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持续与韧性未来: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的实践探析

2023-07-13 15:42刘晓菲许锋华
世界教育信息 2023年6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加坡

刘晓菲 许锋华

摘   要: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是实现国家可持续与韧性未来的教育举措,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實践,旨在培育青少年环境素养,激发其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行动。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的特色实践从课程实施、学段贯穿、教育保障、主体合作四个领域展开。一是在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及户外教育实践中广泛融入环境认知、技能、价值教育,提高学生环境素养;二是在从学前到大学的全部学段开展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为学生终身绿色发展奠基;三是以师资质量提升、课程审查、项目评价与资金支持作为生态永续教育保障;四是开展“民众—私营—公共”多主体的协同合作,为学习者的生态践履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场域。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灵活务实、随机应变,仍处在不断探索与进取之中。

关键词: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6.08

2021年,作为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响应,新加坡政府发布《新加坡绿色计划2030》(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提出新加坡面向2030年的大自然中的城市、可持续生活、能源策略、绿色经济和具有韧性的未来五大发展支柱,明确提出要在学校中培养知情、负责、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习惯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成为终身的生态守护者。随后新加坡教育部推出了“生态永续计划”(Eco Stewardship Programme, ESP)①,该计划指出,要在新加坡从小学到大学预科的所有学校及学段中,从“课程—校园—文化—社区”(Curriculum-Campus-Culture-Cummunity, 4Cs)四个方面巩固已有的环境教育成果[1],可将该计划视为新加坡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广生态永续教育,开展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

新加坡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匮乏,在其国情下,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微妙平衡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绝非易事。新加坡从建国伊始就开展并坚持生态环境教育。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作为全国性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实践,早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出现前就开始了。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环境的小型国家,面对诸多有关资源独立、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疾病预防等不确定的未来挑战,占据其国民价值观核心地位的关键词是“韧性”。新加坡的内生可持续性发展和经济增长更多取决于其民众的终身学习与绿色发展能力,只有打造一个生态永续的可持续教育战略,才能通过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实施,运用系统和综合的方法打造一个具有韧性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确保每个人都能拥有可持续的未来。可以说,“意识”和“行动”是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的双重指导原则,终身发展并为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是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的长久底色,体现了生态价值负载、积极公民行动、可持续发展愿景在教育领域的统一。本研究从新加坡课程建设、学段特色实施、教育保障举措、多主体协同参与四个维度就新加坡面向可持续与韧性未来的生态永续教育实践展开探讨。

一、课程贯通:从学科课程到户外实践,

多维度提升学生环境素养

环境素养是环境行动的先决条件,蕴含着环境价值判断与环境伦理选择的双重内涵,能够彰显学生对他者、对社会、对自然的共情与生命关怀,并内隐于学生综合性素养发展的学习过程之中。新加坡将生态永续的教育理念融入学校学科性课程与活动性课程之中,辅以在校外广泛开展的户外教育实践,实现了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横向贯通。

(一)在学科性课程中融入生态永续教育理念

通过教育提升环境意识能够带来积极的环境态度,同时会促进“亲环境行为”的产生。通过环境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提高个人意识,引导对环境问题的更多知情关注,支持并促使个体开展环境实践并检验自身环境认知,是积极环境行为产生的重要条件。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大纲规定,社会研究课程、科学课程、地理课程、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2]中均有生态永续的相关内容。例如,社会研究课程的主题是“人”,关注对人与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关系的理解[3];科学课程的主题是“面向生命与社会”,引导学生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学习中与生态环境更好地互动与相处[4];地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促使学生积极关注脆弱的生态系统,理解环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5]。

学科性课程是开展生态永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些课程均强调环境认知、技能、价值三个目标的综合性渗透。认知目标强调基本环境知识与环境相关意识敏感性的获得,技能目标强调所习得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技巧和开展行动的能力,价值目标强调对环境问题做出知情判断(informed judgment),并实现个体关心他人的利他价值和关心环境的生物圈价值。[6]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解释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描述有效管理环境的方法”[7],并从“地方、区域和全球不同角度证明环境保护与延续的重要性”[8]。例如,新加坡高度重视在环境教育中渗透气候变化议题,并以高中地理课程为主要载体,在“多变的天气与变化的气候”话题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明确“气候”与“天气”的定义,知道气候变化现象的原因、影响,还需要描述、解释、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变暖的适应策略与缓解策略的有效性,从而形成对环境与气候问题的理性判断。

