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2023-07-06 10:06温昱从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街巷风貌大街

温昱 从婕

如何将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随着“双减”与课后服务的实施,我们将科技馆课程引入校园,将社会资源“搬”进课堂,开展“我是城市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从小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

1.走访“崇雍”大街,浸润传承文化

活动的前期阶段,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教师们搜集人文历史、建筑美学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资料,带领学生们重新审视“崇雍”大街沿线风貌。教师介绍重要文物古迹、美學特色、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等相关知识,并注重文物古迹背后的价值观引导。如讲解段祺瑞政府旧址时引出“三一八”惨案和刘和珍的故事,让学生不仅了解文物自身的特征,还能思考事物背后的故事,正确看待历史。课后,学生根据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实地走访,从自己的视角记录、交流、分享。学生沉浸于文化之中,培养了对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2.探究、再访、设计,争做城市主人

发现问题,教育启迪。“崇雍”大街作为北京城传统文化街区集中地,面临设计改造和环境整治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馆校合作的契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线上观看老街区风貌影像科普展览,科技馆教师介绍胡同街巷改造,用各种活动形式呈现“画皮式整治”,让学生们意识到改造不能破坏传统街区的风貌,更不能侵占街道公共空间,而是要建设有文化特色的街区风貌。学生在深刻体会问题的同时,形成初步设计思路。

再访街巷,寻根求真。按照“观察现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的顺序,号召学生与家长一同带着问题再访“崇雍”大街,撰写详细的探访报告。学生依据城市规划设计相关原理,思考如何把现代艺术与传统风貌相结合。

别具慧眼,导览崇雍。依托四年级“手绘导游图”一课进行美术实践,学生串联探访地,选定导游图主题,从红色党史、抗战中的文艺、建筑艺术、名人故居等诸多独特的视角切入,将“崇雍”大街沿线相关主题建立联系,培养艺术表现能力。

3.构建实践课程,传播城市文化

经过前期的课程学习、实地走访和制作导游图,学生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探访资料和新技能、新思考。如何利用课程将学生的新知转化为美术设计作品以服务生活并传播城市文化?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思考为街巷重新规划和改善功能分区,如将街道两侧“画皮式整治”后的商业空间转变为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在促进学生思考让文物古建“活”起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积极为改善社会问题建言献策。

学生在实践中设计“崇雍”大街文化导览立体书,包括设计封面、主题路线推荐、手绘导览图等作业内容,使用景层技法制作立体书,形成3D效果,将设计方案从文字转变为美术作品呈现,拓宽了创作思路。

猜你喜欢
街巷风貌大街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逛大街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奇怪的大街
雨中的街巷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