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形态的元宇宙心理学探微

2023-07-13 12:14刘燊汪澜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7期
关键词:元宇宙

刘燊?汪澜

摘 要 以元宇宙和ChatGPT为缘起,论述了元宇宙心理学与量子力学的联系并藉此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界定元宇宙心理学的概念。元宇宙心理学包罗万象,能够提供理论支撑的理论或学说比较多,本文仅从“三个世界”理论和量子认知两方面进行初步思考。此外,量子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是元宇宙与心理学相结合实践性较强的五个心理学分支,诸如元宇宙工业心理学、元宇宙文艺心理学等领域也在悄然兴起。然而,元宇宙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科学的新分支,还面临较多未知的困境和挑战,需要持续深入研究才能确立其作为分支心理学科的地位。在元宇宙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量子认知也许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 元宇宙;元宇宙心理学;量子心理学;量子认知

分类号 B849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3.07.001

“如果你相信意识是物理过程的产物,那么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就能够用电脑模拟出这些过程。”

——保罗·戴维斯 《谁会吃掉我们的宇宙?》

1 融合量子力学的元宇宙概念初探

在当下谈论ChatGPT较为火热的同时,我们也很难绕开对“元宇宙”(metaverse)的关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思维模式的不断创新,社会对提高生产力的需求愈发迫切,诞生于上世纪中叶的人工智能领域也于近期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美国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蝶变”的重要节点,将既往分散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向聚拢起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类ChatGPT的人工智能內容生产工具“生成式AI”不仅在英语中以绝对的优势超越了现有模型,而且在其他语言中也表现出强大的性能,意味着如果将其嵌入互联网模型,就能够助力世界各国提高自身的生产力(谢新水, 2023)。然而,无论是对强、弱人工智能分类的进一步阐释,还是突破传统人工智能手段兴起的量子人工智能,仍然都是基于现实世界这一前提,都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诸多针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松尾丰, 2016)。正如谢新水(2023)所指出的那样,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新方式会使得失业、收入分配不均、知识产权界限不清以及安全和隐私、道德和伦理、能源和环保等社会问题更加突出。那么,人工智能该往何处去?针对该难题,“元宇宙”这一虚拟世界的概念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2021年3月,一直在努力打造一个类似元宇宙游戏平台的Roblox首次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说明书,并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此后,元宇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学术界、科技界、商业界、新闻界和体育界等,火速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元宇宙现象”。2021年11月18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刚教授和董浩宇博士发表了元宇宙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图谱,成为国内外首个针对元宇宙特性研究发布的中英双语可视化图谱,并由此界定了“元宇宙”的概念(刘燊燊, 柏江竹, 2022)。在他们看来,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同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刘燊燊, 柏江竹, 2022)。《咬文嚼字》编辑部于2021年12月8日公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元宇宙”不出意料地入选其中(路艳霞, 2021)。关于“元宇宙”的问世,目前较为公认的事件是1992年美国著名的赛伯朋克流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发表经典科幻小说《雪崩》并首次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刘燊燊, 柏江竹, 2022)。2022年11月13日,由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着力打造的旗舰报告《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版》正式发布,对元宇宙产业发展动态与学术研究进展等进行了深度分析(段丹洁, 2022)。元宇宙的形成与发展,势必会引发对传统社会的进一步数字化替代,从而演化出人类未来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彻底滑向虚拟化陷阱,成为绝大部分人类依赖的数字空间;另一条是与现实社会耦合增强,进一步加大对现实社会的有益补充(何哲, 2022)。因此,如果能够正视元宇宙所具备的双重性,也许就能够扬长避短,给多个领域指明新的发展方向。由此,社会各界对于元宇宙的关注度始终居高不下。

网络虚拟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和“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无疑对各个领域的已有理论造成了冲击,尤其是给理论本身固有的局限创造了更大的发展和探索空间。然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元宇宙”概念颇具“硬核科技”风格,为什么能够和心理学这种兼具社会科学特性和自然科学特性的学科联系在一起呢?2022年1月,刘燊和柏江竹(2022)在《心理技术与应用》上发表了《虚实相融的“元宇宙+心理学”发展新趋势》一文,初步思考了该问题。彼时,国内尚无讨论元宇宙心理学的论著。经过一年多的思考,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两个方面继续思考该问题:

