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短笛》钢琴曲的音乐分析

2023-06-21 20:25张馨予
艺术评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音乐鉴赏钢琴曲

张馨予

摘要:《牧童短笛》这一钢琴作品极具鉴赏价值,在音乐研究中可将其作为典型作品,引导听众欣赏其中的音乐要素,使听众了解其中的旋律、奏法、速度、力度与音色。本文以《牧童短笛》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这一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等,从多个角度展开了音乐鉴赏,通过分析进一步呈现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童短笛》  钢琴曲  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073-04

在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过程中,音乐领域也随着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陆续出现了一些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牧童短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该钢琴曲不仅在我国音乐史上有卓越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巨大的影响力。研究《牧童短笛》,深入、细致地分析其中的理论知识,挖掘其内部的情感,有利于使人们发现中国音乐的独有魅力,体会中国的民族风情。

一、《牧童短笛》的相关介绍

(一)创作背景

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由贺绿汀先生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等进一步增多,随着外来艺术的出现,中国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这一经典作品。该作品不仅有我国民族音乐的烙印,也有其他音乐的精髓,真正实现了音乐艺术的多元融合。

(二)创作特点

1.大胆运用复调创作手法

钢琴作品《牧童短笛》,采用了复调手法。这一手法起源于西方国家,后来成为音乐写作的重要技法之一,其中至少有两个声部。在20世纪初期阶段,由海外游学经历的学者将复调理论引入了我国,如王光祈于1933年编撰了《对谱音乐》,其中就包含了复调的相关内容。《牧童短笛》创作于1934年,属于复调理论在我国应用较早且应用效果相对理想的作品,是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与中国音乐创作手法融合的一大体现。根据其乐曲内容,以对答式对比二声部作为开端,清亮如泉水般的高音开始,可以使人在接触该乐曲的第一时间就有新奇感,音符主要为简洁明朗的八分音符,中间穿插有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增强了乐曲的灵动性。

2.虚拟山水画与真实环境的对比

在创作《牧童短笛》时,我国的国内外环境较为复杂,而其作品本身为人们呈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乡土生活场面,与当时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曲呈现了绿水青山的秀美景色。乐曲开头描述的是活泼的牧童在牛背上怡然自得的场景,左手一连串十六分音符好像微风拂过树梢,主旋律穿插了多个跳音,体现了牧童的愉快心情。中段采用装饰音模拟笛子颤音,与乐曲名字中的“笛”相呼应,更增强了乐曲的灵动感,展现了牧童自由玩闹的心态。第三段与第一段的旋律相同,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

3.单三部曲式和五声调式的结合

《牧童短笛》篇幅小,结构十分清晰,为单三部曲式。这一曲式为很多音乐作品的常用形式,乐曲第一部分为G徵调式,速度缓慢,有一种泉水静静流淌的感觉;中段中有三十二分音符、跳音,与第一部分产生了明显的对比,主要为“旋宫”手法,宫音依次经历了G、D、A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25~28小节为D徵调式;29~32小节为五度模进,A徵调式;33~34小节再次五度模进,随后进入A宫调式,之后重复25~34小节,结尾为G宫系统。

4.用西方乐器展现强烈的中国风格

钢琴这一乐器在西方广受欢迎,发展历史悠久且相对成熟,陆续产生了古典、浪漫、印象、现代主义风格的音乐。钢琴在我国最初出现之时,人们对其了解不多,通过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许多人才开始接触和了解钢琴。因此从根本上看,《牧童短笛》是用西方乐器呈现了浓烈中国风格的音乐,不仅拓展了本国人民的视野,也使外国音乐家开始了解中国音乐,为中西方音乐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演奏方法

