷王志强赵江霞祝淋婴
全科护理 2023年16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公共卫生岗位

马晓婷,王志强,赵江霞,祝淋婴,江 萍,吴 浩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破坏性强、影响力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会对感染者身体造成损害,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根据相关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人们的焦虑、抑郁水平明显升高,睡眠质量下降[1-3]。一项回顾性收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3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务人员心理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9.0%~75.0%、64.1%、63.0%。疫情初期医务人员以急性应激反应为主;疫情结束1年后有17.3%的医务人员存在心理问题;疫情结束3年后有4.0%的医务人员患有创伤应激综合征,并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结局[4]。护理人员作为一线工作者,暴露时间长,感染风险高,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大,且正常睡眠休息时间难以得到保证,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尤为重要。

机器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数据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5]。本研究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多家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的预测模型,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进行心理预警干预和改善应对能力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多家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本研究;②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问卷题目;③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因疾病原因不能完成问卷调查;②精神失常。本研究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伦审第(K72)号]。通过问卷星软件平台编制问卷进行网络收集资料,共发放电子问卷1 843份,回收有效问卷1 84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 调查工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s for Emergent Events of Public Heath,PQEEPH)[6]用于评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个体的心理反应,适用于16岁以上人群。PQEEPH共25个项目,调查研究对象情绪反应发生的程度(没有、轻度、中度、重度)和频度(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对应分值为0分、1分、2分、3分,每个维度的总分除以项目数,即为此维度的评分,理论最高值为3分,最低值为0分。维度评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在此维度上的情绪反应越重。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92。

1.3 预测模型构建和验证方法 采用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梯度提升机4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2 结果

2.1 训练集和验证集护理人员的人口学特征比较 训练集与验证集护理人员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以用于模型构建与验证。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训练集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态、是否有子女、性格、工作单位、护龄、职称和岗位的训练集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训练集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较(n=1 843)

2.3 训练集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性格中,外向和适中性格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较内向性格护理人员得分低(均P<0.05);在工作单位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较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得分高(P<0.05);在岗位中,临床一线重点岗位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较临床管理岗位护理人员得分高(P<0.05),详见表2。

表2 训练集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预测模型的构建 在训练集中使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护理人员基线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是否有子女、性格、工作单位、学历、护龄、职称和岗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的预测模型,通过MSE和RMSE对4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训练集中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梯度提升机的MSE分别为0.161,0.024,0.221,0.221,RMSE分别为0.401,0.154,0.470,0.470。详见表3。

表3 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效能比较

2.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预测模型的验证 在验证集中使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基于护理人员基线特征建立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通过MSE和RMSE对4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验证集中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梯度提升机的MSE分别为0.245,0.039,0.242,0.233,RMSE分别为0.495,0.198,0.492,0.483。详见表3。

3 讨论

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由于亲身经历或各种信息干扰,出现情绪上的波动,表现出众多异常心理和行为[7]。护理人员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的核心力量,职业属性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还要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8]。在疫情来临时,护理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开展抗疫工作。一方面,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且病毒不断变异,大家对疫情充满恐惧感;另一方面,特殊的工作环境与防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未知的危险都在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工作状态,同时会对病人病情的转归及抗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9-11]。因此,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心理干预,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基于基线特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预测模型,为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心理调节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护理人员维持良好心理状态和高效的疫情救援提供有力保障。

本研究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预测模型的建立,并尝试将其用于个性化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的制定。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的基线特征,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梯度提升机4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MSE和RMSE最低,提示模型预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与实际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偏差较小,模型精度高。综上所述,基于本研究设计的基线特征能够准确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性格中,内向性格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较外向和适中性格护理人员得分高(P<0.05),与国内相关研究[12]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在于内向性格个体较外向和适中性格个体更感性、敏感。遇到突发事件时,性格外向的护理人员可能更倾向于与身边的同事沟通,化解内心的焦虑情绪。而性格内向的护理人员容易考虑较多方面,对于父母、子女的担忧,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担忧等。性格内向的个体一般不愿意轻易吐露自己心声,很多情绪积压在心里,无法释放,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在工作单位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较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得分高(P<0.05),与雷燕琳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2020年1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需要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要深入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工作强度较大、责任重,除了要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还要面对的可能是不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其不确定性可能来源于社区排查居民及其家属。不确定风险带给人的恐惧、焦虑要更加强于确定的风险。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过重的心理负荷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导致其身心疲惫,影响工作状态。这与蒲佳等[14]的结果相一致。在岗位中,临床一线重点岗位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较临床管理岗位护理人员得分高(P<0.05)。临床一线重点岗位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特殊、无法与亲人和外界接触,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在担心自己被感染的同时也为自己无法照顾家人而产生焦虑、担忧情绪。与此同时,临床一线重点岗位的护理人员还要密切接触病人,直接为病人进行相关护理操作,这个过程会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对临床一线重点岗位的护理人员来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护理工作是个全新的挑战,缺少可以借鉴的模式与经验,虽已做好防护工作,但每日面对不同的病人,护理过程中突发未知情况多,同时还要面对病人不良情绪的传递,使临床一线重点岗位的护理人员精神高度紧张。邓蓉等[15-1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为了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也为了更好地保障临床护理质量,使护理人员热爱、潜心关注临床护理,管理部门今后应进一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注重点人群,提供必要支持。根据本研究结果,性格内向、工作单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工作岗位为临床一线重点岗位的护理人员应给予重点关注。医疗机构管理者应及时提供工作、情感、防护和安全等多方面的支持,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合理调配班次,确保护理人员得到充足的休息。②做好医疗机构后勤保障工作,减轻护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③医疗机构工会建立关爱保障小组,体现人文关怀。及时了解护理人员工作、生活状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护理人员及其家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④安排专业心理医生进行连续的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监测,定期随访,发现问题早干预、早疏导,使其心理状态能得到更好的调整,避免因应激状态引发的心理问题。⑤收集抗击疫情期间心理干预的宝贵经验,构建完整的护理人员心理干预系统,有助于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率,也能及时帮助护理人员排除心理压力[17]。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公共卫生岗位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