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阮曲《草原抒怀》的音乐风格及演绎

2023-07-10 04:34王雅璇
乐器 2023年6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中阮演奏技法

王雅璇

摘要:《草原抒怀》是一首表现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中阮名曲,该曲运用了多种演奏技巧手法,曲调悠扬、辽阔,通过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给观众呈现了草原人民生活一派祥和的真實景象。音乐风格独特,具有其它中阮曲中少有的草原特色。本文通过对中阮曲《草原抒怀》的演奏技法、曲式及音乐风格分析,浅谈此曲音乐风格的独特性,希望可以更好地学习这首乐曲,更加真实地表现乐曲最佳效果。

关键词:《草原抒怀》 中阮  演奏技法  曲式分析  林吉良

中阮曲《草原抒怀》创作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源于林吉良教授的一次内蒙古赤峰草原的采风之旅,此曲最初是为弹拨乐器柳琴而作,后移植到中阮演奏,成为了阮代表作之一。作品大量运用了蒙古族传统调式五声羽调,长轮技法及前八后十六音符节奏型,生动描绘出了草原的辽阔景象、牧民策马奔腾、深情歌唱、载歌载舞、幸福怡然等多个场景。而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融入了蒙古族民歌“低起高落”[1]的特点,巧妙使用极具风格性的滑音技术,看似自由实则在韵律中体现了辽阔草原的美好风光景象,塑造了蒙古草原牧民淳朴、热情的气质形象,中间加上抒情的慢板,通过长轮、装饰性打音、带音及双弦的轮奏,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摆脱旧社会迈入幸福新时代的喜悦以及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深情和对欢乐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情。笔者从该曲的背景入手,通过对蒙古族民歌特点的学习,对《草原抒怀》这首乐曲进行分析,以发掘《草原抒怀》这部作品,达到笔者更好学习该曲的目的。

一、《草原抒怀》简介

(一)作者简介

《草原抒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阮演奏家、教育家林吉良教授。林吉良教授是阮专业的主要开创人之一,在阮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改编、创作了近百部作品。其中阮代表作有《满江红》《风摇竹》《花下醉》《游泰山》等,也同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颇具影响力的专业人才。林吉良教授连同他的这些斐然成绩一同被收入《中国音乐家名录》,业界音乐家评论林吉良教授,“富有成效的探索,添补了阮专业的许多空白”“使阮艺术达到了一定高度”。

(二)作品简介

《草原抒怀》这首具有浓郁蒙古曲调特色的作品是林吉良教授在游历内蒙古草原风光景色之后,与当地人深入相处,感受到了草原牧民淳朴乐观且自由的生活方式、音乐表现、艺术形态后有感而发,采风结束之后便创作了这首颇具内蒙古风情的中阮曲。《草原抒怀》以蒙古族音乐为基调,以广阔悠扬的旋律,跌宕起伏的节奏,勾绘出天似苍穹的大自然风光,歌颂了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这首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1983年完整的移植在中阮上,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公开发表的阮曲集作品之一。1989年成为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民乐大赛“ART杯中国乐器国际大赛”中阮大赛指定曲目。

乐曲曲式结构为带引子的三部式,调式为降B宫系统的g羽调式。根据中央音乐学院徐阳教授所编写的《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曲目》,作者认为引子部分通过长轮及风格性的滑音展现了辽阔草原的无限风光。第一部分是小快板,打音的运用巧妙的描绘出蒙古族牧民的淳朴形象。第二部分是抒情慢板,通过带音、双弦的轮奏等音乐表演技巧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深情之感。第三部分的节奏由慢转快,音符密集演奏,将情绪推向了高潮。最后一部分也是全曲的结束部分,泛音与实音的交替运用充满了虚实结合的美感,使听众能在欣赏曲调的同时对作者描绘出的草原美好前景产生向往之情。整体作曲布局采用了“散-快-慢-快”的中式作曲技法,通过主旋律的变奏、重复、强调主题,巧妙的使主题旋律充斥在乐曲的每一个段落,但表达了不同的场景和感情,做到了既统一发展又各具特色。

