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时间洞察力对智慧的影响:中庸思维的调节作用

2023-07-15 04:17李溪言吕厚超张志杰
心理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洞察力中庸个体

李溪言 吕厚超 张志杰

(1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 050024;2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西南大学时间心理学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1 引言

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个体的思想、情绪和动机产生重大影响(吕厚超, 2014)。Carstensen(2006)指出:“时间几乎是所有心理现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TP)在心理时间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Zimbardo 和Boyd(2008)认为,时间洞察力是个体无意识地(自动化地)把自身经历流划分为未来、现在和过去的心理时间结构的过程。 时间洞察力包含五个维度:过去积极维度(回忆过去时感到温暖、富有情感)、 过去消极维度 (对过去持有消极和厌恶的看法)、享乐现在维度(倾向于眼前的快乐而不考虑以后的后果)、宿命现在维度(控制不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无助)和未来维度(为未来的回报和目标而努力)(Zimbardo & Boyd,1999)。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对平衡时间洞察力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BTP)的研究。 BTP 是指个体根据任务特征、情景需要和个人资源, 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在各种事件范畴中灵活转换的能力, 是时间洞察力的理想框架(Zimbardo & Boyd, 1999; Li et al., under review)。 平衡时间洞察力水平越高的人,越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有效实现目标和价值。

智慧这个概念拥有广博复杂的内涵, 目前对智慧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结论。 Clayton 和Birren(1980)通过对民间智慧的内隐概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普通人的智慧观是一种认知、情感和反思的综合体, 表现出古今智慧描述的并存和兼容。Zhang 等人(2019)认为智慧是关于普遍真理的知识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Baltes 和Staudinger(2000)提出智慧是一种有关生命的重要且实用的专用知识系统,包括对复杂的、不确定的人类生活情境的洞察、判断和建议, 可以为人类了解和处理自身和外在世界情况的变化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Ardelt(2003)提出了三维智慧理论,认为智慧是由认知、反思和情感(同情)三个维度整合而成的人格特质。 其中,认知维度是指个体理解生活的能力,即理解现象的表征以及更深层次的意义, 特别是关于个人内部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这包括对人性的正面和负面的认识,对知识的内在局限的认识,对生活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 反思维度是智慧认知维度发展的前提,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看清现实的本来面目而没有很大的负面反应时, 才有可能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 只有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才能减少一个人的自我中心、主观性和投射,增加对事物的真实本质的洞察力;情感(同情)指增进他人幸福的动机, 对他人没有冷漠或消极的情绪和行为,而是对所有人都充满同情与仁爱。

主观时间知觉影响着人类的动机、 认知和情绪等基本心理过程, 为大多数行为和认知过程提供了基础(Carstensen, 2006),而智慧的产生需要情感和认知的融合(Ardelt & Ferrari, 2014),这说明时间与智慧是有一定关联性的。Webster 等人(2014)证实了拥有平衡时间洞察力对成年人的智慧和幸福感十分重要,即拥有良好的过去经历、享受当前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在充满情感和友好的层面上)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愿景与更高水平的智慧和幸福感有关。 Webster(2014)认为智慧水平较高的个体可以从他们的过去中学习,通过回忆来调节情绪,解决(或处理)早年的挑战或创伤性事件。高智慧的个体还能认识到设定长期目标的积极激励作用,乐于培养乐观开阔的未来目标方向。 Webster(2014)还指出智慧与时间洞察力的相关不仅由过去积极和积极的未来两者简单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平衡、高水平的结合更能产生高水平的幸福感。 另一项研究(Webster, 2016)也指出拥有智慧的人能够分析过去的经历并从中获得经验,他们活在当下,可以乐观地为未来制定各种计划,这种表现与平衡时间洞察力的特征相一致。 上述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平衡时间洞察力水平与智慧存在内在关联性,平衡时间洞察力能够正向预测智慧。

“中庸”一词内涵丰富,中庸思维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并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杨中芳(2009)认为中庸思维是一套“元认知”的实践思维体系,是人们在处理日常生活事件时,用以决定要如何选择、执行、纠正具体行动方案的指导方针。 赵志裕(2000)提出中庸思维不是无意识的反应倾向,而是属于过程控制的思维, 是一种思考和行动的具体方式。吴佳辉和林以正(2005)则将中庸思维定义为“由多个角度来思考同一件事情, 并详细地考虑不同看法之后,选择可以顾全自我与大局的行为方式”,并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多方思考(认清外在讯息与自己本身的内在要求,并详加考虑)、整合性(个人整合外在环境的讯息与内在个体的想法)与和谐性(以不偏激以及和谐的方式作为行动的准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庸思维不仅是中国历代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一种理性行动取向,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模态(张德胜等, 2001)。随着本土心理学的兴起, 中庸思维逐渐从哲学领域拓展到心理学领域,并被作为国人具备的特殊心理品质进行研究。

