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策略探究

2023-06-16 02:10黄赛梅
成才之路 2023年16期
关键词: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认同

黄赛梅

摘要: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关键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这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价值,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策略,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强化学生的政治信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政治立场;政治信仰;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6-0033-04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政治素养,其中政治认同排在第一位,可见政治认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可以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增强政治认同感。为此,本文详细阐述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价值

在社会政治生活情境中,对于某政党或者政治理论产生情感上认同、意识上的归属感,这就是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包括很多方面,如体制认同、政策认同、阶级认同、政党认同等。政治认同的作用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体制认同有助于维持社会政治稳定,政策认同有助于国家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政党认同有助于激发政治组织成员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热情和信心等。对于我国初中生而言,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参加政治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培育政治認同,能够使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乡、祖国、中华文化始终保持自豪感和归属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以及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要课程,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着重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道德与法治课程任务角度来看,积极实现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是该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核心素养培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处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首位,是其他一切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保持崇敬之情,并且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目标,从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注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能为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扣好第一颗扣子,使学生对家庭、家乡、祖国、中华民族产生深厚的情感,产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初中生作为民族的希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政治认同,有利于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政治认同培育作为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基础性工程,自然会成为教师教学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许多教师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刻板

“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是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常用教学策略。部分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思想状态、内在需求,课堂教学都是以自己为主,一言堂的倾向十分严重。在这样的教学框架下,学生的政治情感和态度都难以形成,甚至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排斥的心理,这自然不利于政治认同教育工作的开展。

2.课程内容整合意识比较差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不同的课程内容也没有很好地整合在一起,这对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参与民主生活”教学中,教师严格依照教材内容来讲述,很少结合初中生民主生活经验来进行探讨。无论是民主决策的方式,还是民主选举的过程,或是民主监督的渠道,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然不能使政治认同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

3.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足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不足,也不关注时事政治,认为这些距离自己生活比较远,无论是在知识学习方面,还是在能力素养培育方面,都严重依靠教师,被动学习的倾向严重,只会进行机械记忆,很少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自信的中国人”的教学中,教师设定了探究任务,要求学生从企业家、文学家或者港口维修人员身上寻找中国人的自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面对这样的探究任务,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只能等待教师公布答案,再将标准答案记录下来。显然,这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学生自然也不能形成政治认同。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策略

1.在课堂导入环节,实现情感认同氛围的构建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进入到动情的状态,自然可以快速产生感性认知,这也有利于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因此,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注重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营造良好的情感认同氛围。

第一,依靠有态度的播报活动,使政治方向认同得以增强。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家的角度、从全局的角度审视对应的人或者事,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为政治认同培育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做负责任的人”的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以时事播报的方式讲述张桂梅的新闻故事。一些学生选择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内容进行张桂梅故事的讲述:虽然身患多种疾病,却心系辍学的贫困女童,依靠自己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在学生播报完毕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对张桂梅的故事进行评述,可以从民族希望、英雄、国家前途、先锋等角度对张桂梅进行界定,并引导学生学习她奉献社会、承担责任的精神。

第二,依靠适度的小游戏,实现家国情怀认同的培养。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合理地设计一些小游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在“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吃面条的游戏,让两个学生在讲台前分别使用筷子和叉子吃盘子中的面条,比比谁的速度更快。在游戏后,教师可询问参赛的学生觉得是用筷子快还是用叉子快,并引导学生思考筷子背后代表的中华文化,由此导入“延续文化血脉”的主题。

第三,依托关注热点时政,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课前就应该将教材内容与时事政治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和政策。例如,教学“国家利益至上”时,教师可选择几个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的新闻,尤其是各行业的杰出人物的新闻事件。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是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還要引导学生弄清楚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二者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相关图片、视频进行展示,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新闻,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理智上的认同

在实际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活动,使学生产生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为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

第一,设定有热度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知识学习环节,教师可设定对应的情境:刘爱国一家人在上海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旅游,他们的站点有四个,分别是上海南京站、上海某某餐厅、上海院士风采站、上海火车站。在第一站妈妈买包的时候,看到了涉嫌损害我国主权的奢侈品品牌的新闻;在第二站爸爸接到了家里人的电话,表哥通过了2022年国家招飞复试;在第三站刘爱国看到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在第四站刘爱国想到在班级群中开展国产书包品牌调查活动,并撰写改进计划书。这样的情境呈现,可以让学生正确判断和选择,继而使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自己与国家同在,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第二,设定有一定难度的选择活动,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在实际情境设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对立冲突的状态,使他们学会在辨识和思考之后,做出选择,促进他们的情感不断升华。例如,在上述第二站情境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你愿意在初中毕业之后到福建师大附中去读书吗?你愿意成为职业危险性较高的飞行员吗?你愿意在初中毕业之后进入到封闭式高中吗?”教师可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情境中的表哥,自己会做出何种选择。在这样的选择题目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此时,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在正确理解自己与国家之间关系之后做出选择。

