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域下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探究

2023-07-17 08:52李外禾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振兴重庆市

摘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域下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取得较大成效,但也存在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乡村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工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让机制“建起来”,强壮乡村产业振兴的“筋骨”;让资本“流起来”,疏通乡村产业振兴的“血脉”;让土地“活起来”,奠定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石”;让市场“动起来”,打通乡村产业振兴的“瓶颈”;让人才“聚起来”,开辟乡村产业振兴的“源泉”。

关键词 乡村产业;振兴;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25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57

Explor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in Chongq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engdu Chongqing Dual City Economic Circle

LI Wai-he

(Fuling District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hongqing Committee,Chongqing 408099)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in Chongqing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engdu Chongqing dual city economic circle,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serious homogen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for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ow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establish mechanisms and strengthen the “backbone”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let capital “flow” and unblock the “blood”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let the land “come to life” and lay the “cornerstone”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let the market “move”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let talents “gather” and open up the“source”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industry;Revitalization;Chongqing City

基金项目 川渝党校(行政院校)系统2022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调查研究专项重点项目(CQDX2022BZXZD—001)。

作者简介 李外禾(1981—),女,湖南郴州人,副校长,硕士,从事农业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28;修回日期 2023-01-12

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为重庆市乡村振兴全面提速奠定了基础。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重庆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立足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是重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1]。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域下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成效

1.1 “三变”改革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2021年,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深化,累计新增454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总数达591个(其中贫困村195个),累计入股耕地、林地5.733万hm2,盘活经营性资产4.1亿元,盘活闲置农房3 645套,新增3.6万个就业岗位,97.8万农民转化为股东,其中11.9万为贫困人口。重庆市涪陵区通过“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实现了2021年青菜头单产超过30 t/hm2,涪陵区青菜头销售总收入达到了2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 100元以上,有效地把榨菜龙头企业、榨菜股份合作社和农户(含脱贫户)联在了一起[2]。

1.2 特色产业推进农民增收致富

重庆经作产业在大农村、大山区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直接承担起重要农产品保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任。“一菜”(蔬菜)让老百姓的“菜篮子”稳了一方;“一树”(柑橘)带动300万农户增收200亿元;“一叶”(茶叶)确保50~100年农民持续增收,有力带动了重庆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力带动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2021年,重庆市蔬菜播种面積79.733万hm2、总产量2 168万t,常住人口人均蔬菜生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蔬菜平均价格比全国低10%,初步形成了“自给有余、有进有出”的平衡格局。随着经作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特色经作产品越来越响,一批凝聚重庆地域文化符号的经作农产品品牌,如涪陵榨菜、三峡柑橘、巫山脆李、“渝十味”等,以高品质赢得了市场的青睐[2]。在重庆全市70个地标性农产品中,51个是以加工产品为主,所占比重达到72%;完成“三品一标”认证面积51.391万hm2。

1.3 成渝两地共推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重庆形成了柑橘(柠檬)、榨菜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国家级农产品优势区有巫山脆李、永川秀芽等,国家级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有云阳柑橘、石柱黄连等,四川则大力发展川茶、川菜、川果、川药等优势特色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3个跨区域产业联盟、3个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54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开局良好[3]。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域下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乡村产业发展瓶颈,需要着力解决。

2.1 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重庆市来看,重庆是一个复合型城市,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大库区与大山区并存[4]。由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地理位置特殊情况,导致重庆市一些区县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从首批2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来看(表1),涪陵、潼南、江津、万州、黔江、渝北、长寿、南川、荣昌、梁平、忠县等布局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而渝东北、渝东南较为薄弱。

2.2 乡村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

乡村产业受传统影响,乡村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有些地方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发展乡村产业。除涪陵榨菜、武陵山茶叶、潼南柠檬、长寿合川柑橘外,较多区域都在发展同质化产业。事实上,重庆的一些区县已经在柑橘、榨菜、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产业上做文章,对这些产业发展进行了大力推广[5]。但在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情况下,一些地方产业出现盲目跟风,存在“头年一哄而上,第二年一拍两散”的情况。如柠檬产业,除潼南外,大足、铜梁、荣昌、江津、合川等区近年也纷纷在栽种。而乡村旅游也存在这个情况,各地都在办“花海”“花节”,节日雷同,导致投入多、效益小的情况。

