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3-07-12 07:30汪盈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危组预见性下肢

汪盈(通信作者)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九江 332000)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由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脏血供不足所致,会引起胸痛、胸闷等症状[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及时疏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供,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手段;但PCI 术中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易损伤血管壁,加之冠心病患者多存在血液黏稠度高、血脂异常等问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风险较高,一旦栓子脱落,还会继发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一旦发生下肢DVT,将增加临床医师对溶栓或抗凝药物的选择难度(选择药物时需要兼顾血栓栓塞与出血的风险)[4]。因此,对于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临床应在下肢DVT 发生之前采取针对性护理预防措施。基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下肢DVT 风险评估,对存在下肢DVT 风险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行预防性管理,以降低下肢DVT 发生风险[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VTE 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4 月至2022 年7 月于我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2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2 例;年龄48~76 岁,平均(63.49±5.62)岁;体质量48~87 kg,平均(71.75±6.96)kg。观察组男26 例,女20 例;年龄51~78 岁,平均(62.73±5.40)岁;体质量49~85 kg,平均(71.58±7.2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6];行PCI 治疗,且术后用药完全一致;年龄18~80 岁;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存在下肢DVT;肝、肾功能异常;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入组前1 个月内使用过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缺陷。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前行常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冠心病、PCI 治疗、下肢DVT 形成和预防及康复锻炼等知识;术后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面20 cm,定时按摩患肢(5~10 min/次),并注意观察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情况,一旦出现下肢DVT 疑似症状,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观察组采用基于VTE 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1)构建VTE 风险评估表:由心内科科主任、主治医师、血栓外科医师、心内科护师组成VTE风险评估小组,小组成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Autar 深静脉血栓评估表、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Padua 风险评估量表、Wells 量表联合制订冠心病PCI 术后VTE 风险评估表(见表1),并对心内科全体护士进行VTE 风险评估相关知识培训,确保全员掌握评估方法。(2)划分下肢DVT 风险等级:依据VTE 风险评估表评分将患者划分为3 个风险分级,<3 分为低危组,3~5 分为中危组,>5 分为高危组。(3)低危组预见性护理措施:术前加强健康教育,由副高及以上职称且PCI 治疗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4 次集体授课(第1 次授课内容为下肢DVT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治疗,第2 次授课内容为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第3 次授课内容为PCI 术后用药、活动、饮食自我监测及复查等,第4 次授课内容为下肢DVT预防具体措施,30 min/次);术后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抬高床头30°~45°,术侧肢体抬高15°并做好保暖措施,膝下勿垫软枕,指导患者多采取坐位或立位,并进行踝泵锻炼等;饮食以富含纤维、低脂肪为主,指导患者科学地戒烟酒,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保持每日饮水量在2 000 ml 左右,以防止便秘;定时观察术肢皮温、皮色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4)中危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低危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弹力袜,休息时抬高下肢,每日测量术肢与健肢的腿围,计算术肢与健肢周径差及与上一次测量的差值。(5)高危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低危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物理治疗,即采用气压治疗仪(徐州中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DT-5)干预,设置压力为35~40 mmHg(1 mmHg=0.133 kPa),30 min/次,1 次/d,具体时间以患者卧床时间为准,下床活动后停止使用,每隔6~8 h 记录1 次下肢腿围,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DVT。

表1 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VTE 风险评估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持续干预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的下肢DVT 发生率、凝血指标及生命质量。(1)下肢DVT 发生率:患者双侧或单侧出现疼痛、肿胀情况,采用下肢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杭州远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tcc-03 型)检查未发现静脉血管内血流及频谱信号即可诊断为下肢DVT。(2)凝血指标:干预前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4 ml,采用离心机(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公司,型号:KDC-40)以1 500 r/min 速率离心10 min 后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天津市瑞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Compact X)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受体(thrombin receptor,Tr)水平。(3)生命质量:干预前后采用Seattle 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scale,SAQ)[7]评估,该量表共包含19 个条目,均采用1~6 级评分法,评分越高则生命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DVT 发生率

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为4.35%(2/46),低于对照组的19.5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5,P=5.060)。

2.2 凝血指标

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T、APTT、FIB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r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PT 为凝血酶原时间,APTT 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 为纤维蛋白原,Tr 为凝血酶受体

组别 例数 PT(s)APTT(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6 10.13±2.24 12.33±2.18a 23.49±2.25 27.03±2.86a观察组 46 9.68±2.60 14.93±2.78a 23.76±2.34 30.41±3.97a t 0.889 4.992 0.564 4.685 P 0.376 0.000 0.574 0.000组别 例数 FIB(g/L)Tr(ng/m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6 1.55±0.38 3.05±0.41a 1.32±0.56 0.64±0.29a观察组 46 1.51±0.44 3.79±0.47a 1.43±0.62 0.32±0.11a t 0.467 8.047 0.893 6.998 P 0.642 0.000 0.374 0.000

2.3 生命质量

干预前,两组SA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Q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Q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SAQ 评分比较(分,±s)

注:SAQ 为Seattle 心绞痛量表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46 53.76±6.60 79.32±8.56 16.038 0.000观察组 46 51.81±7.23 88.96±10.38 19.918 0.000 t 1.351 4.860 P 0.180 0.000

3 讨论

VTE 是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包括下肢DVT和肺栓塞,两者是VTE 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会影响术后恢复,甚至增加猝死风险[8-9]。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由于手术操作、血液高凝状态、术肢制动、卧床时间长、拔除鞘管时加压包扎等因素影响,下肢DVT 发生风险相对较高[10]。有效预测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的下肢DVT 风险因素,并制订预见性护理策略,对降低下肢DVT 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肢DVT 的发生过程较为隐匿,临床不易发现,采取预防性措施来降低下肢DVT 发生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PT、APTT 是反映机体外源性、内源性凝血功能的指标,其数值偏低,考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FIB 是一种凝血因子,可以聚集成纤维蛋白的多聚体,帮助血凝块的形成[11]。Tr 在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有广泛的表达,被激活后引起的机体凝血反应是下肢DVT 发生的重要因素[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T、APTT、FIB 水平及SAQ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r 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VTE 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下肢DVT 预防方面的效果确切。原因如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VTE 风险评估表是依据Autar 深静脉血栓评估表、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Padua 风险评估量表和Wells 量表制订,这4 个量表均被证实在下肢DVT 发生风险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因此本研究制订的评估表是具有科学依据的[13-14];采用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VTE 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的下肢DVT 发生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等级制订不同的护理干预策略,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预见性的措施,降低PCI 术后下肢DVT 发生率;基于VTE 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时有据可循,能够扭转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被动干预的情况,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关注度,从而减少下肢DVT 的发生;对于低危患者,仅提供基本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中危患者加用弹力袜,弹力袜能够形成远侧高、近侧低的压力差,从而促进静脉回流,加快血流速度,减少血栓形成;高危患者使用气压治疗仪,该仪器可通过有顺序地充气和放气对局部肌肉起到按摩、刺激的作用,并形成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促进血液、淋巴液的流动,防止静脉内部出现血栓,有效预防下肢DVT 的发生[15];此外,采用可量化的表格进行评估,操作简单易行,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病情监测,进而提高患者对下肢DVT 的认知度,使其自觉配合医护工作,进而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以VTE 风险评估表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能够改善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凝血指标,降低下肢DVT 发生率,提升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危组预见性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超声心动图用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危险分层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ING4在结肠和直肠的胃肠间质瘤表达的研究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便秘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