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2023-06-25 07:26韦露李曼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人的全面发展

韦露 李曼

【摘要】新时期,人们都在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对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把人的精神生产看作是以“美的规律”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是发展精神生产的根本,而精神生产则是发展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要素和先决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而精神的生产正是以人类更加全面的需要为目的的。精神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更高层次的精神生产。在新时代,必须重视精神生产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精神层面更多的需要,以人的全面發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精神生产;人的全面发展;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2-007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23

精神生产是一个哲学概念。精神生产是相对于物质生产概念而言的,精神生产过程也就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精神生产主体——人,首先从自己的意识领域中解脱出来,把自己解放出来,成为精神生产的主体。同时又不能脱离人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存在,把自己束缚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因为只有在现实存在中人类才能实现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物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民对精神的需求将会占据主导位置,人民对物质的有限性需求和对精神的无限性需求,决定了对精神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精神生产在社会整体生产中的地位和功能,也将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渐增强。精神生产的产生与发展并非自发的、盲目的,而是一种自觉的、有一定方向性的、有目的的过程。对精神生产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不应该听之任之,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加以引导和发展,精神生产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要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的情况来看,人民以美好生活为追求和向往,追求双富裕的生活,以“美”的涵养精神生产的发展,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一、精神生产的内涵

(一)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精神生产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社会实践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进行分析与研究时,认为社会生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马克思把社会生产看作是整个人类活动的整个范畴,把人的精神生产视为“美的规律”,我们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从广义上讲,除了人的生产之外,还包含了物质的生产和精神的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关于精神生产的含义,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①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精神生产最初表现为人们的物质活动,精神生产与人们的现实的生活、语言交织在一起。总之,精神生产是指人类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而进行的一种生产实践。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物质消费品较少、精神生产发展较缓慢的条件下,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不是精神生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物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父权制、亲属关系,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被事物所取代。“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②因此,只有将精神视为“真正生产”,才能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从此,“人类可以完全自主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真正自觉地掌握了“自然界”和“社会”。马克思还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个人生产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再次融合。

(二)精神生产是人类特色的认识活动,是认识的直接来源

从认识论的发展过程来说,精神生产是一种“意识的生产”,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认知活动,马克思将其划分为“思想、意识、观念、形而上学”和“政治、法律、道德、教育、形而上学”,两个方面的意识形态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哲学家将“脑力生产”“科学实验”和“科学艺术的生产”等也分为精神生产范畴。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人的精神实践来源于意识的认识,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精神生产是人的认知活动,但并非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精神生产。造成这个认识的第一个依据是认知活动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的一种内在行为,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从认识的观点看,这种生产可以分为社会性的、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将精神生产称作“特殊生产”,其内容涉及宗教、家族、种族、法、道德、科学、艺术。二是与物质生产相比较,精神生产在认识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是活动的性质不同。从人的生理机能的自然分工来看,物质的生产是以体力为主导的,而精神的生产则是以脑力为主导的。一般说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用手和脚,都要用到一定的身体和脑力,没有智力的参与,就没有精神上的生产。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们说,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体力劳动,而智力劳动则是精神劳动。第二是产品的形式,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并非完全分离,虽然科学实验已经成为人类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但精神生产中也存在着物质生产。但是,物质生产仍然具有认知作用。在物质生产中可以产生思想学说。第三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生产主体的差异,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形态,总体上讲,劳动人民是物质生产的主体,而智力劳动则是以知识分子为主。

精神生产是人的一种独特的认识活动,它对人类的认知产生和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的作用:一是通过认知活动来确立自身的思维和精神世界的存在秩序,总结人类历史和人的发展经验,由个体的经验升华为普遍的;二是对人类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和消费,以实现文明的延续和创造;三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的探求与总结,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理论观点、意识形态等;四是依据对象的性质、作用和人的需求,构建不同的实践理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行动方案、方针政策等。在精神生产出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精神生产因其有限的物质生产、有限的精神生产规模、有限的发展程度而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活动,它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生产方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一种现实的驱动力。从侧面来看,精神生产的范围在扩大,一切试验和科学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本准则。从纵向上讲,科学的规模、层次和联系日益增多。一方面,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转化过程越来越短、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及其发展趋势日益摆脱“物质性”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空间。

(三)精神生产是人的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人区别于任何东西的根本存在方式

精神生产的范围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如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有目的的,有思想的,这与动物的本能地生存有本质的区别。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和动物差别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类本质问题。中国的先贤们曾说过:“人不如牛,行不如马,而牛与马,又有何用?”西方哲学家提出“你是谁”“认识你自己”等问题。在马克思哲学出现之前,它的最高成就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将理性、智慧或人类的心灵活动视为类本质,而人类的类本质则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差别。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人是理性动物”“政治动物”“知识是人的天性”等。笛卡尔把“理智”看作是人的本质,是怀疑,理解,肯定,否定和想象的“自我”。因此,他就有了这样的断言:“我思故我在。”康德把人性的本质发展到了极致,并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的必然的精神发展的产物,是人的知识走向客观真理的一个步骤。事实上,精神生产就是一种心理活动。黑格尔认为劳动尤其是精神劳动是人类的类本性,把人视为自己劳动的结果,这是他对人类本性问题的独特贡献。柏拉图认为,物质的体验是一种低级的行为,而对完美、永恒的思考则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卢梭认为,通过劳动、技术、艺术和政治来改造自然和人的现实,只能造成一个消极的后果,那就是在历史上,它所扮演的角色无非是腐化和堕落的。人与动物之间最基本的差别,就是精神生产,也就是意识,人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细心地观察、分析、制作各种工具。人是会思考的,但是动物不会。人类还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社交活动。马克思哲学诞生之前,哲学家们对人的类本质进行了研究,但其最大的局限性并不是将人的类本质归入到人的精神活动中。而是忽视了物质的生产,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精神上。

