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视角的高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3-07-12 18:03黄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学风建设高校

黄勇

摘 要:从“大思政”视角探索高校学风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明晰高校学风建设的使命与担当,以“志学”“尚学”“励学”“笃学”之风涵养家国情怀,以“交流”“互鉴”“协作”之风拓展国际视野。学风建设要积极应对时代机遇与挑战,在“三全育人”引领下,推动“五育并举”,主动适应“数智时代”带来的发展性变革。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学风建设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大思政”视角有助于我们以更宏观的人才需求视域、更全面的育人要素范围、更精准的学风落实举措来夯实高校学风建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涵养“融中外、兼知行”的优良学风,积极回应时代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高校学风建设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大思政”要树立大情怀、扩展大视野,学风建设要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培养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这是时代赋予高校学风建设的新使命。

1.培养立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努力方向。新时代的学风,落脚点在“志学”“尚学”“励学”“笃学”上。培育“志学”之风,要增强学生成才动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学习观;培育“尚学”之风,要增强专业本领,见世面、长才干,有担当作为的闯劲;培育“励学”之风,要坚定敢吃苦的决心恒心,坚守吃苦精神锤炼意志、历练能力、成就辉煌的本质价值;培育“笃学”之风,坚守科学学术道德,砥砺奋斗精神,投身实践,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创新创业第一线、乡村振兴主战场、社会服务各领域大显身手。

2.培养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都是今后青年大学生要面对的时代使命。新时代的学风,着眼点在提高学生全球胜任力上,营造“交流”“互鉴”“协作”之风。“交流”之风要引导学生建立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表达、可以进行深入探讨专业话题的能力,有主动参与相关议题讨论和交流的意愿;“互鉴”之风是培育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知识,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保持好奇和开放的互鉴心态;“协作”之风是增强学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在重大事项上做出负责任决策,勇于承担责任,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高校学风建设的时代机遇与挑战

“大思政”要胸怀大格局、应对大变革,学风建设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将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更要着眼于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站在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整体谋划、前瞻思考。

1.“三全育人”引领学风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三全育人”作为一种工作导向和理念,为学风建设规划了理想路径,提出了建设方向。全员要求从主体要素角度完善学风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参与能够汇聚育人合力,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构建学风建设体系的主体力量;全过程要求从时间维度完善学风建设,强调连贯性和统筹性,基于围绕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面临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聚焦学风的同质化规律和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开展引导与建设;全方位要求从空间维度完善学风建设,注重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将学风有机融入贯穿十大育人体系。

2.“五育并举”促进学风建设目标内涵的融合统一。“五育并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学风建设是高校实施“五育并举”的根基和保障。“五育并举”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学风建设的主体性视角,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主体的内在标准融合,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外部教育引导和保障机制,即完善全链条衔接课堂联动机制。将“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贯穿学风建设全过程,将有助于创新学风建设工作思路与方法,构建多领域、多环节、多层级的学风建设体系。

3.“数智时代”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快速发展性变革。“教育+数字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新形态、新常态,推动着高校教育模式的全体系快速转变。从教育内容上看,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迭代加速,实现了教育供给从“限定性”向“定制化”转变,学风建设从求知到择知的新变化。从教育环境上看,教育方式正从个体与小组学习转向社会数字化参与学习,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开启了人机互动探索式学习的新模式,各种社会性学习软件显著提升了学习者的社会性脱域程度,构建了学习者社会数字参与学习的学风建设新环境。从元学习看,当下教育环境中的数据量、数据维度、价值密度更加丰富,通过数智手段追踪、监督、评价、优化开展学生学习分析,为学风建设打开了元学习的新视野。

“大思政”牵引学风建设的时代应答

“大思政”要坚持砥砺奋进、有为担当。作为一所有着光荣红色基因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学校积极回应时代给高校学风建设提出的重大课题,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己任,以优良学风涵养世界语者,将二外学子培育成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外人文交流使者。

1. 融中外,擦亮学风初心,锚定精神“总航标”。“志学”为学风建设之首,学校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持续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走国际视野下的立德树人道路,引导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双语研读、《习近平用典》多语翻译等活动,累计翻译近20万字。“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工程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开展“百人讲百年党史”“我听亲人讲‘四史”“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大型活动,从朋辈交流和国际比较的视角,深刻讲述对“中国之治”的学思践悟和价值认同,使家国情怀教育具有更加坚实的现实基础。特别是2020年以来,学校化“疫”为译,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为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砥砺青年担当的试炼场,抗“疫”语言服务工作团队,承接12345市民热线外语服务工作,将疫情防控教育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交流”之风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国际外延。学校聚力培育具备感知全球、理解世界、融通中外的新时代国际交流人才。与中联部联合举办“万寿讲堂”,邀请国外政要交流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举办“政党外交大课堂”“国际组织大讲堂”,邀请外交一线亲历者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事热点问题,讲述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阐释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学术沙龙、中日青少年奥林匹克漫画交流展、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青年交流年”“法语国家及地区讲坛”等活动在学校落地生根,营造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国际交流的新氛围。

2. 兼知行,践行优良学风,浇筑成才“高速路”。大兴“尚学”“励学”之风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中心任务。2017年,学校提出了“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学生在本科学业修读期间,可至少涉猎三个专业课程,毕业时至少获得两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学习证书。同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外语+”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模式,培养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跨文化交流人才。学校连续举办四届学生双语微党课比赛,以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十多种外语讲述党的理论和中国故事。学生在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全国高校商务英语竞赛、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球学生联赛中斩获佳绩。

学校搭建涵养中外文化“互鉴”之风平台。大学生艺术团多次走出国门开展交流活动,展现了中国青年的国际化风采。学校实施翔宇青年海外访学项目、国际青年交流项目等,组织优秀学生赴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地开展海外实践。以孔子学院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赴巴拿马、摩洛哥、英国、法国等国家进行交流。与中国网合作共建多语种新闻编译实践基地,深度参与编译重要涉外新闻稿件。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初稿翻译二十余万字,首批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政策法规的英文版已对外发布。

3. 抓特色,践行优良学风,传播中国“好声音”。“笃学”是学校学风建设的落脚点,将优良学风根植在实践沃土之中。学校依托北京市國际志愿服务基地,引导学生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志愿力量。基地成立以来,共承接志愿服务项目105个,参与志愿服务保障工作的志愿者总计9,130人次,服务时长超31万小时。学校志愿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20年服贸会等百余项国际性、高规格志愿项目中从未缺席。2020年,首都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学校2小时内集结33名师生在首都新国展集散点开展连续13天的外语志愿服务,用专业知识守护国门安全。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举办期间,600余名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化身中国文化传播使者讲述中国故事,提供14种语言的服务,收到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等十几家单位、场馆和国家代表团的正式感谢信。

“协作”之风让二外的学生走出校园站在世界舞台。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奔赴战火纷飞的叙利亚担任战地记者,坚信在世界新闻热点地区,要有中国身影,体现中国立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积极推介中国基建业务,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曾参加新加坡APEC峰会,毕业后致力于中国青年国际化发展;原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警务联络官是学校MBA专业毕业生,他与外国警方协同配合在36小时内完成恶性案件缉捕任务,推进公安国际执法合作事业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中走出了第一个在卡内基音乐厅以中西跨界形式举办独奏音乐会的中国人。一大批学校学子在外事、外交、外贸和对外文化传播事业中砥砺前行、接续奋斗,成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生力量。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大思政学风建设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