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舟蕴藏的大工匠精神

2023-06-25 10:07王克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传承

王克华

摘要:《核舟记》是说明性的“记”体文,雕刻者的“奇巧”技艺在文本中是显性的。细探核舟作品背后,是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坚韧执着毅力的体现,是华夏儿女豁达乐观、热爱生活态度的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意志的体现。在新时代,工匠精神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需傳承、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 文化自信 传承 《核舟记》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末魏学洢。文章围绕着一件微雕作品生动而准确地介绍,工艺作品精美绝伦,雕刻者匠心独运,写作者融情于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尤其是其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从事各种技艺的劳动者,如木匠、皮匠、铜匠等的总称。自古以来,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因而工匠,指的是专注于某一领域并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产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物品)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

《核舟记》中雕刻者王叔远雕琢出核舟这一精美作品,毋庸置疑,他是我们传统意义的工匠;作者魏学洢在家庭遭受厄运后,能将核舟这一艺术品生动而细腻地介绍出来,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他也可称之为工匠。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爱岗敬业、爱国坚忍的大国工匠精神。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以向大方之家求教。

一、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

核舟的制作者王叔远堪称追求精品的代表人物,核舟从整体结构、色彩搭配、动静结合乃至到力度运用都巧妙绝伦,可谓“奇巧”,更是工匠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一)结构巧设

结构即框架,将所有雕刻之物包容其中,并使之井然有序;结构也是理念,将所有雕刻之物极力呈现,并使之欣然有趣。可以说结构既是一技巧,更是一种智慧,可以将制作者的理念巧妙表达。

“曾不盈寸”的核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所雕刻之物庞杂,还要统整体于“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这样的作品是对工匠技艺的考验,也是对其智慧的考量。王叔远在这一作品中完美呈现了中国建筑对称性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了对称的精妙。

从核舟整体来看,“中轩敞者为舱”,船头、船尾相对,这架构了整个艺术品。船舱“旁开小窗,左右各四”,窗的对称,与生活现实一致,这表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相望”,相对而又仿佛有情,这表明艺术高于生活;又撷取《后赤壁赋》《赤壁赋》中的句子作为上下联,巧妙点明核舟主题并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轼位于中间,突出核舟主题;一名僧一文学家分坐两边,两相呼应,既有文学情味,又有佛学禅味,增添作品情趣。苏、黄共阅手卷,既表明两人文学家的身份,也呈现出两人关系亲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现右足,一现左足,两个人物都表现出来了,而且一左一右,也形象透现两人关系亲密如同一人。

船尾以楫为轴线,“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发型、动作、表情,都异常活跃、喜庆;“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持扇、抚炉、静听,尤为安静、美好。一动一静,一庄一谐,相映成趣。

对称的结构,让核舟众多的人、物、字巧妙地围绕在“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之下,实是匠心独运!

(二)色彩巧搭

色彩,也即颜色,是能引起人们共同的审美愉悦的、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色彩也是最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因为它的性质直接影响人们的感情。“色彩搭配”是指对色彩进行搭配,可以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使得对象更具审美情趣。王叔远在“大苏泛赤壁”中就借鉴了美术中的色彩搭配,创造出既符合生活真实又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精品。

窗上刻的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石青,本指一种矿物,这里指一种青翠色颜料,条痕淡青色,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对联描绘的山势高陡、月亮渺远、水位下降、河石微露、清凉微风、扑面清爽这样清幽迷离的美好意境,青翠色将文字凸显出来,同时又营造出静谧渺远的氛围,令人仿佛置身于大苏泛赤壁的那个月夜中,给人无限遐想。

同样是文字,船背的题名“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在桃核本色背景下,用黑色这一冷色来呈现,符合书法作品题名习惯,表明作品完成时间及作者,“甫”,男子美称,此处用于自称,显得张扬而大气,兼之黑色,又兼具沉稳而内敛。而篆章“初平山人”,“其色丹”,丹,朱红也,与题名颜色对比鲜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初平”,心境初平,技艺初平;“山人”,远离政治,远离世俗,王叔远对自己的“初平山人”自号情有独钟并有自诩自谑之意吧。在色彩的强烈对比中将题名与篆章都突出,尽管这些文字都在“船背”,但丝毫不减表达力。

核舟中还有隐藏着的色彩,“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竹翠绿,让人联想到生命与活力。至于人物的衣着、表情等,王叔远并未直接表明,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喜好来想象与再创造,这也是工匠的用意所在。

巧搭色彩,既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又创造出幻觉空间的效果,激起欣赏者在欣赏艺术品中的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动静巧衬

雕塑作品大多创作静态事物,立体感强,构图相对简单,而要在静态的物件上创作动态事物,这是对工匠技艺、智慧的考验,也是其对自身事业精益求精精神的诠释。王叔远核舟中窗户的启闭自如、人物的动静相衬,都极具审美创造的重要价值。

