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琵琶历史考略(上)

2023-07-10 04:34周菁葆
乐器 2023年6期
关键词:嬗变丝绸之路琵琶

周菁葆

摘要:琵琶已经是我国汉民族的主要弹拨乐器,但是,对琵琶的渊源及其嬗变历史长期以来是不清楚的,仅依靠中国古代文献来研究琵琶的历史非常困难,必须要运用丝绸之路宏观视野来审视中外音乐的交流,依托考古学的发现才能研究出丝绸之路上琵琶的东渐与嬗变历史。

关键词:丝绸之路  琵琶  东渐  嬗变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琵琶”这一名称,经历过了由便携式弹拨乐器的统称到专指长颈直项琵琶、短颈曲项琵琶、与五弦琵琶的演变过程。

琵琶,最早称为“批把”。

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①

东汉应助《风俗通》曰:“批把,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长三尺三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②这两种东汉文献,对琵琶名称的来历及其演奏特点进行了阐述,但却写作“批把”。

从以上这两种记载看,琵琶在中国的出现时间大约在《释名》《风俗通》这两部书的成书之前。

据查刘熙生于公元189年任泰山太守,约卒于公元202年。琵琶当产生于公元202年之前。再查,成书于公元100年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没有该乐器的记载,可以认为,在公元100年时,琵琶尚未产生,或至少可以认为尚未普及。这也就是说,这一乐器大致产生或普及于公元100年之后,公元202年之前。对于以上这一乐器,后世称之为“汉琵琶。”

上述文献说明我国对琵琶的历史渊源是非常不清楚的,仅依据中国古代文献来研究琵琶的来龙去脉,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通过丝绸之路宏观视野的角度,审视丝绸之路上琵琶的历史,阐释中外琵琶的交流与嬗变,才可以真正了解琵琶的演变与发展。

一、美索不达米亚的琵琶

关于琵琶的历史起源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大批显示音乐表演的图象堪称为研究美索不达米亚音乐文化最重要的资料。自公元前4000年以来,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保存下了音乐表演的图像,几乎涉及所有造型艺术的门类和品种。琵琶乐器最早的图像见于印章和圆柱形章上,大约是公元前4000年。依据楔形文字的记载(图1),所指的是各种棒状物件的组合,这些棒状物件均系由木材制成,这可以从屡次出现的词gis加以辨认。某些棒状物件在上述文字记载中被称作为“发声器”或名曰“弹拨乐器”。所以,这类楔形文字的记载可以令人信服地得出与早期琵琶的图象相一致的估计。图像显示此类乐器有一棒状长颈,并有一个很小的共鸣器。在公元前3000年后期苏美尔人的记载中出现许多gudi的字例,就是最早的琵琶称呼。

之后,阿卡德人继承了苏美尔人的传统。他们对苏美尔人的乐器作了修改,并补充了本身独特的成就,并用pantur来称长颈琵琶。威廉·施陶德在许多基础性的著作里致力于把琵琶的首次出现同西亚发生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他为此引用的最古老的证据出自公元前2000年。他把琵琶归于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外的山区民族,并认为没有必要在印度人中去寻找其形成的过程。③

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们看到弹长颈琵琶的迦南女子是青铜造型。椭圆形的共鸣箱,长长的琴颈,已经非常清楚这个时期的琵琶形状(图2、图3)。

到第三个阶段,公元前2350~前2170年时,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德时期的长颈琵琶,共鸣箱已经是方形,琴颈非常长,虽然只看到一个弦轴,估计应该是有两个弦轴,是两个弦的琵琶乐器。演奏者是一位男性,正在用拨子弹奏(图4、图5)。

到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古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1950~前1530年。琵琶已经是圆形的共鸣箱,直项,演奏者是一位女性(图6)。

到古巴比伦王朝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的琵琶造型,我们清楚地看见有四根弦,共鸣箱为长方形,一位女子正在用拨弹奏。这一阶段的琵琶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图7、图8、图9)。

到第五个阶段,也就是亚述时期,出土的镀金制杯上有长颈琵琶,为公元前7世纪。这一时期美索不达米亚的乐器发展得已经非常完善,从图中看,当时乐器有长颈琵琶、长鼓、竖箜篌、桑图尔、米兹玛尔(双簧吹奏乐器)等。镀金制杯上方有八位手拿盾与矛的军人,说明这是军乐队的编制。其中有两个长颈琵琶的演奏,说明当时琵琶是非常流行的(图10、图11)。

