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融入与实践

2023-06-17 00:25邱晓晖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5期
关键词:残疾政治思想

邱晓晖

[摘           要]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面向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残疾大学生,结合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现实困境和行动阻碍,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两者互动共生共荣的内在逻辑作为产生链接的基础,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行模式及三大工作手法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行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特殊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新时代需求提供有益探索。

[关    键   詞]  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036-04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部分和核心要素,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为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又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引导残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残疾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社会工作是伴随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现代工业发展和科技文明产生的新学科门类,其学科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对回应和解决社会中产生的新问题和行动阻碍,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工作方法和价值理念方面等具有内在共通属性,这为社会工作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基础。通过推动两门学科的交叉互联,进行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将产生良好的理论和实践效果,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公正和育人效果的提升与发展。

一、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和融入社会工作方法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又提出要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会议表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使残疾人成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促进残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将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的原则落实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一)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笔者通过个案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调查,发现残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困境。

1.面向残疾大学生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通过调研浙江省几所普通高校和浙江省唯一一所特殊教育类高校,发现均不同程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在普通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针对普通大学生,基本上很少针对性地考虑残疾大学生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普通高校的残疾大学生和健全大学生相比人数相对较少,如设置专职人员从事相关的教育管理工作,对高校的人力和财力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在特殊教育类高校,虽然配备了一定人数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能针对聋生、盲生等为主体的残疾大学生开设不同的思政课程,起到了较好的育人作用,但在日常的管理服务中,按照师生配比要求,专职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依然比较欠缺,辅导员需更多承担日常学生管理服务等事务性工作,“千条线一根针”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没能形成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对象的闭环。

2.残疾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有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通过调研发现,残疾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内向性人格的残疾大学生相对较多,原因在于残疾大学生所占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生活周边的学生大多都是健全学生,由于沟通的现实障碍,健全学生很少主动和残疾大学生交流,使得残疾大学生对外交流的主动性大大降低,容易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和他人交谈的现象。同时,残疾大学生容易焦虑、孤独,残疾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和健全学生一样渴望获得成功,希望得到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但许多时候处理事情,往往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残疾大学生的积极性带来打击,学生内心会产生自我否定情绪,这加深了残疾大学生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教育效果容易出现反复。

3.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支持还不够

整体上而言,社会层面对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还不够,无论是学者还是宣传媒介等,大都倾向于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导致学校、社会、家庭形成的合力过度凝聚于普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需要,社会上对残疾大学生的歧视一定程度上存在,特别是在毕业就业择业过程中,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残疾大学生将面临比健全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将成为其融入社会的行动阻碍。

(二)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从古至今,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在教育对象上一直倡导“有教无类”,在教育方法上一直贯彻因材施教,残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既涵有矛盾的特殊性,又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的既有普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又有其突出的特殊性。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比较匮乏,研究的主体和对象多采用的是针对普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教育的针对性,导致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比较困难。

社會工作具有尊重个性发展、满足每个人的个体需求等价值属性,在教育工作中融入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拓展教育内涵。社会工作具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手法,在教育工作中融入社会工作方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内容和手段。因此,为破解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特殊性,将社会工作方法融入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把社会工作的教育目标、工作方法、政策评价、价值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深度,更有利于教育公平与均衡化的推进和残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内生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新时代,系统观念既是一种战略思维,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辩证思维,是新时代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工作方法,就是高等教育坚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具有内在的重要逻辑链接。

(一)从目标体系的基础来看,两者具有一致的价值起点

从人的本质上来说,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人,人具有社会属性,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是具体鲜活的个体,这是两者产生价值目标的起点。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当代大学生群体为服务对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行为举止规范、道德素养养成等方面进行教育。然而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行政体系下的办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追求普适性的教育,对于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方面,特别是对残疾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时代化追求等方面的需求相对弱化甚至有些方面被边缘化,缺乏对特殊教育对象本身真实需求的有效回应。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专业学科,与残疾大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爱”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强调每个人应该平等地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工作,鼓励个体在认同差异化的基础上追求多元化的表达。虽然两者的工作侧重点不同,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个体的多元健康发展。同时,更多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在日常的高等教育教学以及实践中,能够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的主体地位,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想潜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服务意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因此,残疾大学生作为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价值起点,是两者实现共生的基础。