船舱“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数量多、对称性,一枚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八扇窗户还有其他繁多的事物,说明制作精良;“开”,言明启闭自如,精上加精,精益求精。接下来具体展现小窗启闭的场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开启,可见雕饰精美的栏杆相对,还可见哪些景物?工匠有意省略,欣赏者可以自由想象:辽阔的江面、幽渺的月色、清涼的江风、会意的笑语……“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闭”,严丝合缝地关合在一起,也从侧面表明小窗打开自如,技艺之精湛不言而喻;闭合之后的对联也可巧妙补充开启时的空白,看着对联,欣赏者自然会在头脑中浮现辽阔的江面、幽渺的月色、清凉的江风、会意的笑语……一启一闭,互为补充,既展现窗户的灵动,更有作者审美上的奇妙创作。

相较于窗户这样的核舟部件而言,呈现人物的动、静状态更是一种艰难挑战。苏、黄、佛印人物神情、动作雕刻得栩栩如生,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后文还将论述。此处仅以船尾二舟子为例来探讨动静巧衬的艺术追求。

舟子,即船夫,只是大苏游赤壁的船家、仆人,属于次要人物。但王叔远也并未对不起眼的“小人物”粗制滥造,而是极其用心地妙用了动静相衬的技法来创造。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仰、攀、啸呼”一系列词语将舟子活跃的样子动态呈现,极具喜感;居左者则“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执、抚、听”这些动词幅度较小,将舟子安静专注的样子悠然呈现,极具美感。在两个舟子的塑造中,一动一静,一庄一谐,相互衬托,相互补充,使得人物灵动而不失特点,沉稳却不减灵气。

在工匠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下,在动与静的巧妙衬托下,本是静态的雕刻作品也富有灵性,带给欣赏者灵动、美好的艺术享受。

(四)力度巧用

雕刻,是一种审美创作,每一刀都要对力把握得恰到好处,过猛过弱都会影响作品的创造,可以说,雕刻也是一种力的艺术。王叔远在雕刻的过程中,根据创作对象的不同特点,对力度的把握极其讲究,充分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仅以窗户、栏杆和对联文字为例,来体会工匠对力度的巧妙运用。

“旁开小窗”“雕栏相望”“右刻”,开、雕、刻,三种雕刻技艺,都是工匠创作过程中精心采用的技法。“开”,开设、开创,带有“大刀阔斧”开凿的意味,创造的对象相对来说是敞开的、具体的而又立体的。对窗户采用“开”的大力开设的方式,表明小窗对于雕栏、对联而言,是阔大的,并且有轴,可启闭自如。可以说,开的宽敞、开的自如、开的灵动。

“雕”,雕刻、雕镂、雕饰,用力或大或小,落点或深或浅,带有精雕细琢、创作精美之意,创造的对象多为精致细微的,创作时用力拿捏到位、精准雕琢。雕饰着花纹的栏杆,带给人美的享受,这就是精致的工艺美术品,这就是极佳的艺术作品。可以说,雕的细腻、雕的精致、雕的入境。

“刻”,用刀子挖,用力大,落点深,有“入木三分”之意,创造的对象多为文字或造型简单的事物。在微雕的窗户上刻字,并且还要能够“石青糁之”,让对联文字醒目而保存久远。可以说,刻的清楚、刻的深入、刻的入神。

窗、栏、联,俱为一个整体,开创窗户,让核舟精致、细腻,雕栏、对联,又使得核舟精美而有文化内涵。开设、雕镂、深刻,多种力度、多种技艺,使得核舟更是精美。

二、守正创新的发展视野

事物发展的核心之道即是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创新,包括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守正是指固本培元、坚守正道,即坚持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创新是指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即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实践,有目的地创造出新生事物。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从最早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到了明末清初核雕工艺堪称一绝,当时浙江一带缙绅商贾中流行古玩收藏,“纳须弥于芥子”(《核工记》)的核雕精品成为人们搜罗的热门之一。于是果核微雕应运而生,佳作纷呈。桃核、杏核、杨梅核等这些为常人食毕即弃的之物,都成为雕刻的原材料。由于桃核不同于其他外表光滑的果核,桃核外表有不规则的麻纹,而且无数小孔深入核心,雕刻桃核舟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遍查史籍有记载的,能在桃核上用圆雕形式刻桃核舟的,明代仅常熟王毅(叔远)一人,被时人誉为“鬼工”。[1]王叔远继承了微雕的圆雕形式,将桃核雕成小舟是王叔远的创意,它再现了苏轼游赤壁的神韵,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艺术成就。

王叔远在核舟雕刻的守正创新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诗化、对联文化的妙呈和同游人物的创造三个方面。