第一,从研究内容来看,元宇宙或许能够为心理学、哲学和量子力学等领域长期无法破译的意识的“难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并与这几个领域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尤其在心理学领域,意识是十分重要、经典、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议题。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编委会(2021)给出的术语界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意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以及人在社会环境中行为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一方面,作为有意识的主体,人类拥有意识却无法对其直接观察,需要借助内省才能够体验;另一方面,意识领域的一些议题可以通过物理还原论的方法加以描述和阐释,但还有一些议题却无法借助这些方法得到充分的解释和描述,由此便逐渐演变为意识的“难问题”(李恒威等, 2007)。近年来,将量子力学的研究范式应用于意识理论的实践悄然兴起,部分学者试图借助量子理论探寻解决意识的“难问题”的突破点,并结合神经生物学的发展构建了一套意识的认知理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罗杰·彭罗斯和斯图尔特·哈梅洛夫提出的编制的客观还原模型(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 Model, 简称“Orch OR模型”)(陈向群, 2020)以及亨利·斯塔普提出的心理物理理论(蒋正清, 尤洋, 2019)。尤其是彭罗斯的观念颇具引领性,例如,他认为量子力学理论和理解意识的问题在诸多方面相似,非局域性和量子相干的存在表明人脑的多个区域能够以功能连接的形式协同发挥作用,波函数客观还原为宏观可测量的过程和意识都存在非计算的一面等(Hameroff & Penrose, 2014; Penrose, 2011)。这样的跨学科探索尽管在理论上彰显了跨领域合作的优势,创新度也较高,但遗憾的是尚未取得较为显著的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按照类似的探索脉络,近期,有学者开始从元宇宙视角入手研究意识。例如,蔡恒进等(2022)认为,不妨将人的意识世界视为一个个有着意识单元的集合,只有先存在原意识(即对“我”的意识),而后才能有意识。只有这样,智能的发展才具备必要性和可能性。宇宙对应物质世界,而元宇宙则对应柏拉图的“意识世界”或钱学森所定义的“灵境”。元宇宙是人类意识世界的对象化,是一种超级智能,不仅可以在数字世界建构时空秩序,还能够统摄周围的物理世界。“我”既生活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又可以在元宇宙所勾勒的虚拟世界中借助多种分身延伸意识,完成交互,这种研究路径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应意识的“难问题”。

第二,从研究技术来看,元宇宙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密不可分,而这些技术又与量子力学理论紧密结合,不断推动着以量子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的兴起,同时还被广泛用于解决心理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例如,AR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借助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技术,将虚拟世界的信息叠加到真实的心理世界中,从而使得真实的心理环境和虚拟的物理环境在同一个空间关系实地同步。由于能够创设大尺度的空间环境,有学者认为该技术可以用于空间-数字反应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 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s Codes, SNARC)的研究。但囿于技术手段,现有的SNARC研究的理论和技术多以小尺度空间环境为基础,生态效度较低(游旭群, 赵小军, 2015)。综上,不难发现,元宇宙与心理学的结合不仅有学理基础,更有研究必要。

1879年,在“实验心理学之父”威廉·冯特的推动下,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此后近一百五十年以来的实践充分表明,心理学不仅愈发成为一门理论性强的基础科学,还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应用范围极其广泛的应用科学,与多个领域都有广泛联系,元宇宙心理学便是其中的典型实例。为了更好地在国内推动元宇宙心理学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欣欣向荣,本文试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编委会(2021)界定的“心理学”概念基础上,尝试界定元宇宙心理学的概念:元宇宙心理学是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数字孪生等科技手段研究人类意识与行为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以及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并利用现有技术水平进行检验完善的科学,也是一个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形式科学和交叉科学的分支心理学科。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概念仅限于元宇宙心理学的雏形期。我们相信随着元宇宙心理学在后续不断获得發展,上述概念也会因时因势获得适当修正和补充。

为了更好地勾勒元宇宙心理学这一新兴的分支心理学科,以下从理论基础、应用场景和展望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思考。

2 基于“三个世界”理论和量子认知的元宇宙心理学理论思考

元宇宙如果想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议题相契合进而形成元宇宙心理学这一新的分支心理学科并在后续获得不断发展,首先需要厘清理论基础。理论的突破往往很难从大而全的概括中产生,世界在呈现纷繁复杂形态的同时又使得万事万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研究理论、总结规律往往需要合理取舍,从普遍联系中分离出那些最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要素(赵国栋等, 2021)。元宇宙心理学包罗万象,能够提供理论支撑的元素比较多,本文仅从“三个世界”理论和量子认知两方面进行初步思考。