(二)从工作体系的操作层面来看,两者具有共通的工作方式

理论产生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巨变背景下,养成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必然选择,只考虑课堂上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达不到“立德树人”预期目标的,特别是面对情况比较特殊的残疾大学生时,更需要丰富、改变和扩充工作模式,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生动结合,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崇尚以实践来推动理论迭代升级的专业学科,通过三大工作手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的日常理论之外,往往还需要加入一些课堂外的实习实践,在乡村地头、城市社区中加以理论运用,以此来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正确,通过自己掌握的理论迭代升级来搭建用于再次实践的行动框架。相比较而言,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门比较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的学科,但是可采用的具体实践工作方法和实践方式却相对比较欠缺,将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融入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层面,可以较好地发挥补充作用。

(三)从评价体系的指标来看,两者具有共同的学科建设属性

作为当代大学教学的一门重要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从精神素养层面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型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工作注重把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学科专业建设考虑的核心要素,认为每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课程建设中应更多地鼓励因材施教,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实现学生潜能的挖掘,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既要关注学生思想、学识、行为模式方面的优化升级提升,也要纳入所生活的环境系统当中,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学科建设目标归属不是主张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型人才,而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养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导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一门专门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形态。但由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新时代的教育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课程活动建设中还比较保守,进程比较缓慢,所以,在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工作方法,将有助于加快通识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

笔者认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通过一致的价值起点、共通的工作方式和共同的学科建设属性进行逻辑梳理和内在互联,可以为创新构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工作方法的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三、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工作方法的路径和选择

(一)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持续性科学赋能

在笔者调研期间,许多高校除了存在专职思政教师和一线思政辅导员配比不足之外,还存在回归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原度不够等问题。通过借鉴社会工作中的赋权增能理论,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进行科学赋能,从主客观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定为有价值、有能力的个体。通过赋能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沟通渠道,使得主体和客体双方之间建立起一种默契的协同伙伴关系。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赋能,也就是要对专职思政教师和一线辅导员进行技能的再培训,鼓励更多的专职思政教师运用多元化、现代化的课程呈现思政课程的内容,推进专职思政教师和一线辅导员联动实现一二三课堂的有效衔接,形成课堂思政和课外思政并行的良好育人闭环。同时,专职一线辅导员日常被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所羁绊,在开展本源工作时往往会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如处理不当,在育人工作中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对专职一线辅导员进行心理层面的积极赋能,通过心理工作坊、心理培训等方式,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以产生增进教师个人身心健康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双重正向效果。

(二)创新构建社会工作方法融入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模式

社会工作自20世纪从西方引入我国以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形成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方法上的运用已经走向成熟,特别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对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衔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对社会工作方法融入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

1.面向残疾大学生开展个案思想政治工作

当代大学生崇尚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特别是残疾大学生的需求相比较而言尤其比较特殊和紧迫,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按残疾大学生个体的需求提供专门化教育,积极引导残疾大学生直面困难、勇于挑战、积极向上,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就具体的操作而言,首先,一线专职辅导员要了解每位残疾大学生的真实基本情况,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综合研判目前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为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对残疾大学生的个案服务事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个案服务的步骤要求做好各个步骤环节的衔接工作。在个案服务的最后,要和残疾大学生明确工作的角色分工、工作开展的要求以及服务结束后的及时总结。个案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可用于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突出等特殊残疾大学生的身心辅导工作中,也可运用于残疾大学生的职業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专业指导当中。

2.面向残疾大学生开展小组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中的小组建立完成后,要制定小组的活动目标,通过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发掘小组成员的潜能以及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改善合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残疾大学生第一要务是设置合理的小组目标,根据小组目标的完成难易度组建不同功能类型的小组,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互动等方式将小组成员有效凝聚,最后对小组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通过小组考核的方式,对每位参与小组活动的残疾大学生都作出积极的评价。小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运用到各种学生团队建设活动当中,如新生的军训、社团组织和班团干部的建设等方面。

3.面向残疾大学生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社区工作是高等思想政治教育开拓的新领域,是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生动结合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更多的残疾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到属地社区的公共事务当中,通过对社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力所能及的帮助,来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整合和挖掘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党支部结对共建的形式,把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中,让残疾大学生能够沉浸式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为校社衔接提供新的思路,成为残疾大学生迈向社会化,发挥社会公民主体意识的一种积极尝试。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督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如遇残疾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发生变化,第一时间做好心理建设和干预,从而增强学生自我安全感,有效防范不确定性冲突行为的发生。

将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作为实施路径引入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两者相互结合并落到实处的有效探索。毫无疑问,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大的运作空间,但在现实的工作中仍要以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主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鲍莉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1.

[2]邹绍清,李国安,屈宸羽.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20-24.

[3]林海燕.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8(2):23-26.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残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