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7世纪,我们都可以看见美索不达米亚的琵琶演奏,从两根弦发展到四根弦,但是都是直项,既有男性弹奏,也有女性演奏,为世界琵琶乐器提供了最早的造型实物④(图12)。

二、古代埃及的琵琶

埃及的琵琶出现历史比美索不大米亚晚许多年,从考古图像中,我们看见直到埃及新王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500~前1341年,才有长颈琵琶的图像,比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的历史几乎晚了2500年。过去我们总认为古代埃及文明具有最早的历史,现在看来,是需要修订了。

这种称作gudi的琵琶大约在公元前16~前11世纪(即埃及新王国时期)传入埃及。在这一时期,尼罗河谷出现了许多新的乐器:琵琶、里拉琴、角形竖箜篌、双管双簧管、圆形和方形的箍框鼓。所有这些乐器事实上都来自西亚。琵琶看来是由外国士兵带进埃及的,也许是喜克索斯人入侵的结果,或是作为西亚战神的祭典乐器传入埃及的,而其他一些乐器则是以和平交流的方式变成了埃及乐器的。

至于琵琶在埃及如何称谓,日本田边尚雄曾给我们一个解答。他说:“五千年前埃及即有一种乐器,名Nofre,中有二弦,可以按弹。三千年前此器流传到阿拉伯,因为阿拉伯人盘膝而坐,坐在膝上,故乐器的下盘变得大了,后来亚历山大入波斯,到Bactria,乃不用手弹而用拨弹,于是一变而为琵琶,流传到印度,大约是二千年以前的了。”⑤

在埃及,这种乐器似乎只有婦女弹奏。琴身是木制的,椭圆式,张以兽皮,以为音板,柄长,一端插入琴身的皮面上。皮上有三角形的音孔,弦即通过这音孔而系于柄尾之末,弦的另一头系于柄头。通常有两弦、三弦,但四弦则少见。右手以拨鼓弦;左手按柄上之品而取音。埃及的琴柄纳于琴身,这种形制至今在非洲西北部尚存⑥(图13)。

这时期埃及长颈琵琶的共鸣箱是长形与椭圆形结合的,琴身非常长,有两个弦轴,与大型的竖箜篌合奏。箜篌明显有9根弦,但是刻画的弦轴却是11个。琵琶演奏者是一位女性,弹奏箜篌的则是一位男性。

更有代表性的是三位女性,中间弹奏长颈琵琶,右边一位弹奏大型箜篌。这种箜篌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图14)。

还有一幅图描绘的长颈琵琶与米兹玛尔(双簧吹奏乐器)合奏,演奏者均是女性。琵琶有三个弦轴,这是第一次发现三弦琵琶的造型(图15)。

我们还在Der el-Medinah的底比斯大墓音乐家墓出土文物中,看见Hatschepsut女王时期(公元前1520~前1484年)的琵琶实物,也很明显有三个琴轴。如果说两根弦与四根弦的琵琶是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那么,三弦琵琶无疑是古代埃及人使用的(图16)。

同样,我们在底比斯大墓中也看见大型箜篌与长颈琵琶以及米兹玛尔双簧乐器的合奏。演奏者均是女性(图17)。

在埃及还看见有一种具有非常特殊造型的共鸣箱琵琶,这种造型,在以前还是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看见过。⑦

注释:

①②清·陈梦雷辑《古今图书集团·经济汇编·乐律典》第一百一十三卷(杨甲骆主编《中国史料系编·中国音乐史料》第六册第2346页,鼎文书局印行,1982年版,台北)。

③伊拉克博物馆前馆长苏比·安韦尔·拉辛德为《图片音乐史》第二輯《美索不达米亚》分册所写的绪言。《图片音乐史》德国,莱比锡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中文译著见王昭仁,金经言:《上古时代的音乐》,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45~91页。

④Subhi Anwar Rashid Musikgeschichte in Bildern·Mesopotamien, II/2, Verlag fuer Musik Leipzig, 1984.(由金经言先生翻译)。

⑤田边尚雄:《中国古代音乐之世界的价值》,载《东方杂志》,第2卷第10号.1936年版。

⑥沈知白著:《中国音乐史纲要》,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3页。

⑦H.G. Farmer:Musikgeschichte in Bildern·Islam, III/2, Verlag fuer Musik Leipzig, 1966,2. Auflage  1976. (由金经言先生翻译。)

猜你喜欢
嬗变丝绸之路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