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

2023-07-04 12:36贾永丽
求知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 要:初中生受到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限制,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家国情怀包含的内容很多,具有良好的社会导向性。尤其是在目前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学生客观地分辨言论,形成直面困难、辩证思考的品质。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明辨之心。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贾永丽(1981—),女,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探究历史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让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来分析历史内涵,这样既难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来说也有较大的学习难度。通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产生共情,在共情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并体会历史的厚重与丰富,有助于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不仅要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还要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要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己任,致力于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1]。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一种品格和能力,而家国情怀教育则是对这一品格和能力的培养。一些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初中历史教师对家国情怀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和深入,在应对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还有所欠缺,且对家国情怀教育内涵的界定不够科学和完善。梁佳斌在其论文中提道:“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对国家富强理想的追求,帮助学生理解家与国之间的联系,认识‘国败家衰,国荣家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对国家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教育部门将家国情怀教育定义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家国情怀教育的定义具有多样性,既可以看作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看作社会责任感教育。

家国情怀教育还可以看作价值观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罗国杰先生就在《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这篇文章中讨论了价值观问题。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7年,新课标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作为其中之一,是初中历史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归宿,也是我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体现。历史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发展,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对祖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以及强烈的认同感,同时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家国情怀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是历史教育本质的规定

黑格尔曾说,教育是达到解放的更高层次的工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把人解放出来不仅需要科学的进步,还需要价值理性,而价值理性依托于历史知识得以展现。历史學科包含了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爱天下、不屈不挠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学习,不断形成以上品格。历史教育的本质是品格与能力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传授历史知识渗透国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教育本质的规定。

(二)是历史学科本质的要求

历史学科的本质是由历史学科理论所决定的。历史学科理论涵盖了历史的认知论、历史的本体论以及历史的方法论。在新时期的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以史为鉴”,陶冶学生的精神品格,利用历史指导学生展开历史实践。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还将面临价值判断的问题,而基于这一问题,中国古代史学家有一个解决问题的共同方法,那就是重视人的德行,将人的德行作为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而家国情怀教育则是帮助学生分析德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学科本质的要求。

三、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部分学生的爱国情感不够理性,在社会上以冲突的方式来解决爱国问题。从国际上来看,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且范围更广,初中生接触到外来信息的概率大大增加。但学生所接收的信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的彰显了民主、平等、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存在恶意抹黑国家形象、拜金主义、极端主义的不良价值观。面对复杂的思想,初中生时常感到迷茫。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这一阶段的学习者会因为事实不符合规则而不按规则办事。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处于冲突和矛盾阶段,为此对学生展开家国情怀教育十分重要。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矛盾和冲突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

(一)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1.历史情境教学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无论中国人身在何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中华民族牢牢凝聚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创设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其中包括历史背景情境、人物情境、氛围情境等,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各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历史情怀。

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为例,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存在递进关系,“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萌芽,而“百家争鸣”则是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的飞速发展,这些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在讲述老子、孔子和百家的故事时,教师可以选取“无为而治”的故事。教师要通过本课让学生了解这些学说的核心思想,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师在设计“孔子和儒家学说”这一子目的教学时,可以将史料图片和视频进行结合,给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史料情境。教师可以将自己所收集到的与“孔子和儒家学说”相关的文字知识进行整合,并在文字知识旁边增添孔子的图片和有关儒家学说的讲解视频。教师可以以孔子的生平经历为线索,让学生在孔子的生平经历中探究孔子思想形成的原因、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到孔子包容、忠贞、勇毅的精神,并让学生以孔子为榜样,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祖国文化的忠贞。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与孔子有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视频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孔子的不易、坚韧不拔。在视频情境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孔子的认知。但教师不能盲目地、毫无节制地创设历史情境,这样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的科学性、目的性,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明确创设这一情境主要是为了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解决什么学习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基于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让情境更具针对性,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效果。

2.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调动生活经验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

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为例,本课提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逐步进入发展阶段。这一课涉及两个重要人物,分别是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汉文帝以仁孝为天下人所知,当母亲生病时,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要亲自服用之后才让母亲服用,而且十分节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汉文帝以仁孝治天下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谈谈对汉文帝的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汉文帝勤俭节约、孝顺恭良的美好品质。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做过哪些勤俭节约、孝顺父母的事,如此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历史进行结合,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地感悟历史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

角色扮演活动指的是通过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在真实场景中还原历史现象,营造与历史情境相似的状况,以帮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情实感。在目前的家国情怀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教学问题,那就是学生难以对历史人物的情感进行深刻的体会。在我国的历史中,有许多人物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这些美德正是初中生所需要具备的良好品质。但由于这些人物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跨度,导致学生在了解这些人物的故事后,难以和历史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基于此,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历史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本课提到了一个重要人物——张骞,对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和过程展开了描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要了解张骞通西域以及汉朝对西域管辖的史实,同时要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基于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设计信息搜集活动,让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相关故事和“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整合故事内容。小组收集好故事后,要选择一则最能表现张骞精神的故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其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在演绎的过程中,不仅要彰显本课的重要学习内容,还要让学生将张骞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深刻地把自己代入到张骞的角色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两汉”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站在张骞的角度思考自己要如何报效祖国,在打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时会遇到哪些困难,而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需要拥有哪些品质。如此,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报效祖国的良好品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历史文化纪念馆。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还可以强化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学生参观历史文化纪念馆时,教师要让学生从文化保护、文化内涵等角度展开思考,如此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三)拓展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内容是教师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实际环境中拓展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教材中所没有展现的知识。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透过历史物品感受一个时代的变迁,感受物品背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物品背后所蕴含的古人智慧。除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抱负,教师还可以拓展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包括情感经历、工作经历、文化成就等,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歷史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是饱满的、真实的,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到历史人物的精神。在拓展教学内容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具有矛盾性的问题,通过矛盾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时代精神进行深入思考,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每个初中历史教师要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把历史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让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这样可以帮助初中生以客观辩证的思维看待外来文化,有助于坚定学生的文化立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逯彩霞.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家长,2022(33):120-122.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