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概念

2023-06-23 07:07张慰夏仁贵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秦汉西汉汉武帝

张慰 夏仁贵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属于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后两课。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转型期,战国时期变革浪潮翻涌至顶点,秦汉则确立了此后中国古代王朝统治制度的范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一、宏观把握教材主题

首先应该从宏观主题的角度来理解这两课。第一单元涵盖课程标准中的三个专题:早期中华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述从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及其衰亡的历史。如果从国家产生与发展的角度提炼本单元线索,可以得到“早期国家的起源—从早期国家到成熟国家形态的过渡—秦汉国家形态”的发展路径。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主题上围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展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历史的核心。为什么战国之一的秦能在这一时期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什么因素促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和汉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要联系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政治秩序的动荡与经济的大幅发展推动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早期国家向“升级版”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转型。从早期国家的“升级版”国家,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何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要明确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入思考教材所围绕的核心概念。

二、清晰解读核心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掌握历史解释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很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清晰解读核心概念,将课本呈现的具体史实与学科概念联系起来,传递给学生运用具体史实解释核心概念的思考路径。

第3课、第4课围绕的核心概念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即“大一统”国家。先秦时期,“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已经奠定,而大一统的政治实体形成于秦汉时期。秦汉以后,历代统治者的治理措施和治理目标均围绕着强化大一统的方向进行,其治理框架基本是沿秦汉国家框架调整。先秦时期逐渐酝酿的“大一统”思想的最本质内涵应该包括“权力归一”的政治观、“天下一统”的疆域觀及“华夷有别”的族群观三部分。“权力归一”的政治观和“天下一统”的疆域观在秦汉时期在制度设计中得以实践。而“华夷有别”的民族关系问题直至清朝才最终解决。中国古代华夷之别是从文化习俗的角度区分,华夷之间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社会生活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差异和区别背后也隐含着华夷间的互动的可能性。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疆域统一。西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周边开拓。文景之后,西汉国力强盛,拥有了经略边疆的实力,基于此,汉武帝对东南的闽越南越、北方的匈奴、西南夷发起军事行动,将西南夷地区和西域纳入版图,南越并入王朝管辖,匈奴远遁漠北称臣,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点。

在实现疆域“天下一统”的基础上,象征着“权力归一”的专制主义制度形成。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权力体系。首先是皇权至上,理论上皇帝掌控国家一切权力。中央政府以丞相为首构成诸卿系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中央及地方上大小官员共同组成统一、垂直的官僚体系。在确立统治制度后,文化思想方面的统一也在进行。秦朝政府推行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措施,贯彻国家治理的理念。但这一时期,政治文化波动还很剧烈。秦用法术,具有浓厚的“文吏政治”色彩,汉初一度实行黄老政治,直到汉武帝时,才确立了儒术的正统意识形态地位。明晰了“大一统”国家的内涵,也就可以对第3课、第4课的课文文本进行梳理、整合乃至重构,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细致挖掘教材逻辑

对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后,还要关注教材编写的逻辑,建构学生学习的主线,尤其要发掘史实间的连续性。“大一统”模式国家的建立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并非从开始就是成熟的体系,秦汉时期是这个模式构建的早期。秦的统一仅是“大一统”的起点,而非终点。秦汉阶段的制度经历了“定型—调整”的过程,第3课和第4课内容的编写就围绕这一过程展开。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三个子目。第一目“秦的统一”先介绍秦统一的客观历史条件和自身优势。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区域开发和地缘政治的拓展逐渐推动诸国各自区域的统一,这构成了秦统一的基础;同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国力不均,刺激了兼并与反兼并的竞争,竞争又引发变法浪潮。秦国的商鞅变法集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成果,组成了将来秦统一中国、创建全国性统一集权制度的母本。到这个时候,统一战争水到渠成,课文紧凑衔接了秦在军事上完成疆域统一的史实。接着课文重点展开说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最后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第二目“秦朝的暴政”和第三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按历史时序介绍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秦朝的灭亡和楚汉战争。这些动荡说明,尽管秦确立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制度模版,但要扭转延续已久的历史惯性仍需一段时期。此外,秦朝没有解决硬框架制度运行中所需的软组织的问题,即统治的意识形态。这些问题在汉朝得到进一步解决,因此第4课的标题中有“巩固”二字。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四个子目。第一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介绍汉初施政方针的调整和制度沿革。经过秦末战乱与楚汉战争,汉初社会经济凋敝,加之秦末农民大起义对地主政权的打击,给汉初统治者深刻的印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自然成为合理的选择。此外,与秦朝相比,西汉王朝有更多出身下层或中小地主的人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对民生疾苦有一定体验,减轻对民间的盘剥也是合理的。汉初各项制度基本沿袭秦制,并在秦制上加以调整。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整体框架在西汉整体保留,并且在不断强化。西汉初期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刘邦在立国初即将七名功臣降将分封为王,建立七个异姓诸侯王国,但这一次分封实际是顺应汉初“君与臣共天下”的无奈局面,从第二年起,刘邦就着手剪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子弟亲戚建立同姓诸侯国。但无论异姓诸侯还是同姓诸侯,都隐含着地方割据的倾向。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与地方割据倾向之间的斗争在汉文帝即位后就开始显现,汉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将诸侯国中势力较大的齐国一分为七,淮南国一分为三。这一举措在诸侯王势力极速膨胀的情况下收效不佳,反而引起诸侯王们的警惕。汉景帝即位后,继续削藩,剥夺诸侯王国所属的支郡,进一步缩小王国封地,吴楚七国之乱最终爆发。汉景帝迅速以武力镇压,七国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平定。在镇压叛乱之后,汉景帝乘势削弱和控制诸侯王国,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集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并非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狂飙突进强化集权。