本文认为,元宇宙所勾勒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虚实相融”可以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相结合。波普尔在《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Popper, 1968)和《自我及其大脑》中以身心二元论为切入点,系统论述了“三个世界”理论(Haack, 1979)。波普尔认为,世界可以被划分为至少在本体论上不同的三个子世界,即世界1、世界2和世界3(见图1)。其中,世界1和世界2分别对应身心二元论中的身体(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和心灵(主观心理状态/心灵哲学)。同大多数身心二元论的支持者一样(Richert & Paul, 2008; Zimmerman & Mackie, 2011),波普尔认为世界2是不可还原的、非物质的、自主的。然而,波普尔是本体论多元主义者,他认为在世界1和世界2以外还存在一个世界3。波普尔认为,世界3是“抽象信息—理性直观—认知思维”三种元素联动的集合体,其内部元素涉及故事、解释性神话、工具、科学理论(不论真假)、科学问题、社会制度、艺术作品等(陈悦等, 2015; 郭斌, 2015; 刘燊燊, 2020; 秦州, 2013)。与形式一样,世界3的研究对象是实在的、自主的实体,在人类认知中位居核心地位。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把握”世界3的实体来思考的,如试图通过思考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Gorton, 2006)。我们不妨将世界3视为一个虚拟世界,其中的抽象信息和理性直观均可以借助元宇宙所涉及的技术予以实现。更进一步地,借助元宇宙所涉及的技术而实现的抽象信息会变得生动形象,理性直观会变得感性直观、更贴近真实生活。因此,“三个世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元宇宙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此外,我们认为,量子认知也能够为元宇宙心理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在量子力学的研究领域中,“薛定谔的猫”处于一种“不死不活”“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即便是两个相距很远的亚原子颗粒之间也可能相互纠缠、互相影响,这一特点与元宇宙的用户交互特征和需要较为相似。作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核心科学内容,量子纠缠打破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坚持的“定域实在性”,即使相隔遥远距离也可以发生互动(王向斌, 潘建伟, 2022)。这种存在于量子世界的纠缠现象,如果能够结合现实世界的技术手段,必将给元宇宙获得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体验提供重要基础。此外,借助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人类行为这一世界上最为神秘的现象或许能够被真正破译和理解,元宇宙中的虚拟体验感也能够由此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量子通信和量子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多领域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准确与安全,充分证实了量子科技提供安全保障的能力。以上是量子认知关注的部分内容,不难发现,这些对元宇宙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元宇宙作为虚拟的数字世界,其内部的物理规律和运行方式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而量子力学恰好是一种描述微观粒子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微观世界中的现象和行为,对自然科学世界观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刘洋, 殷杰, 2022)。元宇宙的构建过程需要考虑虚拟物体的微观特性和运行方式,因此量子力学提供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可以被用于描述和模拟元宇宙中的运作。而量子认知作为当代认知科学哲学体系中一个新兴的边缘分支学科,借助量子力学理论的数学方法对认知科学哲学领域中的现象(如决策、意识、心智等)进行建模,从而研究与描述人类的心理与认知行为(Bruza et al., 2015)。量子认知挑战并修正了传统认知科学领域中的诸多经典命题,如针对“心理可计算”这一命题,量子认知领域的量子大脑理论便认为,人类的心理在本质上是一台量子计算机(Globus, 2007)。相较于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更快地处理任务,为元宇宙的开发和运行提供支持(Kwon, 2022)。量子大脑理论假设基本层面的量子过程会在有机体层面被放大并保持在叠加态,继而通过下行的因果关联约束大脑深部的活动。按照这一逻辑,环境信息被不断地从宏观(世界1和世界3)向微观(世界2)转换,再被向上传回从而形成“内部量子态”(世界2)(孙昌璞, 2021; Hameroff, 2007; Litt et al., 2006)。此外,量子认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应用也是当前的热点研究议题。近期,ChatGPT所引发的广泛讨论恰好证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将量子理论与人工智能相互结合补充,有助于元宇宙实现更真实、更智能、交互性更强的需求。量子认知在联系“三个世界”理论的同时,也为元宇宙心理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为满足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求,更具创新性和开放性的量子科学技术进入大众视野,人工智能在技术手段和理论上均获得了发展,但接踵而至的现实的社会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因此,深化对于元宇宙的研究便成为了必然。综上,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方法也同样能够应用于元宇宙的研究,其中量子认知理论的持续深化与完善,将为元宇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良好的保障,从而推动元宇宙的发展与普及。此外,量子力学领域的波函数坍缩、态矢量还原等过程,均涉及将量子层面的简单性世界的现象诠释到现实世界。这一波函数的客观还原过程,恰好验证了元宇宙世界与现实世界虚实交融的勾连(Cahn & Jackson, 2003; Kish & Daugherity, 2019)。因此,量子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元宇宙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当然,随着对元宇宙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元宇宙心理学这一新兴的分支心理科学的不断成熟,一定还能够挖掘和总结出更多的元宇宙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例如,苏佳佳和叶浩生(2023)详细论证了第二代认知科学内部诸进路与元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具身认知的系列理论能够为元宇宙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23年,叶浩生在《心理研究》主持的“元宇宙与4E认知”专题也进一步为上述论断提供了支持(叶浩生, 2023)。此外,元宇宙心理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人们重新思考一些哲学命题。例如,让-保罗·萨特认为,人被虚无包围,虚无即是人的真实存在,人终究被非存在所制约。他进而推断出,人即虚无,且是一切虚无之源。然而,元宇宙却可以实现存在和虚无的真实“关联”和“统一”(邢杰等, 2021)。还有其他很多经典的哲学论断在元宇宙的世界中被质疑,而随着质疑不断被澄清,元宇宙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理论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元宇宙+理论心理学”“元宇宙+哲学心理学”“元宇宙+心理学哲学”可以回应上述心理学与哲学彼此交织的问题。例如,吴贺天泽等(2023)从心理学史的角度出发,认为未来元宇宙的发展将会与具身认知密切相关。但更值得元宇宙心理学研究的拥护者注意的是,元宇宙心理学如果想要发展成为稳定的分支心理科学,还需要发展出独具自身特色的、可证伪的系列理论或学说。

