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特点探究

2023-06-22 03:16林宝宜刘菁媛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演奏技巧

林宝宜 刘菁媛

摘要:汪立三具有惊人的创作天赋,不同的变奏、情绪的发展、织体的变化、旋律的进行恰到好处地被控制在一个音乐框架里,体现了他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深刻认知。1978年后,汪立三以民族文化和西方创作技法的交融为基点创作出许多钢琴音乐作品,如《东山魁夷画意》《他山集》等,这些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作曲家可以开拓性地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汪立三还努力将西方十二音序列融入中国古典民族音乐,这一创作理念开拓了同时期中国作曲家的创作思维,改变了固化的民族音乐,传承了中国民族音乐。文章以汪立三的代表作《小奏鸣曲》《兄妹开荒》为对象进行分析,力求解读作曲家的钢琴音乐创作路线和取向,以此展示中国钢琴创作的突出成就和明晰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特点。

关键词:中国钢琴创作;汪立三;演奏技巧;《小奏鸣曲》;《兄妹开荒》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03

1 汪立三简述

汪立三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钢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父亲对民族音乐艺术,比如京剧、扬琴、京韵大鼓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的耳濡目染为汪立三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我国音乐发展的兴盛期是20世纪40—60年代,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几乎是百花齐放。汪立三的创作可以“文化大革命”为分割点,此前汪立三于1953年创作了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兰花花》,其被匈牙利音乐家萨波奇誉为“天才的作品”[1]。1957年,汪立三创作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技法交融的钢琴音乐作品《小奏名曲》。

2 《小奏鸣曲》

2.1 《小奏鸣曲》概述

《小奏鸣曲》是汪立三的代表作品,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在阳光下》《新雨后》《山里人之舞》。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打算出版时,为让广大听众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音乐意境,分别为三个乐章加上了小标题,这是当时中国奏鸣曲标题的一种创新。汪立三的《小奏鸣曲》是中国早期较成熟、完整的奏鸣曲,每个乐章都独立存在,创作灵感源于我国民歌,在民族化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的创作技法。《小奏鸣曲》既是汪立三艺术创作中勇于创新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蓬勃发展的标志[2]。

2.2 《在阳光下》

全曲采用奏鸣曲式织体,简捷明亮,轻松活泼,旋律跳跃生动,节奏多变。呈示部音乐形象天真烂漫、明快活泼,高声部主题在A羽调式陈述。节奏以3/4拍为主,5/8拍和2/4拍交替进行,左手伴奏在A宫系统上以纯五度音程为主的持续音的两个和弦转换交替,长时间的重复成为独有的特色。副部主题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了新的音乐素材,旋律从跳跃变成歌唱性,更为抒情。整体的节奏不再不断转换,音乐形象也更为平和,从A羽转为F宫调式。

2.3 《新雨后》

按照奏鸣曲结构,第二乐章也是慢板乐章,变化再现单三部曲式,调式为降B羽调式,结构简明精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清新自然。融入欧洲传统复调对位音乐手法,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同时具有复调作品的特性,与第一、第三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段(第1~27小节),传统对位手法卡农式复调穿插其间,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

第二段(第28~44小节),单一的主题,旋律是第一段的引申,右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刻画出小雨淅淅沥沥的景象,延续了降B主音的雅乐调式。

第三段(第45~63小节),由第一段的主题变化再现,主旋律在第47小节转到左手上,音域从高音来到低音,再现了第一主题,最重要的是它在不同宫音系统的主音上变化,形成多调陈述。第53小节之后在主音降B的持续音上,中间声部穿插了主题的又一次再现,最终结束全曲。

