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2023-07-18 04:00行之
美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王昌龄黄鹤楼孟浩然

行之

0 1

唐代开元十五年(727),27岁的李白游历到湖北安陆。他在安陆住了十年,大多时候都是以诗会友。在这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年长12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经常一起作诗。

开元十八年(730)的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给他,想在临走前送一送他。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和李白在黄鹤楼喝了顿离别酒。然后,李白亲自把他送到江边,望着他的帆船远去,作了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0 2

转眼十年过去了,这时的孟浩然已经在老家襄阳隐居了,他患了一种叫“背疽”的疾病,经常有好友来探望他。这十年间,李白只见过他一次,同时写下了一首《赠孟浩然》送给他: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来到襄阳拜访孟浩然。孟浩然非常高兴,设宴款待,与王昌龄推杯换盏。宴席上有一道菜是襄阳人历来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即汉江中的查头鳊。当时孟浩然患了背疽,最忌吃海鲜,但他聊到兴头上,就把忌口的事给忘了,吃了不少鱼。结果,孟浩然的背疽本来都快痊愈了,却在这场宴席之后不幸复发,继而严重恶化。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病逝了。

这一年,孟浩然52岁,李白40岁。孟浩然病逝的时候,李白还在南阳游历,完全不知道他的老朋友已经和他永别了。

0 3

王昌龄怎么也没想到,在襄阳与孟浩然的一次见面,竟成永诀。这一年,42岁的他带着无法纾解的悲痛继续打马上路。后来在巴陵,他意外地邂逅了李白。他们惺惺相惜,趁着月夜,坐在江边的小船上,一边泛舟一边聊天。聊着聊着,聊到孟浩然的病逝,两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月光洒落在江面上,两人伤心的哭声久久回荡着。

李白恍然想起十余年前,在烟花三月的黄鹤楼下,他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的帆船渐行渐远,那天的暮色十分好看,辽阔的江面和遥远的天空连在一起,江水像是在天际流动一般。王昌龄和李白分别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给李白: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这次送别李白,和当年李白送别孟浩然是如此相似。只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变成了“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一样的留恋,一样的凄美。

0 4

今天,当我们翻开唐诗,会发现有很多名篇都是与送别有关的。这些诗句往往写得至情至性,感人肺腑。

王勃在长安送杜少府,写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写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在睢阳送董庭兰,写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在塞外送武判官,写的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在唐代,若想判断诗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看他们为谁写过送别诗就大致知道了。送别诗写得越深情,说明关系就越好。

0 5

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很多人把陪伴当作一个人是否在乎自己的衡量标准。因为今天的网络和交通都很发达,人与人之间可以有很多种陪伴的方式——电话、视频、微信……实在想见面了,也无非是一张车票或机票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但是在古代,陪伴并不是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在乎自己的标准。因为那时的信息和交通都太闭塞了,车、马、信件都很慢,想要见一个远方的人是非常难的。所以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恋人,一旦告别,就意味着下一次的相见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母亲送别儿子时,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因为母亲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能够回家,所以一定要把衣服缝得结实一点,好让儿子能多穿一阵子。朋友送别故人时,是“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因为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相聚,所以一定要趁相逢之时再多喝一杯酒。女人送别恋人时,是“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因为女人知道这一分别,此生便不知何时再相见,所以趁着船还没有开走,多看一眼是一眼。

0 6

在古代,我若在乎你,可能也无法一直陪伴你。因为陪伴太难了,在“家书抵万金”的年代,多少人想见上一面都是极为奢侈的事。在古代,我若在乎你,便把和你的每次相见,都当作最后一次。

在今天,人们总是习惯说“下次”“改天”“到时候”……古人并不习惯说这些,因为“改天”可能就是一辈子。所以想要干什么,千万别等“下次”,正如李白诗中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若见面了,就趁现在尽情欢聚吧。