二、内蒙古音乐风格分析

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蒙古族人民与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一样,都是能歌善舞。内蒙古人民在牧羊时、节日时、骑马时等都要唱歌,节日时还会斗舞,音乐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热情好客、农牧生活丰富的民族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独特的风格,音乐都展示了内蒙古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①。

长调、短调、马头琴等都是草原音乐的标签。例如蒙古长调,以自由的长线条为主,注重音乐旋律的歌唱性与情感的抒发性②。在演奏的时候,在保证音色浑厚扎实的基础上,还会大量使用各种风格性很强的装饰音来修饰润涩长气息的旋律线条。内蒙古的长调音乐风格一般都表现在它的装饰音上,对于装饰音的运用十分谨慎,也是判断内蒙古音乐演奏风格是否到位的一大重要标准③。

三、乐曲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分析

笔者认为全曲具有独特性音乐风格的运用部分,主要在引子部分。后三个部分,即小快板、稍慢板和最后的快板是主题旋律的一种衍变。在全曲的引子与小快板的部分,对内蒙古音乐风格的运用是最为明显和全面的。根据书中对于该曲的演奏提示说明,引子部分的轮奏应该均匀一些,音乐处理要注意分句,注意不要太散。轮奏的时候不要拖拍,要注意抒情性与歌唱性,音色要圆润 。但是在现实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往往需要根据音乐表达的内容进行即兴发挥。

(一)引子部分

全曲引子部分三个乐句共20小节,从第一小节到第三小节就已经运用了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的独特性。用划音的演奏方式来模仿马头琴拉奏的音乐效果,营造了草原上辽阔、一望无垠的场景。中间第五小节开始,演奏以“mi”“sol”“la”“do”四个音为七和弦的第二转位,即主四、六和弦的分解和弦,并以此为基础,向上继续演奏分解和弦,采用由慢渐快的速度,引起人们的无限想象,起到了过渡、缓冲的作用。在引子部分的演奏过程中,主要注意滚奏的力度与密度的控制,在处理由弱渐强的滚奏时重点要放在右手所持拨片上,控制拿捏拨片的松紧即可做到力度的转变。在此也需注意大臂小臂的松弛状态,演奏及练习时应将着力点与注意力集中在拨片倒角触弦点,适当增加滚奏密度可以使乐曲段落听起来更加细腻以用来模拟马头琴弓弦类乐器的音效。而在滚奏中穿插的单音部分需注意节奏及强弱的掌握,做到弱而不虚强而不躁,音乐感觉可以处理为“枣核型”,两头松弛且慢中间部分紧张且快速力度加强,给一种听觉的冲击。接下来第七、第八两个小节又以中阮特有“C”(勾)及长轮的演奏手法,继续模仿内蒙古长调的演奏效果。

转换部分,第十一小节的结束音“mi”,起到了引子部分的半终止效果,音乐仿佛暂时中止,又如演唱者在演唱中换气的气口一般,给人以长舒一口气之感,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十二、十三、十四小节对前面几小节旋律的模仿埋下了伏笔。第十二、十三、十四小节是对第五、第六、第七小节的模仿,变化重复变奏,结束音变化,以轮指(快速弹挑)方式进行演奏,使这一乐句变得更加完整,表现内容也更加丰满。

(二)小快板部分

小快板部分为2/4拍,以方整性的四乐段构成。又如小快板的打音部分手指打按琴弦的演奏方式结合前八后十六的音符来营造一种蒙古族短调特有的音乐效果,以“la”为中心音,每小节的八分音符具有跳动性,前四小节按照常规的演奏将重音放置在前面(八分音符)上呈现出舞动性,而如果尝试将重音后置可模仿出马儿奔腾的马蹄音效,有向前的推动感,更仿佛看到牧民们放牧的同时也在欢快地跳着舞蹈,独具内蒙古的音乐特色。第69~104小节,使用了“夾扫”,这种演奏技法主要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模仿了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火不思”的演奏方式,热烈而奔放。在实际演奏中要充分使用腕力,触弦果断,奏出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反复乐段要注意强弱的对比用于情绪的推进。小快板部分开始练习时建议结合节拍器来练习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勾弦”“打音”的时值准确性,养成弹奏过程中干净利落、清晰明亮的演奏习惯,切不可模糊不清。建议初学此曲者慢练左手的“打弦”“勾音”再开始逐渐加速,并且在熟练加速后寻找律动感。

