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漫溯于散文最深处

2023-07-21 04:53魏招弟
教育界·A 2023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摘要】细读文本,便于学生走进散文深处,深刻理解散文,同时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法,找准文本细读点,以此为切入点,应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散文,感受散文的魅力。基于此,文章根据教师现有经验,详细阐述了小学语文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教学法;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魏招弟(1981—),女,甘肃省兰州市龙泉寺镇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如让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素材,增强语感,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作品,丰富精神世界。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实现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文本细读教学法引导学生细读散文。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散文的“法宝”。所谓文本细读教学法,是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以文本细读点为切入点,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进行语义分析,深入感知文本意义的教学方法[1]。基于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散文。

一、诵读文本,亲近文本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说过,有效实施文本细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地进行语言感悟和体验,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学生亲近文本的前提。实践证明,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字词句上,读思结合,建构认知[2]。尤其,散文是文情兼备的文体。在诵读散文时,学生会在感知字词句含义的同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由此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自觉亲近文本,为细读文本做好准备。因此,在实施散文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诵读,促使其亲近文本。

以《珍珠鸟》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使小鸟由怕人到亲近人的方法。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文本,找出相关语句反复品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入文本中,边阅读边思考,找到相关语句,如“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基于此,教师向学生发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再次诵读、思考,探寻原因。有学生提道:“是为了让珍珠鸟有熟悉感、安全感。”教师追问:“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此时,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喜爱。”教师继续引导:“珍珠鸟的胆子很小,所以作者小心翼翼地对待珍珠鸟。请大家再读这句话,读出‘小心翼翼的感觉。”此次,学生带着情感诵读,感受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由此可见,学生反复诵读文本的过程,正是其细读文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读思结合,理解文本内容,品味作者情感,切实地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也会因此积累细读文本的经验,有利于今后自主地细读文本,提高散文阅读水平。

二、紧扣细读点,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是学生细读文本的关键。细读点,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语言和细节是散文的细读点。在实施散文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这两个细读点,引导学生细品文本,从而走进文本。

(一)细读语言

散文是抒情艺术的产物。散文中的情感往往靠语言来抒发,因此,细读语言是学生品味情感、深入理解散文的重要方式。对此,教师应紧扣散文语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1.细读关键词句

散文虽篇幅短小,但情感深刻。为了抒发真挚的情感,作者往往苦心推敲,使用精练的语言。关键词句正是精练语言的突出表现。所以,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教师可以立足散文特点,找寻关键词句,并以此为细读点,引导学生品味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以《四季之美》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生活中的寻常事物作为对象,用极具美感的语言,描述了四季景色变化,营造出了美丽的自然场景,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等詞语,动态地描述了春日的朝霞,抒发了情感。对此,在课堂上,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一点儿一点儿‘微微这些词语描绘春日的朝霞?是否可以舍弃不用?为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反复品读语句,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摹相关场景,想象黎明时云彩的变化,进而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由此品味到散文抒发的情感,同时体会到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底。

2.细读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作者凝练语言、表达情感的工具[3]。对于散文来说,修辞手法的应用,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文本内容意蕴深刻。所以,通过细读修辞手法,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特点,还可以品味到其中的深刻情感,增强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可以以修辞手法为细读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

以《草原》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描绘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展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凸显了各民族人民间的深厚情谊。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里,作者将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将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描绘出极具美感的场景。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在已有经验的支撑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处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接着,教师就此发问:“这一句话中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样的联系?”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再次诵读,认真思考,发现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色彩上的联系。同时,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样的画面:洁白的羊群在绿色的草原上悠闲散步,仿佛为绿色的地毯上镶嵌了白花一般。在这样的想象下,学生既感受到了散文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还因此发展了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

(二)细读细节

细节是散文的细胞[4]。在散文中,作者会用细腻的语言描述毫不起眼的细节之处,借此塑造人物形象、衬托环境氛围等,使文本内容愈加真切。细读散文细节,有助于学生走进散文深处,深入探寻其背后的深刻意蕴。对此,在实施散文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细节为细读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辛劳但无私的母亲形象。在塑造母亲形象时,作者在细节上狠下功夫,使母亲的形象愈加立体鲜活。如当“我”走进工厂,向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角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作者用“皱皱的角票”“龟裂的手指”这些细节描写突显了家境的贫寒和母亲的辛苦无私。具体而言,“皱皱的角票”说明了家境贫寒,也体现了母亲一心扑在工作上,无心梳理角票。“龟裂的手指”说明了母亲生活、工作上的艰苦。

