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药剂防治水稻恶苗病效果及生长安全性评价研究

2023-07-19 05:21陈有财宋广悦张彦彦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恶苗衣剂杀菌剂

陈有财,宋广悦,张彦彦,魏 民*

(1.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街道办事处农村事务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2.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3.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0)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常见的种传病害,由镰刀菌引起[1]。已报道的病原菌包括藤仓镰刀菌(Fusariumfujikuroi)、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verticilliodes)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其中藤仓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分布最广,致病力最强,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主要致病菌,其他种属的镰刀菌有混合侵染的现象[2]。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俗称公稻子,是黑龙江稻区普遍发生的水稻病害之一[3]。在水稻生育后期调查发现水稻恶苗病发病率可达10%~20%,严重者可达到50%,严重影响水稻产量[4]。同时,藤仓镰刀菌所分泌的毒素也影响着水稻的食品安全[5]。水稻恶苗病的发病特点为苗期徒长、叶片细长呈淡绿色、矮化、死苗;成株期出现根部和茎基部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或徒长,长倒生根[6]。

近年来,杀菌剂作为防治真菌病害的首选已经沿用许久且展现出优良防治效果,杀菌剂具有作用效果好,见效快,成本低廉易得等特点[7],因此受到广泛使用。当前对水稻恶苗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为使用杀菌剂进行浸种处理,咪鲜胺、多菌灵、咯菌腈为主要使用菌剂。但由于单一杀菌剂的不断使用,病菌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袁士荣等人发现在射阳县试验田中使用单一杀菌剂咪鲜胺后病田率达到了95%[8]。因此,新型杀菌剂、混配杀菌剂的使用和杀菌剂的交替使用对于当前防治水稻恶苗病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比嘧啶核苷酸抗菌素等抗菌剂防效研究,筛选出了几种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杀菌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水稻品种 龙粳31(富尔农艺繁育)

1.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表1),药剂用量用法(表2)。

表1 试验供试药剂

表2 试验药剂用量及用法

1.2 试验设计 试验区按处理组顺序排列,不设重复。苗床试验各处理在一栋棚内,每个处理30盘种苗。

1.3 试验方法

1.3.1 水稻育秧 本试验采用大棚育苗,试验各处理均在同一大棚内,栽培管理条件一致。苗床土壤为草甸黑土,土壤pH值为6.9,有机质含量为3.5%。播种方式为人工播种,播种量为芽种140 g/盘。秧田土壤类型为草甸黑土,土壤pH值为6.9,有机质含量为2.8%。每施用硫酸铵50 g、磷酸二铵75 g、硫酸钾50 g粉碎后均匀混拌于10 cm床土中来调节土壤肥力。每用95%浓硫酸30 mL,兑水100倍液来调节土壤pH值。苗床未使用试验药剂以外的其它杀菌剂。试验地水稻施肥情况:基肥,50%水稻专用复混肥20 kg/667 m2;分蘖肥,尿素8 kg/667 m2,硫酸铵3.3 kg/667 m2;穗肥尿素5 kg/667 m2,硫酸钾5 kg/667 m2。采用人工插秧,插秧密度为9×4寸。

1.3.2 药剂施用

1.3.2.1 浸种施药 各药剂处理的水稻种子按试验设计,兑水稀释至规定倍数直接浸种施用。浸种的药液即配即用,使用前将药剂搅拌均匀;浸种时间为7 d,浸种温度同常规(8~12℃)。浸种时每天早晚各搅拌1次,浸种期间不加水、换水。试验各处理种子浸种时,浸种水加至没过稻种3~5 cm。浸好的种子捞出,不冲冼直接常规催芽、播种。

1.3.2.2 包衣施药 2%吡唑酯·咯菌腈·精甲霜种子处理悬浮剂2 000 mL加清水2 000 mL混匀包衣100 kg稻种,25%噻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600 mL加清水3 000 mL混匀包衣100 kg稻种;

1.3.2.3 包衣处理后浸种施药 0.2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 500 g,加清水1 000 mL(不可多加)拌100 kg稻种。手工拌种时,准确称取药剂加入对应水量混匀后(水不可多加)倒在种子上;翻动稻种,直至每粒种子都均匀着药后,在阴凉干燥条件下待药膜固化12 h;将包衣阴干好的种子加入对应稀释好的6%戊唑醇微乳剂2 000倍药液中进行浸种。