2.3 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在重庆,以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为主的乡村产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6]。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主要是地势高山多、峡谷多,平原面积少,严重制约了当地的交通网络、水电实施网络、信息化网络。由于高山多、峡谷多,这2个片区乡村产业发展与渝西片区相比,较为滞后。从涪陵区来看(表2),乡村道路相对滞后、农村产业发展信息化滞后、智能手机很多老人用不上、网络使用覆盖率低是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7]。

2.4 乡村产业工业化水平不高

重庆市区县乡村产业工业化程度不高[8]。农村土地流转产业化项目中,是以种养为主,其次是乡村旅游项目。由于重庆市缺乏煤海、金属矿床等大型资源,乡村产业工业化相对落后。渝西片区有一定的天然气资源,涪陵区有一些页岩气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主要由国家开采,与乡镇工业无缘。同时,“互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研发和集成创新不足,技术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程度不高。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域下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重庆地理特征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重庆地理特征是大山大水、大城大乡、大开大合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重庆市8.24万km2的土地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块星罗棋布,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拦路虎”,崇山峻岭,山地丘陵面积近8万km2。从地理条件来看,重庆全市种植总面积中,丘陵山区占98%。

3.2 土地碎片化是乡村产业规模化的“绊脚石”

农村土地承包到户40年,已经固化了农户的土地利益,土地碎片化现状很难打破,以户为单元的产业格局应对市场信息变化能力严重不足。社会资本介入农业,土地流转和用工支出推高了生产成本,导致农业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的“红利”无法与单户生产效率进行竞争,更无法与国外同等农产品进行有力竞争。

3.3 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空心菜”

从重庆来看,农业“边缘化”导致农村人力资源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用人才断层严重,从事传统种养业的人多,掌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技能的人少,农村人力资源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从业人员较多,加工、流通和服务等行业从业人员较少;尤其是既懂农业生产,又懂农产品加工,还会经营管理农事企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表明,重庆市常住人口为3 205.42万,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494.02万人。以涪陵区为例,该区常住人口为111.5万,全区仅14.3万人有大学文化程度(指大专以上),6.5万人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4.5万人为农村实用人才,涪陵区农村产业发展人才较为薄弱。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域下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新征程上,重庆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需要坚定不移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广袤田野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

4.1 让机制“建起来”,强壮乡村产业振兴的“筋骨”

4.1.1 建立成渝乡村产业振兴合作机制。建立成渝乡村产业振兴部门合作交流机制,强化乡村产业规划衔接、政策协同。加强沿长江、沿嘉陵江、渝遂绵3个农业带建设;加强4个农业示范区建设,即重庆主城都市区、成德眉资、渝东北川东北、川南渝西[9]。强力打造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安岳潼南大足优质檸檬产业区、渝南绵广蚕桑产业带;打造成渝生猪生产基地、涪陵榨菜出口及川菜产业、茶产业、竹产业基地建设。

4.1.2 建立成渝毗邻地区合作机制。建立成渝毗邻地区合作机制包括区县、乡镇、村等合作机制,重点在各自地域的产业发展、经济结构、特色农业、地域文化、城镇发展等开展合作共赢。并就互促互动,共同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共育共用,共同推进人才振兴、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加强社会治理交流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面开展合作。

4.1.3 建立成渝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建设成渝两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合作机制、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跨部门执法配合机制,强化在水土保持、农业污染、渔业等执法方面的合作,筑牢农业执法保障。

4.2 让资本“流起来”,疏通乡村产业振兴的“血脉”

4.2.1 推进农村资本变“活水”。农村“三变”是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是一项综合性、整体性改革。积极探索“合股联营”机制,如“三变+乡村旅游”“三变+特色种养业”“三变+休闲农业+加工企业”等,创新资金变股金方式,完善農户变股东形式,让农村资本从“死水”变成“活水”,让各种资源要素活跃起来。

4.2.2 推进城市资本“下乡”。乡村产业振兴,没有城市要素下乡是很难实现的。在市场引导下,城市资本要布局绿色、有机、智慧、定制农业,满足城市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因此,要允许城市市民以租赁、入股、合营等方式获得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林地)承包权,逐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资本机制。

4.2.3 推进社会资本“富业”。资本下乡,把乡村振兴发展所需要的乡村产业、人才、技术等要素都带到了农村。大力发展现代规模化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电子商务等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社会资本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4.3 让土地“活起来”,奠定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石”