由此,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皱皱的角票、龟裂的手指说明了什么?”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审视细节内容,认真思考。他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脑海中浮现出辛苦工作的母亲形象,由此感受到母亲的艰辛。立足于此,教师追问:“当‘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的态度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继续品读,将视线集中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上,从中感受到母亲的“自愿”“乐意”,由此体会到母亲无私的爱。

如此细读细节,学生能够走进文本深处,从平淡处感受到其中深刻的情感,从而感知文本主旨,同时锻炼文本细读能力,提高散文阅读效果。

三、传授方法,深入文本

有效的细读方法,是学生深入文本的支撑。学生通过掌握细读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细细品读散文,产生深刻理解,提高散文阅读水平。所以,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多种细读方法,促使其深入文本。

(一)还原、比较法

在孙绍振教授看来,还原、比较是对文章去弊的过程。通过去弊,学生可以深入文本,走进文本深处。还原是根据生活经验,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还原,并找出作品中违背常理的地方,站在审美价值的高度进行解释;比较的实质是发现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感受作品的独特性[5]。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还原、比较法细读散文。

以《父爱之舟》为例,在学生读到“我和父亲都饿了……也不忍心叫父亲买”“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他就是不吃”这几句时,教师应用还原、比较法,引导他们细读文章。具体来说,教师根据语句内容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委屈吗?”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觉得不公平,心里难受。”立足于此,教师追问:“在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谁没有吃到豆腐脑?谁应该委屈?”此时,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认真思索,有所发现:“父亲没有吃到豆腐脑,应该是父亲感到委屈。但是,‘我却觉得委屈。”在如此发现下,学生自觉地提出疑问:“‘我为什么会觉得委屈呢?”

于是,教师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看法,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达成统一认知:“不是‘我感到委屈,是父亲为‘我感到委屈。”基于此,教师发问:“为什么父亲会觉得‘我委屈?这说明了什么?”在已有阅读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双重作用下,不少学生有所感悟:“父亲觉得‘我不应该有这样的待遇,为‘我感到委屈。这说明了父亲对‘我的爱。”

由此可见,通过应用还原、比较法,学生深入地品读文本内容,感受到文字语言背后的深刻情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矛盾法

矛盾法,可帮助学生探寻文本矛盾,深入品读文本。在散文中,作者往往会创设不同的矛盾点,借此展现自己的写作意图。因此,在实施散文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找寻文本中的矛盾处,并以此为细读点,应用矛盾法,促使学生深入品味,感受文本内涵。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围绕鲁迅先生,描述了发生在其身上的几件事情,其中救助车夫为核心事件。在描述此事件时,鲁迅先生情感的矛盾是值得学生细读的。于是,在课堂上,教师以救助车夫这件事为立足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救助车夫后,鲁迅先生有怎样的反应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主诵读文本,找出相关内容,并反复诵读。

在学生诵读之际,教师发问:“从这句话中,你觉得此时此刻,鲁迅先生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认真思考,感受到“严肃”的态度和“愤怒”的情感。教師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帮助了他人后,我们大多会感到开心、高兴,鲁迅先生也应当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他却感到愤怒呢?”此时,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矛盾点,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的作用下,学生自发地回顾散文背景,联想鲁迅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踊跃作答,如“车夫是当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缩影。在当时,还有无数个‘车夫。鲁迅先生能救助一个车夫,却救不了所有的‘车夫。所以,他因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愤怒,因社会现实而愤怒”。教师赞赏了学生的回答,并做出总结。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活动,不但借助文章的矛盾处深入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矛盾法,便于自主应用此法深刻理解文本,提升散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法,引导学生诵读,亲近文本;紧扣细读点,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传授细读法,助力学生深入文本,使学生理解散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发展阅读能力,做到读有所得,提高散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都佳丽.文本细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2]邓细英.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J].语文新读写,2021(8):37-39.

[3]陈唯.基于文本细读理论的小学高段叙事散文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教材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胡书锋.试析小学语文课堂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0(18):69.

[5]张玉丽.文本细读在小学高学段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