1.旋律和音量平衡

考虑到《牧童短笛》的创作思路、音乐风格,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技巧,在演奏之前,必须熟悉该作品的演奏方法与音乐技巧。根据分析,该作品中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均为歌唱性旋律,而第二段为舞蹈旋律,在演奏时呈现一种水墨画情境:牧童在牛背上悠然吹笛、在田野间漫游,表情丰富。此时左右手的二声部需要有一定的音色變化,以突出对比效果,使稍近和稍远的距离之间可相互呼应与对照。中段的舞蹈旋律中国风格更加强烈,在演奏时应表现乡土风味。作品第一段、第三段均为复调音乐,弹奏者在演奏时必须强化两个声部之间的力度控制。对于复调类型的音乐作品而言,两手声音应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尽量保持两手力度的一致性,尤其是左右手声部的音色、力度应富有层次,运指时需手指、手腕和手臂相互配合。此外,考虑到该作品的特殊性,主调音色、复调二声部有对比也有协调的旋律层次,为两条相互独立的声部,弹奏时应尽可能减小音量偏差。

2.连奏和跳奏

《牧童短笛》中包含很多连奏与跳奏,乐谱中的第一段中有多个连线,在弹奏时采用连奏法更为合适。连奏中的每个音是用力量的无缝隙连贯、无极差变量来保持良好的衔接与过渡,为此,无论弹奏者在弹奏时第一个音弹得多响、多轻,第二个音也需要与第一个音基本一致,不得有任何粘连、尖角、断裂的情况。从弹奏技巧来看,要达到良好的连奏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无隙,就是每两个音之间不得有断裂情况;无角,无任何音冒出;无坑,就是没有音坑陷。在该钢琴曲中,若要完美地呈现出旋律,第一段的第5~7节,右手部分就需采用跳音手法,就是手指跳音,右手跳音时断得应更有弹性,以还原牧童的心性;第二段左手部分的跳音多,可采用前臂跳音法,部分左手跳音的跨度大,弹奏时应确保落键精度与准度。

3.速度与力量

对钢琴而言,在弹奏过程中也必须掌握速度,不同的速度下所呈现的音乐风格各有不同。弹奏者在弹奏第一段时,应尽可能保持平稳性,控制速度,不得过快也不得过慢,通过速度来烘托牧童悠然吹笛的场景。第二段中,由于在谱面上有速度标记,弹奏者在弹奏时需体现明快、欢乐的氛围,为此,需加快速度,由于该段为我国民族舞蹈,其节奏相对紧凑,弹奏时就需保持更为激动的情绪。弹奏钢琴曲时力度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力度属于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为精准把握力度,弹奏者在弹奏之前需全面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在弹奏时变换声音的色彩和力度变化。

4.音乐和触键

钢琴乐器的技法中所包含的触键方法较多,当采用了不同的触键方法后,得到的音色也会各有不同。弹奏过程中可以根据声音需求来确定触键深浅、力量大小、下键速度。根据大量的经验,触键与音色存在紧密联系,二者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其一,手指触键力度与音色,手指力度的大小是决定音色强弱的直接因素,如在曲谱中标注的力度为P,意味着在弹奏时应减小手指力度,反之,如标注的力度为f,则应增大手指力度。其二,手臂触键与音色的关系,考虑到弹奏过程与技巧,手臂触键主要由胳膊肘关节以下的重量、力量来完成,如在弹奏过程中能利用肘部带动手臂,基本就可以获得良好的音色效果。前臂触键中快速度的垂直触键可用于表现速度较快的连音、音程、和弦跳音,如在弹奏时力量转移到了手臂部位,就应适当放松,但不需立即保持手指处于松懈状态,也不得使声音有缝隙,而应保持连贯性。其三,歌唱的声音要使琴弦发出共鸣和延长,将手指重量控制在键底,保持手指紧贴于键盘,用比较缓慢的速度来下键。

