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2023-06-28 01:20杨迪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混合式教学

杨迪

摘 要:混合式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线上+线下”的可能。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基于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旨在为相关教学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ICC理论模型;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21

1 ICC理论模型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出版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自此,有关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20世纪80年代后,大批学者展开有关ICC理论模型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及影响力的当属美国语言学家Michael Byram(1997)的 ICC理论模型,他在1997年依据建构理论,提出了ICC文化教学法。Byram 的 ICC 理论模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态度:求知欲和开放的文化比较心态,即辩证对待本国文化,不盲目地全盘肯定本国文化,同时也理性地对待他国文化。(2)知识:对本国及他国行为方式,社会风俗及一般概况有足够的了解与认知。(3)阐释和联系:结合本国文化的相关准则,对他国文化中的对等现象做出阐释。(4)发现和/或互动:主动获取他国文化新知识并且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综合运用态度、知识和技能。(5)批判性文化意识/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依据客观的标准,对本国及他国文化中的观点、行为和态度做出评判。Byram的 ICC理论模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重点强调以交际式语言学习为基础的“交际能力”的概念。第二,处于ICC理论模型核心位置的是批判性文化意识/政治教育。由此可见,Byram将前人未重视的“交际能力”作为重点提出,对先前理论进行了一定提升。

混合式教学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即“线上+线下”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将学习者引向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在互联网+时代发挥着其独有的优势,使得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打通线上及线下教学全流程后,学生可以主导课堂,使得其学习能力大幅提升。混合式教学在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中、后期发挥着全方位的优势作用。前期,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设计有效的团队学习方法,使得线上、线下有效衔接;中期,教师线上学习答疑、线下疑难精讲,教学过程辅助线上手段,使得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后期,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走出课堂,付诸实践,混合式教学整合校内及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定义及要素研究。国外学者大多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ICC)与跨文化能力具有同等性。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素组成,多数学者将其归纳为动机、知识、技能。

(2)理论模型研究。国外的理论模型研究大多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分别提出了行为主义理论模型,U型理论模型。直至2000年,成分分析模型和发展阶段模型占主流。21世纪以后,学者们开始采用归纳法,通过调查及整合群体性意见,构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3)测评研究。国外学者在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研究时主要采用定量测量法、质性评价法、混合测评法等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主要源于心理测量学,研究成果主要用于教育、组织发展与科学研究等领域。

我国有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跨文化交际能力主体研究。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开始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内学者开始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定义、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

(2)培养路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分别针对不同受试群体展开相关的实证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多数实证研究在外语教学领域展开,少部分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倾向。

(3)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体系研究。我国跨文化领域的学者分别从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活动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等角度研究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一线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3 现状与思考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以期更好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首先展开了问卷调查。受试对象:长春光华学院英语专业2019级英语专业跨文化教育方向本科生,共发放问卷71份,有效试卷为69份,回收率为97.1%。

(1)问卷设计:依据Byram ICC理论模型五要素,结合我院最新版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参考跨文化教育方向2022-2023学年所开设课程使用的教材中有关于Byram ICC理论模型五要素的知识点,形成调查问卷问题。调查问卷的客观题部分为单选题,答案唯一且每题1分。主观题部分分为简答题及案例分析题(两种类型),其中简答题部分每题1分,案例分析得分采用Likert五级量表,1~5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通常不符合我的情况”,“有时候符合我的情况”,“通常符合我的情况”,“完全符合我的情况”。受试者从五个等级所对应的不同程度中选择出与自身实际情况最贴切的描述。

(2)结果分析:对比分析学生五要素相关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正确率最高的是知识要素部分的客观题,正确率达到了76%,这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扎实,效果比较理想;态度要素部分的客观题正确率达到了64%,仅次于知识要素部分,说明选择跨文化教育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秉承着积极的态度;阐释部分的正确率为45%,说明学生对特定情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案例理解不够深刻,有待加强;正确率最少的是发现和/或互动部分,说明学生跨文化交际场景下,綜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升。主观题部分,与批判性文化意识/政治教育要素有关的题目中,选择“3”即“有时候符合我的情况”的学生最多,说明一部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已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3)问题总结: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数据以及情况分析,发现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其对相关知识的灵活掌握度及理解程度有待提升;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积极的心态,由于课时有限,课上理论知识讲解部分较多,而对学生实操训练的时间分配不够充足;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但教师仍需在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比较思维,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包容、吸纳他国文化。

4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本研究在围绕ICC理论模型设计并展开问卷调查后,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并总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状况。

4.1 基于态度,重视课程思政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以英语专业的课程精读为例,在杨力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教材中,Unit 1可对比中西工业化进程及其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Unit 3 可通过对比中西传统耕种模式,培养学生拥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心态,弘扬传统文化习俗的精华部分。Unit 9 可对比中西文化视角下“友谊”观的差异,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具备正确的“友谊”观,避免因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不必要冲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态度的引导,可通过以上具体案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前阶段采用线上任务分发,初步培养其思政意识。

4.2 基于知识,提升认知的深度与广度

要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水平、跨文化交际认知广度,需要锻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认识、阐释跨文化交际现象。首先,英语教师需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课堂教学除传授英语知识外,还应尽可能拓宽学生视野,广泛地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混合式教学为其提供可能性。其次,要引导学生优化思考过程、培养爱思考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广泛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后,应积极思考如何将其付诸于实践。最后,在提高认知的深度与广度这一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线上作业,更好地指导学生展开电影赏析、名著阅读、新闻时事热点积累等系列活动,使学生长期通过这些日常积累潜移默化地提升认知水平。

4.3 基于阐释和联系,深化中西文化对比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教师要具有联系的思维意识,在对跨文化理论、现象、行为进行阐释时,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中外知识、文化对比。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进行横向拓展学习,学习一个新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对比其对等的中国文化现象。例如: 在跨文化交际视听说课上,通过电影《律政俏佳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背景下,“好学生”的定义;通过电影《刮痧》可以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解,并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负责任”的家长的内涵意义差别;通过电影《世界是平的》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时间观念的差异;通过电影《推手》,引入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人类文化中五个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维度,分辨不同文化中公民行为差异。混合式教学使得教师在线上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和课后复习作业更为便利,学生通过对比课前、课后作业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

4.4 基于发现和互动,增强运用能力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式学习,引领学生感知探究式学习的高效性及交互性。在介绍跨文化知识时,教师应将知识与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使学生体会如何在实际的跨文化场景中应用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提升运用能力,以我系跨文化交际系列课程跨文化商务实务为例,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文章,感知跨文化交际中主、客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场景做出积极的预设,努力适应文化差异。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了高度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我校可发挥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及第二课堂的优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检验学习成果。

4.5 基于批判性意识,加强文化包容度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及信息高速化公路上,学生要对本国及他国文化加以辨别,摒弃刻板印象,打破传统观念,用海纳百川的胸怀看世界,打破文化交往的屏障。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教师不仅要塑造其批判性思维,也要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允许学生“发声”。对于跨文化案例分析题型的答案,教师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在授课及命题时多设置主观思考题目,允许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种“声音”的存在。批判性思维的塑造不仅要依托学校,更有赖于家长。混合式教学模式拉近了校内和校外的距离,有助于家、校合作,各抒己见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可利用假期布置家庭型作业,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批判性意识的塑造中,使得学生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拥有更强的文化包容度。

参考文献

[1]Byram,M.,& Feng,A.Culture a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research and scholarship[J].Language Teaching,2004,37(03):149168.

[2]Deardorff,D.K.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D].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200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混合式教学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