0 7

日本的茶道里,讲究“一期一会”的精神。“一期”是一生的意思,“一会”表示仅有一次相会。“一期一会”所传达的观念是:人在生活中,应当把和眼前人的每一次见面,都当作最后一次。因为如果一生中只能和对方见一次面,就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这样的心境,包含着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无常观”,通俗地说,就是“活在当下”。

古人深谙“一期一会”之道。好友相逢,往往要把酒言欢,不醉不归,分别的时候要极具仪式感。这种情节时常出现在武侠小说中:一见如故的两人打招呼一般都是:“在下某某,敢问阁下尊姓大名?”,等到互报名号后,该吃肉吃肉,该喝酒喝酒,从来不婆婆妈妈的。武侠小说中的人,看起来都很豪爽,好像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相互了解就能成为好朋友。

《天龙八部》中,段誉和乔峰在酒楼里初次见面,就结为生死之交。《神雕侠侣》中,郭靖在饭馆里初次见到黄蓉,就莫名其妙地把全部家当送给了对方。很多时候,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恰恰就是武侠小说的好看之处——简单、直爽,令人荡气回肠。武侠小说中的聚会,几乎每次都很尽兴,很少有人会说:“今天很忙,改天再约。”而分别的时候,往往只是发自肺腑的一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这种豪气和潇洒,恰恰是现在的人们所向往的。

0 8

武侠小说的意境和风骨,在很大程度上和唐诗宋词的韵味是类似的——活在当下。未来充满未知,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莫问江湖路,但尽杯中酒。

这种生活哲学,即便放在现代,也丝毫不过时。

0 9

我记得大学毕业之前,和很多同学在一起聊天。大家彼此问得最多的,是毕业后要去哪里,打算干什么。但是到了真正要毕业的时刻——最后一场毕业晚宴上,再也没有一个人问这些事了。

大家只顾频频举杯、拥抱、祝福、留影……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喊……全班的人都齐了,比上任何课的时候都齐。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相聚了。毕业之后,大家就要各奔东西了,很多同学或许一辈子都见不到了。

大学几年的同窗之谊,在平日里如同温水,大家都视若如常。但是到了离别的日子,这温水像是突然被煮沸一般,让人感到一种滚烫的伤感。这样的离别,总是让我们刻骨铭心。

10

毕业后,我去过一些地方旅行,在路上总会碰到一些新朋友。在青年旅舍里,每天人来人往,见面的人从来不问多余的事情,看着顺眼,便聚在一起唱歌、吃饭。第二天清晨,大家各自背上行囊前往下一站。很多人等到分别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连对方的名字都忘了问。

路上的人,最懂得“一期一会”的道理。在茫茫人海中,他们不愿意把太多时间花在探问对方上,而更愿意与对方畅谈诗和远方。因为这种相遇,一生很可能只有一次,所以一定要做最喜欢的事。这样一來,即便分别了,这一次的相遇也足以铭记一生。

11

把每一次相见,都当作最后一次,不是悲观,而是一种珍惜。

21岁那年的冬天,我缩在被窝里,忽然接到爸爸的电话,他告诉我爷爷去世了。当时我整个人就像被抽空了一般。在那之前,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见到爷爷,这次见不到,还有下次,不急的。后来我才知道,对于老人而言,每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最后一面。

24岁那年,我执意要买数码相机。回到老家后,我拿着它用延迟照相的功能,坐在老家门前和奶奶拍了几张合影。我又跑到外婆家,和外婆外公拍了几张合影。因为直到爷爷去世以后,我才恍然发现,自己竟然连一张他的照片都没有。生活可能就是这般——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12

虽然我们都希望亲人们长命百岁,朋友们永不分离,恋人们白头偕老,但我们也知道,很多人迟早会离开,会相忘于江湖。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命运如一双看不见的手,我们控制不了它,却能珍惜每一个当下,以有限的时间挑战无限的永恒。把与眼前人的每次相见,都当作最后一次,是对岁月、对缘分最大的尊重。

愿每一次离别的时候,我们也能释然地说一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猜你喜欢
王昌龄黄鹤楼孟浩然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爱国情怀永流传
春晓
春晓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