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认知与思考

2023-07-12 10:08赵金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中国画

摘 要:中国画为适应时代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进入现代,文化环境更加包容、开放,中国画也势必融入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元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刻上时代印记。为此,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出发,围绕中国画的当代性特点及发展创新途径进行论述,以期通过不断追寻探索,推动当代中国画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文化环境;时代印记;民族特性

一、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一)形成期

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该时期,人们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宗教信仰产生,人们尝试将这种思想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于是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材料,制作颜料,并在陶坯上进行绘制。此时,彩陶绘画还没有形成标准规格,人们只是简单进行描绘,没有章法技巧可言。史前时期的绘画宗教意味浓重,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只是在人文性、观赏性方面有所欠缺。进入石器时代,绘画创作活动仍然围绕宗教意识展开,但在此基础上开始融合人类自身的主观思想,这使得绘画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增强,进入更深一层的思想境界。经历了岩画这一中国画的萌芽阶段,时间来到新石器时代,该时期中国画才正式形成,人们开始在彩陶上尝试绘画创作,在绘画中融入自身的思想意识,并利用多种绘画元素。此时,中国画的内涵逐渐丰富起来。此阶段极具代表性的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鹳鱼石斧图。

(二)发展期

中国画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发展于先秦时期,这一点能够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据传,屈原的《天问》就作于他被放逐以后,他在散心的时候,在楚国先王宗庙和王室公卿祠堂及其他地方看到了很多壁画,于是观图有得而作诗,抒发心中愤懑。从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的《人物御龙图》中,人们也可以感受到先秦时期人们的绘画造诣,此时中国画绘画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到秦汉时期,中国画形式更加多样,除壁画外,还有画像石、帛画等。进入三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增强,纸在社会上得到流通,绘画有了更优质的载体,创作者可以更加自如地在纸上作画。此时,中国画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成熟期

在唐代,中国画迎来了创作的沃土。也正是在该时期,出现了很多自成风格体系的画师,阎立本、吴道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时间继续推进到北宋时期,官方设立了翰林书画院,中国画开始向宫廷绘画的方向发展。此时期的画家在人物刻画上注入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故而绘画发展日渐成熟,优秀作品有《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画家将街道市井的行人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南宋时期,中国画创作以花鸟、山水为主,并使用大量留白,中国画创作日渐成熟。

(四)巅峰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画创作的巅峰期。在明朝广为流传的画派有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这些画派风格鲜明,独具特色。此时的中国画融合了更多元素,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清朝也出现了很多名家大师,如吴历以山水画闻名,恽寿平以花鸟画闻名,郑板桥以画竹闻名。

(五)传承和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得到振兴发展,在保留传统的笔墨、意境、创作手法的同时,还融合了西方绘画的透视、色彩、线条等理论,创作主题更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并具有开阔大众眼界、引领大众审美的作用。

二、中国画的当代发展

(一)水墨语言的发展

1.水墨特点

水墨是以水将墨色晕染于纸上,二者相碰撞,产生一定的美感。进入21世纪,在水墨中加入更丰富的语言形态和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成为当代画家面临的一项任务,这种将画家自身对现实世界的多层次理解融入绘画创作的尝试,在业内受到较大争议,实现起来也颇有难度,因为人的主观思想很难以单一的色调注入纸上的事物当中。但水墨具有丰富的语言,本身带有虚幻、缥缈的气质,能够较好地反映画家的精神世界。無论其构成的是虚幻的片段还是现实的碎片,这种在本质上作用于心灵的语言体验,能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展现水墨画的艺术之美。

2.水墨体验

现代社会的文化语境包容、开放,新一代画家拥有更开阔的创作思路,希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水墨画重焕生机。例如画家姜永安,他的创作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且绘画风格不受古典水墨技法的限制,利用水墨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通过水墨语言表达自身思想。在他创作的《水墨写生》中,能够发现其善于捕捉人物神态,将老年人严肃、烦忧或懊恼的神情以笔墨语言晕染于纸上,增强了画面的情感表现力。姜永安利用水墨的黑、白、灰三色,使画面极具层次感,同时笔墨的浓转淡与点线面的综合运用,使人物的面部表情更加柔和,情感饱满。作品以流畅的笔墨线条、自然的皴擦点染、或松或紧的明暗结构处理对人物面部、颈部的纹路进行描绘,这些都展现了画家技法的纯熟,也使人物更加立体、鲜活。画家以水墨为工具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反映创作的心路历程,并无限延伸画面,给观者留下足够的遐想空间,使其更好地感受画家营造的画面意境。

(二)创作内容的丰富

中国画创作内容的丰富表现在其与古典文学的融合方面,例如陈少梅、罗寒蕾的画作《金陵十二钗》。该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自曹雪芹创作的名著《红楼梦》,画家以作品中的人物为原型,在其中注入自己的精神思想,拓宽了创作空间。画家在画面处理方面使用织网形式,使画面上的人仿佛置身在复杂多变的巨网中,暗示每个人物都逃不脱宿命的安排,个人的爱恨交织也相互杂糅。画家通过明暗色调、淡墨的晕染和局部重彩的添饰营造画面意境,将贯穿始终的悲剧气氛层层渲染。

(三)表现层面的更新

1.精神层面

中国画既可以被看作一个地区发展历史的缩影,也可以被看作展现当地文化价值的一种特殊符号。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思想可发现,其具有不确定性。以画家何家英的作品为例,何家英在不同年龄阶段创作的作品能给人不同的感受,从这些作品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他技法的变化、创作语言的日渐丰富,而且分析其所处的环境,能够体会到他的作品中包含的时代元素,从他的绘画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宗教、文化等的影子。