(二)通过学校活动性课程开展环境社团活动

作为对常规学科性课程中环境实践和环境价值观证成缺失的补充,新加坡中小学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辅助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 CCA),在学生全人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学校和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辅助活动创建环境俱乐部,邀请有共同环境价值观的学生参与学校环境管理,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和学习能力,加深其对学校和社区的归属感。每个环境俱乐部都有一位指导教师,小学生们每周开展2~3小时集体活动,中学生每周开展5~6小时集体活动。例如,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Reduce,Reuse,Recycle,3Rs)活动宣传环保价值观、就环境问题开展讲座、对学校的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绿色审计等。[9]参与环境俱乐部的学生在环境行动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不少学生在经过俱乐部的实践锻炼后获得了“环境冠军”的称号。这种课程辅助活动是强制性的,学生的参与情况可被折合成学业成绩作为升学参考。

(三)将户外教育实践融入生态永续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深入自然的户外教育始于建国初期,旨在摆脱英国殖民的影响,促进国家军事独立,建设刻苦耐劳和具有苦干精神的社会。[10]现今开展的户外学习,是让学生在专业教师引导下,与社会和更广泛的生态世界与自然环境建立起情感、想象和审美的意义联系,是培育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手段。新加坡中小学开展户外教育的形式多样,根据学校规模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差异,一般可将其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将户外教育融入学校体育课程,帮助学生以较为安全的方式与自然进行互动;二是开展拓展训练,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一些实力雄厚的学校甚至组织学生开展海上探险活动;三是开展研学旅行,利用新加坡教育部在全国建设的四处户外探险学习中心以及学习中心周边的自然连道和蓝色水道等天然水域、生态公园和森林,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新加坡的户外教育有着技能化、社会化、主体化三大功能[11],意在通过户外学习实践,让学生习得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与技能,结成学习团体、开展团体活动,学会更好地与人和自然相处,最终成长为具有批判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具有自然和社會关怀品格的探索者。

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新加坡教育部将环境教育理念纳入学校诸多课程学习与课外活动之中,意在让学生将自己视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通过非强制、非灌输的教育形式,引导青年学生自主思考,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扎根新加坡社会实际的课程活动或项目研究,培育面向国家生态永续发展的生态领导者。

二、学段一体:从学前到大学纵向贯穿,

培养面向终身绿色发展的学习者

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以学习者终身绿色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学前教育阶段关注儿童与大自然的生态联系,启蒙儿童的生态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环境知识、学习目标的层次性,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基;在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发挥高校绿色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教育转型。

(一)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与自然相连”的生态永续教育

儿童早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对自然世界的移情,如果一个人能在成长初期发展出与自然世界的联结感,那么这种联结感就可以成为对未来更抽象的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概念理解的情感基础。[12]为此,新加坡颁布了早期学习者培育框架,其中专门指出教师要培育儿童关爱自然的环保意识,丰富儿童学习体验,引导儿童自主探索自然环境的方方方面并与之积极互动;倡导开展户外活动,以促进全人发展,增强儿童与周边环境相联的环境意识。[13]同时,由于新加坡幼儿教育机构场地相对狭小,新加坡环境局及国家公园委员会(National Parks Board)为儿童创造了多样的自然探索空间。例如,新加坡植物园为儿童打造“雅各布巴拉斯儿童花园”户外学习场地,旨在通过游玩和探索,“培养儿童对植物、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欣赏”[14];国家环境局(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为学龄前儿童推出绿色队长环保故事书等学习资源,通过系列化的插图故事、音视频动画和教师教学指南,帮助教师教导儿童提升环境意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加坡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大多是私营企业,其经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15],因此有利于升入小学的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往往更受家长青睐。家长的升学期望与教师对更加均衡的课程安排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张力[16],给新加坡早期环境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阻力。

