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校本资源下的课堂优化语文教学对策探究

2023-07-06 05:22缪丹
考试周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反馈课堂情境特色课程

作者简介:缪丹(1981~),女,汉族,宁德福安人,福州江南水都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摘 要:校本资源库,是本校教师智慧的结晶,也是本校教师在结合学校的生情、学情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系列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资源整合,从语文学科的角度上而言,它能集各家之所长,为一家之所用,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情境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合理地反馈课堂教学内容,甚至还能促进学科特色课程的形成。

关键词:校本资源;课堂情境;教学反馈;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2-0019-05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想学的东西。”新时代、新形势下,孩子们更需要开放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素养、充实自己的思想。而新时代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使这些信息技术的获得方式变得更加容易。

但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五花八门的知识材料铺天盖地,俯拾即是,其中多多少少有些良莠不齐。劣质的知识容易让孩子步入歧途,浪费时间不说,还可能强化孩子的错误理解。因此哪些材料适合我们的生情学情,哪些方法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科教学,这些问题自然进入了我们视野里。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资源,如果仅凭个别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进行甄别、化用等工作的话,无疑是种低效率的重大负担。但是如果这种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变为全校教职工自觉的、全时段的活动的话,那么这种成果才是可持续的、丰硕的、有价值的。因为这个资源库里面的资料不仅经过了教师的去粗存精,在甄别、改造与创造的过程中无疑渗透着每个教师的语文观,而这些语文观就可以在每个教师使用资源的时候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促进本校语文观念的交流,为丰富本校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打下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

学生的求学,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学的还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教师是孩子们最主要学习的对象,如果教师处理知识的方式单一、死板,那么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创造的思路和热情。因此教师又亟须校本资源库这样一个平台来活化自己的教学思维。

要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库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以下几点。

一、整合校本资源,丰富课堂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投入是获得的最有效途径。当课堂的教学出现满满的“套路”时,当学生的学习流于被动时,当学生对一节课失去期待时,那么他吸收知识的效率是极低的。因此,我们需要校本资源库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充满问题、满含期待。

(一)利用校本资源,创设课前情境,启发兴趣走进课堂

一节课的课前情境,是调动学生这堂课学习的基础,有时合适的引导能调起学生上课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积极主动地思考。丰富的校本资源库,能使课前情境变得丰富多样。

八年级的语文接触到了科幻小说,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想象、科学、小说”这科幻小说的三要素。课文《喂——出来》大胆地想象了一个能装万物的洞,于是自私的人类无所不用其极地将一切事物都往里填充,并洋洋得意。故事的结尾,这个洞开始往外抛物,抛出的正好就是当初人类扔进去的第一个物体。如果继续呢?这引发的后果,太可怕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告诉我们,你对地球如何,地球亦会如何还你,这是一篇非常有人生启示意义的文章。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情:这一时期的孩子有一定自己的思想,但并不成熟;同时比较执拗,不轻易听取别人的建议、意见。但是当他们亲身经历过后,又能够对某种情感产生极大的认同感。这是一篇富于意义的文章,大道理每个人都懂,难的是怎么认同它,怎么对学生产生触动。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因为自己产生的因而真实导致的果。而要做到身临其境离不开两个关键的要素:“趣”“情”。这两个字是紧紧抓住学生眼球和心灵的引力。

因此在上这课前,利用校本资源里一个生动的宣传视频“一个电磁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作为课前情境的导入。视频里,青年人随手扔的遥控电磁,它砸向割草机,割草机碾到了猫,猫弄翻了桶,桶影响了公共汽车的驾驶,撞倒了树,树上的刺猬刺破了热气球,热气球又挡住了高空作业的驾驶室,从而勾倒了一排排树,引發了巨响,巨响中的青年走到窗边,那个当初被抛的电磁再次飞回砸向了青年人。这个宣传短片里,有丰富的想象,而且从内容上也科学合理,最主要的是非常地有趣,它不干巴巴地把因果循环的道理告诉你。它把你的行为造成的结果通过夸张化的方式,一步步呈现自己做的事怎么影响到自己身上的过程。恰好能引出《喂——出来》课文内容的特点,所以这个课前情境的导入,就将想象与科学两个知识点生动地抛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也非常地喜欢,课堂上得非常轻松。这就是“趣”!

