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太大,用艺术抵达

2023-07-18 04:00西出成都
美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外星宇航员太空

西出成都

“假如有机会复活李白或爱因斯坦,你会选择谁?”这是一个辩论题目,讨论的是诗意和科学哪个更有价值。

有一本科幻小说,讲的是宇宙被外星科技统治之后发生的故事。人类被拥有高科技的外星恐龙作为家畜来饲养,还有比外星恐龙更高级的外星物种,他们把人类视为毫无价值的虫豸和杂草。在人类眼中,这些高级的外星物种仿佛神一般存在。神无意间发现了李白的诗,从中获得了启发,便想挑战一下虫豸的技能,看能否作出全宇宙最高级的诗。神运用基因技术,把自己变成人的模样,还制作出和李白一样的服装、笔墨纸砚。神游览了人类的山川美景,却没有写出一首更好的诗。于是,神决定利用科技,穷尽文字组合,写出所有的诗。神利用太阳系所有的物质能量制造出许多拥有巨大容量的储存器,这些储存器飘浮在太空中,形成了一大片旋涡状的绚丽星云,里面装着所有的诗篇。神认为这些诗中必然藏着最好的诗。神赢了吗?并没有。神没有办法从所有的诗里找出最好的诗,因为神造不出合适的检索器。

这个故事出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星云》,探讨了科技和艺术的关系。科技水平无论如何登峰造极,也无法触及人类智慧的本质。这让我联想到西医和中医,西医是基于现代科学实验和解剖学治疗疾病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医则是基于经络和生克原理来治病的。经络穴位虽然肉眼看不见,却可以通过它来治疗疾病。

人类的思想浩瀚无边,无法用技术手段分类量化。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从原始人类拿起彩色矿石在岩壁上作画时就开始了,同时,艺术也开始对技术进行创造性运用,人类不断发明和更新的绘画工具,改变了画家的绘画方式。照相机的发明让画家突破了客观描摹的作画方式,加速了现代艺术的诞生,也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摄影。技术的革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力。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有了质的飞跃。1965年,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成为第一个在太空漫步的人。迈克尔·杰克逊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新的舞步,并命名为“太空步”。列昂诺夫还画了人类在太空中的第一幅画,他用线绳把彩色铅笔绑在手腕上,对着瞭望窗,在“上升2号”飞船上创作了《日出轨道》。随后,各国宇航员也开始尝试在零重力状态下进行绘画或表演。对太空的探索不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开启了浪漫且富有诗意的艺术之旅。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Apollo 11)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他留下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他,人们备受鼓舞,仿佛从那一刻起,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实现的。阿波罗11号还携带了一件艺术品——一小块方形陶瓷片,在只有拇指指甲盖那么大的尺寸之间,雕刻了六位艺术家的六幅画作:安迪·沃霍尔用自己名字的首字母画了一个人体器官;罗伯特·劳森伯格画了一条从左到右略微上升的直线;大卫·诺夫罗斯画了一个分布着白色直线的深色方块,类似电路板的样子;福雷斯特·迈尔斯贡献了一张计算机生成的图,呈现的是一个无限循环的交叉闭环;克莱斯·奥登伯格画了一幅米老鼠的简笔画;约翰·张伯伦画了一个由短线条组成的几何图案。

如果外星人能看到这件艺术品,就能大概了解当时人类最酷的艺术了,或者宇宙能读懂其中蕴含的妙趣,也会发出无声的笑。

如果你进入太空,可以在那里烹饪、跳舞、绘画、演奏音乐、玩飘浮游戏……在失重的环境里,随着磁场的改变和视角的不同,会迸发怎样的艺术灵感呢?宇航员中是否会出现一位“凡·高”,或者“凡·高”也将成为宇航员?

1971年,阿波罗15号(Apollo 15)的宇航员在月球上放置了一件小型雕像——《倒下的宇航员》。1993年,宇航员将艺术家亚瑟·伍兹创作的雕塑《太空舞者》带到了“和平号”空间站。20世纪以来,进入太空的艺术品和人类在太空中进行的艺术实践远不止这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家对太空艺术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2021年6月,“海王星一号”试验飞行器带着一件巨大的装置艺术作品《生命之光》飞入太空,它结合了生物学、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技术。此装置艺术的创作团队发现,海洋是地球上存在的和太空近似的场所,他们将那些奇奇怪怪的海洋生物称为“海洋外星人”。“海洋外星人”在海洋中漂浮、移动和发光,就像在太空中旅行一样。把原本深藏海底的“海洋外星人”送进“太空海洋”,是远行还是回家?我们的蓝色星球和浩瀚太空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当然,艺术家并非从海里活捉生物来制作艺术品,而是结合仿生学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制造出独一无二的人造物。创作团队研究了数千种海洋生命形式,创建了一个生物图像数据集,让人工智能学习这个图像数据集,从而生成数百个新的海洋生物图像。这些图像上的海洋生物既具有海洋生物的特点,但又与真实的海洋生物不同,可以说是众多海洋物种的综合体。

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分为内部器官和外部膜两个结构。太空飞行的运动会触发装置艺术使用的虹彩和荧光材料,产生颜色和光线的变化。这种发生在内部和外部的变化,照亮了黑暗的宇宙空间,使仿生形态的飞船栩栩如生。《生命之光》在地球近地轨道(高度约2000千米)航行之后,回到了大西洋。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给太空带来了无数垃圾,人类也在尽力找出处理太空垃圾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流星计划”:将太空垃圾带回地球大气层,当垃圾穿越大气层时,会燃烧产生火花,形成流星雨或烟火秀一样的效果。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见人造流星雨啦!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太空垃圾作为3D打印的材料,用来打印建筑。这些建筑或许可以成为未来人类移居外星的住所。

2021年2月1日,中国的“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发射,虽然没有完成飞行计划,但仍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太空艺术项目,并且意外产生了一个惊人的大地艺术景观。1988年,徐冰创造出4000个“伪汉字”,以明代宋体字手工刻版,印制出一套《天书》。这些字粗看是汉字,细看却每一个都不认识,它们并非真正的汉字,“天书”这个名字名副其实。技术人员在火箭外部涂满了这些汉字。同时升空的还有一个“天书魔方”,魔方将即时传回外太空的影像和声音。

可惜这枚艺术火箭升空失利,陨落的火箭在沙土地上砸出一个直径为28米的巨型大坑,看起来很像月球上的环形山,四周遍布着许多白色的碎片,仿佛一件令人惊奇的大地艺术品!对于技术来说,这是一次失利,对于艺术来说,却有意外的收获。

徐冰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太空科技仍然处在婴儿期,婴儿期只顾把孩子养大,顾不上别的。什么时候太空科技可以开始为艺术创作服务了,真正的太空艺术时代就到来了,早晚会有这么一天的。进入太空艺术创作的两年来,我从航天科学家们对极致的追求精神中学到了许多,他们在锲而不舍的探索、实验中,走向成熟。其实,没有中国航天人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存在中国当代太空艺术得以施展的空间。”

技术和艺术我们都需要——技术是花园,艺术就是花园里的花,花园越大,花越多;技术是海,艺术就是海里的鱼,海越大,鱼越自由。也许未来的太空艺术创作,会变得像如今用手机拍照一样简单,去太空旅游,也将成为普通家庭的假日计划。

猜你喜欢
外星宇航员太空
画宇航员
上太空,安个“家”
宇航员是怎样炼成的
外星许愿机 10
外星许愿机6
外星许愿机5 外星许愿机
外星许愿机(11)
贪玩儿的宇航员(下)
我是宇航员
太空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