5.装饰音和踏板

《牧童短笛》并不算是篇幅较长的乐曲,其包含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在弹奏的过程中,为保障最佳的乐曲呈现效果,既要体现弹奏技巧,演奏者也需呈现乐曲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根据对这一乐曲的分析,弹奏技巧方面也需关注装饰音和踏板运用,此乐曲中装饰音主要出现在第二段,实际上该段在创作中借鉴了竹笛这一传统民间乐器中颤音的吹奏手法,正是因为如此,《牧童短笛》的民族性才更为突出,融入了中国元素。依据其主调特征,音乐中借鉴了我国民族乐器的吹奏方法,演奏时的技术难度较大,在钢琴弹奏方面也面临较大的技术难题。吹奏竹笛的过程中发音需保持清晰性,音色要清脆和甜美。在弹奏钢琴时要达到这一特点,右手可用装饰音奏法来弹奏,放松手和手臂,不得用力过大或者在弹奏中过于紧张,如可利用二、四、三指法,使手指处于放松状态下。弹奏过程中不能将装饰音弹成三连音,因为三连音的力度相对均匀,但结合这一乐曲的特征,需要突出第三个音,因此,弹奏时必须注意弹奏的前两个音具有短促性、轻巧性,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第三个音上,不仅要控制指尖的力量,也需要保持指尖的灵敏度和反应速度,所弹奏出的声音应具有更强的颗粒性,触键时控制力量,将力量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保持清晰、灵巧的弹奏效果。

二、《牧童短笛》的音乐鉴赏

(一)艺术情趣鉴赏

《牧童短笛》呈现了清新自然、风格独特的曲风曲调,人们在聆听完该作品后,能随着音乐在脑海中呈现一幅诗情画意的场景。该作品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乐曲无大段沉重和弦连接,仅利用上下两个单线条连接,整体蜿蜒曲折,包含了很多细腻小腔润饰,不论是音色还是力度,都并非一成不变的内容,存在诸多的变化,一高一低的旋律线条下,曲风优美,人们在聆听该作品时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特色,净化人的心灵。由于曲子的主题部分融入了写意意境,人们在音乐旋律中仿佛进入了清新自然的野外环境中,感受丝丝微风带来的惬意。通过更为简朴的表现手法叙述与描绘了自然和田野,向人们展示了乡土场面,钢琴曲的中段更像在欢快舞动,以小乐句发展而来,第三段采用了独特的变奏手法,曲调新颖且动听,真正用曲调承接了作品前期所呈现的氛围。

(二)结构鉴赏

《牧童短笛》C大调为三段式结构,第一部分为复调,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创作方式,两条或两条以上旋律同时进行,由具有相关性和特殊性的声部所形成,这些声部之间既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关联,彼此之间有独立的走向。贺绿汀的音乐思想先进,他有中西方融合的意识,通过分析西方钢琴曲的音乐风格与创作手法,他认为在创作时不应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手法,而应该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借鉴西方音乐的特点,创作出更富有特色的音乐。为此,贺绿汀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并不固定的套用复调,而是在其中有自己的创新,不完全采用的是民间音乐的支声复调,也未完全引入西方的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而是在复调织体中自由编辑,巧用五声化旋律来达到自由对位的目标,不仅有西方复调的特点,也融入了中国元素,形成了更富有特色的音乐曲风。从东西方文化、政治等差异来看,东西方都有各自的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方式,虽然音乐表现各有区别,但是情感表达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结合大量的东西方音乐作品情况,从情感表达方面来分析,东方音乐表达十分含蓄,但西方音乐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根据《牧童短笛》的情感特征,能够发现其完整体现了中国化思想。

《牧童短笛》非常注重向人们传达作者的情感与中国音乐的情感,从这一角度而言,作品采用模仿中国民族音乐的方式,同时又考虑了钢琴的音色及技法,大大增强了整个作品的情感表现力,在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牧童短笛》的曲调以东方古典音乐为基石,其中又融入了西方和现代化的元素,这就要求钢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呈现的曲调特征,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保持演奏与作品风格的一致性。如在演奏中应严格把握速度、触键,尽可能保障作品中節奏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并在其中融入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注重渲染意境、把握情感。《牧童短笛》作为单三部结构的音乐作品,主体部分是由自由对比二声部所创作的,曲调悠扬且两条旋律的分句相互交错,节奏紧凑又存在相互呼应关系。此外,从技术方面来看,乐曲中的对位技术较为简单,未采用八度二重对位,但由于其中的两条旋律并非完整旋律,所以对位结合后的效果相对比较理想。仅有的两声部中能清晰识别和声,这也就意味着在乐曲中隐藏着一些对音乐有推动作用的音乐元素,因此,东西方结合的创作手法大大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从音乐句子结构来看,整个乐曲的高声部旋律有4句,长度完全相同,中段为欢快的舞蹈场面,引入了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既保持了轻松欢快的氛围,也使乐曲本身更富有中国特色。第一段和第三段中均有加花变奏,这一变奏方式下增强了乐曲本身的流畅度,使人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体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刻画的牧童形象。