2.4 《山里人之舞》

与前两个乐章不同,《山里人之舞》是一首三拍子舞曲,复三部曲式,伴有多调性的和声色彩,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开头引子部分有别于前两首,强有力的柱式和弦营造出敲锣打鼓、欢乐的氛围,对后续的欢庆起到烘托作用。第一段主题明快,是互动的舞蹈场面,旋律声部是D五声调式,但是左手的和声织体是以E为主音的羽调式。主要采用3/8拍和3/4拍,中间也会穿插2/8拍和5/8拍。丰富多变的节拍从情感与力度上塑造了不一样的音乐形象,与第一乐章相呼应。

3 《兄妹开荒》

《兄妹开荒》创作于1978年,坚持中国民族传统调式与西方创作技法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民族和声编排,也使中国的钢琴音乐渐渐有了新面孔。在《兄妹开荒》问世前,汪立三创作了钢琴曲《兰花花》,所以在创作和艺术构想上,其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

《兄妹开荒》是套曲式的单乐章混合曲式结构,整个作品框架以并列为基础,将A、B、C三个部分连接起来,每个乐段又以变奏的手法扩充材料。在整理作品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个主题在结构上形成类似的分节歌。

以行板速度开始引子,2/4拍与2/2拍先后变化,模仿的是锣鼓声和雄鸡报晓的音乐拟声场景。第一、第二部分都采用变奏曲式,中间穿插连接部;调式从第一部分的F宫燕乐七声调式变奏转到下二度的降E宫燕乐七声调式,进入连接部,再由降A宫转向E宫,为第二部分作准备。第二部分以A宫燕乐七声调式为主,音乐形象与第一部分形成反差。第二个连接部采用模仿复调手法,七度音程的贯穿造成了不协和感,力度逐步递加,到了主題第三部分完全爆发。第三部分速度回到了行板,为A宫燕乐七声调式。尾声部分取材于引子,运用了转调摸进手法,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回到F宫燕乐七声调式。

4 演奏特点

演奏时要注重作曲家的个人特色,比如音乐的歌唱性、叙述性和感召能力等。在速度上,《在阳光下》开头的节奏轻快跳跃,Vivente(活泼的、有生机的)要求160的速度,说明了这是活泼有朝气又带着节奏感的乐段,重复、变化的节奏、切分拍也可以突出它的轻快[3]。由于采用了不同拍子的交替,音乐产生了一种“不平衡”。这些一直重复的旋律,要求演奏者节奏气息不能乱,单音的跳跃训练手指第一关节,要求灵敏、快速、集中地触键,手腕放松带动手指尖力量。

左手的和声也是如此,它模仿的是民族乐器“笙”的音响效果,双音织体交替切换干净,同时不能抢了右手的主旋律。副部开始变成Cantabile(如歌的),对比主部的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这里的四分音符用时长,从听觉上拉长了整段旋律,放慢速度,加上大量的连奏、大连音线,增强了抒情歌唱性。展开部的加速甚至比主部更加激昂,一直持续到尾声,但在结尾前的6个小节减慢过渡,要注意拍子的时长准确,再通过大量休止符让整体速度放慢,直到结束。

《新雨后》全曲节奏自由,对比强烈,节拍在4/8、5/8、3/4之间交替进行。歌唱性的段落也是采用连音弹奏的技法,要注意下键时力量的连贯和完整性,通过肩膀到手臂、手腕和手指间的力量传递,最后落到琴键上,控制好下键的力度和速度,才能表现出准确的音色。音色最能体现演奏者的能力。

演奏时,要把握乐句的气息和音韵,即使乐句与乐句之间有断开或者小节线分开,演奏者也要时刻保持音乐的歌唱性,才能体会到音乐的起伏倾向,将句头、句尾、分句以及高潮迭起都演奏好,以此体现出音乐的完整性。

《新雨后》还有一部分是快速的小连音。一般来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与外国钢琴音乐作品在纯演奏技巧上没有太大区别,那么处理好外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情感及意境就能处理好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了吗?当然不是。正如《新雨后》,其表现的是一场初雨后,大地经过了雨的洗礼,灰尘散尽,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植物清新的香气。《新雨后》是一部既有写实又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五声调性作品。演奏时除了要了解作曲家的风格外,还要掌握特定的触键技巧。