(二)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具有层次性的生态永续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开展的生态永续教育以多种课程形式为载体,同时考虑到学段学情差异。小学阶段的生态永续教育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较少,更侧重于环境保护大观念(big ideas)的学习,引导学生为解决环境问题采取行动。初中阶段对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审视,提出学生应关心和关注生命、承担提升环境质量的责任。在高中以及大学预科阶段,针对教育分流的不同学术要求,渗透不同难度的环境知识教育。例如,较低层次的高中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评估特定经济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较高层次的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分析环境与资源管理中的“公地悲剧”现象[17]。由此可见,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以学科课程的知识学习为主线,遵循阶梯式安排,学校环境知识和环境教育活动均照顾到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发展特点。通过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探究所需的多层次知识和信息,实现不同层级的环境理解、环境信念、环境行动的纵向延伸,进而一步步将学生粗浅的环境意识提升到科学探究和公民参与话语权的高度。[18]

(三)发挥高校在生态永续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新加坡境内的诸多高校在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引领可持续性转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与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注重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以大学校园本身成为“低碳生活实验室”为示范,开展国家永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工作。例如,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把樟宜校区改造成绿色实验场,满足了学生在校园内测试新技术和新项目的科研需求。第二,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以服务未来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例如,专门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培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建筑、绿色工程、绿色金融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业培训。第三,倡导高校与中小学校、企业等加强合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进行产品研发。此举不仅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绿色实习”机会,为中小学生未来选择绿色职业道路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能促进高校环境创新项目落地转化,推动国家整体的永续发展进程。

培养面向绿色发展的终身学习者不仅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知识学习的广度,更要关注从幼年到成年发展的延续性。学校和教师只有通过长久的环境教育渗透,把学生的“环境信息消费”转化为可持续的“环境行为生产”,以培养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个人责任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为最终教育目标,才能不断提升学习者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使其最终成长为知情、负责、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习惯的公民。

三、要素协同:“师资质量—监控评价—

项目基金”三要素的生态教育保障

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和多元教学方法的使用,课程内容也随着国家生态环境变化而及时更新,同时以实践表彰、项目支持、资金保障等为手段,增强学生参与国家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多要素协同助力生态永续教育的保障格局。

(一)可持续发展的师资质量保障

高质量的师资是提升生态永续教育质量的前提,要求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不仅蕴含生态与绿色发展的基本观念,而且充分尊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体价值。新加坡教育部推出了教育工作者的未来技能发展路线图,作为新加坡实现终身学习与永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一步,要求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采取差异化教学、探究式学习、信息化教学等教学方法[19],让教学更具包容性,提升教师教学的熟练度与领导力,赋予教师开展教学变革的权力。例如,新加坡学科课程大纲为教师提供了诸如叙事教学法、外显技能教学法、体验学习教学法、价值观澄清法等教学方法[20],有助于开展以学生经验共享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环境教育。科学课程大纲也建议教师用好真实情境,采取实地考察、头脑风暴、模型建构的教学策略,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议题融入STEM学习,引导学生发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21]

(二)学校课程与环境项目的监控与评价保障

对课程生态环境相关内容的监控与更新是促进生态永续教育持续更新的重要方式。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课程规划与开发司(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负责学校课程的监控与开发、教学方法与学习结果评价等多项工作。该部门下的课程审查官员与课程专家、学校一线教师共同组成了负责审查教学大纲的不同小组,共同开展课程修订和完善工作。例如,在2007年将海岸保护话题引入地理课程,作为对海平面上升危机的课程回应,体现了新加坡课程设计对国家整体环境利益的关照。

除了对学校课程的及时审查与更新,新加坡还专门设立环境保护表彰奖项,作为一种评价机制,以示国家对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重视。例如,“总统环境奖”(Presidents Award for the Environment)作为新加坡境内最高环境荣誉,用于激励和赞赏为新加坡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学生、学校、社区团体和企业代表;倡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绿色环保活动,鼓励学生担任“青年环境使者”(Youth Environment Envoys)等,促使青年学生成为学校与国家间环境议题的重要联络者。

