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美学方法下的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台表现形式创新

2023-06-28 11:03范静航
艺术评鉴 2023年11期
关键词:道具表现主义

范静航

摘要: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将西方芭蕾、中国戏曲和中国器乐等艺术形式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出了一部具有“中国芭蕾民族性”的艺术作品。笔者基于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舞台创新形式,结合表现主义美学方法论来思考中国当今舞剧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芭蕾民族性  道具  表现主义  美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5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芭蕾舞剧作品,改编自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同名电影,取材自作家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舞剧将西方芭蕾和京剧等一些东方舞台艺术形式元素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女子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之情。该剧自2001年完成创作以来,先后在中外数十座城市演出逾500场,成为一部在国际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中国芭蕾作品。编导将西方芭蕾舞和中国戏曲等民族艺术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打造出一部全新的舞剧典范作品,编导亦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笔者在搜集和整理原著小说《妻妾成群》等与舞剧相关联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分析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像资料,拟运用表现主义方法来综合分析作品在舞台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之处。

一、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舞台道具的创新

中国芭蕾舞剧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融合电影视觉艺术、西方芭蕾舞蹈艺术、中国民族性戏曲和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等艺术形式的经典舞剧作品。该剧对中国舞剧舞台道具进行了创新。

编导运用电影熟知的“镜头画面”来创新展现舞剧中的“舞蹈语言”,以及舞台中的戏剧性道具,如老爷的地位象征是“权杖”、大姨太地位象征是“扇子”等。在舞剧序幕中,通过大量的红灯笼、花轿,以及照壁等电影式镜头道具运用,大致铺垫整部作品情节,一些具象道具如围巾、水袖、灯笼等往往为突出象征作用而设计,同时也将人们的审美追求在舞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舞台上亦有为推动情节发展而设计的道具,如舞剧“洞房”片段中的“红绣球”,其揭示了三姨太婚姻悲剧的情节走向。

舞台道具的运用不仅具有象征性含义,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亦具有塑造人物关系及抒发人物情感的作用。在人物关系的塑造方面,既需要演员舞蹈语言的舞台动觉化表现,又离不开舞台道具的相辅相成。舞台道具不仅可以让审美主体即观众迅速辨识故事所处的背景、身份和地位,以及了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能使舞蹈演员修长舒展的肢体线条得到强化。在这部舞剧中,编导不仅使用了舞蹈道具,同时还在舞台上运用了大量的大型装置性道具铺垫主题背景,适时地让观众投入到舞剧情节之中。

在人物情感抒发方面,舞蹈道具既能作为演员肢体的延伸媒介,同时也寄托了舞台人物的内在情感。如何在舞剧中合理并精巧地运用道具是编导在舞剧编创过程中需要细致把握的地方,就这部舞剧而言,编导运用大量道具以推动情节发展,并抒发剧中人物情感。在“与昔日情人学习戏曲舞段”片段中,三姨太与京剧小生共穿同一件蓝色戏服,而这件戏服袖子更是长于自然手臂,象征二人依存的情感外现,抒发并强化舞者的内心情感变化。通过采用戏服的衣袖作为二人爱情依偎的“落脚点”,使舞者的舞蹈语言更具情绪性、连绵性、意境性;整体上看,这部舞剧中的道具运用让舞台上的艺术视觉与动觉效果都极具创意性。

这部舞剧通过大量的戏剧性、电影性装置道具,以及舞台舞蹈道具运用完善并灵活弥补舞剧舞台相对于电影艺术的不足之处。该舞剧不仅深切刻画了社会环境,成功将审美主体代入到再现舞台之中,同时亦基本还原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场景设计。编导巧妙运用舞蹈动作语汇来打造舞台式立体美学,这是电影艺术所缺失的。正如科林伍德所言:“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它需要观众去揣摩其象外之象与意外之意,反观电影艺术所具有的人物台词可以直观体现其中的意象、主题及情感。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再现还原原版电影之中必要的道具设定,而且着墨于刻画人物的情感意识,以实现“舞情”于剧、“剧情”于舞。

