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2023-07-06 01:46强丽红韩子牧周永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景物所学比喻

强丽红 韩子牧 周永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核心素养有这样的阐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则有这样的阐述: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三和第四学段目标中可以看到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感悟、表达的要求上前后的勾连和提升。由在阅读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由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到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而提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语言的要求。

由此可见,部编版教材的选材和设计上的用心。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均为写景单元,但用意则各有不同。这三个单元选文类型多样,从阅读的深度和思想内涵上体现从小学到初中思维层次的提升,能力训练点各有侧重,前后勾连,起到了衔接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以完成题为“四季之卷”的文集·画集作为整体情境和活动任务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为了完成这部作品集,我们需要学习描绘四季自然景物的方法,即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如何描绘四季自然景物之美。最终,将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完成的文章和绘画集结成册,形成作品,此之谓“妙笔生画”。

其中,每一课时的子任务均为学习其中一种或几种描写方法,将基本问题分解到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中。利用本单元的几篇经典文章,让学生在每一课时中分析、学习、理解新的描写方法和要领,并使其不断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丰富写作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第二课时,选取典型景物,抓住景物特点;第三课时,抓住景物特点,有侧重地进行描写;第四课时,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五课时,运用色彩,着色于文,以及注意写作顺序;第六课时,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第七课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好的比喻和好的拟人;第八课时,总结收束,根据景物特点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运用本单元所学。每一课时分别有对应的学习评价,可以及时评估学习效果。而每一课时的作业设计均是围绕“四季之卷”展开,都是四季之卷中的一部分,要求在本单元最后完成制作,进行分享和展览,从而收束整个单元的学习。

以其中几课时的教学过程和作业设计为例,介绍作业设计如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第一课时,发布活动,明确任务:明确“四季之卷”的内容,包括为课文所作的配图、自己绘制的四季美景图画作品、以四季自然美景为题的习作,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成长记录。明确完成“四季之卷”需要掌握描绘自然景物之美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始每一课时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再通过初读,把握文章的写作对象,初步领略四季之美。作业设计完成练笔片段《我喜爱的季节》,在尚未开始本单元学习前完成练笔,把握学生现阶段的写作基础,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发现首次习作中“言不尽意”之处,利用这种落差促使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不断发现和审视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的对象,概括文中的几幅图景。为每一幅图景绘制印象简笔画,并概括画中景物的特点。可以发现,每一幅简笔画都特点鲜明,这是因为作者选取的均是令人印象深刻、易于把握特点的典型春日景物。第二课时的作业意在勾连并延伸课上所学,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景物特点。而选做作业则可以提升优秀学生思维深度,引导学生将画面转化为文字,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春日景物之美的。

第三课时,学习重音停连知识。通过朗读,把握重音和停连。通过撰写朗读脚本,勾连上一课时所学,体会汉语声韵之美。通过交流朗读脚本,体会重音和停连表现出的景物特征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一步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描绘画面的侧重点,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由阅读的设计体会作者描绘写作对象的侧重点,完成知识迁移,获得写作上的经验和启示。作业设计如下:从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徐悲鸿的《春之歌》、米勒的《春》中任选一副画作,描绘画中的春景。选做1(二选一),为自己的习作设计朗读脚本;选做2(二选一),为自己的习作片段做旁批,写明想表现出景物的何种特点。三幅名画虽然均以春季景物为主题,但风格迥异,描绘的对象和画风亦各不相同。米勒的《春》,色调饱满明亮,景物丰富,观察细致;徐悲鸿的《春之歌》,一人一牛,一大一小,一静一动,大笔点染;马远的《山径春行图》,线条细致,工笔描绘,柳树抽芽,黄莺啼鸣。通过对画中春景的描绘,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两项选做作业的意图均在于引导学生自我审视,是否抓住了画面中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景物的特点是否突出。通过下一课时对作业的评价和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表现出景物的特点,并将之与下一课时的重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相联系。

第四课时,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揣摩《春》中的关键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深入学习比喻的写作手法,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并通过修改上一课时作业,勾连两节课所学,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手法。

设计后续课时的作业同样围绕当堂所学展开,将之作为下一课时的重要环节,逐一完成子目标,最终完成单元目标,并在最后一课时后,形成主题学习的成果。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不断学习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并运用到习作中去。

每一课时的作业,既是当堂学习成果的检验和运用,又是下一课时课上环节的组成部分,还是“四季之卷”中的一份作品。作业联系起了每一课时,最终串联起整个单元。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景物所学比喻
四时景物皆成趣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写写冬天的景物
比喻
非所学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景物描写要准确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