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课程资源推介

2023-06-23 17:32李芳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栏目资源

李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4项要求,把“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放在首位,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原则;要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发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要立足学生实际,注意遴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和古代文言经典作品,以文质兼美为选择标准,体现课程资源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鉴于此,笔者认为,作为中国第一大报的《人民日报》,因其权威性、影响力,蕴含着丰富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富矿。笔者尝试从“导入类资源”“对比阅读类资源”“知识拓展类资源”“读写素材类资源”“语言建构类资源”等五方面进行资源推介分享,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导入类资源

【栏目名称】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推介理由】每一首诗词,都是鲜活的游历图,诉说着远古的故事;每一位诗人,都是资深的旅行家,记录着时代烟火。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带你去遇见诗和远方。该栏目采用“旅行式”讲述的方式,沿着诗人的行走路線,寻访曾经的诗词现场,讲述沧桑巨变。用《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的方式导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个有趣的方式。

【内容节选】

南溪书院 半亩方塘颂千年

《人民日报》记者钟自炜

观书有感

朱熹(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福建省尤溪县城,向南数十里的公山之麓,坐落着一座飞檐斗拱、青瓦白墙的宋代风格建筑。这里,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出生地。

112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担任尤溪县尉,去官后便寓居于此。1130年,朱熹在这间馆舍里出生,他通过努力,成为一代理学宗师。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自此闻名天下。古朴庄严的书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步入书院,文公祠前的一片方形水塘尤为特别,方塘波光粼粼,相传即《观书有感》所说的“半亩方塘”。

《人民日报》(2020年01月30日)

【教材链接】八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在执教该课文时,教师可借鉴该栏目“游行式”讲述的方式,以导游身份导入诗文学习。比如,在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可将导入设计为: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今天,让我们沿着诗人的行走路线,寻访曾经的诗词现场,感受荆门的前世今生,开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之行。

二、对比阅读类资源

【栏目名称】暖闻热评

【推介理由】该栏目一是材料鲜活,弘扬正能量;二是表述有层次,由“人物”“故事”“点评”三部分构成,表述角度多样;三是“热评”有温度、有思路、有深度,可以学习借鉴时评文如何思考和评说素材的角度、方法及语言上的组织,对初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教学提供了现代范本。

【内容节选】

以毕生心血托举航天强国梦

何 娟

【人物】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故事】戚发轫,中国航天领域技术专家,参与过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研制,还作为重要技术负责人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研制。1992年,59岁的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在主持神舟号飞船项目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戚发轫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点评】

不久前,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大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引起大家关注。这位88岁的老人,就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因之前都需在岗坚守,戚发轫从来没有在现场看过火箭发射。他说,这次想亲眼看一次神舟飞船飞向苍穹的壮美时刻。

戚发轫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戚发轫从小便立志,“以后一定要造飞机,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负”。少年壮志,一生践行。戚发轫的人生选择,始终听从国家召唤、服务航天事业需要。不只是神舟飞船,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背后,都有戚发轫的身影。“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戚发轫在其中的贡献恰如其名。无论是打造国之重器,还是晚年投身教育、为国育才,戚发轫以航天报国、强国的初心始终未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中国航天”。

《人民日报》(2021年07月06日05版)

【教材链接】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短文两篇》。在执教该课文时,教师可将该材料作为拓展性对比阅读文本呈现。教师可在两篇课文进行议论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分析基础上,将“以毕生心血托举航天强国梦”热评文章推介给学生,让学生就该文【人物】【故事】【点评】三部分的不同表述方法进行分析,进而探究热评文的切入角度、语言建构及文章整体布局方法,紧跟时代发展,学习感知当今论述类文本的表达方式,拓展议论文的写作视野。

三、知识拓展类资源

【栏目名称】把自然讲给你听、科技大观、文物有话说

【推介理由】森林为什么是“水库”?大熊猫是怎样取名的?一片雪花有多重、黄河上中下游为啥这样分?观测星空哪里最合适?火星探测又掀新高潮,探索微观世界的机器人,大钟寺内观古钟……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人民日报》推出的《把自然讲给你听》《科技大观》《文物有话说》里能找到答案。该栏目带领大家走进科研和科普机构,走进科普工作者,一同倾听科普事业中的故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趣味。

【内容节选】

如何应对臭氧污染?

到2025年,要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的结构,实行污染管控、增加新能源使用,才能有效治理臭氧污染。

阳光灿烂的晴热天气,天空常常湛蓝如洗。但是,如果你在看似空气清新的户外闻到一种“鱼腥味儿”,这可能是臭氧污染在作祟。日前,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通报,2022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臭氧浓度同比有所上升。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浓度为14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上升4.3%。

臭氧是氧气的一种同素异形体,一般为淡蓝色气体,液态为深蓝色,低浓度时无味、高浓度时气味类似鱼腥味儿,易溶于水、易分解。由于具有强氧化性,臭氧在工业生产、生活中被广泛用于消毒杀菌。