第三,精选生活中贴切的法治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除了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讲解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善于发掘可以进行政治认同教育的启发点,并结合生活实际实现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法律伴我们成长”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基于对青少年的关爱,国家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法律形式保障未成年的合法权益。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少年法庭或者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置方式的相关课件,或一些法律从业者对未成年人法治案件的评论等。教师在展示教学内容的时候,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相关的教学案例。例如,小李的父亲在小区门口殴打他,有路人劝阻,但是无济于事,因此选择了联系居委会。对于这样的事件,小区所在地居委会相关人员有权利干预吗?被打的小李该向谁求助?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会主动进行思考和探讨,意识到社会团体和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责任。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也能够处处发现可以用来作为教育材料的案例。当教师发现这些案例时,应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当然,在选择案例时,教师也应当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等进行选择,以最大化发挥案例的教育作用。

第四,设定有深度的议题,激发学生探讨欲望,实现政治方向认同教育。在议题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探讨问题、激活思维、理清概念,由此实现正确政治方向的建构。例如,在“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中,教师设定了对应问题链:“每天放学看到来校门口接你的家人,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有学生反馈的是直接叫了爸爸或者妈妈,教师继续设问:“这样的语言很朴实,也是最真实的,对于我们中华儿女而言,有母亲称号的有什么呢?”学生反馈有长江、黄河、祖国等,教师可对不同的反馈进行评述。教师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将生活与祖国关联起来,激发学生爱家、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怀,这不是形式化的传输,而是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和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温度的活动,让学生进入到对应情感体验中,使学生以正确的视角审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3.在课程结尾阶段进行延伸,实现行为认同机制的构建

在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之间关系,树立正确政治认同价值观之后,要想将其发展成为习惯或者信念,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引导。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尾,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延伸,保证学生的行为认同机制得以建构。

第一,合理创设创新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认同。无论是传递知识,还是感情培育,最终目的都是实现行为的引导。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结束环节,教师应合理地设定一些创新性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实现政治认同的逐步稳定。例如,教师可在班级开展全体学生书包使用情况的调查,重点关注国产品牌的使用率。结合调查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国产书包的问题进行归结,并设定了对应的创造性活动———设计书包销售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支持国产品牌的意愿,培养政治认同。有学生将耐用作为焦点,有学生将时尚作为关注点,有学生将实用作为焦点,给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认同。

第二,设计有温度的实践活动,实现家国情怀认同的培育。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在教学主题解读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有温度活动的设计,从而触动学生心灵。如自由讨论活动、辩论活动、演讲活动等,都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疑惑。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近期某一社会现象发表个人看法,再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战狼2》《流浪地球2》等爱国主义主题的电影,并让学生观看后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制度的优势,形成政治认同。教师还可以开展模拟法庭、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强化政治认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政治认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政治认同培育是教学重点,能够使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在课堂导入环节、课堂开展环节、课堂结束环节合理地创设对应情境,开展对应的活动,确保学生进入到知行合一的状态,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伟东.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養的衔接思维与关系模型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4).

[2]刘慧.大德育观视域下提升初中生政治认同路径———以有革命渊源的天福山中学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7).

[3]吕佳育,田国秀.融入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以共享发展主题“脱贫攻坚·中国奇迹”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3).

[4]全敏,王玲,陈朝晖.主题性作业设计———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听身边人讲述‘我与党的故事”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

[5]顾琳璐.政治认同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15).

[6]贾晓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8).

[7]邢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对政治认同的培育[J].贵州教育,2020(11).

[8]丰胜.建构活动课程培养政治认同———以道德与法治《我国的国家机构》教学为例[J].湖北教育,2020(12).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Huang Saimei

(Xiuyu District Yuying Middle School, Putian City, Fujian Province, Putian 351146,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actice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e discipline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as a key disciplin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literacy, which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in other discipline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Through case analysis, it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moral and rule of law awareness,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pride, strengthen students political stance, and strengthen their political beliefs.

Key words: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political identity; core competence; political stance; political belief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认同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思考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