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思政教育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

2023-07-22 16:01仲小敏赵明月
地理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思政

仲小敏 赵明月

摘 要:在全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学科加强思政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落实全人发展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赋能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育人功能的发挥,落实地理高考试题思政的教学指向,激发地理跨学科协同思政的合力。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应关注生活资源,挖掘思政情境;分析课标要求,确定单元目标;设计基本问题,驱动思政融入;完成评价任务,反馈育人成效。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7-0051-05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各类思想观念交锋、多元思潮文化碰撞,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通过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2],其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4],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地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学科。然而,在高中地理思政教育中,存在认识片面化、教学方法单一和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等问题[5]。

单元教学已经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共识性教学方式。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强调利用各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各学科协同育人功能,这与立德树人根本目的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目标一致。与素养培养类似,单课时、单学科、单学段的“碎片化”教学均无法完成持续性、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例如,2021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因此,探索融入思政教育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对解決当前高中地理思政教育的困境,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

1.赋能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育人功能的发挥

一方面,融入思政教育体现了高中地理单元教学的育人本质回归。核心素养所关注的育人价值是将“为了知识的教学”转向“基于知识的教学”[6]。缺乏知识根基的思政教育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空中楼阁”,因此,地理思政教育是“基于地理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与核心素养均指向人的完整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融入思政教育的地理单元教学是核心素养在实践层面的指向,二者指向立德树人的统一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融入思政教育拓宽了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的组织思路,改变了单一的知识结构,扩大了思想交往的时空,进而增大了思政育人的可能性。教师既可结合李四光、竺可桢、胡焕庸等地理学家的典型事迹进行“人物思政”的地理单元设计,也可通过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学方式,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碳减排与碳排放等热点问题进行“方式思政”的地理单元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地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桥梁,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与知识体系,既包含“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海洋强国”“区域发展战略”等本身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支撑的显性思政内容,也有“内外力作用”“大气运动”“水循环”等需要教师挖掘的隐性思政内容。教师应充分把握地理学科的本质与思维特性,构建“内容思政”的地理单元,发挥地理学科内容的独特思政价值。

2.落实地理高考试题“思政”的教学指向

高考发挥着“招—考—教—学”一体化衔接的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课堂教学的变革。《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对于高考评价采取“一核、四层、四翼”的方式, 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考评价的核心,突出高考“育人”的目的[7]。当今社会发展、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热点事件等已成为地理高考试题的设计背景,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引导学生以地理学科的视角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生活。

例如,2022年地理高考天津卷第7题以“1983年至2018年粮食总产量和自给率的变化”为试题背景,考查学生对粮食安全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人口增长速度以及生活水平提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使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认识到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再如,2022年地理高考全国乙卷第12题要求学生对“以色列海水淡化厂配建天然气发电厂的益处”“以色列将海水淡化厂纳入国家供水网络的目的”进行分析,这既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素养,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于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之间关系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而学生在答题中的错误也反映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国家安全相关知识的教学漏洞,引导教师结合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改进与再设计。

诸如此类的命题思路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新理念[8],这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一致,同时,也通过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逆向推动着地理教学落实“思政”育人的变革与实践。

3.激发地理跨学科协同思政的合力

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其实质是要实现多学科的互动交融。任何学科课程从根本上说终究是回归人本身,学生学习多学科知识,旨在通过达到对人类之知的整体认识[9],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及正确的自我认知,并通过应用知识促进自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学科课程都具备广义上的思政育人功能[10]。因此,通过构建融入思政教育的地理跨学科单元,能够将碎片化、割裂化的学科知识重构为内在整合且完整的单元体系,在多学科的交融重构中,实现学科间育人价值的勾连与育人的整体效应,落实地理跨学科协同思政的高质量育人。

例如,江苏某中学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设计并实践了“碳汇”跨学科主题单元,通过地理、生物、化学与政治四个学科的协同,促进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发展。地理学科分析某流域水、岩、气、生四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时空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生物学科的植物光合作用演示实验揭示了森林碳汇在碳汇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生命性和实验性。政治学科解读了我国双碳工作的相关政策条令,设置“双碳工作大家说”环节,体现了政治学科的思想性和思辨性。化学学科通过干冰性质实验,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通过CCUS技术的介绍,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四个学科在保留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特有的视角、思想、方法等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碳循环、碳排放、碳减排等知识点并对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产生思想认同。