(一)社会生活的诗化

晚明时期,阉党横行,寻常百姓生活难以安宁,很难有闲情逸致去赏花玩草、寻木狩猎,手工艺者多是颠沛奔波,然而王叔远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核舟雕刻中依然将生活描绘得如诗如画。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王叔远在核舟雕刻中既沿袭工匠雕刻宫室、器皿这一类易于“因势象形”的“适核”物品,也在创造人物的同时,进一步雕刻出带有清雅之风的带给人精神享受的装饰物,如鸟兽、木石。这是对传统核雕题材的开拓与发展,也为后代微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大苏泛赤壁作品中,开窗是符合生活真实,“雕栏”诗化生活,细节之美达到极致;苏、黄共阅“手卷”,同病相怜依然风轻云淡,欣赏、研讨手卷,诗化生活的不顺;“若听茶声然”的舟子,十足就是一个处于生活底层中依然岿然不动的思想者形象,对生活诗意到了入境之态。

对社会生活诗化表现,让作品的审美思想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也为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特点在现代的“南湖红船”核舟作品上表现得更为充分。

(二)对联文化的妙呈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一个长不盈寸的小小桃核上,能够雕刻众多逼真而各具情态的物事,已经着实令人拍案叫绝了。更令人称奇的是其绝妙的艺术构思:为了表现“大苏泛赤壁”这样一番景象,特意雕刻了对联——在窗户上刻了《后赤壁赋》《赤壁赋》中的名句,让人直接联想到核舟的主题——苏轼的赤壁之游。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称之为《赤壁赋》《后赤壁赋》。两赋开头都交代了时间,一是七月十六,一是十月十五,都是月明之夜。引用这两句既点明地点赤壁,又渲染了游赤壁时的环境。王叔远用苏轼的文字,再现了大苏泛赤壁时的月夜之景,又刚好扣住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可谓构思精巧。可王叔远为何不按照两赋的先后写作顺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呢?

尽管两次游赤壁都是被贬黄州期间,但两文表达的不是同样心境。《赤壁赋》中景色迷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诗情画意,人也豁达潇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后赤壁赋》尽管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轻柔,更有“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阴森可怕,凄寒萧瑟。王叔远先用《后赤壁赋》直接点明月夜泛舟,后引用《赤壁赋》突出月色迷人。这样有意颠倒位置,也是情感表达上的需要。苏轼被贬黄州,心境抑郁,因此先引《后赤壁赋》,但苏轼又是豁达乐观的,因此后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被贬又何妨?我自心境坦然,云淡风轻。王叔远巧用对联,巧妙点出苏轼的处境与人格,又留给读者自由思考的空间。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王毅这样呈现对联,可谓精巧至极,既扣住主题,又突出人物,还使得核舟本身带有浓浓的文化气息,让所有欣赏者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同游人物的创造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确实两次游赤壁,黄庭坚、佛印也确有其人,但史料上并没有这三人同游赤壁的记录。工匠王叔远又为何在核舟中呈现三人同游情形呢?

首先简单介绍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曾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1078年,黄庭坚主动和苏轼通信,开始了苏黄神交生涯。直至1086年春,苏轼和黄庭坚这对相知相慕、心神两契的诗星至友,才在京师首次见面。

王叔远在核舟中将这对精神上的好友聚在一起,要知道乌台诗案中,世人对苏轼唯恐避之不及,但官微言轻的黄庭坚,尽管两人当时还未曾相见,可他却大赞苏轼:苏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苏子瞻是忠君爱国的。当然,这也使得黄庭坚受到被“罚金”的处分。王毅在核舟中让苏、黄“共阅一手卷”,或“抚鲁直背”,或“如有所语”,在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细致雕画中,将人物的亲密友好、探讨交流呈现在雕像中。这样构思情节,既能体现鲁直对友情的珍惜,也从侧面表现出苏轼的人格魅力——即使遭难,依然有朋友的相依相伴,这也是中华民族美好善良的体现。另一方面,身处厄运,两人依然在交流、探讨自己热爱的事业,这也是一直深植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儒士思想的体现。

佛印禅师,宋代云门宗僧。法名了元,字觉老,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世人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研究佛法,具有含容三教的气质,与纯粹的佛教僧人风格不同。