3 以量子心理学为主体的元宇宙心理学应用探索

鉴于刘燊燊和柏江竹(2022)已经详尽论述了元宇宙在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本文将论述除上述三个分支以外的其他五个实践性较强或发展前景较好的心理学分支与元宇宙的结合实践。

3.1 元宇宙+量子心理学

量子心理学是将量子力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量子理论对心理学领域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具体而言,量子心理学主要包括量子态与意识的关系、量子理论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应用、量子力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量子计算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其他方面虽然也有涉及,但更多偏向自然科学的手段,限于篇幅此处不赘述。传统的计算模型难以准确预测心理学领域中诸如意识等神秘的现象,近年来,与经典决策模型相悖的现象也不断出现(Busemeyer & Wang, 2014)。在此背景下,引入极具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量子手段或许能够给传统心理学带来新的突破。例如,量子决策理论指出,如果个体处于不确定的状态,那么一个问题的提出(即一种测量)便可以使其转变为一种确定的状态,不同的问题所对应的转变状态往往不同,对接下来提出的其他问题的回答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先提出的问题会影响被试对后续问题的回答,这便是决策领域经典的顺序效应(辛潇洋等, 2018)。尽管量子心理学相较传统心理学已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但由于现有技术手段不完善而存在一定局限,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准确测量;宏观量子效应是在超低温等特殊条件下,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所呈现的整体粒子现象,在现实世界中难以长时间维持。由此,量子力学的研究手段与元宇宙相结合能够同时助推彼此领域的发展,元宇宙量子心理学在不久的将来诞生也将成为必然。总之,量子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扩展和深化,旨在通过量子理论解释心理学领域中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和问题,探讨意识、行为、决策和心理治疗等议题的量子机制,并将量子计算等技术应用于认知科学领域。元宇宙作为近期的研究热点,在理论上具有突破性,在研究手段上具备创新性,必将给量子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3.2 元宇宙+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核心领域是竞技心理和锻炼心理的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编委会, 2021)。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心理训练格外受到重视。一名合格的运动员不仅要具备精湛的运动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国家高度重视心理训练,培养和发展受训者在紧张多变环境中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运动技能(唐荣斌, 赵首辉, 2010)。传统的心理训练包括注意控制训练、思维控制训练、意志训练等(宋宇, 张力为, 2020),尽管这些训练在提高受训者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囿于实训环境模拟真实环境的程度不高、交互性较低、沉浸性不够等,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随着VR、AR等技术逐渐被运用于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这些技术所具备的高沉浸性、高交互性、高逼真性等特点,使得心理训练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Bedir & Erhan, 2021; Soltani & Morice, 2020)。在2013年上映的美国迪士尼3D电脑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制作者按照冬季奥运会真实滑雪赛道模拟的滑雪设备模拟了真实的滑雪动作,使得观影者仿佛置身于奥运赛场、获得了高度接近真实的滑雪体验。对于从事竞技类体育(如篮球、足球)比赛的运动员而言,尽管他们日常可以独立练习,但却无法获得真实的赛场体验。借助VR等技术所创设的实训环境,运动员不仅能够习得战术,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运动技能,从而为元宇宙运动心理学的诞生创设了必要的条件。

