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篇文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阅读能力

2023-07-24 08:48赵颜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

赵颜

摘 要 在文言单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可以从文本语言、人物形象、历史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具体探讨了在文言单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几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文言文 单篇教学 思辨阅读 教学策略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文言单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的能力,是一条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可行路径。结合文言文的文本特征,在文言单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可以从文本语言、人物形象、历史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具体探讨了在文言单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可见,思维能力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前提,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应该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文言文作品采用的语言形式是古代汉语,因其历史的久远,今人理解起来首先在语言上有一定的障碍,教材往往以注解的方式尽力清除这种语言上的障碍。虽然教材在注解时力求准确,尽量采用被多数人接受的主流观点,但是多数人接受的主流观点并不意味着一定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何况“多数人接受”如果成为一种标准的话,其本身是对创造性思维的扼杀。思辨性阅读需要反思、质疑的精神,正如余党绪所说,思辨性阅读是反思性的阅读。对于文言文的思辨性阅读,可以先从文本语言层面展开,质疑语篇中的词意,反思教材中的注释。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教材对“贰于楚”的释文是“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这一条注释明显是采用意译的方式,讲述的是作为一个力量弱小的国家郑国面对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关系中迫不得已的外交态度。这个翻译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体现出句子中最核心的一个词“贰”。具有质疑精神的学生有可能会产生疑问。文言文教学中一直强调直译,难道这个句子无法直译吗?余党绪老师说思辨性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知识或者解决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落脚点。到底这个句子能不能直译,如果能直译又该怎么译?还有“贰”是“二”的大写,在此处为什么不采用“二”而是用了字形更为复杂的“贰”?

教学重在方法的培养,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文言翻译而言,首先要考虑使用工具书,通过查阅工具书,寻找判断的依据;其次要鼓励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语法知识,进行积极的推测判断,进而去解决问题。通过查阅工具书,可以得知,“贰”作为“二”的大写形式,出现在唐代以后,而先秦时代的“二”是数字,“贰”是增加、归附或者背叛之意。由此可见,产生于先秦《左传》中此处的“贰”是不能够写作“二”的。从“贰”的本意“增加、归属”来看,这个句子能够直译,可以将这个句子直译为“又依附于楚国”。从语法角度判断,此处的“贰”是动词,“于楚”是一个后置的介宾短语,根据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将其调整为“于楚贰”,将其翻译为“对楚国怀有二心”。

二、从人物形象入手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具有叙事特征的文本,有故事就有人物,就有人物形象,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进行分析,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历史价值、优秀品质,或者是人物在叙事中承担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文言作品,是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又一条有效路径。

《烛之武退秦师》出现的历史人物较多——三个国君,三位谋士,事件中的人物虽然有主有次,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师生开展思辨性阅读的分析对象。主要人物历来是关注的核心,而那些事件中的次要人物,由于在叙事中占有的分量较小,在故事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常常在教学中被忽略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即使是与文本相关的解读文章,也常常对其视而不见,在人物形象的分析解读方面留下了空白。

思辨性阅读要求我们的阅读与分析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比如佚之狐,正是他给郑伯举荐了烛之武,从叙事层面来看,他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历史事件角度看,如果说烛之武是救下郑国的正面英雄,那么佚之狐就是挽救郑国的无名英雄。从人物精神品格角度看,佚之狐有知人之智,他了解烛之武的过人才能;他具有惊人的判断力,能断言“师必退”的结果;他以国家为重,在国家生死存亡的边缘,当机立断,主动给郑伯举荐了烛之武,说明他举贤选能,有担当精神。

思辨性阅读要求阅读思考不能走绝对化的路子,分析人物要尽量从正反两面思考。历史总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思考,为什么佚之狐到现在才举荐烛之武,假如能早些举荐,是不是郑国不至于陷入目前这样的困境之中,佚之狐到底有没有受批评的地方呢?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我们的假设却为进行思辨性阅读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考道路。可见,立足文本的假设是有意义的。

三、从历史文化入手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

文本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之中,文本中描述的内容也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之中,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就应该深入理解文本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文言文产于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所以对文言文的思辨性阅读,是可以从文本蕴含文化的角度切入的。吴格明讲过,“思辨性阅读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和事实上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理解文本的文化价值”。可见,从历史文化角度进行思辨性阅读,同样是一条提高思辨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

《烛之武退秦师》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之间为土地与人口进行了多次征战,但每一次战争的发起却都有一个所谓的“正当理由”。这就是《礼记》所讲的“师必有名”,这就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发起战争的一方都具有正义性、合理性,但究其实质,所谓的“有名”只是一个借口,诱发战争的根本性原因无非是国家利益。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文言作品进行思辨性阅读。

从这次战争的缘起来看,秦晋联军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他们攻打鄭国的理由有两点,“无礼于晋”和“贰于楚”。根据当时的惯例,秦晋会把这两点理明确地告知郑国,但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烛之武游说秦伯的内容却并没有涉及对于“无礼于晋”和“贰于楚”相关的任何解释和承诺。烛之武见到秦伯之后,只是一味地推演郑国灭亡之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各个诸侯国力量的消长。秦伯最后决定撤军,也并不是解决了准备开战时提到的两个问题,而是为烛之武所说的“亡郑陪邻”和“阙秦利晋”而惊醒。秦伯不但不再攻打郑国,反而派人“戍之”,前后态度变化之快、之大,让我们始料不及。通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正如前人所讲的“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这就深刻地揭示出了“春秋无义战”的历史文化现象。

[作者通联:山东烟台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文言文阅读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