佛印与苏轼友善,苏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并且在民间流传着两人轶事。王叔远熟知这些,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虚构了佛印与苏轼同游,增加了艺术品(故事)的人文内涵。首先,在视觉上给人造成强烈的冲击力,突出佛印的独特身份: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以“矫首昂视”的生动神情,刻画佛家的“弥勒”形象。其次,在构图上对比鲜明,凸显苏轼的主体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人同坐,居中者为主体。最后,在意蕴上,融入了工匠的情感寄托,丰富了作品内涵。苏轼遭贬,人生失意,鲁直共境,同病相怜;名僧佛印,参透佛理,静处观照,豁达洒脱。一儒一佛,一入一出,两种人生态度,恰好在苏轼身上巧妙地融合了,身处逆境,不放纵,不悲观,豁达洒脱;身处逆境,不忘本,思展才,积极进取。这在东坡同年所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已有充分体现,面对人生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是逃避,而是正视,在“风雨”吟诗,这种从容不迫的姿态、满不在乎的精神状态,就是苏东坡的特立独行,就是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王毅展现三人同游,深谙中华民族思想内核,巧妙呈现中华民族的处事态度和进取精神,这在核舟雕刻上得以表现,不得不說幸得工匠的创造精神。

三、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

爱岗敬业是爱岗与敬业的总称,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两者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爱岗敬业是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职责、提高职业技能,这是爱岗敬业的基本内容。王毅以小核舟体现了一位大工匠的“硬核”职业操守。

(一)以小核舟表现大主题

王毅挑选了雕刻难度最大的桃核为原料,将雕刻对象从单体突破到群体,从单纯手工艺品升华为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这种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源自工匠对职业荣誉感的追求。

以核舟为背景,将主体人物置于船头,三人或笑谈或指点,既有泛舟之意,又将人物突出;舟子置于船尾,两僮或啸呼或沉寂,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也富有生活情趣;对联源自东坡文,强化主题,增添文化色彩。人物、核舟、文字、生活用品,全都巧妙扣住苏轼泛赤壁这一主题。以一枚核舟呈现一个故事、表现一种精神状态,这充分展现了工匠干一行、爱一行、做好一行的职业操守。

(二)精雕细琢呈现人物

对待雕刻工作,王毅更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在人物的创作过程中极尽心力,不断追求,不断提升。

苏轼“峨冠而多髯”,刻其帽饰及胡须,让人想象帽的高耸、须的飘逸,呈现的是厄运重击下依然不乏可爱与美好的形象;苏、黄紧挨而坐,共阅一手卷,“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衣裳的褶,带有动态意味,仿佛风吹必摆、气息必动,膝盖在褶中也若隐若现。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以肖像、神态刻画一个类似弥勒的和尚形象。神情未再具体刻画,只“与苏、黄不属”,这样既避免千篇一律,又避免了微雕的短处,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

雕刻是静止的艺术,要想表现动态必须耐心、恒心、慧心,王毅在实践中巧妙运用场景来渲染,即通过周围的环境或自身的肢体来表现。楫右的舟子,从表现作品主题来看,属于次要人物,但雕刻者也用心去塑造:“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将其动作连贯起来:仰面、倚木、攀趾,浑然就是被东西砸了脚趾或是被东西咬了脚趾的疼痛状,自然就是“若啸呼状”。左边的舟子,王叔远却用了蒲葵扇、炉、壶等生活用品,刻画出一个不闻他事专注于烧水的超然形象。

这些跃然“核”上的景象,都是工匠一刀一刀、一点一点积累的结晶,包含着工匠对职业理想的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的执着追求。

(三)核舟内含文化底蕴

王叔远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对雕刻有不懈的追求,他创作的核舟不仅仅只是再现了苏轼泛赤壁的场景,而且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装文化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早时候,中国境内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文化,在这套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服为主的服饰。到了元、明朝,汉服男装出现了褶痕,有点类似于今天中国女装之中的百褶裙。苏、黄“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王叔远以明朝的服饰来刻画宋朝的苏轼,使得艺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更具价值。

古人很注重礼仪,从命名到称呼等每一个细节都颇为讲究。王叔远在核舟的创作中也对此作了巧妙的处理。古人自称多用名,称他人多用字,魏学洢介绍工匠时就用表示尊称的“王叔远”。王叔远题名用“虞山王毅叔远甫”,将籍贯、姓、名、字全部介绍,显得全面、庄重,仿佛史学家介绍王侯将相一般;加上“甫”这个美称,却又极活泼、可爱,有民间艺人之风;兼印上篆章,显得高雅而又别有韵味,有饱经沧桑的士人之味。可见,工匠的题名、篆刻也颇具匠心,既合乎社会规范,又有丰富内涵。

此外文中还包含了佛教文化、建筑文化、书法文化、纪年文化等,这些都源于生活,足见工匠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在此不一一赘述。

王叔远对雕刻倾注心血,源自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对自身工作的热爱与敬畏,有力地诠释了大国工匠爱岗敬业的精髓。

小小核舟,处处精美,堪称精品,这是大国工匠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爱岗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魅力的象征。“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2]一枚核舟,一位工匠,一种精神,必定能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郑建军.明代微雕核舟精艺绝世[N].中国商报,2011-11-24(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传承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