以往研究考察了中庸思维对情绪调节、 心理健康、压力等的关系,但较少关注中庸思维与智慧的关系,目前仅有对两者关系的理论性讨论(张仁和等,2014),尚无相关实证研究。 本研究试图探讨平衡时间洞察力、中庸思维和智慧三者之间的关系。综上我们推测,当个体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时,使用适当的时间视角和策略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中庸思维能使个体以大局视角看待问题并试图以和谐的方法解决冲突,以达到内外的和谐,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智慧。综上所述,本研究假设个体的中庸思维在平衡时间洞察力与智慧两者间具有调节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来自河北、河南共462 名在校本科生和在校硕士生为调查对象, 收回有效问卷404 份,有效率为87.5%。 其中,女性336人,占比83.2%,男性68 人,占比16.8%,年龄范围在17~31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84 岁。

2.2 研究工具

2.2.1 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

该量表由Zimbardo 和Boyd(1999)编制,包含五个维度,共56个题目:过去积极维度(共9 题)、过去消极维度(共10 题)、享乐现在维度(共15 题)、宿命现在维度(共9 题)和未来维度(共13 题)。 该问卷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1 分表示“非常不符合”,5 分表示“非常符合”。 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0,过去积极为α=0.73,过去消极为α=0.82,现在享乐为α=0.72,现在宿命为α=0.72,未来为α=0.69。

目前对于BTP 的研究大多使用Stolarski、Bitner和Zimbardo(2011)提出的以时间洞察力的偏差(deviation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DBTP) 表示个体BTP 水平的方法, 该方法认为DBTP 越接近于零,该被试的时间洞察力越趋向于理想状态下的平衡:

其中,ePN =1.95,ePP =4.6,ePF =1.5,ePH =3.9,eF=4。

2.2.2 中庸思维量表

中庸思维量表由吴佳辉及林以正(2005)编制,包括三个维度,共13个项目。 其中多方思考维度共4个项目,整合性维度共5个项目,和谐性维度含4个项目。 采用李克特7 点计分法,1 分为“非常不符合”,7分为“非常符合”。 得分越高则表示中庸思维水平越高。 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90。

2.2.3 三维智慧量表 (three-dimensional wisdom scale)

三维智慧量表是Ardel(2003)编制的一种智慧测量量表。 该量表包含三个维度, 分别为认知维度(共14 题)、反思维度(共12 题)及情感(同情)维度(共13 题)。 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1 分表示“非常符合”,5 分表示“非常不符合”,分值越高则代表被试拥有越高水平的个人智慧。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79。

2.3 数据收集分析方法

采用现场团体施测和网络个别施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PSS23.0 对所有有效问卷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 单因素法检验本研究中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29个因素的特征根大于1, 第一个主成分因素可以解释的变异量为12.31%,低于40%的标准。 因此可以判定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平衡时间洞察力、中庸思维与智慧的相关分析

表1 给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DBTP 与中庸思维、智慧及智慧的三个成分均呈显著负相关,且时间洞察力的五个维度中,过去积极、现在享乐和未来与中庸思维呈显著正相关, 现在宿命与中庸思维呈显著负相关;过去积极和未来与智慧呈显著正相关,过去消极、现在享乐和现在宿命与智慧呈显著负相关。中庸思维与智慧及其三个成分呈显著正相关。 另外,DBTP 与智慧之间的相关较为微弱,说明自变量与调节变量具有独立性, 适合后续做调节效应检验(温忠麟等,2005)。

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BTP 对智慧及其三个成分的预测作用。首先,把三个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方程, 然后放入去中心化后的DBTP 和中庸思维来考察两者的主效应, 最后放入进行去除中心化后计算出的交互作用变量, 来考察中庸思维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

从表2 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 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DBTP 对智慧的认知成分(β=-0.39,P<0.01)、反思成分(β=-0.24,P<0.01)和情感成分(同情,β=-0.26,P<0.01) 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智慧总分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30,P<0.01)。

表2 BTP 对智慧的影响(N=404)

另外, 中庸思维对智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2,P<0.01),中庸思维水平更高时,个体的反思(β=0.25,P<0.01)、情感(同情,β=0.13,P<0.01)水平也更高, 但中庸思维未能明显影响个体的认知成分。

3.3 中庸思维在平衡时间洞察力、智慧间的调节作用

从表2 的回归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在BTP 与智慧的关系上,中庸思维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在DBTP 与智慧及其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中,中庸思维均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智慧:β=-0.11,P<0.05; 认知:β=-0.15,P<0.05; 情感:β=-0.11,P<0.05,见图1 至图3),但在DBTP 与智慧的反思成分的关系中,并未发现中庸思维的显著调节作用。