二、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多重表现形式的创新

从整部舞剧创作编排上看,《大红灯笼高高挂》巧妙融合了民族舞、芭蕾舞、民间建筑、戏曲艺术,以及中国民间生活娱乐艺术,如麻将等。舞剧中还加入相當丰富的舞台道具运用,以及舞蹈身体语言;舞蹈演员独特新颖的服装搭配可谓是世界芭蕾史的首创,如上身水袖、下身足尖的创新性穿搭,其样式色彩让审美主体印象深刻。京剧中的“唱、念、做、打”表演形式,以及唢呐、笙等中国乐器与西方管弦音乐中西合璧,中国民歌、民间曲调的配乐贯穿……实现了中西艺术形式的融合,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已然成为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创造研究的“风向标”。

这部舞剧还运用了电影镜头画面的“切换”动态化视觉效果,以及中国皮影戏艺术表现视角来实现舞台再现。这样新颖的舞台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原始舞台中单一化的表演形式,还丰富了传统舞台的戏剧性体验效果,以此实现多种艺术形式并存、多重创作手法共同打造的新型舞台创作理念。这部中国芭蕾舞剧也将西方古典芭蕾的形式主义相对“中和化”:在保留原有西方芭蕾腿部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东方女性柔软灵动的上身动作,为审美主体打造全新的视觉冲击。通过芭蕾与中国传统器乐的舞乐融合,二度创新出一种与传统舞剧截然不同的舞台艺术效果,创新了中国传统舞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具电影再现性舞台的创新质感。

这部“戏”味极浓的芭蕾舞剧做到了某种意义上的两个“古典”(戏曲、芭蕾)的和谐相处。在动作设计上进行了二者元素的融合——在“女性对峙”舞段中,大量运用西方芭蕾的动作语言让“对峙”局面充满女性优美的视觉感官,以及“优雅的‘攻击性”,同时还具有东方女性的“克制隐忍性”。在部分舞段中,通过运用戏曲音乐“中和调和”,辅助衬托芭蕾动作语言展现。两个“古典”在这部舞剧中都被安排得“恰到好处”,呈现出一部多种表现手法并存的大型创新型舞剧舞台。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追求“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换句话说,这部舞剧使得芭蕾更具中国本土民族性色彩。芭蕾舞剧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文化有机协调与融合的一部佳作。这部舞剧不仅是中国舞剧史上的一次突破与创新,更是一次西方芭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运用与实践。这部舞剧将原型电影素材与舞蹈、音乐、戏曲、道具与灯光等结合起来,既完整展现出“无声”情节画面,同时亦强调舞者舞蹈语言描绘,以更好地实现戏剧与舞蹈、音乐等多重艺术带来的视觉与动觉艺术效果。

三、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表现主义美学的创新

作为国内首部将芭蕾和电影结合创作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画面充分利用了电影直观深刻的镜头直觉感,同时通过舞台再现艺术反映这部舞剧背后的主题,而非将舞蹈狭义戏剧化、程式化,强调舞蹈语言的独立性、意识性,更突出以舞蹈艺术外在形式揭示并表现内在心灵的外现过程。这部作品创作打破了原本固有的舞蹈藝术模式,刻意“淡化”了其中的故事情节,而着重笔墨于通过舞蹈这样一种再现且具有“本体意识”的艺术形式进行舞台叙述表现,给审美主体直观传达出一种情感意识流,这种情感意识流是无法用人类有限的语言描述清楚的。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运用芭蕾艺术表现形式的原因在于芭蕾在舞台上更具有延长肢体的视觉美学效果。舞剧中的舞蹈语言可以恰如其分地引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内在的直觉心灵产生共鸣,芭蕾舞蹈艺术形式自身带有的“开、绷、直、立”动作特点更有利于刻画舞剧人物内在的性格特点,剧中充分地将三姨太在面对婚姻的束缚下仍不屈不挠的心性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具有“舞蹈本体意识”的心理情绪及感受共鸣。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芭蕾艺术的结合既满足了中西方观众的文化诉求,又能满足全球芭蕾舞剧爱好者的审美品位,展示了舞蹈艺术带来的“纯然”审美意识。

舞蹈创作中的“直觉”与“表现”二者之间的联系,让审美主体从中得到情绪感染与情感激活,重拾舞蹈本体意识。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意识”,编导并不局限于用舞蹈身体语言简单机械地对现实生活直接模仿,而是为了刻画女性对婚姻不屈服寻求真爱的坚韧态度,这极大程度上呼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共有的情绪和情感。

