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赋能,活化利用,开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新视野

2023-07-06 10:06傅继军马亮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轴线东城区老城

傅继军 马亮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拥有着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纵贯东城区南北的北京老城中轴线全长7.8公里,既是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也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还是世界上现存最长、历史古迹保存最完整、迄今为止仍然使用的城市中轴线。古都北京和壮美中轴线相互依存、相伴相生。2023年1月28日起正式公布实施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当下,需要依据其所具有的遗产内涵多元、载体多样、空间多点的鲜明特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宝贵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上述《规划》首次明确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总面积共51.3平方公里,为实现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强化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效能,将建立多条中轴线文化探访路线。据此,东城区文化积淀得天独厚,其中众多学校所毗邻的“崇雍”大街及其延长线,南接天坛,北连地坛,是元代以来北京老城重要的南北通衢和商业中心,也是彰显北京古都风韵的主要空间次轴线。基于地缘优势,引领东城区各教育单位多元深度发掘“崇雍”大街这一重要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在教育赋能中活化利用,推动文化创新转化,实现历史内涵增值,可以使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更具时代新视野。

1.在体系建构中强化“点”与“线”

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在区域“崇文争先”发展理念引领下,充分发挥校外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组织开展探访“崇雍”大街实践活动,进行设计活动方案,创新活动内容、细化活动规则、规范活动过程,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品牌。聚焦“崇雍”大街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要素,通过以科普课程研发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组织和学生探究展示,链接“崇雍”大街沿线教育单位,通过PBL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资源创建学习共同体,引导未成年青少年学生进行选题、分工,制定探究方案。在探访“崇雍”大街的校外科普活动创新行动中,不断加强与城市规划设计部门等第三方进行区内外合作性联动,与区域内教育研修机构及学校进行校内外专业型整合。立足未成年人视角,以赋予“崇雍”大街的历史文化景观以时代文化含义的方式,深入实施“胡同里的隽永书香”“百年协和的济世情怀”等文化专题探究,着眼并着力于课程深度开发、学科应用实践与班队文化建设等,切实在一体化建构中具化丰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点”的深入与“线”的延展。因地施策中唤醒在地文化,形成区内外及校内外有效联动的活力状态。

2.在场景应用中深化“知”与“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引领下,为有效回应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实践探究之需,着力于在探访“崇雍”大街科普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创新中,不断加深校内外协同,突破时空性局限,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街区“崇雍”大街的社会情境中发现并分析问题,探究真实问题的解决。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北京中轴线与老城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关系,因而通过走访“崇雍”大街的课堂开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真实性與场景化的应用中,赋能学生的学习重构与精神重塑。不断进行发掘多要素在地文化的“崇雍”大街探访“知”与“行”中,有效留住东城学子独特的乡愁记忆和老城情怀,从而使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在研究性学习中得以确立并升华。

3.在城校互动中优化“传”与“承”

透视城市发展与学校育人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学校通过培养培育未来人实现。上述探访北京老城的空间次轴线——“崇雍”大街,用好用活历史文化资源,运用链接历史与当代方式,让古建遗迹、文化名人、字号店铺、百年学校等焕发时代新韵,展现时代生机,是为构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所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教育何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其要义在于聚焦变革中的文化遗产综合议题,采取小切口探究的教育赋能及活化利用方式,不断优化中轴线遗产保护,努力开创北京城市发展更美好的未来。另探访历史文化街区“崇雍”大街,促使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转化为活态传承,纳入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主流的特色课程和课外活动,有利于实现文化发展的公众参与和利益共享。推动在城校互促中助力于教育者倾心地“传”与学习者虚心地“承”,进而达成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和代际传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在文化涵育中得以展现时代新生,就是要着力发掘以文风京韵醇厚的“崇雍”大街为代表的城市肌理中谱系化的文化遗产资源,打破藩篱并形成机制,充分利用身边的“在地文化”,让城市与教育在体系建构中、在场景应用中、在城校互动中由“点”到“线”、由“知”到“行”、由“传”到“承”相融共生。在不懈探索中,坚守文化自信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之势,日益擦亮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2年度课题“促进历史名城文化保护的北京中轴线文化课程研发”(课题编号:STWM2022-007),2022年度东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基于互联网优势校外科普活动实施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2-DCHRCPYZZ-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轴线东城区老城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分析与治理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