又如初一气势磅礴的课文《安塞腰鼓》,多水的江南打不出这样壮阔的腰鼓,温和的福州应该也感受不到那种气势,如何让福州的学生一下子进入这么激昂的课文学习,学生读到“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甚至读到“隆隆,隆隆,隆隆”,都只有一种好笑的感觉,觉得文章写得好夸张,感受不到黄土高原上元气淋漓的后生们的热烈、质朴与力量,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天下第一鼓,最好的课前情境,就是让他们先看一看,先感受一下,这种鼓是如何千人搏击的。由黄土飞扬上奔放而来的鼓声,气势恢宏,鼓声震天,直观的视频一下子就把舞蹈的热烈、生命的勃发,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由这样的课前导入情境开始,学生就能满含激情地朗读文中的激动的文字。这就是“情”!

课前情境,是一堂课学习的开始,校本资源库并不仅仅只提供合适的视频,有时也可以是作者简介的短片,感性而具体,或者是优美的朗读音频,也能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课堂内容的学习,甚至是印发的一些补充资料,也能使课前情境变得具体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与热情。

(二)使用教学微视频,建立自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教学微视频,就是将本课的教学要点,浓缩在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里,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自行预习,并可以通过多次观看来了解和掌握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课文的重难点。课堂教学转瞬即逝,而微视频则可以清晰地记录下课堂教学中所有的关键点,帮助学困生不断地温习巩固,这就给学生建立一种自学情境,他们可以通过微视频来自学课文知识,而把课堂变成是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平台,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探究。

韩愈《马说》是一篇极为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主题围绕着识人的重要性展开。而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到处宣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只要肯拼搏总会成功的案例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要理解这篇的思想主题,只看几遍课文,是难以深入感受韩愈那深切的忧虑的。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古代社会,了解那个社会取仕的道路比较狭窄、在位掌权者往往能够决定一个士子的命运,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而韩愈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官员,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发声者,因此发出了时代应有识马者的呼唤。这个时候学生才能走进韩愈的心中,感受他的那种情感。

因此在上课之前,学生先看完微视频,再完成相应的导学案作业。而不到7分钟的微视频里,包括了朗读、作者简介、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布置的作业是学生结合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完成相应的导学案内容,并就自己并未十分明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将这些疑惑归纳成几个重要的问题:

问题1:文中的千里马的命运如何?

问题2: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问题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几个学生间共同的困惑,在课堂上就能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或者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来解决。

通过教学微视频,建立自学情境,学生便改变了传统那种依赖模式,得自己主动提出思考与疑难,将课堂原本的传授变成了解决这些疑惑,不仅课堂更高效,学生更积极,也能做到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拓展延伸,使文章的理解上更有深度与广度。

(三)通过课本剧、影视作品,拓展语文活动,营造阅读情境

九年级课文《变色龙》是契诃夫的讽刺小说,文章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面对小狗主人不同身份的变化时而产生的不同反应,来体现其虚伪的、丑恶的面目。而这种讽刺性的反差,最明显的是通过警官精彩的语言表述与不断穿脱身上的军大衣来体现。要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这两个核心要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身临其境地听和看。

因此借助校本资源平台,多位老师共同执笔完善了《变色龙校本剧台本》,学生根据这一台本,又创造性地进行删改,最终排演了一出属于自己的校本剧。现场观看的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了“变色龙”的含义,在这种阅读情境下,他们再次品读课文,留给他们的就不仅仅只是一笑而过,而是笑背后的思考。名著教学该如何进行呢?学生时常只是沉迷于由名著翻拍的电影作品中,而无法领略名著真正的魅力,《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七年级的一篇新课,选自《西游记》,当课前给学生播放电视剧的相应剧情时,学生一致认为怎么这么简单,原著里的那么多生动的精彩细节,心理描写,怎么全感受不到,而且电视情节里所作的修改,学生还能提出质疑,对比中培养了对原著阅读的趣味性。

课前情境,是一堂课的开始,那阅读情境,则是学习深入的保证,营造不同的阅读情境,能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领悟。