2.活动过程层面

如今,大众理解的中国画是画家进行情感表达、艺术创作和模仿活动的载体。画家使用画笔将客观事物表现在纸上时,不仅活用技法,而且会融入自身的价值情感、理想追求。当一幅作品表现出超然于画面物象之上的精神境界时,才真正拥有艺术价值。

3.活动结果层面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艺术与艺术作品联系起来,这体现出艺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人们结合主观感受、直觉展开高水平的物化创作,最终这种具备工匠精神、能反映时代的艺术作品就诞生了。观者在欣赏一幅画时,能够从描绘的物象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此时,这幅画即拥有了审美价值。画家需要将自身的审美追求融入艺术创作之中,结合观者的接受范围,如此创作出的画作才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符合观者的审美需求。

三、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肌理技法

在中国画中,画家通常会借助肌理的制作来传情达意,且采用的肌理制作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幅画作的表面是平滑还是粗糙,进而会有一个立体度的区分。因此,推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可从肌理制作入手,为中国画注入新的元素,使其迎来新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肌理都具有美感,它的打造需要和空间与环境相互配合,故而需要画家在日常创作中勤于思考,善于积累。

如今,中国画的肌理制作技法更加多元与丰富,如揉纸法、拓印法、蜡画法、吸收沉淀法等。经过一些试验与研究,发现以下方法可运用于中国画的肌理创作:

第一,将适量洗洁精加入墨汁中,可以产生斑驳、复杂的肌理,此种肌理效果适用于描绘山水景色或是江南烟雨景色;第二,明胶在工笔画中的运用较为普遍,可起到固定颜色的作用,如果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特殊的丝线或是细绒,则可以使画面更具质感,特别是在表现人物的服饰时;第三,在画面未干时,可加入少量盐粒与水墨混合,这种方法非常适合表现雪景。此外,可以将墨与水调和,然后使用喷笔或是其他工具将其喷洒于纸上,将颜料涂到不同质料的底板上进行拓印,如此一来,可以使画面产生丰富的纹理与意料之外的效果,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中国画的画面语言,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加入民族文化元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创作可用的重要资源。在民族文化中,很多图案都有特定的寓意,且表现形式非常具有艺术性,画家可以结合不同的创作主题与创作场景,灵活运用这些图案,进而表达某种情绪与思想,赋予中国画文化魅力和艺术审美性。

在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中,画家可以积极运用民族文化元素,使中国画作品更为形神兼备,为观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要求画家不断学习、持续创作,要对民族文化内涵与图案元素有着深刻的理解,进而在更好地运用这些元素提升中国画创作技巧的同时,实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例如,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可根据创作主题,结合不同民族的服饰、风俗等绘制作品,逐渐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此过程中,画家也会主动了解民族文化,对其蕴含的深刻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体会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此外,画家可以将现代文化与时代新思想融入创作中,以新的创作风格和新的绘画表现手段多形式地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一方面可以实现中国画创作的“笔从心使、心能转境、心物一元”,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价值,打造独特的创作风格,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关注大众的现实生活

分析中国画的时代特征,可以得知创作者多借助人物神态及对现实生活的描绘来表现时代面貌。因此,要想使当代中国画得到长久的发展,需要关注大众的现实生活,借助画笔反映当代社会面貌。同时,人物造型、神态也需要改变,要与时代大背景相符。当代中国画画家可以立足现实生活,从生活情境中延伸出艺术情感,打开创作空间。同时,画家还要深入研究中国画传统画法,掌握笔墨技巧,在继承中融入时代元素,让中国画艺术被更多人知晓、喜爱。以上需要画家的不懈练习与积累,留心观察大众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创造、实践和学习思考提高自身艺术造诣,创作出极具生命力、反映时代背景的中国画作品。

(四)关注美的创造

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追求美的过程,这种对于美的创造能促进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丁绍光是当今画坛上最有影响的华人艺术家之一,现代重彩画大师,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承载千年人类智慧的中华文明是现代社会的文化宝库。中华传统文化沉浮数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中国艺术也拥有更多样的发展道路,中国艺术家应该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创作中学会融合与创新,为中国艺术走向更大的舞台贡献力量。

中国画创作中,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开阔画家的视野,为其提供灵感思路。绘画中,可以汲取皮影、剪纸、彩陶等艺术元素,将其融入画面之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画作的美感,还能凸显画作的文化底蕴。例如,丁绍光的作品中会加入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同时吸取西方古典与现代艺术元素,这些元素之间激烈碰撞,相互作用,赋予画面以全新活力,且画作也更符合时代背景,为大众带來了美的享受。

四、结语

当代中国画发展中,人们应认识到创新融合的重要意义,在继承中国画笔墨技法、精神内涵、意境渲染的同时,融入西方艺术与现代美学元素,关注大众现实生活,确保中国画创作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寻求突破创新的中国画艺术,也会突破固有形式的局限,开辟更多元的前进道路,进而彰显中国画的时代感与艺术感,让更多人见识到中国画的美,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高宇.“创新”给当代中国画留下“创伤”[J].艺术市场,2020(4):128-129.

[2]王任波.以茶道的角度浅析当代中国画的学习方法[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0(8):120-121.

[3]王瑞芹.无品与有品:品当代中国画抽象画风[J].美与时代(下),2006(8):14-15.

[4]盛世传芳:当代中国画学派研究展[J].书画艺术,2022(6):88-91.

[5]聂吉祥.材料色彩介入下的当代中国画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2(7):15-17.

作者简介:

赵金泽,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浅析文化环境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
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文化对行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