1.4 调查方法

1.4.1 安全性调查 出苗5 d后每个处理区随机选取500粒种子,调查出苗率;移栽前每个处理区进行五点取样,每点5株,测量株高,叶龄,另在每点随机选取100株调查百株鲜重,带蘖率。

1.4.2 秧田调查 在对照区水稻恶苗病发生症状明显时进行1次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100株,进行3次可重复随机取样。

计算方法: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发病率-处理区发病率)/对照区发病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生长安全性 有关水稻生长安全性的调查结果(表3)。调查水稻出苗时间,发现4%嘧啶核苷酸抗菌素水剂400倍液浸种、25%噻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600 mL/100 kg种子包衣施药2个处理出苗比其它处理早1 d;调查水稻出苗率发现试验药剂80%乙蒜素乳油 2 000倍液处理水稻出苗率较不用药区<5.6%,对水稻出苗稍有影响;其它处理出苗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

表3 水稻出苗及品质测定

移栽前调查秧苗品质,4%嘧啶核苷酸抗菌素水剂400倍液浸种、80%乙蒜素乳油2 000倍液浸种、25%丙硫菌唑乳油1 500倍液浸种、100 g/L种菌唑悬浮种衣剂2 000倍液、2%吡唑酯·咯菌腈·精甲霜种子处理悬浮剂2 000 mL/100 kg种子包衣施药、25%噻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600 mL/100 kg种子包衣施药、0.2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5 L/100 kg种子包衣阴干后+6%戊唑醇微乳剂2 000倍液浸种对水稻秧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叶色浓绿,株高、叶龄、鲜重均略高于其它处理;其它处理秧苗长势均整齐,秧苗素质差别不大。

2.2 秧田防治效果 秧田防效调查结果(表4)。2%吡唑酯·咯菌腈·精甲霜种子处理悬浮剂2 000 mL/100 kg种子包衣施药、25%噻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600 mL/100 kg种子包衣施药2个处理对恶苗病防效均达到100%,防效最高;100 g/L种菌唑悬浮种衣剂2 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2 000倍液浸种、0.2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5 L/100 kg种子包衣阴干后+ 6%戊唑醇微乳剂2 000倍液浸种、25%丙硫菌唑乳油1 500倍液浸种、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种处理对恶苗病防效均在>95%,防效较理想;12%氟啶·戊·杀螟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 000倍液浸种、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00倍液浸种处理对恶苗病防效分别为92.7%、90.6%,对恶苗病的防效较好;4%嘧啶核苷酸抗菌素水剂400倍液对恶苗病防效为60.0%,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浸种处理对恶苗病为42.8%,防效均较低。

表4 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恶苗病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828年,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被发现[9]。随着栽种面积的不断扩大,水稻恶苗病的危害逐渐显现。当前防治方式主要以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相互依托,以药剂浸种处理为主[10]。在早期时间,用汞处理种子来达到杀菌的效果;随着新的药剂不断出现,多菌灵、恶苗灵逐渐作为主要使用药剂,在使用历史上它们都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11- 12]。然而,单一杀菌剂的使用导致水稻恶苗病病原菌不断产生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大大减弱,使用新的复合抗菌剂是针对病原菌抗药性的有效应对措施。本试验验证了12种药剂处理种子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秧田调查结果表明,2%吡唑酯·咯菌腈·精甲霜种子处理悬浮剂2 000 mL/100 kg种子(包衣施药)、25%噻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600 mL/100 kg种子(包衣施药)2个处理对恶苗病均达到100%,防效最高;100 g/L种菌唑悬浮种衣剂2 000倍液浸种、25%丙硫菌唑乳油1 500倍液浸种防效达>95%,防治效果明显;在水稻生长安全性上,除了80%乙蒜素乳油 2 000倍液处理会导致出苗率低,其他处理未表现出安全性问题。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使用2%吡唑酯·咯菌腈·精甲霜种子处理悬浮剂2 000 mL/100 kg种子(包衣施药)、25%噻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600 mL/100 kg种子(包衣施药)、100 g/L种菌唑悬浮种衣剂2 000倍液浸种或25%丙硫菌唑乳油1 500倍液浸种用于秧田防治水稻恶苗病。

猜你喜欢
恶苗衣剂杀菌剂
灭菌唑与氰烯菌酯复配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活性
12种杀菌剂对三线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不同种衣剂在鲜食玉米“申科糯601”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水稻恶苗病抗性研究进展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青瓜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新颖杀菌剂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江苏镇江地区水稻恶苗病菌分离鉴定与对咪鲜胺的抗性分析
不同种衣剂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
机插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