4.3.1 打造田园综合体。继续完善和推进涪陵榨菜、梁平“双桂田园”、忠县“三峡橘乡”、南川茶叶、潼南柠檬等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将农业、文化、旅游、地产等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综合体,解决农村土地资源碎片化问题。

4.3.2 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完善重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合伙企业等方式,在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内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改变土地用途。

4.3.3 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赎买”新模式。通过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赎买”农民土地承包权方式,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储新机制,在村集体、村民、业主三方自愿前提下,通过一次性“赎买”方式,让无能力耕种承包地的农民与土地承包权脱钩、让新型经营主体取得土地承包权,解决土地撂荒和职业农民耕种土地来源问题。

4.4 让市场“动起来”,打通乡村产业振兴的“瓶颈”

4.4.1 构建成渝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库。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成渝要积极谋划乡村发展项目,以优质发展为主线,建立成渝合作“项目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成渝要会同各地实际,结合各地乡情村情,以促进产业发展、补全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编排农林水利、文化教育等一批涉农重大项目,纳入成渝乡村振兴项目发展计划;同时针对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总投资规模、绩效目标设定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确保项目可申报、能实施、早达效。

4.4.2 构建成渝差异化、特色化产业体系。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通过提升、改造、重组等,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数字农业等精品项目;培育反季蔬菜、柑橘、茶叶、中药材等特色高效农业,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培育和创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气候品牌,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书制度。继续打造现代山地十大特色高效产业群,包括柑橘、柠檬、榨菜、生态渔业、中药材等;加快推进渝东南、渝东北特色优势产业带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在“一区两群”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一批100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4.4.3 做长产业链条,推动“三产融合”。强化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集中连片推进万亩级、十万亩级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扩大“千年良田”版图。把稻田打造成人工湿地、把菜园打造成人工绿地、把果园打造成人工园地,促进农村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融合发展。配套完善农村地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延长生鲜农产品货架期,减少“蛛网效应”和“谷贱伤农”。支持建设规范化的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一批专业镇村,打造“重庆味道”“重庆工艺”“重庆品味”。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率,培育新型农业数字经济业态,创新农业科技中介体系建设。

4.5 让人才“聚起来”,开辟乡村产业振兴的“源泉”

4.5.1 强力推动大学生下乡村。让大学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采取工资化或工资补贴的方式,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鼓励优秀大学生积极投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既是大学生扎根基层的锻炼,也是振兴农村的需要[10]。

4.5.2 着力培训乡村振兴人才。建立健全各级专家咨询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推送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资金、技术、指导、培训等,抓紧培育更多的手工匠人、技能强手、种养大户等乡土人才,持续培育壮大“职业农民”队伍。采取“就地就近”“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通过院校化、专业化模式,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农民。建立健全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资助和奖励。

4.5.3 加大青年创业扶持力度。对在乡村创业的青年农民,要在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土地流转、项目扶持、生产补贴、宣传引导、技术服务、信贷扶持、贴息贷款以及农业政策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让他们放开手脚投身乡村振兴中,尽快成长为现代农业“土生土长”的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杨帆,张珺.陈敏尔:发挥后发优势 发扬实干作风 因地制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OL].重庆日报,2022-07-08[2022-07-25].http://www.zgcxtc.cn/news/244899.html.

[2] 韩璐.重庆:经作富民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EB/OL].(2022-03-08)[2022-07-25].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784473157/6a5ce64502002g458.

[3] 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总结[R].2021-12-26.

[4] 晓说通信.重庆: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提档升级[J].农业工程技术,2019(6):66-67.

[5] 陈艮霞.重庆多举措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J].植物医生,2018,31(10):6-8.

[6] 孙秀锋,张凤太.渝东南少数民族岩溶山区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43-44,28.

[7] 谭振江,王建森,杜俊一,等.基于Mash5平台的便捷社区中老年用户生活的应用与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7,7(4):99-101.

[8] 陈海燕.重庆市农民收入与工业化的区域差异及阈值效应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9(3):39-46.

[9]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解读[EB/OL].(2021-12-29)[2022-07-25].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zcjd_120614/bmjd/202112/t20211229_10253551.html.

[10] 邓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功能拓展研究:以W县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振兴重庆市
面对窨井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前进中的重庆市渝东卫生学校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谈东北机械工业振兴
中菲谈“振兴”五大领域合作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