在这部舞剧中,给审美主体带来的“直觉”首当其冲是其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中国红”灯光全覆盖舞台。舞剧全篇离不开中国传统乐器的烘托升华,极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舞剧的本土民族性特色,以“红灯笼”道具运用来反讽婚姻悲剧以及感叹爱情真情消亡,舞剧中二姨太将偶遇三姨太与京剧小生幽会的事情告知老爷,她嫉妒三姨太,同时亦羡慕三姨太在如此这般社会中仍能遇见真爱,此时的“红灯笼”象征着二姨太心中理想化的真爱真情。

此外,在二姨太独舞部分中,舞者不断向“红灯笼”的方向深情盼望,通过重复性动作——反复“四位转”“单腿立转”,以及“立足尖”的调度来体现其等待老爷恩宠的急切之情。剧中二姨太自以为向老爷举报三姨太就会得宠,但老爷却仅仅赠与其一些衣物饰品,并意图将其“打发”,从老爷与二姨太的双人舞片段,可以看出老爷对其的厌烦态度:二人基本是在纵向空间上进行动作——老爷在高空间,而二姨太在低维空间,以示二人婚姻的地位差异之不平等关系。在得不到老爷宠爱后,二姨太黯然神伤,她明白不论怎么做都始终得不到老爷的真爱呵护,并最终对这样的“物质”婚姻失望透顶,疯狂地撕碎“红灯笼”,意图渴望打破这种婚姻“牢笼”束缚,随后众人纷纷朝其扔出“黄手绢”,以示唾弃鄙夷的态度,最后二姨太依旧未能打破这种悲剧结局。编导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轻描淡写间接表现舞者背后所引发的“舞蹈本体意识”直观感受,这在中国舞剧历史上可谓是一次全新的舞台创新,同时亦充分展现了舞蹈表现主义美学的创作理念。

这部舞剧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民族性音乐贯穿始终,京剧、民间曲调等中国传统音乐与唢呐、锣鼓、笙等民族器乐有机叠化融合,同时还加入麻将声等,配合满足舞剧情节的简单需要。在音乐设计上,通过分别运用不同类型的中国民族器乐间接体现舞剧人物的情感变化:三姨太与京剧小生会面时的舞段音乐与老爷出场时的音乐风格截然不同——前者音乐具有一定的浪漫灵动的风格特点,后者音乐风格极具庄重、严肃可怖的风格特点。贯穿整部舞剧的音乐不仅起到了一些情节呼应的作用,更带有表现主义色彩风格特征,巧妙衬托对比舞剧人物的情绪变化。

舞剧之中的服饰运用亦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将中式旗袍进行开衩设计,以此更好地展现西方芭蕾舞的线条“延伸感”。这样的服饰设计同时亦是舞剧中女性对社会习俗一种“抵抗”“矛盾”心理状态的外在显现。编导通过不同颜色的服饰突出不同女性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设计不仅没有让审美主体感到“眼花缭乱”,反而让这个舞台上的色彩氛围格外调和、和谐。中式旗袍与西方芭蕾足尖鞋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独特极致的新型表现主义美学理念。

此外,舞剧中运用了大量现代舞台灯光等手段,重构了舞剧舞台的时间与空间,进而形成舞台空间与人物心理空间的时空同台转换。比如舞剧中的“堂会”片段:编导通过舞台灯光的运用实现人物心理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转换——舞台上保留了三姨太行动区域的照明光,后方区域用一种较前者相对弱一点的昏黄灯光,这样一种通过“堂会大门”(屏风)打开或关闭的方式,共同形成了“一个时间两个空间”平行时空,同时在舞台中区用横向屏风隔开而形成的前后区域将三姨太和京剧小生二人之间的内心情感“可视化”“立体化”“具象化”,透明屏风道具,使“戏”与“戏中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舞剧中三姨太与京剧小生之间的依恋依偎情感流露得到真实体现,同时也让审美主体感受到舞剧人物悲剧的无力感。

编导结合舞蹈表现主义方法创新性打造中国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舞蹈表现性与独立性,不仅打破了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之间的地域差异性,还打破了传统中国舞剧的单一性风格表现形式,该舞剧将二者协调融合,以实现“芭蕾民族化”“民族创新化”,为中国当代舞剧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台美学设计的创新启示