二、精神生產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精神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多方面的内涵,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必不可少。精神生产是人类本质发展的证明,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差别在于精神的生产,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方式就是精神生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个体,具有自觉能动性。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立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和社会的精神生活,它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求知、审美、娱乐、情感等精神需要,而其生产的过程又表现出抽象性、创新性和传承性。它的外部表现就是它的文化生产。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精神生产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社会实践形式。人类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物质生产来实现的人类的生存需要,包含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在满足了前者的条件下,人的需要由基本的生存需要向较高的心理需要转变,比如享受、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这些需要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是精神生产的必由之路。精神生产是依靠人类创造性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以人的创造性为基础的物质活动。人的心理需要是通过精神生产来实现的,而且精神生产涵盖了人类的全部生活。因此,人的内心世界得到丰富、创造性得以提升、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到,从动物区域中分离出的人的精神生产,是人的自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二)精神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它与人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具有从“低级需要”发展到“高级需要”的内在逻辑。人类社会发展始终表明,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美好生活,不断对未来生活构建美好生活的理想蓝图。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满足需要”的五个需要,这是一种从低到高的有机系统。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需要。”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③。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的生命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会促使人们的发展动机,促使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又去创造新的需要。因此,必须促使人们不断认识新事物、创造新的愿望、追求新的目标,从而使人类在追求自己的需要中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精神生产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人类和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人类不依靠直觉,而是依靠自己的智力,以自觉地、有目的地行动来改造大自然,获得最优的生存条件。因为任何发明和创造的最初形态,都是存在人们脑海中的一种精神观念。精神生产一般不是被强迫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可以真正地感觉到自己是精神活动的主人,能够抵御外界条件的干扰和影响,具有强烈的活动热情,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全身心、忘我的活动,这时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开发,人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精神生产的合理性与现实性,是因为它能防止人的物质生产的片面发展,使人不会变成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如果说,物质生产的目标是通过满足人类的身体需要来发展人类的劳动能力,那么,精神生产就是通过生产精神产品来发展智能和各种能力素质,从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因此,精神生产是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体现更高层次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特点来认识。新时代,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发展“五育”教育,要求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人类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类的智力、体力、身体素质,还包括思想、情感、道德、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精神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物质生产的追求,更要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反映了人的物质和精神状况。精神生产可以为人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精神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与物质生产共同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发展。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从其生存方式来看,人的精神追求和发展的欲望是人自身解放的内在动力。精神生产是人在科学、艺术、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的精神生产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并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而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精神生产的巨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促进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④。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社会需求、精神需求、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的发展。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质量的新要求,体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三、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必须重视精神生产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产在其中占据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与精神生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在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之后,精神生产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精神文化需要。随着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和衍生,其中就包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马克思强调,人们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的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而不断发展变化。新时代的精神生产既要满足人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又要创造出更多的精神产品,还要充分地满足人民的各种需要,包括民主、公平、正义等,同时还要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比如价值观、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和艺术审美等。只有不断地满足低级的精神需要,人类的精神需要才会持续地提升,而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的多样化、多层次、高标准的精神需要,就必须不断地丰富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重视精神生产活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精神生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多地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需要,对空气、饮水、食物和环境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是一种另类的“精神财富”。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和丰富的今天,人们一定要避免陷入另一种物质生活的极端——精神贫困。一个民族要复兴,不但要有物质上的富裕,还要有精神上的极大地满足。持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把人民的文化需要和精神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时期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途径。精神生产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服务,增强他们的精神家园,充实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精神需求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完善的系统。

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精神生产,就必须生产更多的物质条件和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要不断地发展高品质的文化产业,不断地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不断改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现代文化工业,提升人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不断加强和培养人民的审美能力。发展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要向市場、社会供给优质文化衍生品,使人民在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与超越性体验中得到持续的营养,使生活更加充实。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要把人民的精神需求与人民的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人民提供更加多姿多彩的精神服务、建设富有内涵的精神家园、促进人民的精神生活、实现新的幸福目标、创造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精神生产促进更多的精神生产,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物质上的强大之外,还有精神上的支撑。中国的精神生产不断地给中国精神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它是一种自觉的、自由的生产行为,它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它所产生的各种思想、理想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号召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出更多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理论,产生更多的思想理念。立足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给予精神生产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精神的育人作用。中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它引导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地努力。新时代不断加强人民的精神生产活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上的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走向复兴。通过精神生产活动,发展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传媒等文化事业,使中国文化的内涵不断加深,使人民的心灵得到强化。要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实践、加强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中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国精神是中国时代精神的凝结,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精神的持续生产,使其具有更多的内涵。我们要把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光大,促进更多的精神生产活动,把团结自强的精神联系起来,使之始终充满活力,用精神丰富人的涵养,以饱满的中国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2,(04):5-10.

[2]兰明,赵冬会.美好生活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意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04):27-33.

[3]吴朝邦,黄宁宁.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创新实质[J].观察与思考,2022,(06):26-34.

[4]钱鑫.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22.

[5]朱文雪.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动力思想的中国化进程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21.

[6]周力辉,方世南.试论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04):101-103.

[7]安磊磊.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2.

[8]罗姗.论精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2,(03):29-32.

[9]郑芳.精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0]蒋桂芳.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03):1-3.

作者简介:

韦露,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李曼,女,汉族,广西钦州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人的全面发展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谈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科学技术与田径的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