三、《牧童短笛》的音乐价值思考

贺绿汀在创作《牧童短笛》时采用了东西方融合的手法,其中既包含了西方音乐的相关理论与手法,也带有中国音乐文化的烙印。从该作品出现到如今,每一次演奏都能给人带来新奇之感,使聆听者在感受音乐旋律的过程中能在脑海中不自觉地勾勒一幅牧童玩耍、嬉戏的热闹场面,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体会田园生活。因此,正是因为《牧童短笛》的内容、曲调和旋律等特征,该作品更像一首抒情诗,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交融趋势越发明显,西方音乐的有关理论、创作手法等均传入了我国,被我国的音乐家借鉴和吸收,陆续出现了很多新的音乐理论、创作手法和表现风格。在音乐艺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东西方音乐理论与方法的结合,既要融入西方音乐的技巧,又希望更好地弘扬中华音乐。而《牧童短笛》恰好符合这些特征,其曲风优美、旋律独特,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西方音乐理论与中国创作手法的结合。受其影响,后来的许多音乐家在创作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创新,形成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牧童短笛》的民族特色突出,在形式、内容、结构、和声、旋律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其一经出现,就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大部分听众认为其非常具有吸引力。《牧童短笛》的成功,是中国钢琴音乐进步的体现,对加速音乐创作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音乐家在借鉴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基础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更好地通过改变作品风格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东西方音乐家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与方向。

随着中国的开放程度显著增强,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更多的中国风作品,中国音乐元素与风格也给西方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参考。实际上,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音乐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寄情于山水,与中国画高度相似,注重写意手法与表达,以形成寄情于景、借景抒懷的音乐手法,这一手法在中国古诗、绘画与音乐中的应用范围较广。《牧童短笛》的创作手法要求每个音乐家在创作时都应该关注本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将其与外国文化相融合,创作出更具影响力的音乐作品,并在此作品中融入音乐家的价值观、文化观。我国钢琴音乐的起步较晚,在现阶段的条件下,为在世界音乐中凸显中国钢琴的发展特色,每一位音乐家都必须始终保持创新思维,将中国风格与文化特色都融入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中,以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风格,在其中吸收西方钢琴音乐的技巧与经验,融合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我国音乐在长期的发展中,不论是理论还是技巧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牧童短笛》是在我国甚至在世界钢琴音乐文化中都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通过研究其音乐技巧、理论、情感等,有助于音乐家形成多角度的创新思维与路径,创作出更具民族性、大众性的音乐作品。未来的相关音乐研究中,还需持续鉴赏和关注《牧童短笛》,并将该作品与其他作品作对比。

参考文献:

[1]魏启双.谈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J].文学少年,2021(02):1.

[2]孙舜华.钢琴曲《牧童短笛》的互文性解读[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01):56-60.

[3]刘若竹,于巧琳.浅谈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创作特点[J].丝路视野,2020(07):128.

[4]左苗,王瑶,张旭良.中国典型区域代表性钢琴曲艺术风格分析与演奏诠释[J].宿州学院学报,2020(05):62-64+70.

[5]宋瑾.“取韵”类新音乐混生样态与族性的美学分析——以《牧童短笛》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02):75-83.

[6]丛冰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研究[J].北方音乐,2020(02):84-85.

猜你喜欢
音乐鉴赏钢琴曲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夜的钢琴曲(六)
古典钢琴曲在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作用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钢琴曲《百鸟朝凤》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