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游牧空间”理论下当代策展性手法与观展空间的关系

2023-07-04 14:11卢锦程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去中心化体验

【摘 要】传统语境下的艺术创作与展览经受二元逻辑的影响产生了一种中心化、层级分明的空间模型,而当代策展性手法对策观展空间的介入促使其生成出一种敞开的、内部互通的平滑空间。同时,策展性所具有极强烈的干扰、解放、激发潜能的属性,使得观者作为实践的游牧主体能够发挥其敏锐发掘展览空间中新的形象、框架以及自身流动叙事的能力。本文试图以德勒兹“游牧空间”理论对当代策观展视角的差异与重复进行解读,并进一步探究二者关系的联结可能。

【关键词】游牧空间;策展性;去中心化;体验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042—03

策展性手法发挥其观念性与批判性而以一种敞开、冲突、追问的姿态抛开对展览物质与内容空间的限制,而其旨在呈现的策划空间与“游牧空间”所指无中心、无等级、无意指性的平滑空间不谋而合,观者通过体验反刍重塑自身使得体验空间摆脱语言、地域的隔阂。

一、游牧作为手法开拓展览空间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其著作《差异与重复》中提出“游牧空间”理论对文化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进行破解,对人类文化和人类的关系互为主客体的实在属性进行解释并还原,在这一理论的参照下可探究艺术展览空间内策展人、艺术家、作品本身与体验者身份无限流动的可能。

德勒兹针所构建出的理论思想之开端便形成游牧,其概念也仅仅在“平面”(Plane)中呈现,从而对应出相应的“空间”,德勒兹赋予其为构成游牧空间的内在导向,而当代展览空间正以“游牧”思维在展览形式与理念上解构了以往中心化的层级空间,由差异与重复的运动自由构成多元的互动领域。2014年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由柏林策展人Anselm Franke策划,以在地性的视角再译本土议题,摆脱了固定策划空间内受单一文化限制的“质料性”呈现;而在2016年11月12日于南京百家湖美术馆开幕、由吕澎策展的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HISTORICODE:箫条与供给”对艺术体制、权利中心化进行批判,策展性进一步开拓策划空间的“精神性”呈现。

同时德勒兹视游牧空间为非理性的空间,其中游牧主体的目的为摆脱严谨符号的束缚限制,属于后结构主义视野下的理性主体在此空间中被欲望的身体所取代,而形成相对应的、被重塑的身体美学,艺术作品、展览空间、参与者在游牧这一行为中不断凝聚、整合,与展览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性命题自由联结,策划与体验同时成为展览的一部分,例如侯瀚如策划“运动中的城市”提取现实亚洲城市的高密度形态,弱化展览呈现于体验的边界,使得展览自然而有机地持续变体、议论发酵,展览与参与者破除对立关系,而是互为凝视,充满偶然、断裂的可能。

二、文本转译知觉:策划空间的多向度异变

策划视野的引导、路径的假设、空间的分隔等皆基于形式组织的理性规划与感性体悟,而游牧理论下对展览空间的边界设定在当代极高效信息传播的语境下不断受到碰撞,物质与观念双重维度上的界限被打破。

(一)边界重置:桎梏流变的感官空间

1.视觉延展

策划空间的呈现一贯致力于侧重视觉作用于体验的表达,而负责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残疾人长期项目的卡里·麦吉质疑了视觉中心主义,博物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邀请盲人参观展览,后拓展至可直接触摸画作,展览对视障的关怀并不同于传统美术馆以展览预录制声音描述的形式呈现展览,而是以艺术家向导描述现场声音为对应人群提供强连接、逼近现实的体验。展览中艺术作品的概念框架在更探索性、试验性的多感官体验间来回游走,偏袒视觉的感官等级制度崩塌,展览不仅传达了一种策展需要破开视觉空间屏障的观念与逻辑导向,同时探索了无障碍行动的阐释和转译方式,拓展了策展实践思考无障碍的方式。

2.听觉解码

声音是联结人与世界的基本交流媒介之一,当代声景设计以人的声音机能为核心,创造性地将声环境、声信息和声技术融合成新的媒介。当代策展性手法通过新兴媒介对体验的引导探索声音可超越的维度,2021年于于木木美术馆由难波祐子主策划的“坂本龙一:观音·听时”展览以敏锐的情绪洞察力打磨听觉的呈现,其中的《你的时间》将空旷场所两侧并排放置音响与LED面板,钢琴跟随地震数据弹奏其因为海浪冲击而异变的音律,人类定义的钢琴原音所谓符号定义因自然活动被消除,声音意味的游离与摇摆在被刻意打造的沉浸场域中被感知。

