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论语》对教与学的启示

2023-06-22 04:46刘欢欢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语录教与学学习态度

刘欢欢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作品,是儒家学派最为重要的一部典籍。《论语》共20篇,512章,15000余字,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生活、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论语》中有关教育和学习的言论也十分丰富。其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论语》对教与学的启示。

一、关于教

“如何教”的问题指向教师群体。《论语》中大致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二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第一个问题,《论语》中提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讲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一个光荣神圣又特殊的职业,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学而不厌”是对教师知识储备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宝库和知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厚积薄发。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新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诲人不倦”是对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要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不能厌倦、懈怠和敷衍。教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厌倦的情绪会伤害到学生脆弱的心灵,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论语》中提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任劳任怨,把爱学生和忠于教育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心甘情愿地做学生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论语》中还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个观点与启发式教学有关。他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尤其要注意启发和应对学生。在什么时候对學生进行启发?这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启发的时间点尤为重要。学生在愤和悱的状态下往往能更好地领悟新知识。

二、关于学

“怎样学”的问题指向学生群体。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学生的作用。因为教学活动最终是作用于学生的。因此,学生更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论语》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学生:只学习,不思考,学得越多便会越糊涂,甚至会变成书呆子。学生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取得更大的进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辨真去伪,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为己所用。当然,如果只思考,不学习,就无法继承先辈的学问和知识,很多疑问和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边学边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论语》中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每个人的智力和能力都有着强与弱的区别。学习知识有先有后,学习能力有强有弱,这是很正常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有自知之明。“不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还装作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

《论语》中还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更加自觉、快乐地学习。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当一个人对知识感兴趣时,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知识为乐事,更加快乐地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论语》中关于教与学的一条条语录都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阅读《论语》,学习其中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猜你喜欢
语录教与学学习态度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语录
语录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