第二目“西汉的强盛”先说明从文景到武帝时期,施政方针出现了转向。经过汉初60余年的休养,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同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学习聚焦”栏目对本段课文内容作了概括:“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如何理解这里的“顺应时代需要”呢?哪些问题的涌现要求汉武帝必须进行变革?如前所述,汉初到武帝亲政前,当权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无疑对社会秩序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无为”暗含姑息、妥协的意味。政府对农民控制放松,许多农民为逃避赋税脱离户籍,不利于政府对基层的管理。同姓诸侯王的势力虽已大幅削弱,但这一时期又有土豪巨商势力的膨胀。同时期,匈奴也在扩大势力范围。这三种潜在威胁是西汉王朝必须要解决的。“无为”相对内敛的施政纲领已不足以应对这种需求,因此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必然要发生变化。课文按政治、经济、思想的顺序详细介绍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各项举措。但汉武帝即位之后第一个重大的决策是“罢黜百家”。建元元年(前140年),刚刚即位的汉武帝批准了卫绾请罢法家和纵横家的动议,意图以儒家思想取代“乱国政”的其他家学说,尤其是黄老之学,虽因窦太后摄政未能立即实现,但仅在五年后的建元五年(前136年),朝廷正式设置“五经”博士,至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儒学的影响力在现实中逐渐扩大。这一统治思想的变化开启了汉武帝强化集权的序幕,也影响了此后中国千年历史。但意识形态层面对儒术的尊崇不等于承秦而来的政治架构的改变。实际行政中,法律仍具有重要地位,日常行政仍建立在合理化的法律故事基础上,甚至于君主本人也重用崇尚法家手段的酷吏。由此可见,大力提倡儒术,其目的不过是用一种统一的统治思想代替软弱无力的黄老之学,以加强思想统治。在统一的思想旗帜下,政治、经济等方面加强集权的手段依次施展,将西汉王朝推至鼎盛。

第二目的最后一段介绍汉武帝开拓疆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成就。这部分的编写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放置在先,巩固边疆、开拓疆域的史实放置在后。但从历史发展时序来看,这种编写存在些许错位,会让学生感觉先有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诸多措施才会有开拓疆土的成果,實际二者之间是一体的。大一统涵盖了疆域的统一和巩固,在通过武力追求疆域巩固、拓展的同时,也要求内部政治权力、经济资源的支持,这一过程是相互交织的。

第三目“东汉的兴衰”交代西汉末年危机逐渐积累、新莽政权、东汉政权的建立和末年乱局等历史过程。东汉的政治制度继续延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方向前进,但政治势力格局出现了变化——依靠解经起家的士族影响力不断扩大。这种变化与儒术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也在冥冥中推动历史朝下一个阶段演进。魏晋以降,士族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门阀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门阀权力甚至侵蚀了从秦以来就至高无上的皇权,贵族政治的因素再次出现。秦汉制度在这一时期有所扭曲,甚至出现东晋门阀政治这种历史的变态。但宏观考察东晋南朝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到隋唐时期,秦汉确立的“帝国体制”真正走出低谷,再次得到提升发展。

综上,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应用中,我们应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构筑能统帅课程的历史概念,理顺教材编写逻辑,以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秦汉西汉汉武帝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
古老的皮影戏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