(三)慢板部分

是全曲抒情部分的重要表现段落,饱含了作曲家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与喜悦,歌颂草原人民的美好新生活。如歌唱般将幸福融入在演奏过程中,速度处理为稍慢。中间慢板部分以长轮指开始,旋律悠长、深情。

第120~128小节的旋律是变化发展了第105~112小节的旋律,音符增多,丰富了乐曲片段的旋律性。绘出一幅优美的草原风景,似乎就在我们眼前,好似草原牧民在广阔的草原上悠闲地拉着马头琴,唱着家乡的歌,好不惬意。在练习演奏此段时,难点和重点为单滚奏的流动性、双滚奏的推动性、单弹的律动弹跳性。练习单滚奏和双滚奏时一定要坚持训练右手滚奏的耐力,切不可因为耐力的不足降低了滚奏的质量。对于音乐的处理上保持“高强低弱”原则,让长时间的滚奏演奏不单调乏味。在双滚奏的演奏练习中注意两根琴弦音量、力度、角度一致,建议拨片与琴弦程90°弹奏,手腕幅度稍加,拨片捏紧扇型摆动,力度与情绪更加激动,全程避免发出与琴板的摩擦声。

(四)快板部分

最后的快板部分,节拍为2/4拍转换为4/4拍,最后以2/4拍结尾。这种节拍的处理方式与前面的慢板部分相似。快板部分不是突然加快的速度,而是由慢转快,循序渐进给了听众过渡的时间。在经过变奏处理后旋律主要模仿小快板的部分旋律,中间十六分音符的大量运用将草原音乐的风格推向高潮,音乐发展到极致。快板部分十六分音符的弹奏要讲求颗粒性,饱满莹润的弹好每一个音,建议结合节拍器慢练,做到无“吃音”、不含糊。之后的长轮指再次出现,又回到了抒情、悠扬的牧民音乐上并将全曲的歌唱性推到最高潮。结尾以泛音结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全曲通过引子、小快板、稍慢板和最后的快板四个部分的音乐创作,运用了具有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表达了草原的美景和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结语

《草原抒怀》作为阮艺术中的经典作品,以独特的内蒙古音乐风格的运用,极大地突破了中阮的表现力,将汉族乐器与少数名族音乐相结合,既体现了传统细腻、又有草原蒙古族牧民的多情的音乐特色。通过对轮指、滑音等技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无限乐趣和美好自然风光的旖旎景色。

这首乐曲不单向我们展示了中阮独特的演奏技巧以及对音乐的描绘产生了无限的想象,更让我们对内蒙古的音乐风格有了更深的了解。乐曲所表达的“长调”音乐风格加深了长调本身具有的悠扬、长远的音乐特色,描绘的风景与人情味,也多了一丝细腻。乐曲虽终,但从中塑造出的美丽草原风景和美好的生活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①②③徐尧.草原抒怀[D].上海音乐学院,2016.

参考文献:

[1]徐阳,《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曲目》[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4月北京第1版

[3]王雪,《论阮与柳琴的共性与异性—以音乐作品<草原抒怀>、<剑器>为例》[J],中国音乐学院,2015年4月

[4]林吉良.百度百科[EB/OL].(2006-12-19)[2021-6-28].http://baike.baidu.com/item/%E6%9E%97%E5%90%89%AF/

[5]王国伟.认识林吉良[J].音乐爱好者,1995 (1) : 23.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中阮演奏技法
中阮协奏曲《山韵》的音乐意境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中阮左右手演奏技巧和音色间的关系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