(四)利用校本练习,结合校情生情,营造写作情境

写作教学也是困扰基础教学的一大难题,写作教学天天教,可是学生似乎老毛病依旧,未见有丝毫的起色。

问题主要出在学生积累的素材与语言不够。他们所看的作文书或者阅读的名著名作往往离自己生活的体验比较远。而有记日记的同学出于私密性的考虑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但是,对学校开展的许多重大活动,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感慨和记述,而这些丰富的、多角度的、不同笔风的记述恰恰是给学生指导借鉴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开始重视作文的要求,其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主题是“描写更生动”,学校老师结合学生五月的春游实践活动,将学生的作文进行片段式修改,对写作能力略强的学生,使用的是自由式的修改,而另一部分写作能力较弱的则采用填空式的改写。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评语作出适当的修改。

寫作情境,许多时候是学生无素材可写,他们没有发声的欲望,写来写去,都是雨天爸爸送伞,生病妈妈送我去医院,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不让座的困扰等,不仅素材陈旧,而且毫无诚意,都是一样的套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利用校本练习给学生创设了适当的写作情境。比如五一小长假时,结合刚刚结束的半期考和春游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写作情境:“一天半紧张的半期考,不知你是否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呢?两天的天生春游,是否你也有满腹的牢骚呢?但没关系,我们马上就迎来了五一小长假,放松身心,那么你将如何规划你的五一长假呢?是温故而知新,重装出发,还是有个美好的旅游,陶冶心灵呢?请以‘我的五一生活为题,写一篇周记,字数不少于600字。”当班班有歌声的比赛结束时,又可将体艺节的内容纳进写作情境里,“体艺节轰轰烈烈地结束了,班班有歌声你班级的名次怎么样?有取得你们心中理想的成绩吗?象征团结协作的‘水到渠成活动项目,你们配合默契吗?玩出快乐了吗?书法绘画比赛,你是其中的高人吗?你满意你的创作吗?写出你在体艺节的表现来和我们分享吧。”选题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即使没有美妙的文字,也有真情实感,读来也觉得亲切自然。

二、整合校本资源,优化教学反馈评价

(一)以各种不同的试题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校本资源库当中最实用的应该就是各种类型的试题,语文学科有课前导学案、随堂小测、巩固复习、单元试题等,渐渐地形成一个体系,涵盖了课前、课堂、课后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反馈体系。

以文言文课文教学为例,课前预习时,导学案涵盖了课内所有新词含义(通假字、实词活用、虚词一词多义)、重要句子的翻译,为课堂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随之而配套的随堂小测,以中考考试题型为模板,精选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测试。测试后经过批改了解到学生的薄弱点或易错点,在巩固复习卷中,就设计学生易错的字词句子,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而最后的单元检测卷或期中考卷,就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各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情况。这样一个系列的校本练习,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比较具体而全面的。

而相对现代文阅读教学,每一篇阅读都有不同的重难点,就应该是有针对性地出题考查。

比如鲁迅先生的《社戏》,抓住两个要点,一个景物描写,一个人物描写,来领悟文章的内容。文中两处精彩的景物描写,一是出发去看社戏的路上,一是看社戏回来的路上,出发时因为急切地想去看戏,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因为高兴,所以看到了景致也变得美了许多,而“我”看完社戏回来看到的景致怎么还是那样美呢?甚至用仙山楼阁来形容,来表达对此的恋恋不舍。这里有一个矛盾,因为那晚的社戏并不好看,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那晚的戏都不好看,学生会有一个思考,等到后头的“我再也没看到过那夜似的好戏”,就能明白了。所以现代文阅读不适合一题一题地做练习,应该更重品读与赏析,我们所出的题目就是围绕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让学生能有所领悟,比如就偷这个行为,学生通过读全文能够合理地理解这些孩童的天真。因为这个“偷”既不是蓄谋已久的,也不是偷了去营利,只是填饱下肚子,只是犒劳下远客。现代文阅读训练便以赏析为主,以某一处景物描写的学习延伸另一处景物描写的妙处,再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的阅读题。

(二)巧妙地利用语文活动,适当地延伸课堂教学

七年级上册课文《看云识天气》,介绍了天空中各种各样的云朵,以及由这些云朵带来的天气变化,这篇课文虽然对云朵的描写非常生动,也使用了许多俗语,文章变得朴实易懂,可是如果一直以语言介绍的方式就容易出现同一种介绍方式的重复,从而使学生感觉疲倦。