(三)国家环境基金项目的资金保障

新加坡为中小学生态永续教育提供了诸多项目支持和基金支持,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能力,鼓励他们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在项目资源方面,有国内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开展的丰富的环境实践与环境竞赛项目,还有面向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合作项目。新加坡政府积极鼓励青年“走出去”,如通过亚洲通培育计划(Asia-Ready Exposure Programme)累计派出上万名学生到东盟各国、中国学习,用青年人的话语和行动来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挑战,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环境领导力。在基金支持方面,新加坡专门成立国家青年基金(National Youth Fund, NYF),鼓励青少年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绿色发展建议并采取实际行动为社区和国家发展作贡献。同时,设立高校环境基金(Environment Fund for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鼓励高校学生开展重大环境研究项目,推动国家环境科研创新。这些基金项目均有公开申请平台与定期审核机制,以保证项目的合规开展与资金的合理使用。

四、主体合作:“民众—私营—公共”

多部门联合推进的非正规教育补充

学校和课堂教学并不能构成学生全部环境意识形成的来源,在新加坡,许多工商企业、学校和民间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结成伙伴关系,长期形成了“民众—私营—公共”(People-Private-Public, 3P Sectors)3P部门的协同机制,为生态永续教育提供了多种正规教育之外的补充。

(一)3P部门合作机制为中小学校提供广泛的生态实践平台

3P部门合作在推动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合作机制而言,国家环境局和国家教育部作为生态永续教育的指导单位,能够发起环境保护项目或审批3P合作伙伴的环境保护行动倡议。社区团体、商业组织和学校可以申请专门的3P部门合作基金,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与审批下,携手为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成果展示平台、教学指导、教育资源、教学材料等服务。环境倡议的参与者还会成立焦点小组,在成果展示结束后定期召开网络会议或线下对话。相关政府部门同时会对项目与活动的实施情况展开知识、态度、信仰和实践(Knowledge, Attitudes, Beliefs and Practices)监控[22],调查结果将反馈到国家环境局以调整未来环境教育项目的实施策略,弥补3P部门合作伙伴关系中的不足。例如,新加坡于2022年9月19—25日开展“气候行动周”活动,吸引超過80个3P部门伙伴开展了近140个项目,包括公益长跑、专家讲座、演讲比赛、学校嘉年华、垃圾回收比赛、公共展览等,该活动还设立“环境之友奖”,颁发给在活动期间作出卓越贡献的组织和个人。3P部门凝聚多方新加坡生态永续发展的共识,促使社会各利益群体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赋能学习者协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二)中小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嵌入式生态实践活动

学校作为3P部门中公共部门的重要主体,也是社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社区是新加坡国民教育的重要传统[23]。新加坡教育部以中小学生发展的关键体验为抓手,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的应用深度嵌入社区实践,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新加坡教育部推广的“德育在于行动”计划,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完成至少60小时的社区服务。[24]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发掘社区的生态需要,合作讨论得出实验性的生态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加以检验。这种扎根社区的环境活动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转化为真实情境中的环境素养,从而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归属感。

3P部门合作是新加坡政府改进威权式政府形象,改善政府与社会团体、企业组织与民众关系的重要举措,明确了多主体间的环境角色和责任分工,形成了紧密的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通过3P部门合作,生态永续教育以全机构、全学校方式被嵌套在当地和国家范围的更广泛的场域之中,使学校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够更好连接当地及社区的环境需要。其中,由私营部门开展的绿色与环境教育活动因其非正规教育性而更具创新勇气和创新前景,以非刚性与跨学科维度的方式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增进学生对新兴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了解。但是,建基于社会的非正规教育缺乏明确的知识结构,可能存在使学习活动变成“少数参与者的狂欢”的问题,需要更加辩证地把握正规课程教学与非正式实践活动间的协同关系。