3.嗅觉祛魅

长期以来,受到嗅觉本身复杂性质的局限,以视听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史中很少出现嗅觉的身影,嗅觉的表达潜能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当代嗅觉策展正以大量的实践作品中累积而逐步形成自身的话语场域,但嗅觉艺术的丰硕成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长久的冷落和渐进的尝试。2012年策展人Chandler Burr受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所委托策划的“The art of scent香氛艺术”消除了视觉材料的所有参考而仅留下承载气味的香龛、被悬挂的容器,并给予体验者比较与讨论的嗅觉体验的游牧场所,以一向被忽视的、私人的嗅觉体验借由公开交流的主动权调动想象,摆脱被规训的参展体验形式而以反向的知觉路径对当代策展的可能性进行突破。

(二)中心隐匿:多维重塑的观念叙事

能动的策展性突破展览的边界、挑战规范式空间、超越媒介与感官体验,使得展览能够作为发声、社交、赋权场抛出问题、催生意義。

策展主题预想的中心不单纯指向特定的策展人、艺术家,展览策划一旦失去“观者之眼”的预想无异于将策划空间降级为艺术品的暂时收容所。2021年在成都天府艺术公园中展出、由范迪安策展的成都双年展“超融体”中,多位艺术家多维度对生态环境、科技材料、人文理念、政治经济、情感体验等多方面问题的回馈,将个人的、具身的、性身份问题与社会主体性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当代艺术所面临的局面是打破地缘政治的挑战,社会本身的纷繁复杂,而本届成都双年展所提出“超融体”的概念则是一种带有着中国哲学视角对此全球局面的设想,对传统东方“共生和谐”思想进行现代性的转换来企图破译困扰世界的难题,从本土文化身份至全人类身份的移情行为中,衍生出各异民族、国家、信仰的共存方案。

同时展览过程的中心周旋在任意参与角色中,并且策展致力于无差别交流的可能,2022年伦敦白立方画廊为王功新策划的个展“in—between在之间”留下纯粹的黑白灰策划空间,知觉的通感破除了东亚语境下关于光影黑白的叙事,以场景的营造呼应作品,使得观者更轻易的获取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体验者作为游牧主体所流通的语言不仅甚至不是交流的工具,而是作为一个象征性交流的场所,这也正是当代策展所指向策划的展览空间竭力去除发声中心后的意义,破开单一叙事,转向尊重复杂性且并不淹没其中。

当代策展目的的中心亦不能仅为艺术而艺术,约瑟夫·博伊斯所浑然天成的策展强调艺术对社会和文化交融,鼓励大众参与到日常的社会行动之中,引入“社会雕塑”的概念,认为艺术作品具备介入、甚至改造社会的潜能,而不单纯作为自为自的领域。他极具革命性的变革原则至今仍指引着策展朝向对“质问现实”的真实影响,2019年杜曦云于上海昊美术馆策划的“我与博伊斯”周啸虎个展以直白甚至稍显刻薄的呈现痛击在真实与虚拟中摇摆的数据讯息,其中选用的展品《侦探计划—追尾实训》 巧妙地利用 10家侦探公司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封闭的查或追尾关系,这一关于侦查的侦查的“反身性”既生产观念,又在消解观念,影像与装置彼此反诘式的提示引导观者对数媒时代下现实与“现实”符号的辩证反思。

三、对话解码“宣谕”:体验空间的多语言重叠

当代策展性手法与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开拓观展空间的多元体验,艺术品的陈列不再受线性局限,策观展空间化身为探讨艺术与碰撞思想的磁场。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开拓策展新思路,策展性以抛出问题代替答案布施,体验者也与之对话催生多重解答。

(一)行为离散:集体性下的碎片揭幕

传统古典艺术对于身体与叙事的描绘侧重于一种完整性的表述,步入19世纪这种整体性开始被打,永恒价值的摧毁被视为现代性的代价,波德莱尔于《现代生活的画家》中对现代性下定义:“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而20世纪始的作品所呈现的碎片化与此种“现代性”之间的联系又开始逐渐模糊。

德勒兹在《感觉的逻辑》中以游牧式的姿态借培根的艺术探讨了“感觉如何呈现为形式”,认为主观感觉自始至终免受客观社会结构的制约,其语言或材料也并不侧重为满足集体性的沟通而存在而呈现出“碎片化”。