3.3 元宇宙+军事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研究人在军事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分类,掌握军事技术和武器的学习过程,军事活动所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战术、宣传与反宣传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编委会, 2021)。为培养军人的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提升挫折耐受力、心理复原力以及作战能力,国家会对军人实施各种训练,即军人心理训练。传统的军人训练包括团体心理辅导、体能与极限训练、模拟训练、运动心理学训练等(冯正直等, 2005),但上述训练模式往往存在程序不够标准与规范、情境不够贴近实战等局限。未来的军人心理训练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创设近似实战的作战环境,虚拟化作战行动,使得受训者在心理上体验到现场真实感,这为元宇宙军事心理学的诞生创设了必要的条件。例如,基于VR技术的飞行模拟器能够使飞行员在虚拟设备上熟练掌握飞机的装备使用、飞行流程和危及飞行安全的特情判断和处置方法(魏东等, 2022);借助VR技术,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作战背景和战场场景、配备武器装备和作战人员,通过背景生成与图像合成创造高度接近真实的立体战场环境,根据虚拟环境中的各种情况及其变化,实施“真实的”对抗演习,從而大大增强受训者的临场感觉,使得受训者尽可能接近真实地体验战争因素对心理的刺激,进而增强受训者对战斗情境的心理承受能力(罗博峰, 周清, 2020)。由于VR技术具备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等特点,因此这种训练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得众多军事单位参与到作战模拟中而不受地域的限制,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受训者在接近实战的复杂情况中练指挥、练战术,同时具有减少装备损耗、节约经费以及提高训练效益的优势。甚至,元宇宙军事心理学还可以充分利用VR技术,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为受训者生成一个极为逼真的未来战场环境,使得受训者最大限度地接触到近似实战训练的系统(杨青等, 2008)。例如,魏东等(2022)为适应海军系统作战和实战化训练需求,基于VR技术和分布式网络技术,研究了构建分布式海军多兵种协同作战虚拟平台的相关问题,并设计了分布式海军多兵种协同作战虚拟训练平台。

3.4 元宇宙+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涉及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四个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编委会, 2021)。人员选聘是管理心理学领域经典的研究方向,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组织在选聘人员时往往立足于三个匹配:一是人员技能与岗位职责相匹配,二是人员个性与岗位特点相匹配,三是人员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匹配(《管理学》编写组, 2019)。落实到具体的选聘方式上,传统的做法无外乎网上简历筛选、线下社会招聘、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等。但这些做法均存在生态效度不高的局限,即虽然面试可以从多角度考察候选人,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让候选人尽情发挥等,但它们均无法做到贴近真实情境的模拟。未来的人员选聘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创设近似真实的职场环境,虚拟化职场人际关系,使得候选人在心理上体验到现场真实感,这为元宇宙管理心理学的诞生创设了必要的条件。以上述三个匹配中人员个性与岗位特点相匹配为例,个体的个性虽然具有鲜明的特点但也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岗位特点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与适应才能够逐渐被个体把握。但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都不会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员工慢速适应岗位特点上。这时借助VR等技术,组织或机构便可以同时或继时呈现某一岗位的多种不同要求或需求,员工也可以在这些情形下逐渐显露真实的个性,在虚拟的环境中测试个性与岗位特点是否匹配。这不仅比传统的线下适应省时省力,还能够获得多角度、全方位的匹配结果。

3.5 元宇宙+广告心理学

广告心理学研究与广告宣传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内容包括广告如何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如何加工广告信息、消费者如何形成对广告的态度、广告如何说服消费者等四个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编委会, 2021)。以广告如何吸引消费者为例,传统的做法是聘请知名艺人或面容和身材姣好的人士,在街道、商场、媒体、公交站台等显眼处滚动播发广告,这样可以收获一定的广告份额。也有学者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研究广告效果,如席悦等(2022)通过三个眼动实验,探讨了广告中的文字书写方向和产品朝向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叶国全(2021)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基于有限注意力模型、说服知识模型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旨在揭示植入广告显著度和个体认知需求对广告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尽管广告宣传所依托的技术在进步,但上述这些方式都缺乏实时交互性,无法做到让消费者“身临其境”“在线”“接触”产品。不难设想,合理的广告宣传应该充分借助高科技手段,创设近似真实的营销环境,虚拟化消费情境,使得消费者在心理上体验到现场真实感,这为元宇宙广告心理学的诞生创设了必要的条件。同理,针对广告如何说服消费者,也理应在元宇宙广告心理学的框架中寻找最为合适的契机。

当然,心理学领域还有其他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分支可以与元宇宙相结合,进而在发挥原领域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例如,孙柏林(2022)指出,推进工业元宇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加强安全管理与避免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工业心理学领域所关注的问题,这样元宇宙工业心理学也在悄然兴起;夏烈(2022)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构建元宇宙背景下的文学艺术理论,及时对元宇宙文艺进行批评。这些都是文艺心理学领域所关注的问题,这样元宇宙文艺心理学也在悄然兴起。相信随着元宇宙心理学逐渐成熟,会有更多的“元宇宙+某心理学分支”从无到有、从理论走向实践。