但是通过观察的语文活动,请学生观察接下来一周福州的云彩与天气,利用早上离家时、中午放学时、下午上课前和下午放学后,这四个时间点,拍摄下天空的云彩,然后与课文知识相对照,从而分析出当天的天气情况,小组同学间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文字,有的负责摄影,有的负责制作PPT,下周的语文课上进行展示,为了自己组能成功地展示出“福州看云识天气”的语文活动,所以那堂原本应该枯燥的语文课,学生学习得就非常带劲,就怕错过了知识,影响了自己的发挥,最后学生展示出来的PPT,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精美程度上来说,都成了资源库的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优化的语文课堂学习。

三、整合校本资源,推进特色课程

(一)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形成互动,构建“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模式

在“情境问题互动”的课堂模式中,校本资源是一种铺垫,无论影像资源还是课前的导学案等练习资料,都是服务于课堂,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这堂课的理解,所有的一切内容都是教师事先的预设,它期待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生成新的东西,碰撞出文本理解的火花。

1. 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有课前导入、文本理解、写作情境等,利用丰富的校本资源有利于语文课堂的更加鲜活。如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难以摆脱知人论世的研究模式,无论是从课前的作者简介导入,还是在课文研读的基础上引入作者身世来理解文章深义,还是在课堂结束时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延伸拓展,创设这样一系列不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思考。

2.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一堂语文课的核心架构,是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体味文本、品析文本的基础,所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有本可寻,有话可答,有疑可思。所设置的问题要有大架构、大环节,在大环节的基础上再设立小问题,层层深入,一个扣一个进行剖析。

3. 形成互动

互动,既有师生互动,也有生生互动,更有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實现这些活动,一定程度就体现在前面的课堂情境与所提出的问题,课堂情境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好的问题能使互动顺利地开展下去,否则,互动是一种空谈。

(二)由微视频引领,学生提出问题,校本练习进行拓展补充,实践翻转课堂

“情境问题互动”模式是尝试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些,但新的翻转课堂则是一种颠覆,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先学后探讨,所以校本资源既是一节课课前的铺垫,更是这一节课的课外延伸,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

1. 微视频引领自学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从学生的自学开始。而学生的自学,从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开始。时长十分钟,内容涵盖课堂要点,微视频里有老师的授课,有PPT同步指导,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听老师的课文要点的讲解,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它缺少了“情境问题互动”课堂模式中的趣味性,没有情境,没有所谓引导式的问题,只是一节课最核心的内容的浓缩,但是它有重复观看的功能,学生可以在重复观看中得到自学能力的提升。

2. 学生提问题,设疑解疑

与“情境问题互动”课堂模式迥异的地方,翻转课堂上的问题不是老师提前预设的,而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者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这些问题提出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提出的,它更有一种积极性,学生很渴望得知自己所提的问题老师是如何解决的,它既考验学生的研究探究能力,也考查老师课堂的反应能力与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3. 校本练习辅助思考拓展提升

“情境问题互动”前所使用的导学案,是教师以双基为出发点,一切都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为更好地上好新课而作了一系列铺垫,但是翻转课堂里所使用的校本练习,则更多的是一种拓展与延伸,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提升,可以是课文内容的类文阅读,可以是作者另一篇作品的赏鉴,也可以是名家对作品的深刻评价,一切就不仅停留于上好这堂课,而是更高地提升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来制作一系列的校本练习。

校本资源库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全部落在将每个教师在自己教学的过程中所积攒下来的教学经验,和不同学生的教学反馈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且放到这样一个平台进行广泛交流。因此纷繁复杂的教学资源,从练习、试题到课件,从音频、视频到微视频,都不断地丰富校本资源库,将校本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能够丰富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更有活力,更加灵动。

参考文献:

[1]陈维道.校本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8):1-4.

[2]温肖雪.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8):107-109.

[3]赵晶.探析如何有效设计初中语文校本作业[J].试题与研究,2021(11):102-103.

[4]肖邦松.初中语文校本作业开发的实施与反思[J].语文课内外,2020(15):323.

猜你喜欢
教学反馈课堂情境特色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
如何打造初中生物优质课堂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基于口语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要点分析
英语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