五、结语

新加坡作为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多种族的小型岛国,以其清晰的愿景、长远的规划、前瞻性的战略和政治意愿,以及坚持不懈的改善冲动,为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5]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形态集合了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经济、政府导向、精英治国等多种政治理念,但以实用主义为立身之本[26],生态永续教育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一部分,始终以国家根本利益为中心,灵活务实、随机应变,处在不断探索与进取之中。

通过理性审视,可以发现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的诸多经验。第一,坚持生态永续理念的横向融入,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生态永续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指向学生环境素养的培育与生成。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的课程融合形式多样、校内校外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课程内容根据国家发展实际进行不断调整与修正,教育活动开展贴合生态与环境国情,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第二,坚持生态永续理念的纵向贯穿,将生态永续教育作为一件长远的事情来做,不断拓宽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边界,鼓励其承担社区与国家绿色发展的应有责任。第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社会协同参与让生态永续教育充满了内生活力。在整体主义效用观与务实的集体主义观念影响下[27],全社会不断拓展,共同参与生态永续教育的深度与广度。第四,强烈的危机意识成为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更新与长期发展的强大动力。未雨绸缪式的生态危机意识指向生态环境中的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公共卫生等重要议题[28],而这些议题也以不同形式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持续性教导学生要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成为国家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就意在引导学生为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也存在不足。新加坡有着深厚的精英主义教育传统,教育分级制度、考试文化和升学压力不会在短期内消除,这导致新加坡学生高水平的环境知识与相对较低水平的环境行为间存在差距[29],学校生态永续教育的实际成效有待深入提升。此外,新加坡生态永续教育仍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主义倾向,因其更多偏向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公民身份成长的关怀,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家美好绿色形象与经济低碳发展,对人与自然在伦理学意义上的共生关系关注不足。

注釋:

①stewardship有“管理”之意,因此有国内学者将Eco Stewardship Programme译为“生态管理计划”,本研究参照新加坡教育部的官方中文译法,将该计划译作“生态永续计划”,且认为“永续”一词更符合新加坡国家政策的整体取向。

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Nurturing environmental stewards[EB/OL].(2021-03-04)[2022-11-11].https://www.moe.gov.sg/microsites/cos2021/nurturing-environmental-stewards.html.

[2]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Character & citizenship education(CCE) syllabus secondary[EB/OL].(2021-04-06)[2022-11-11].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syllabus/2021-sec-character-and-citizenship-education.ashx?la=en&hash=DB34C7DC82FDEE4288A18DBD4B213FC2F277DF75.

[3][20]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syllabus primary[EB/OL].(2022-11-10)[2022-11-11].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primary/2020-social-studies-primary.ashx?la=en&hash=1C4D8BA74 B72E3ABFB91D409460572A4067C2DEF.

[4][21]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Science syllabus primary[EB/OL].(2015-11-17)[2022-11-11].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primary/science-primary-2014.ashx?la=en& hash=E4785A5E1E5BED0D6BC2C010720993A486A537E7.

[5][8]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Geography teaching and learning syllabus lower secondary[EB/OL].(2020-10-26)[2022-11-11].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secondary/syllabuses/humanities/2021-geography-syllabus-lower-secondary.ashx?la=en&hash=94B8FCEF0F037CE6569CFC111E 912123CE5BCCB0.

[6]ANDY W, CHEW H C. Promot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in a community in Singapore-from raising awareness to behavioural change[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019,25(7):1019-1037.

[7][18]CHANG C H.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knowing, doing and being[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4:38,43.

[9]YONG K K L, SAVAGE V R. A study of the 3RS (reduce reuse recycle) programs in primary schools Singapore[M/OL].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4: 99-141.[2022-11-25]. http://www.worldscientific.com/doi/abs/10.1142/9789814546829_ 0020.

[10]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Transcript of speech made by the Prime Minister Mr.Lee Kuan Yew at Queenstown Community Centre on 10th August 1966[EB/OL].(1966-08-10)[2022-11-11]. https://www.nas.gov.sg/archivesonline/data/pdfdoc/lky19660810.pdf.

[11]HO S. The purposes outdoor education does could and should serve in Singapore[J]. Journal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rning, 2014, 14(2): 153-171.