4 整合量子认知的元宇宙心理学未来展望

自1992年小说《雪崩》发表至今已过去三十年,小说所描绘的虚拟世界中的许多元素如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如今均已纷纷落地成为现实。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元宇宙创设的世界中,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线上线下的双线生活会逐渐开启。然而,元宇宙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可以预见的问题,如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信任危机等。在元宇宙中,人们通过数字身体表达自我,完成社会交往与互动。然而,身份如何认定以及由谁来认定?这些都是元宇宙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科学共同体发展演变的不同时期,心理学总是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元宇宙心理学亦如此。我们推测:第一,元宇宙虚拟世界一旦实现,生活在元宇宙中的个体的心理必将发生变化,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与融合需要心理学给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合理解答;第二,元宇宙中进行的新型虚拟社交行为研究,必将与当前现实世界的社交行为研究理论产生差异,进而对心理学提出新的发展要求;第三,元宇宙心理学可以给现实世界里难以解决的心理治疗和认知训练提供新的方向,推动医疗发展。暂且抛开安全、伦理等方面的顾虑,元宇宙能否从人的本性出发,为现实世界提供友好的帮助呢?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快速进步导致医疗保健事业加速发展,并给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治疗创造了新的渠道。元宇宙是数字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现实体验。元宇宙融合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医疗设备互联网、机器人、量子计算等多种赋能技术(Chengoden et al., 2023),具有跨领域的多元性,上述重點提到了元宇宙与量子力学研究的融合在解决心理学议题上的应用。量子技术也是构建元宇宙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如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等技术都可以为元宇宙的发展提供新的算法、通信方式和感知能力,对于元宇宙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元宇宙研究领域仍然充满着无尽的想象空间,其背后开放的理论空间可以借助量子力学的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和解说,与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相互补充。尽管元宇宙心理学只是一个初生概念,目前尚不成熟,甚至还未成体系,但学界仍然应该对元宇宙未来的发展前景秉承期望,希冀借助元宇宙心理学的发展,上述其他领域无法解决或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尽可能会在元宇宙心理学的框架中得到妥善解决。

尽管元宇宙心理学涉及多种新兴科技,如VR、AR、MR、数字孪生等,但研究的日新月异并不能直接导致一个新兴学科的兴起,明显的例子便是当下量子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仍然需要建立在量子认知研究的基础上以进一步發展完善。值得思考的是,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突破给人类带来既欣喜又恐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释和监督人工智能的新技术,落脚点在于该领域的理论与认知。我们认为,元宇宙心理学在本质上更多还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心理科学理论或心理科学研究范式。自1879年冯特掀开科学心理学的序幕后,由于受到西方心理学思潮的影响,国内学者更热衷于采用实证的手段(如量表/问卷建模、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神经生理实验等)研究心理学议题。然而,实证的研究手段和理论的深层推导就好比人的两条腿,有时候先迈左腿、有时候先迈右腿,立定跳远时甚至可以同时迈出两条腿,所以绝非只需要实证而弃绝理论或固守理论而排斥实证。因此,即使日后不断涌现出元宇宙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对元宇宙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也同样需要持续推进。

心理学拥有众多分支,在元宇宙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众多心理学分支都应该积极地给予元宇宙心理学以“养分”,以助力其形成稳定的当代心理科学新分支。例如,理论心理学可以就理论框架的构建、理论命题的演绎、理论假设的推导等协助元宇宙心理学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实验心理学可以就实验的设计、实验变量的选取和操纵、实验范式的迭代更新等协助元宇宙心理学从“不科学”走向“科学”,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实验的元宇宙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可以就问卷/量表编制技术、标准化心理测验技术等协助元宇宙在测量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尝试进行突破,如“元宇宙心理学感知问卷/量表”的编制就可以用于量化普通大众在接触或体验元宇宙心理学元素后的心理感受。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各种心理学分支可能对元宇宙心理学的助力情况,但元宇宙心理学在未来一定会大放异彩。恰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优化我国学科门类,“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成为该学科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匡永杨等, 2021; 张烁, 2021)。经过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元宇宙心理学是否也能成为该学科门类下设的新的一级学科?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拥有强大的组织保障不可或缺。随着元宇宙的发展,国内多家单位抢占先机,纷纷建立有关元宇宙的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于2022年4月成立了我国高校体系内的首个元宇宙研究中心,主要服务于社会科学相关议题如元宇宙监管与法律、元宇宙文化传播等(中国人民大学, 202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也于2022年9月将原信息工程系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这可能是国内第一个以“元宇宙”命名的教学科研院系。当然,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不可或缺。2022年4月,北京中科深智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了“北邮-中科深智元宇宙联合实验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产学研联动正在成为探索元宇宙落地的重要方式(商闻, 2022)。但就目前国内元宇宙的发展而言,尚未有“元宇宙心理学研究中心”或“元宇宙心理学实验室”出现。没有不代表不能,不能也只是暂时不能。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前期积累充分的国内领军单位或机构能在祖国大地上率先成立“元宇宙心理学研究中心”或“元宇宙心理学实验室”,并积极探索与相关企业或产业进行融资。不过,与元宇宙心理学息息相关的量子人工智能组织正在国内悄然兴起。例如,2019年5月31日,上海大学理学院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揭牌;2023年1月1日,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太湖量子智算中心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揭牌。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或许这将会是元宇宙心理学相关组织的雏形。此外,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著书立作也不可或缺。国内目前关于元宇宙的书,无论是专著、编著还是译著都比较多,但很遗憾尚未有以“元宇宙心理学”为书名的成果,对此我们也翘首以盼。