图1 中庸思维在BTP 与智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图2 中庸思维在BTP 与智慧的认知成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图3 中庸思维在BTP 与智慧的情感(同情)成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由图1 至图3 可知,个体的BTP 水平越高,其智慧水平也就越高,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上。在这个过程中,高中庸思维组比低中庸思维组的增强效果更明显, 随着BTP 水平的升高, 高中庸思维组比低中庸思维组表现出了更高水平的智慧水平(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过去积极和未来两种时间视角与智慧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智慧水平较高的人可以从过去的记忆中不断吸取经验, 通过回忆积极的往事来调节情绪,进而提高自己全面、冷静和客观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聪明的人还能认识到长期目标的激励作用,愿意树立未来的目标,积极培养乐观和开阔的未来发展方向, 并期待能获得令人兴奋且富有意义的成就。同时,愉快温暖的记忆及对未来的积极期待相结合,也有利于个体养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对他人也充满仁爱,选择有利于双方的解决方法,维持环境的和谐。

相关分析还显示智慧与现在积极和未来这样的积极时间维度显著正相关, 且与中庸思维的多方思考、 整合性以及和谐性这三个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与中庸思维本身相关程度不高,且中庸思维在与时间洞察力各维度的相关性上与智慧有所差别(中庸思维与现在享乐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智慧与现在享乐为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智慧与中庸思维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特质。

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BTP 对智慧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调节作用分析反映出智慧总分及认知、情感(同情)两个维度受个体的BTP 水平和中庸思维共同影响,但反思维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具体表现为在BTP 与智慧及认知维度、 同情维度的关系中,中庸思维具有显著的增益作用: 对于低中庸思维者而言,BTP 水平的提升对他们的认知能力、同情能力及智慧总体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对于高中庸思维者而言,随着BTP 水平的上升,其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及智慧的总体水平会显著上升。

陈浩彬和汪凤炎(2013)将智慧定义为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 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 认为智慧包括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两大成份。其中,认知与反思属于聪明才智成分,情感属于良好品德成分。认知能力是智慧的基础, 是个体对信息的接收、 处理与应用能力的统整。 中庸思维在个体的BTP 水平与智慧的认知维度间起到了增益作用,这可能是因为BTP 水平越高的人,思维方式越灵活、不偏激,更善于在解决问题时使用“顾全大局、不走极端”的中庸思维策略来理解客观事物。他们能更好地通过适当的时间视角,结合自身过往经验,更加客观、全面、冷静地了解客观事实的表象及其内在意义,避免单一、具有偏向性的思维方式。中庸思维有利于个体使用灵活、恰当的时间视角,更高效、正确、深刻地认识及理解事物和现象,通过合理的应用体现出更高水平的智慧。

其次,在相同的BTP 水平上,中庸思维也提升了个体智慧的情感(同情)维度水平。 “智慧”与单纯的“智力”不同,智慧不仅追求思想和行为对自身的正面影响, 也追求为他人和环境带来正面的影响。(实践)智力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智慧朝向的是公共利益(Sternberg,1998)。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还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研究者在对智慧所包含的各维度进行定义时, 都从语言或具体行为角度肯定了情感(同情、正面影响)对个体智慧的重要作用 (Baltes & Staudinger, 2000; Ardelt,2003;Webster, 2003; Bluck & Glück, 2005; Meeks &Jeste, 2009; Hall, 2010; 杨世英, 2008)。 智慧中包含浓重的善意, 所以智慧的作为往往能增进自己与他人的福祉(Baltes & Staudinger, 2000)。中庸思维提倡个体遵从“顾全大局、不走极端、以和为贵、合情合理”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与智慧对自己与他人福祉的追求具有相似性。我们推论,“以和为贵、合情合理” 使高中庸思维者更具增进他人幸福的动机。 理想的BTP 框架要求个体拥有且善于回忆更多积极的过去经验,这些温暖的记忆使高BTP 水平的个体在做出决定时,更重视整体氛围的和谐性,注重考虑他人的需要,保持平稳冷静的情绪,兼顾多方争议,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冷漠、消极地对待外在环境, 进而在情感角度体现出更高水平的智慧。

中庸思维参与了BTP 对智慧及其认知、情感两个维度的影响过程,但没有参与对反思维度的影响。我们猜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反思维度体现了个体的直觉力、洞察力,衡量了人们试图通过从不同角度看待现象和事件来克服主观性和投射, 并在出现失利结果时避免将自己的现状归咎于他人或环境的程度。 这种“克服”和“避免”的能力需要个体进行多次反思和经验累积, 不能简单地通过某种策略来实现。

本研究为如何理解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一些思路, 其不仅受到个体对不同时间维度的态度和整合方式的影响, 还受到了中庸思维这种处事原则的调节,对于国人如何提升智慧,从而提高生活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 对BTP 进行问卷调查并不是最优的测量方法,问卷仅能测量个体对五种时间视角的使用程度,是个体与“最佳”时间视角框架的静态匹配,而不是个体基于绩效,在各种时间视角间灵活切换,并选择最优时间视角来解决问题。 未来应开发出基于绩效的各维度间动态选择指标,从而获得更好的测量效果。

猜你喜欢
洞察力中庸个体
中庸自明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智勇双全,秀出你的Freestyle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