[12]SOBEL D. Beyond ecophobia: reclaiming the heart in nature education[J]. Nature study, 1999(49):4-12.

[13]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Nurturing early learners framework[EB/OL]. (2022-11-02)[2022-11-29]. https://www.nel.moe.edu.sg/qql/slot/u143/2022/Nuturing%20Early%20 Learners%20Framework%202022_final.pdf.

[14]National Parks Board. Asias first childrens garden[EB/OL].(2018-07-18)[2022-11-29].https://www.nparks.gov.sg/-/media/cuge/ebook/citygreen/cg8/cg8_jacob_ballas.ashx?la=en& hash=A0A261D5B49C6BCF9B350A92AD80454DBBA558F1.

[15]ANG L, HUI C. Developing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education for Singapore preschool children[J]. Action research today in early childhood(ARTEC) special issue, 2010, 1(1): 45-52.

[16]ANG L. Steering debate and initiating dialogue: a review of the Singapore preschool curriculum[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2006(7/3): 203-212.

[17]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Econom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syllabus pre-university higher 3[EB/OL].(2022-01-10)[2022-11-29]. 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syllabus/2023-preu-h3-economics.ashx?la=en&hash=08E7F120051D9F0B4C353A569584016AD788FA23.

[19]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Learn for life: ready for the future refreshing our curriculum and skills future for educators[EB/OL].(2020-03-04)[2022-11-19].https://www.moe.gov.sg/news/press-releases/20200304-learn-for-life-ready-for-the-future-refreshing-our-curriculum-and-skillsfuture-for-educators#footnote-1.

[22]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Singapore[EB/OL].(2009-10-27)[2022-11-11].https://unfccc.int/files/cooperation_and_support/education_and_outreach/application/pdf/ap2009p12.pdf.

[23]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Launch of the 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 speech by Mr Wee Heng Tin DGE on 1 Oct 97[EB/OL].(1997-10-01)[2022-11-11]. http://www.ne.edu.sg/speech-launchofcommunityinvolvement.htm.

[24]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 Launch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EB/OL].(1997-10-01)[2022-11-11]. https://eresources.nlb.gov.sg/history/events/c78526c6-decf-4b79-b4ca-421739464884.

[25]TORTAJADA C, JOSHI Y, BISWAS A K. The Singapore water st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urban city-state[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3:1.

[26]魏炜.新加坡社会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3.

[27]张军. 李光耀的实用主义[EB/OL].(2015-03-23)[2022-11-11]. https://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lgysyzy/.

[28]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in Singapore[EB/OL].(2021-08-09)[2022-11-11]. https://www.nccs.gov.sg/singapores-climate-action/impact-of-climate-change-in-singapore/.

[29]YING Y 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in the lower secondary geography curriculum[J/OL].HSSE online, 2020, 9(1): 24-38.[2022-11-11].https://hsseonline.nie.edu.sg/journal/volume-9-issue-1-2020/environmental-education-singapore-analysis-environmental-knowledge.

Towards a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uture: An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Eco-sustainable Education in Singapore

LIU Xiaofei  XU Fenghua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Singapores Ecological Sustainable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endeavor to actu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uture of the country. It is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Singapores characteristics. It aims to cultivate young people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stimulate thei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s. The unique practice of Singapores Ecological Sustainable Education has been comprehensively carried out in four area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learning phase continuity, educational guarantee, and participators cooperation. Firstly, widely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 education into disciplinary courses, activity courses, and outdoor education practices to improv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Secondly, carrying out multi-leve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all stages of schooling from preschool to university t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green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rdly,  ensur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quality, curriculum review, project evaluat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as the guarantee of Ecological Sustainable Education. The fourth is to carry out the collaboration of “People-Private-Public” to provide a broader practice field for learners ecological practice. Ecological Sustainable Education in Singapore is flexible, pragmatic, and adaptable, and is still in exploration and progress.

Keywords: Singapore; Ecological sustainable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編辑 朱婷婷   校对 吕伊雯

作者简介:刘晓菲,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许锋华(通讯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武汉 430079)

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别研究”(编号:22JHQ018)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