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护理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2023-06-16 12:35杞成金戚蓉陶冬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载体育人

杞成金 戚蓉 陶冬艳

[摘           要]  近年来,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大思政”视域下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活动载体创新为“四模块”实践活动模块,以护士岗位胜任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护士为目标,走出了一条高职护理实践育人新路径。

[关    键   词]  “大思政”;高职护理;实践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91-04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也不断深入,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教育都将精力放在了科学教育和知识传授方面,忽视了实践领域方面的培养。费拥军认为,高校切实践行教育实践观,把实践育人摆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迫切需求,是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变化的迫切要求。

实践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1]。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在“大思政”视域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将以所在院校为例,探讨在“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护理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立足本院校现状,通过创新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项目,整合各方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计活动,走出一条高职护理教育实践育人新路径,使学生得到最优化成长。

一、高职护理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育人目标

高职护理实践育人培养目标多参照国家出台的标准,培养目标较宏观,强调实用性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关注不足[2]。实践育人培养的目标制定如果不是由高等护理教育学位之类的权威机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不能做到全面。

(二)实践育人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标设置,部分课程较为陈旧,课程以基护、内护、外护、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课程为核心,设置的实践学时较多,而如精神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精神科护理、护理管理等课程实践学时较少,或没有实践学时。目前,对于实踐育人环节,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先理论后临床”的培养模式,前两年为在校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中间有校内的实验实训和短期的临床见习,最后一年集中进行临床实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是很完善[3]。教学内容方面,护理实践育人内容突出“护病”教育,以疾病护理为主,对老年、社区、心理、人文关怀、管理等内容欠缺,教学的部分内容与临床护理发展不相适应。

(三)教学方法

护理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临床教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实践教学采用“演示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单调枯燥,缺乏灵活性。学生按照相应的操作步骤简单机械地练习,不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4]。按照护理操作程序标准进行训练,这样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和临床接轨的能力。教师实践育人局限于既定的护理程序、护理步骤,教学方法死板、陈旧,学生听得也比较乏味,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标准化和程序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养成。护理技能操作育人主要方式在校期间以校内实验室训练、观摩学习为主,临床采用护理查房、小讲课、病例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育人模式虽有创新,但是整体上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得还不够。

(四)考核方式

对于实践考核和评价的方式,各大院校大同小异,抽取所学的某一项或几项实践项目以护理操作技能的考试的形式考核,加上平时实训课课堂成绩、阶段考核及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分。临床见习或实习通常考核科室常见的操作,加上带教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自评作为学生的能力考查方式。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整体上不够细致、客观和全面,实践教学除了考核基础技能操作外,还应加入理论考核,强调实践能力、岗位胜任能力的考核,从职业道德、评判性思维和临床教学、管理等方面考核,采取调查、汇报等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客观评价学生。

(五)师资队伍

护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总体上存在人力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教学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现象[5]。实践教学带教教师没有社区实践和临床工作经历,所以没有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始终是一个短板。虽然有的院校也有临床的教师兼职教学在校护生的实验实训课,但是临床教师精力也有限,很难真正一直全程投入实践能力的培养中。也有的临床教师没有经过系统教学方面的培训,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践带教工作,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健全教师的培养、考核和管理机制,加快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要不断建设护理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保障护理学生在校内能够充分动手实践,但是目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还不够完善,应建设如模拟病房、护士站等仿真模拟实训基地,这样学生能够提前体验临床工作环境,对今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岗位和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由医院根据学生实习大纲要求安排学生的实习科室,通常以主要科室为主,像社区、心理、康复、精神科、中医科等科室因为病床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安排的实习生也会较少。另外,院校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少,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实习情况通常与实习部门没有经常性反馈,实习部门很少在实习期间深入实习医院进行调研,关注学生实习的基本情况。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设计思路

在“大思政”格局下,立足我校实情,结合我校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善、爱、孝、信、慎”作为“大思政” 核心理念,构建“四模块”活动载体,即基本实践活动模块、专业实践活动模块、社会实践活动模块、岗位实践活动模块。以护理岗位胜任能力为本位,通过“四模块”活动载体依次不断提升护生的“四能力”,即职业认知、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护生实现了向合格甚至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护士转变,完成了从“天使萌芽”开始,依次经过了“天使成苗”“天使发育”,再到“天使绽放”,最终结出了“天使善果”,成为一个有追求、有温度、有情怀、有技艺、有担当、有作为的“六有天使”。以活动为载体构建的“四模块”实践育人模式,实践活动项目品牌化、实践活动特色化、活动设计系统化,满足高职护理实践育人可持续化的要求,构建一个完整的以活动为载体的高职护理实践育人新模式,形成一条具有高职护理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新路径,实现育人成才潜移默化,修身立德润物无声(见文末图1)。