综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内能掀起一股深入探索并发展元宇宙心理学议题的热潮。只有这样,元宇宙心理学才能在祖国大地焕发出最耀眼的生机。

参考文献

保罗·戴维斯(2022). 谁会吃掉我们的宇宙? (柏江竹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蔡恒进, 蔡天琪, 耿嘉伟(2022). 元宇宙的本质: 人类未来的超级智能系统. 北京: 中信出版社.

陈向群(2020). 意识的微管引力说: 彭罗斯关于意识的物理学解读.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37(2), 27-32.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胡志刚, 王贤文(2015).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科学学研究, 33(2), 242-253.

段丹洁(2022). 清华大学发布《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版》.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11-22 取自http: //ex. cssn.cn/xwcbx/xwcbx_pdsf/202211/t20221122_5565907.shtml

冯正直, 杨国愉, 张大均(2005).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现状与思考.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3(5), 313-315.

《管理学》编写组(2019). 管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斌(2015). 浅析“世界三”与卡西尔符号世界的异同——从卡西尔的符号世界看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 37(6), 131-137.

何哲(2022). 虚拟化与元宇宙: 人类文明演化的奇点与治理. 电子政务, 20(1), 41-53.

蒋正清, 尤洋(2019). 意识的“难问题”及其量子解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4(1), 20-26.

匡永杨, 周继良, 吴肖(2021).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的类别演进、制度特征与发展趋势.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3), 54-63.

李恒威, 王小潞, 唐孝威(2007). 如何处理意识研究中的“难问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 29(1), 35-40, 111.

刘燊燊(2020). 具身—生成认知模型的实证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燊燊, 柏江竹(2022). “虚实相融”的“元宇宙+心理学”发展新趋势. 心理技术与应用, 10(1), 58-64.

刘洋, 殷杰(2022). 认知建模的量子力学路径——以概念建模为视角.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39(2), 41-47.

路艳霞(2021). 《咬文嚼字》发布今年十大流行语. 人民网. 2021-12-9 取自http: //bj. people. com. cn/n2/2021/1209/c82846-35042692.html

罗博峰, 周清(2020). 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应用研究综述. 计算机仿真, 37(4), 1-4.

秦州(2013). 莱文森修正波普尔3个世界理论的得与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9(5), 105-110.

商闻(2022).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中科深智和北京邮电大学成立元宇宙联合实验室. 中国网商务. 2022-10-8 取自http: //business. china. com. cn/2022-04/11/content_41931269. html

宋宇, 张力为(2020). 传统心理技能训练和正念训练促进压力下运动表现的效果比较. 体育科学, 40(9), 53-61, 73.

苏佳佳, 叶浩生(2023). 元宇宙与具“身”认知. 心理研究, 16(1), 3-11.

孙柏林(2022). 工业元宇宙——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互通的桥梁. 计算机仿真, 39(7), 1-7.

孙昌璞(2021). 量子力学诠释与波普尔哲学的“三个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刊, 36(3), 296-307.

松尾丰(2016). 人工智能狂潮: 机器人会超越人类吗? (赵函宏, 高华彬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唐荣斌, 赵首辉(2010). 冰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整与训练. 冰雪运动, 32(4), 29-32.

魏东, 李伟, 杨斌(2022). 分布式海军多兵种协同作战虚拟训练平台的设计. 舰船电子对抗, 45(2), 23-27.

王向斌, 潘建伟(2022).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纠缠. 中国科学基金, 36(6), 928-930.

吴贺天泽, 邓芸, 苏佳佳(2023). 从“精神分析”到“具身认知”: 元宇宙对心理学史的整合. 心理研究, 16(2), 124-132.