在地球诞生40亿年后,随着大气中氧含量增加,臭氧层慢慢建立。臭氧层很薄,却吸收了到达地球的90%以上的紫外线辐射;同时,它将吸收的紫外线转化为热能加热大气,才有了平流层的存在。在臭氧层的庇护下,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逃脱了过量紫外线辐射的伤害,生命得以向浅海和陆地发展。

但是,当某一天近地面臭氧浓度最大8小时均值超过160微克每立方米时,就会带来臭氧污染。原本是地球生物进化保护者的臭氧,为何又会成为一种污染呢?(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本报记者吴月辉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2年08月15日07版)

【教材链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课《蝉》。该单元要求,通过学习有关动物的文章,引导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鉴于此,在学生学习自读课文《蝉》时,依据初中学生探知欲强的特性,相机将《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刊载的最新科普短文推介给他们,既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又可学习不同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式,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如何应对臭氧污染?》这篇科普短文,兴趣点就来自标题,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臭氧是护卫地球的,为什么会有污染呢?学生的求知欲一触即发,便于开展跨学科学习。

四、读写素材类资源

【栏目名称】传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介理由】课程资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家精神,就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该栏目刊登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既有为祖国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该栏目内容作为读写素材,既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提升作文素材的感染力。

【内容节选】

中国原子能事业奠基人钱三强——严谨治学,敢于质疑

《人民日報》记者 喻思南

196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裂变物理和化学国际会议上,已是满头华发的英国科学家费瑟在回顾原子裂变研究历史时,指着演讲屏幕上的一张照片说:“这个年轻人的结论,是对的。”

这个年轻人是钱三强,“结论”指的是他20多年前提出的原子核三分裂解释机制。

1946年夏,钱三强正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做研究。在参加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庆祝会时,他注意到,报告中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核乳胶研究原子核裂变实验的径迹。在展示二分裂变碎片径迹时,投影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三叉形状的径迹,报告人未作解释,与会专家们也没有提出异议。

当时国际上一般认为,原子核分裂只可能分为两个碎片,为什么照片上会出现三叉形状?钱三强默默将这个问题放进心里。

回到巴黎,钱三强立马请来助手开展裂变实验,妻子何泽慧也加入了团队。因为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测,钱三强时不时会头痛,身体也因为姿势固定僵化,周身各部位酸胀,或像针刺一样难忍。一向不叫苦的他开玩笑说:“这确实是一种需要一点毅力的工作。”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4日12版)

【教材链接】八班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类教学内容——学写传记。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该单元写作教学中可将本栏目乃至《人民日报》其他栏目的相关文章作为作文素质拓展类材料推介给学生,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感悟科学家精神;二是将事迹材料进行再加工,提炼概括为论述类文本写作素材。比如本文列举的这篇文章,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将21字标题扩写为能体现钱三强“严谨治学,敢于质疑”精神的150字左右的概述性材料,训练学生的概述能力。

五、语言建构类资源

【栏目名称】泥土芬芳

【推介理由】现代化进程使大批人走进城市,在钢筋水泥的丛林,渐渐远离了与泥土的亲密接触。该栏目选取的文章,如《折耳根里寄乡愁》《乡夜稻香》《与稻田重逢》《山芋飘香》《太行山石》《那时桃花》《辣子红了》将我们代入松杉葳蕤、蛙鸣蝉唱、炊烟袅袅的乡土世界,感受新时代的家乡变化。

【内容节选】

品秋·收秋·拾秋

于保月

品秋

初秋的一场雨,将天空洗得如碧玉般明澈。心随着白云的飘逸,也渐入了秋的意境。

步入秋天,如同在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上行走。不知不觉中,大自然已走向成熟和丰盈。

田野上的万物都告别了夏天的热情,此时正静静地呈现出秋的沉稳,走进了秋的诗行:黄澄澄的稻谷上,丰满的稻穗正在虔诚地鞠着躬;挺拔的高粱,向天空昂扬地举起燃烧的火把;花生在地下结成一串串果实,将地表撑出了细细的缝;红薯在垄里长得壮壮的,一不小心就会冒出胖乎乎的脸蛋……

此时此刻,你会深切地感到这秋天的素描,充满着沉甸甸的内涵。

其实,秋更是一种境界。我喜欢秋的丰盈、秋的成熟,更喜欢秋的给予。给予是世间万物最美的品质之一。秋,总会对那些辛勤的劳动者,无私地奉献出她的所有。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6日08版)

【教材链接】八年级第四单元14课《背影》。单元提示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背影》语言朴素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饱含情感,穿透力强。《泥土芬芳》栏目刊载的《品秋·收秋·拾秋》一文,字里行间乡情气息浓郁,自热朴实,意境开阔唯美,画面感强,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教学时,可将两篇文章进行语言建构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除以上五个方面,《人民日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可开发的课程资源还有许多,如《假日生活》栏目里的“华夏博物之旅”“走进传统村落”;《文化》栏目里的“二十四节气”,《视觉》栏目里的“新时代画卷”,《要闻》栏目里的“人民论坛”;等等。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用心的读报人,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就在报里,新课程理念也会在教学中得以落地。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栏目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关于栏目的要求
资源回收
栏目约稿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稿约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