三、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实施

(一)职业认知——“天使萌芽”

依托基本实践活动,加强护生对职业的认知。时间在大一第一、二学期,主要通过始业教育和基础实训,实现“天使萌芽”。此时护生刚入学,对于职业的认知还处于空白阶段,而此阶段还未正式接触专业课程,主要先接触的是公共课程(如思想政治、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等)和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护生对于职业的发展、规划和认知需要在这个阶段建立,通过军训、入学教育、劳动教育等系列活动,逐渐开始了解护理专业,并且开始喜欢上护理专业。同时也开始进行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在校内完成相应的实践,如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表达、解剖标本的辨认、生理学中的实训练习等。

(二)专业能力——“天使成苗”

依托专业实践活动,提升护生的专业能力。时间在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通过专业技能和医院见习,实现“天使成苗”。此时的护生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如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护理礼仪、成人护理学等课程,是形成专业素养、提升专业能力的关键时期。借助我校比较完善的校内实践基地和优良的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课程进度安排护生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如校内有高仿真的护士站、病房等环境,在校内就能完成基护中收入住院病人的实践部分,以及在病房中完成基护大部分的护理操作。不能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项目可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急危重症护理中急诊科环境部分、急救车等实践操作部分,到医院急诊科教学效果会更加直观;老年护理中的实践部分,在养老院完成教学,护生能够真实接触到老年病人,提前体验养老院的环境,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相应课程的专业实践活动,更有助于护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社会实践活动——“天使发育”

依托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护生的综合能力,如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时间在大一、大二第一至第四学期,贯穿于高职护生大学在校期间整个过程。此时主要是护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来实现“天使发育”。护生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护生的成长、成才也至关重要,在校期间多接触社会,毕业之后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深入工厂、市场,了解社会生活,不但能得到一定的生活费,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够得到锻炼,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如到社区、养老院机构进行义务服务,家庭访视,疾病知识的宣讲等系列活动,也有利于提升护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借助校内社团进行社会调研、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岗位实践活动——“天使绽放”

通过岗位实习,提升护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岗位实习是护生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时间在大三第五、六学期,主要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天使绽放”。护理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个学科,虽然在校内完成了很多实践学习,但是与真正医院开展工作相比较,会有很多局限性。在校内不是面对真正的病人,很多操作只能通过模型,在模型上面完成操作,因此只有经过医院顶岗实习,才能向真正合格的高素质技能护士蜕变。另外,岗位实践活动不应局限于医院,也应该到社区、养老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等场所实习,因为不同的场所实习的内容是不同的,护生毕业后可能会到社区、养老院等医疗机构工作,所以除了在医院实习外,可以安排其在其他医疗机构实习,这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提高护士的职业能力。

四、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成效

(一)实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基本目标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护理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项目特色研究,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个体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知情意信行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符合时代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实现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能够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躬身践行”,注重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育人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以活动为任务驱动,以兴趣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探索学习、实践学习。学习内容综合内部和外部,学习空间跨越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延伸第三课堂,学生在自主、开放、拓展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明白应当怎样做,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护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能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避免育人活动形式化、盲目化。将实践育人中的问题及原因作为学院资源整合的切入点,发挥各部门协同育人功能,整合各方资源,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以活动为抓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化教育于活动中,实现育人效果,培养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有追求、有温度、有情怀、有技艺、有担当、有作为的“六有天使”。打破我院现有的实践育人壁垒,使护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化,打造出特色活动育人品牌,实践育人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实践育人机制。

五、结语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护理学院构建的在“大思政”视域下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实践育人培养模式,以护理岗位胜任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善、爱、孝、信、慎”为思政核心,贯穿于活动育人的每个环节中。由于每个院校实践育人软硬件条件各不相同,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所发挥的作用、效果也会有所差别,所以育人活动内容应当根据各自院校的学情、校情做出调整,以达到最优的实践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鹏飞.对深化高校实践育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0):169-170.

[2]唐青,郭瑜洁,李萍,等.中美护理本科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7):16-17.

[3]姜新,Jennifer K,李春卉,等.中美护理学早期接触临床教育的对比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10):1249-1251.

[4]高玉芳,王彩星,安慰,等.中美护理本科实践教育现状及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8,15(8):628-631.

[5]马丽丽,赵丽萍.我国护理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展望[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6C):13-16.

猜你喜欢
大思政载体育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