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事业发展新征程

2023-06-25 12:09米博华
国际传播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事业

米博华

【内容摘要】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我们可以从更高维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引领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征程。我国业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主流新闻媒体和其他媒体竞相发展,特别是“两微一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中国新闻事业的面貌发生深刻变革。与此同时,我们既面临着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的挑战,也面临着新技术赋能党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机遇。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将引领新闻事业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兴利除弊,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有所作为。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事业;新征程;二十大报告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它既是以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方位的确认,打开了包括新闻事业在内的现代化理论的全新境界,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更好、更稳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个论断包含两重含义:第一,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对应的是其他“非中国式现代化”。正如全球化不等于美西化,美西化不等于唯一模式的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追求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模式现代化,特别是美西方现代化是不同的。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当然应该包括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并实践新闻事业的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新闻事业实现整体超越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事业确立新坐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各项新闻工作的根本指针,而且要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加以巩固和完善。正如大家所知,制度建设管根本、管长远,具有刚性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的使命、任务、方针、原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重要论断构成了中国新闻事业根本制度的基本框架。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我们可以从更高维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引领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具有和其他国家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特征。所谓中国特色,是指中国新闻事业应该与中国的国体政体、基本国情、发展目标相适应。由于各国国体政体、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現代化新闻的统一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西方流行的独立主义、工具主义、自由主义、专业主义等,不过是根据其自身的制度体制和历史文化构建的一种或多种对新闻的认知。比如,美西方新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选举政治相适应的一种制度设计。而美西方对外宣传,其本质是为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服务的工具。所谓“客观、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干涉他国内政的合法性包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闻宣传是有党性原则的。任何新闻宣传都是为一定的党派和社会团体服务的,都是他们经济、政治利益的集中反映。”这里所讲的“服务”“利益”等是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的明确表述,也是对我国新闻工作“五个事关”思想内涵的深刻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新闻事业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成败的判断标准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方向对不对、行不行,判断标准不是一个抽象的说法。1992年年初,就改革开放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对于无谓争辩“姓社姓资”,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正是因为“三个有利于”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里讲的标准具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应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利为标准;另一方面,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标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这一基本事实证明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是正确的。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衡量新闻工作的成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准则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信历史终究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准则;相信历史的发展不会终结,必须以不断创新的发展眼光开辟前进的道路,才能避免片面、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又如,中华民族笃信和合文化,相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本着和平发展的信念,人类完全可以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而美西方对中国和合文化很难理解,他们信奉在竞争和博弈中只有“你输”才是“我赢”,只有“你死”才是“我活”。这样的差异同样反映在美西方新闻理念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西方所谓新闻自由是“我”的自由,而不是“你”的自由;其所谓“客观、真实”是“我”认为的客观和真实。因此,在美西方国家和媒体看来,为了削弱遏制对方,造谣、污蔑、损毁种种手段,不仅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业已成为一种新闻的专门职业技能。这种认知是陈旧过时的冷战思维的延续。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政治优势。正面宣传不是违背新闻的真实性,而是强调新闻报道本质的真实;正面宣传不是掩盖问题和矛盾,而是从积极的和建设性的视角出发,着力研究和解决问题;正面宣传不是放弃舆论监督,而是要通过理性和清醒的分析,从“国之大者”的全局出发,妥善处理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总之,中国新闻媒体的报道要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反映正义和进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使国家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必须肩负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反思与超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这既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中国新闻事业同样面临着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历史使命,这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新闻理论方面,要努力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现代新闻事业伴随着西方工业化而诞生,也因此,西方创建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新闻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西方强势崛起,在新闻理论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种社会制度不同、中西方文化有差异,必然使人们对新闻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什么是新闻、怎样做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语境下加以定义的。比如他们标榜的所谓“中立、客观、不党不派”始终迷惑着一些人,认为新闻是一种大众传播,不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的工具,认为任何具有党派性质的新闻都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予以澄清:其一,美西方的新闻理论其本质是基于对资本主义思想和制度的肯定,全盘接受美西方新闻思想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思想和制度的否定;其二,所谓没有政治前提的“客观、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美西方新闻对中国崛起没有底线的恶斗正说明了这一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發展,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批判与超越,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是一项打基础、管根本的事业,同时也是中国新闻事业亟须推进的工作。

二是在新闻实践方面,要努力增强和完善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新闻工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我们反对把新闻工作当作自外于国家大局的专业性、技术性工作,而是始终坚持把新闻工作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集中概括了新闻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这“四十八字方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必须珍视的宝贵的理论财富。

三是在新闻教育方面,要大力培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新一代新闻人才。教育应该具有宽阔视野、广博知识,包括东西方文化都应该成为新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应该也必须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必须兼收并蓄,要有一个鉴别、批判、吸收、创造的过程。我们要克服囿于偏见的深闭固拒、教条僵化;也要反对不加分析的照搬照抄。新闻学术研究方面尤其要注意,美西方以学术为包装淡化其政治立场倾向,在不断言说中将美西方“地方性”知识定义为规则和定理。新闻教育关乎人才培养,关乎未来中国新闻事业的整体面貌。因此,我们要明确提出新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把新闻教育的注意力和学术热情,放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体系的百年大计上来。新闻教育的立德树人,就是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三、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闻事业的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既是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也是对中国新闻事业成就的肯定,同时也为我们继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推进新闻事业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中国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有一个重要焦点问题,就是围绕新闻工作是不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区别开来、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美西方意识形态攻势的惯用伎俩。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没有特殊利益,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这个观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有丝毫的动摇,这也正是加强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依据所在。

中国新闻事业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因此,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夺取胜利。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最敏感的神经、最前沿的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工作就是要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新闻工作的鲜明品格就是要有斗争精神。这里所讲的斗争精神,绝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通过斗争才能开辟前进的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等,我们必须勇敢面对、沉着应对,妥协和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同时,面对国内改革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错误观点、错误思潮、错误倾向,新闻媒体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发言发声,不给错误言论传播留下任何机会。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新闻事业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主流新闻媒体和其他媒体竞相发展,特别是“两微一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中国新闻事业的面貌发生深刻变革。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既面临着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的挑战,也面临着新技术赋能党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机遇。我们要兴利除弊,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有所作为。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新闻事业必须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新闻工作是依靠各种主体、各种载体、各种途径开展的,有通讯社,有报纸,有电视广播,有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微媒体快速崛起,情况比较复杂;如何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有效地对新闻工作加以科学管理是一个重大课题。同时,又要改进和创新新闻工作,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提高正面宣传的感染力,提高设置议题、引导议题的本领,特别是加强舆论监督,这些都是必须不断研究并作出正确回应的现实课题,我们同样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姜雨杉)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事业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