席悦, 蒋玉石, 王烨娣, 苗苗(2022). 文字书写方向和产品朝向的广告效果研究——基于眼动实验的实证分析. 营销科学学报, 2(2), 62-82.

夏烈(2022). 元宇宙问题和元宇宙文艺. 中国文艺评论, 8(2), 69-72.

谢新水(2023). 人工智能内容生产: 功能张力、发展趋势及监管策略——以 ChatGPT 为分析起点. 电子政务. http: //kns. cnki. net/kcms/detail/11.5181.TP.20230403.0934.004.html.

辛潇洋, 徐晨虹, 陈宏玉, 李瑛(2018). 一种新决策模型——量子决策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6(8), 1365-1373.

邢杰, 赵国栋, 徐远重, 易欢欢, 余晨(2021). 元宇宙通证. 北京: 中译出版社.

叶浩生(2023). 元宇宙与4E认知专题前言. 心理研究, 16(2), 99-100.

杨青, 张庆利, 肖飞(2008). 试论军事体育训练的信息化.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15(1), 36-39.

葉国全, 郭伏, 李峰香, 胡名彩(2021). 电影植入广告有效性的影响机制.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12), 1797-1804.

游旭群, 赵小军(2015). 基于增强现实和ERPs架构的SNARC效应展望. 心理科学, 38(2), 258-262.

张烁(2021). 我国增设交叉学科门类. 光明网. 2022-10-8 取自http: //www. moe. gov. cn/jyb_xwfb/s5147/202101/t20210115_509892.html

赵国栋, 易欢欢, 徐远重(2021). 元宇宙. 北京: 中译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编委会(2021).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心理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2022). 中国人民大学元宇宙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数据生成要素的功能. 长安街读书会. 2022-10-8 取自https: //baijiahao. baidu. com/s?id=1730516221768510323&wfr=baike

中国网(2021). 北京大学学者发布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图谱. 2021-11-19 取自https: //new. qq.com/omn/20211119/20211119A02CIJ00.html

Bedir, D., & Erhan, S. E. (2021). The effect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on the imagery skills and performance of target-based sports athlet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3, 2073.

Bruza, P. D., Wang, Z., & Busemeyer, J. R. (2015). Quantum cognition: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psycholog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7), 383-393.

Busemeyer, J. R., Wang, Z (2014). Quantum cognition: Key issues and discussion.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6(1), 43-46

Cahn, R. N., & Jackson, J. D. (2003). Spin-orbit and tensor forces in heavy-quark light-quark mesons: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D-s state at 2.32 GeV. Physical Review D, 68(3), 037502.

Chengoden, R., Victor, N., Huynh-The, T., Yenduri, G., Jhaveri, R. H., Alazab, M., ... Gadekallu, T. R. (2023). Metaverse for healthcare: A survey on potential app-lication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EEE Access, 11, 12764-12794.

Globus, G. (2017). Quantum brain theory and the appearing of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16, 37-42.

Gorton, W. A. (2006). Karl Popper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ack, S. (1979). Epistemology with a knowing subject. Review of Metaphysics, 33(2), 309-335.

Hameroff, S. R. (2007). The brain is both neurocomputer and quantum computer. Cognitive Science, 31(6), 1035-1045.

Hameroff, S., & Penrose, R. (2014). Consciousness in the universe: A review of the 'Orch OR' theory. Physics of Life Reviews, 11(1), 39-78.

Kish, L. B., & Daugherity, W. C. (2019). Entanglement, and unsorted database search in noise-based logic. Applied Sciences-Basel, 9(15), 3029.

Kwon, H. J., Azzaoui, A. E., & Park, J. H. (2022). MetaQ: A quantum approach for secure and optimized metaverse environment. Human-centric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12, 42.

Litt, A., Eliasmith, C., Kroon, F. W., Weinstein, S., & Thagard, P. (2006). Is the brain a quantum computer? Cognitive Science, 30(3), 593-603.

Penrose, R. (2011). Uncertainty in quantum mechanics: Faith or fantas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369(1956), 4864-4890.

Popper, K. (1968). Epistemology without a knowing subject. Studies in Logic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52, 333-373.

Richert, R. A., & Paul, L. H. (2008). Dualism revisited: Body vs. mind vs. soul.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 8, 99-115.

Soltani, P., & Morice, A. H. P. (2020). Augmented reality tools for spor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155(4), 103923.

Zimmerman, D., & Mackie, P. (2011). Mind-body dualism.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111, 181-199.

猜你喜欢
元宇宙
元宇宙的艺术生成:追溯NFT艺术的源头
Facebook投资5千万美元打造“元宇宙”等
“元宇宙”:正在数字化的宇宙观
“元宇宙”VS智能手机:打不过就拥抱
“元宇宙”距离我们有多远?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