2019年于艺术外滩浦西馆展出的、由柳力策划的蒋正根个展“万籁此都寂”聚焦创作者个人在抽象绘画领域内的沉浸探索,其对本次展览的空间留白处理也正如题后句“但余钟磬音”,空间形式上的隔断为作品的释义服务,好似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留白隐喻,同时也与创作者绘画行为互文——指向媒介痕迹之外的纯粹,抵达物我两空的静观境界,并将此静观之感借由呼吸韵律转移至画布之上,以“无意味的形式”拥抱真正意义上、自我感悟的“无”。在本次展览唯一的空间装置作品《物语》中,蒋正根仅对废旧工业木梁局部施极尽细微的加工,已达对自然原始的物质痕迹本身最高效的强调突出,柳力所运用的策展性手法亦通过最微妙的气氛营造使其独特的感受表现发挥到极致,以无为的驱动力助长创作者与观展者身份流动的体悟交感。

策展性手法将创作者实体、理性的构筑与虚幻、感性的表达渗透在展览本身中,互通所有选取作品的内核而使参与者在超现实中“写实”作品中根源于创作者的碎片化的回忆、情感、印象并对此形成传递式的记忆回音,将碎片再分解、回收。2022年南京大气层空间 Atmosphere Space策划的“月河—Stefano Galli个展”对画家数字化介入传统古典绘画形式的创作行为所呈现的冲突形态加以扩张,展厅中亦充斥容纳了艺术家个人的元素标志,突发的情绪感受、迂回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顿悟式的灵感借展览与作品平衡策划与体验的交融,使得观者被极尽宏大的非真实感包裹且流连忘返于此间虚拟与现实冲突的空间内。策展空间跟随作品中所构建的空间、容器、身体或元素标志与外部现实界互为流通,色彩的关联与形状的拓扑开拓展览空间的边界。

(二)视野聚焦:差异性中的共识体现

当代策展性手法与游牧行为的重叠,使得展览参与者、参与物在所形成的游牧空间内开始探索与冒险,同时空间模糊了广泛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的物质性限制、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没有预定结构,人这一主体不再是固定的、中心的实践基点,而是生产性的、多元联系的、开放性语境生成的结晶。

然而参与者的观展行为也并不是无感知或者完全随意的,而是对空间内诸外物感知的交互,可以说游牧空间作为一种非理性的空间,仍然可以通过理性分析其内部因人而具有的“社会性”来控制。

类游牧式的策展性手法跨越了阶级、性别界限,可以基于对未来的建构引发广泛的联结,促成对共同义务的认识,服务于团结和联盟的基础。2022年策展人张尕受启于德勒兹和瓜塔里所提出的“逃逸线”概念于德基美术馆策划群展“飞越之线,为了可能的世界”,以跨国界、跨代际、跨媒介有机融合作为展览的议题,立标于人类参与的议题前沿,展露出艺术正伺机等待一切突破可能的局面。展览借由不同媒介与主题的艺术作品实践畅想人类未来可能拥抱的、即将到来的“多重世界”,横亘过去、现在与未来而解除其时空上形成的对立,抛开对于目前视野所能达到的前景无实际意义的定论,策展人转而致力于营造出跨越文化与时代边界的、全球视野强链接的策展体系。

展览容纳人彼此间的认同与交流,同时也以自然为温床滋养文脉的生长,策展与观展既与古人相唱和,又与天地相往返。以自然为母题的创作借不同承载形式表现其多样化的形态与特性,而能够比肩田野研究的原始问卷;策展性手法既需要对历史的回温,亦需要置身于当代视角重塑自然与人相连的意义;观展人则在策展对物象的深度解读下,在咫尺间如行游于天地。

当代策展性手法与观展体验对同一所指展览空间进行不同的探索与改写,却同时构建出相互对应的流动生成关系。以德勒兹“游牧空间”理论映射当代策展性手法与观展空间,使得策展空间进一步呈现出无限蔓延的状态。游牧作为手法不单瓦解传统展览框架和模式,同时建立起自觉的文化表现形态,策展性手法成為实验性的创作活动,体验空间也逐渐成为“艺术发生场”。

参考文献:

[1](法)德勒兹.游牧思想[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2]许正人.“重复与差异”——德勒兹美学思想在当代视觉文化创意中的解读[J].创意与设计,2014(6).

[3]吴娱玉.音乐·绘画·身体——论德勒兹的强度美学[J].文艺争鸣,2021(9).

[4]麦永雄.光滑空间与块茎思维:德勒兹的数字媒介诗学[J].文艺研究,2007(12).

[5]彭伟,夫博.艺术介入社会:博伊斯和他的作品[J].公共艺术,2016(3).

作者简介:卢锦程(2000—),女,汉族,浙江余姚人,本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研究方向为展览策划与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去中心化体验
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域名服务系统模型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去中心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前景分析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失实报道
“去中心化”时代的中心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