舞剧作为舞蹈与戏剧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亦是反映生活方式以及真实写照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中国舞剧的综合艺术表现性,同时亦创新了中国传统舞剧的舞台表现形式,实现电影与舞蹈、戏曲、音乐、民间歌舞艺术的精彩融合,打造出一种“整体剧场”的艺术创作手法,该舞剧同时还刷新了人们对中国芭蕾的全新认知——不再片面或一味地追求高強度的舞蹈语言技艺感与程式化,而是更注重强调舞蹈表现主义反馈的“内容真”“意识真”“情感真”,即将舞蹈外在形式与情感内在进行有机融合,延展了舞蹈本身语言的独立性,亦丰富了舞剧再现舞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舞台美学设计是舞剧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要为整部舞剧的创作意图、剧情发展构绘出立体空间式、直观时间式的舞台呈现性画面,还要对舞剧整体布局以及整体美学进行动态化比例“调和”,以确保这部舞剧的舞台呈现是具备独特风格性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舞台美学设计正是带有创新性思维:在深刻把握我国传统艺术美学原则的前提之下,精巧地融合西方芭蕾艺术美学,再加上大量丰富的中式舞台道具叠加,使整部舞剧作品的创新表现二次强化,将舞剧之中的人物性格表现得真实深刻,为我国后续舞剧的编创思路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启示。

中国当代舞剧创新与发展亦离不开舞台再现性表现艺术,如何将舞剧人物描绘或体现得栩栩如生,如同重现一般的镜头逼真感是现今中国舞剧需要挖掘的地方。舞剧是一种动觉、视觉、听觉、感觉融合而成的综合性艺术,编导要想让审美主体从中获得深刻感悟、引发深刻思考,便需要设法让审美主体的动觉、视觉、听觉、感觉深刻化、丰富化、代入化。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在舞台色彩设计上进行创新,“中式红”与“西式黄”的搭配创新给观众良好的视觉效果。其中“中式红”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喜庆却又触目惊心的视觉感受传达,随着舞剧情节发展,舞剧舞台“中式红”背景愈发呈现出警示恐怖的暗示趋势,整个舞台布满着“血色”弥漫气息,同时亦为人物的结局发展做出背景烘托与铺垫。此外,舞台背景同样具有“西式黄”色彩,彰显出整体雍容华贵的环境。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台表现形式既丰富了本土中国风手法,又涵盖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西式古典芭蕾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中式风味,更好地将舞剧整体意境完整诠释。这部作品所带来的舞美设计创新启示一定程度上不仅扩展了观众的审美视角,还为我国后续本土舞剧创作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提点”作用。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离不开生活的原始素材,更离不开舞蹈表现形式的舞台再现。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追求舞台整体新颖和独特时,还秉持“立足于生活、从生活出发”的创作理念意识,不盲目地为了打造建立更好、更绚烂的舞台整体效果而失去舞剧本身的创造价值和创编目的。可见,舞剧编创不仅要实现舞剧主题内容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统一,还要充分融合舞蹈、戏曲、音乐、道具、灯光、布局等舞美艺术形式,保证舞剧成为一种具备时间性、空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五、结语

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舞蹈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亦是中国舞剧史上的创新性作品之一。该舞剧追求“芭蕾与民族并重”的舞蹈形式,强调“芭蕾民族性”,淡化“纯粹叙事性”,回归舞蹈本身身体语言的意识形态及其独立性(舞蹈本体意识)。舞剧编导在围绕电影原始素材的同时,实现舞剧舞台“整体剧场”表现形式的创新,打破了中国传统舞剧的叙事戏剧性以及单一舞蹈与戏剧的结合模式,在注重情感刻画的同时还加入了皮影戏、中国器乐、民间娱乐艺术等元素,并进行多元融合,为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及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刷新了人们对舞台“整体剧场”的二度认知,为未来中国舞剧发展创作提供了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新颖独特、综合性并重的创作思路。

参考文献:

[1]白雨知.探析中国现今舞剧创作表演中“舞”与“剧”的相互关系[J].艺术教育,2019(11):84-85.

[2]彭宛妮.浅析道具在舞剧中的运用——以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艺术评鉴,2019(01):126-128.

[3]程沫.中国本土的芭蕾经典——《大红灯笼高高挂》[J].大舞台,2014(10):200.

[4]范妍.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J].剧影月报,2022(05):41.

[5]冮毅.舞蹈艺术内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猜你喜欢
道具表现主义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关于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
在实践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情趣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道具在杂技节目中的作用分析
浅析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