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思维导图在英语语篇复述中的应用

2023-06-20 04:23于彩云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维导图小学英语

于彩云

【摘 要】复述环节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学习的过程中深受教师的青睐,而传统给定模板的复述形式千篇一律且思维固定。基于建构主义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模式,复述环节引入思维导图的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文章内容,降低记忆课文的难度,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变成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关键词】建构主义 思维导图 小学英语 语篇复述

相较于中、低年级以简单对话为主的课文教学,小学高年级的英语课文中语篇教学居多,复述作为语篇教学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师选择在教学中引入复述环节。课堂中的复述环节不仅可以在新授知识后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新知进而巩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文背诵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高效率地理解和记忆语篇内容。但是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的复述活动太难,他们无法在新授课文结束后独立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和表达,于是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提供复述模板,这种方法确实能够让学生大致说出文章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找到复述环节更科学、更高效的操作方式变得必要和紧迫。基于建构主义的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可以将思维导图的可视性、直观性与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内容的复杂性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且系统地组织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建构文章语篇信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思维导图的特点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以知识的自我建构为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深刻反映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及自我反思过程。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为支撑,通过主动探索、相互合作达到对所学新知的主动建构。

(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在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它是通过线条、色块、图形等形式,将枯燥乏味且不够清晰的信息以更多元、更有辨识度、更系统的方式进行呈现,将大脑思维过程可视化,并将知识结构以思维过程的形式记录并归纳的组织图。

(三)建构主义与思维导图的关系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达到知识内化的主动信息建构者。

1.思维导图反映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核心理论在于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认为知识是自我建构的结果,而非外部的强制性输入。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及课堂中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与同学讨论和互动,形成自己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将自己内化的结果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思维导图反映了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将学习的观点由确定性的知识转向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知识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主动建构的,是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有关的条件“选择”了学习的内容,制造了学习对象,使知识从无知的、寂静的、遥远的世界中“凸显”出来,成为完整的、现实的学生个体经验。学生主动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将原本枯燥的课文语篇内容转化为鲜活的图文形式,赋予知识学习更多的趣味性和可能性。

3.思维导图反映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组织课文语篇内容,而不是由教师手把手向学生传递知识,是学生以一种简单又直观的方式建构自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过程。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由学习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习惯性使用的思维方式设计最符合文章内容的思维导图。而且整个思维导图的设计富有社会互动性,可以在课堂上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合作组织完成。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级复述环节的应用

在复述环节引入思维导图的设计,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该文本语篇的内容导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进行文章语篇内容的复述,不再采用教师给定的复述模板或者带领学生复述。思维导图以其直观可视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图画、色彩、线条等元素,形象具体地表现知识中的概念、关系和逻辑,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展现文章的主题、发展过程、关联情况、对比情况等。常见的思维导图有多种,如Flow Map(流程图)、Tree Map(树状图)、Brace Map(括号图)、Bubble Map(气泡图)、Bridge Map(树状图)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语篇内容,选取最适合文章的思维导图形式,每种思维導图的形式都可以进行无限延伸,甚至可以多种思维导图结合使用,简单复杂均可操作,以学生个体的主观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主。下面以译林版英语五、六年级的Story time板块内容为依托,展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复述环节中设计的各类常用的思维导图。

(一)绘制气泡图,描述事物的性质特征

气泡图侧重对一个概念特征的描述,是一种入门级的思维导图,比较适合思维导图初学者,对刚开始接触语篇教学的五年级学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气泡图的逻辑只有一层,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展开,适合锻炼发散性思维,也适用于分析、解释和描述任何事物。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就非常适合作为学生思维导图设计的入门语篇材料,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六年级上册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 和六年级下册Unit 3 A healthy diet等都是学生操练气泡型思维导图的好选择。

(二)利用括号图,梳理整体和部分关系

括号图是最为基础和常用的思维导图,主要用于分析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通常适用于一种主题阅读,此类思维导图学生最易接受和掌握,也可以用于知识点的笔记记录和复习巩固,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最受学生欢迎。高年级很多的说明文都可以选择括号图制作思维导图。如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iend、Unit 8 At Christmas,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六年级上册Unit 8 At Chinese New Year都适用于最基础的括号图形式。

(三)引入树状图,分类归纳整理知识

树状图是一种父子层次结构图,主要用于分组分类,一般有一级标题、二级标题或更多的小标。该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列举语篇中的各个细节,让枯燥乏味且难以记忆的说明文变得有条有理,便于學生更加快速、简单记忆。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六年级上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六年级下册Unit 2 Good habits、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等课文都适用以树状图的形式列举文章内容。

(四)巧用流程图,厘清故事发展脉络

流程图适用于故事语篇的导图设置。从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开始,之后的每学期都会出现一篇叙事类的故事语篇。文章的故事段落、文章字数和语法知识较中、低年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提升,复述难度和背诵难度明显加大,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准确记忆文章内容难度较大。故事类的文章还有五年级下册Unit 1 Cinderella、六年级上册 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和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这些故事类的文章都适合选择流程图的形式来展现故事发展的流程和脉络,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顺序、推动情节的因素、重要转折点等都需要在流程图中有所体现,这些都是在复述环节帮助学生流畅复述的关键。

(五)妙用桥状图,建立事物类比关系

桥状图是将已知概念和陌生概念类比的关系图,特别适合学科教学中知识迁移的使用,将新授知识与已知知识类比教学,由旧知过渡到新知,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问题简单化,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然且简单地习得新知。桥状图虽然图形简单,只需要简单的几笔,但是理清思维却是几种思维导图中最为困难的。适合此类思维导图的文章并不是很多,如六年级上册的Unit 4 Then and now可以利用桥状图对比过去和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六年级下册的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可以借助桥状图进行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城市、动物、运动等各方面的信息对比,前者可以借助桥状图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完整复述文章内容;后者在复述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明确文章主题、梳理语篇知识结构的过程,思维导图把复杂繁多的语篇内容简单化、系统化、逻辑化。思维导图可以体现制作者的绘图习惯、思维方式、思考过程,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对于重点知识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形状或图形标记。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制作的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进行语篇复述,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记忆速度和语篇理解深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思维导图小学英语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