三、融入思政教育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1.关注生活资源,挖掘思政情境

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地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使其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点为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以区域性为例,地理学的区域差异、区域综合视角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密切相关,为地理学科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融合點。教师一是应具有挖掘生活中思政资源的敏感度与意识;二是应结合地理学科的性质与作用,通过创设真实性、递进性的单元情境,为学生有效架构地理学科内容与生活中思政资源连接的桥梁。

“石头上的村庄”这一单元情境,依托于云南省西畴县的脱贫攻坚故事。

材料: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全县1 506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99.90%是山区,喀斯特面积占75.40%。过去,这里基本失去生存条件,山大石头多、贫穷落后是它给外界的最深印象。有地质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末,全县处在温饱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食不果腹、房不遮雨是普遍现象。2017年常住人口26.30万人,包含5个少数民族。

石漠化号称“地球癌症”。其实,西畴县也曾经森林密布,但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由于西畴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毁林开荒的粗放垦荒模式致使西畴地区漫山遍野岩石裸露,土壤贫瘠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失去了继续耕种的条件。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水旱灾害频发,几乎连年旱涝相伴。石漠化与水土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山穷、水枯、土瘦,给石漠化地区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制约了荒漠化地区的发展。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300多名群众,喊出了“搬家不如搬石头”的口号,男女老少齐上阵苦战105天,用铁锤、铁杆等原始工具,在石旮旯里刨出了40多公顷保肥、保水、保土的“三保”台地,秋收时玉米增产了4倍,一举甩掉了“口袋村”的帽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民大力推进“山、水、林、田、路、村”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如今,西畴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绿了,路通了,村民收入也提高了。村民自己在修新“路”,要在村子里种中药,还要发展乡村旅游,要把现在的“金山银山”变为绿水青山。

结合西畴地区的脱贫致富经历以及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可将“石头上的村庄”划分为“石旮旯里种庄稼”“开山炸石致富路”两个单元子情境,链接高中地理的土壤、生态脆弱区治理、地貌、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将劳动教育、土地资源、脱贫攻坚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协调发展等思想观念渗透其中(图1)。

2.分析课标要求,确定单元目标

通过梳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表1),可见“石头上的村庄”单元内容涉及地理1、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2多条内容要求,从“石窝窝里种玉米”这一地理现象出发研究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到“为何庄稼种在石旮旯”的石漠化成因、危害与治理的学习,再到治理前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划分为四个课时的内容。因此,本单元既可作为高二新授课链接地理必修1的内容进行阶段复习,也可作为高三专题复习课的专题单元进行综合学习。

结合课标的内容要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对思政教育的融入,本单元的单元与课时学习目标设计如表2所示。

3.设计基本问题,驱动思政融入

单元基本问题是基于单元情境,对单元内容和学习过程起着统领作用的主线和“灵魂”问题。它超越事实和主题,能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里,通过多次迁移促进学生的概念性理解;通过细化课时基本问题和课时驱动性问题,使单元内容聚焦于核心概念,使单元学习和思政教育的融入具有深层次的学科逻辑和驱动力。基于此,本单元的单元基本问题和驱动性问题设计如表3所示。

4.完成评价任务,反馈育人成效

依据单元及课时情境和基本问题,评价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课时评价任务是与课时情境和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在评价任务的基础上,对标课时目标进行设计,有效保障单元的“教—学—评”一致。

四、结语

面对中学地理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地理单元教学设计成为有效切入点与突破口。融入思政教育的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能够赋能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回应地理高考试题思政的教学指向,激发地理跨学科协同思政的合力。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关注生活资源,挖掘思政情境”“结合课标要求,确定单元目标”“设计基本问题,驱动思政融入”“完成评价任务,反馈育人成效”四个方面实现思政教育在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融入。

参考文献:

[1]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9):28-33.

[3]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邓嘉欣,杨林,胡启武,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探究[J].地理教育,2021(9):4-8.

[6] 余文森.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40-47.

[7]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8] 王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78-83.

[9]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10] 潘希武.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向度及其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21(10):21-26.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之我见
探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