《山里人之舞》中出现了新的演奏技巧,这是因为汪立三作品多选取民族乐器,所以有颇多的装饰音。这一乐章包含颤音和波音两种装饰音。颤音并不是一味颤就行,许多钢琴大师演奏颤音时明确知道自己要弹多少个音,而不是把时值弹够就行,此处同理。关于波音,分为上波音和下波音,两种形式的弹奏方法几乎相同,《山里人之舞》只用到了上波音。

《山里人之舞》中还存在关于大和弦的演奏技巧,“和弦的弹奏要点在于使所有的音必须绝对同时响出,在某种情况下各音的力度完全均匀”。掌关节和手指关节要支撑好,手臂与手腕放松。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加入了现代技法。第一段右手的三拍子主题与第一乐章的主题首尾呼应,轻快活泼,切分音的节奏使音乐走向更加诙谐,左手的小连音轻巧典雅,在辅助主旋律的同时,为舞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第二段的主题旋律是在高低音域中交替出现的,加上左手的和声背景,营造出特有的民族地域三拍子的独舞场景,与前后两部分的群舞场景形成对比。

汪立三说过:“《兄妹开荒》是我最中意的作品,在中国民歌中,我最喜欢的是西北民歌,它有着强烈的泥土气息,风格深厚、豪放,有一种历史感。”[4]39

《兄妹开荒》原本是陕北秧歌剧,具有陕北民间音乐独有的特色,存在特殊的音高走向。但钢琴键盘没有“夹缝音”,汪立三只能用不协和音程来表现。

《兄妹开荒》出现了大量音程、和弦,各音的先后出现及音簇的运用,使指法的灵活变换显得格外重要。和弦的上方声部为旋律声部,这很考验演奏者小拇指的力度和协调性,避免下方声部大拇指的喧宾夺主。八度和弦的演奏,除了强调演奏者手型的控制力,还要确保连续八度的弹奏中整个手部的积极状态。此外,音簇技法的出现形成了一个小二度的关系,不可以将它们分开弹奏。

《兄妹开荒》是秧歌剧改编而来的钢琴音乐作品,因此对节奏和速度的把握极为重要,如果把握不够准确,就会失去原作的味道,应通过对两者的把握来表现作品的立意。第一部分的主题出现在第13小节,以2/4拍为主,运用了陕北民歌韵味的二度音程,这一段高度重视“歌唱中的”呼吸、连段,因此要用原速展现曲子的轻快活泼,这很好地模仿了腰鼓的节奏音响。

结尾是技巧与蕴意的完美结合,《兄妹开荒》的结尾由第三曲旋律构成,这一部分表现的是热闹的劳动场景,是一段活力四射的音乐。作者以民间曲调为基础进行二度创造,要求演奏者用中强度去处理,速度也要按照谱面的原速将秧歌剧原有的质朴表现

出来。

《兄妹开荒》这一钢琴音乐作品使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4]42-43。这样的作品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钢琴演奏技术与创作,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5 结语

如何让钢琴说中国话是一个萦绕中国音乐家百余年的命题,汪立三的创作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和参考,同时也体现了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回顾历史是为了更深入、更透彻地了解过去,同时也是为了更清楚地把握当下,并且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冬昕.汪立三钢琴音乐和声进行分析[J].音乐创作,2016(10):121-123.

[2] 馬玉峰.汪立三《小奏鸣曲》和声运用的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2009(4):153-156.

[3] 侯肖宁.汪立三《小奏鸣曲》的作品与演奏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4] 王文军.汪立三先生钢琴音乐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39,42-43.

作者简介:林宝宜(1996—),女,广东揭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刘菁媛(1979—),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
民族音乐与浪漫音乐的交织
阐述西洋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如何将竖笛教学融入低年级音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