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的事理说明文教学策略

2023-07-24 08:48裴勇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裴勇

摘 要 立足大单元教学,教师要紧扣事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打破单篇文本教学形式,通过统整单元内容,从更高维度进行整体把握。采取以兴趣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体、教学评一体的大单元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事理说明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 事理说明文 教学策略

说明文的学习是初中生的痛点和难点。一方面,作为新的文体,说明文单元的学习涉及大量文体知识,阅读量较大,对学生颇具挑战。另一方面,说明文与学生阅读经验有着较远距离。特别是事理说明文,其文体特点决定其研究的是较为抽象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展现事物与事理的内部关系,追溯认识事物的普遍过程。相较于诗歌、小说、散文等,学生对事理说明文普遍缺乏阅读兴趣。

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乏善可陈”,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难以推陈出新。纵观说明文单篇文本教学的诸多优质课例,体现出文体知识教学的重复性、学习主题和活动的单调性、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匮乏性等特点。统整单元整体,以核心素养为取向,以语文学科大概念为统领的大单元教学可以突破单篇文本的局限和单元内容的限制,让教师以更大的自主性去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对情境、任务、目标、评价进行整合与重构。

立足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知识内容的设计,要对事理说明文大单元教学进行有效的处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事理说明文教学效果,就必须精心谋划教学策略,做好对课堂教学资源的统整和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这里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探讨大单元视域下事理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由《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大雁归来》和《时间的脚印》五篇事理说明文构成。这些文章通过草木荣枯、恐龙踪迹、沙子形态、大雁生活、岩石变化等自然现象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注重行文逻辑之美,展现说明文语言之精,蕴含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要能够读懂文章事理,筛选主要信息,厘清说明顺序,还要通过阅读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逻辑推理等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质疑精神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

事理说明文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文体,其中涉及说明顺序的把握、说明文方法的使用以及说明文语言赏析等重要的文体知识。虽然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科普说明文,但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时间的脚印》中涉及大量岩石种类的词汇,都与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存在距离,难以产生阅读共情。因此,实施事理说明文的大单元教学,首先要拉近学生与说明文体、单元课文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期待,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认识事理说明文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将生活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文章引入课文,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展示果壳网主页,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生活百科”,如“为什么樱花味道的零食都很难吃?”“为什么罐装的八宝粥里刚好只有一颗红枣和一颗莲子?”“当我们揉捏猫狗的脑袋时,他们是真的喜欢我们吗?”等。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经验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平凡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简单的科学道理,有的指引着我们,有的困扰着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思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探究。事理说明文就是以科学严谨的逻辑揭示这些生活现象背后秘密的一种文体。

为了让说明文的學习走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哪些问题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究其背后原因,并做出合乎逻辑和规范的解释。结合学生的交流和研讨,一些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立足于解决真问题,同时充满趣味性的话题便呼之欲出。例如,“为什么螺蛳粉闻起来臭,吃着却很香?”“为什么年纪轻轻就会有脱发的烦恼?”“青少年常会莫名觉得自己形象气质好?”“啃指甲这个习惯有哪些危害?”等。学生会从这些“趣味生活常识”出发,带着极大的热情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之中。

二、创设情境,整合学习内容

想要真正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创设学习情境是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必由之路。“语文学习情境是指为了特定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包含一定学习元素和相关背景信息的语文学习任务、活动或问题场景。”为事理说明文的学习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够有效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将抽象的文体知识与真实的生活实践紧密连接,激活学生成长经验,调动学习热情,激发探索意愿。

具备“大视野”,营造“主情境”,聚焦“主问题”才能够在大单元教学中创造性地完成学习情境的创设。本课可立足于事理说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抓住学生对生活中秘密的兴趣点,密切结合对其背后科学道理的讨论设置主情境。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探究情境:果壳网拟开辟“生活真奇妙”研究专栏,需要向大家征稿,请结合你的生活提供选题,并简要谈谈如何说明这一问题。这个情境的设计将本课的学习引向了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方面,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日常直觉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供科学说明的有趣现象,简单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哪些科学道理。学生会不自觉地从科学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另一方面,基于教师先前提供的阅读经验,学生一定会意识到想把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阐释清楚,则需要逻辑思路、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作为必要的支持。

为“生活真奇妙”编辑专栏提供选题是基于生活经验的感性认识,为专栏投稿征文则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表达才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虚构的生活情境是指向真实生活经验和真实文体知识的,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核心素养提升将围绕这一任务情境全面展开。

三、任务驱动,强化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任务为导向”,关键在于教师能设计具有任务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实现能力增长,其重要表现特征则是以任务组群驱动教学活动,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作为支撑。“如果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事理说明文的大单元教学首先要厘清单元任务的层级,以大任务统领若干个小任务,构建成结构化的任务群组。以下任务设计可供参考:

单元大任务:运用合适的说明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有逻辑地说清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出事理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完成事理说明文的创作实践。

任务一:筛选主要信息。快速浏览五篇说明文,勾画出文中关键信息,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篇课文画出思维导图。

任务二:归纳行文逻辑。结合思维导图,仔细研读《大自然的语言》,思考作者在说明事理的过程中选择了什么说明顺序,遵循了什么样的规律。

任务三:评价体悟说明顺序对说明事理的作用。观看时事热门网络视频“飞机发生故障为什么不会让乘客选择跳伞”,评价视频中说理顺序的选择是否合理,谈谈如何把这个问题解释得更科学严谨。

任务四:鉴赏语言风格。比较阅读,品析不同的语言风格,明确语言特点在说明文表达中的作用。

任务五:发现生活中的奇妙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科学道理,给果壳网提交一篇“生活真奇妙”的征文稿件。

以大任务统领的单元任务组群遵循了事理说明文教学的内在逻辑,符合人们认识新事物或事理的规律。任务的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不仅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更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学生学的方面,则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和课堂活动,以核心问题为抓手,自主研读教材,探究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自主获得知识,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动态评价,立足学生本位

合理的、科学的评价能够促进学习和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尤其倡导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未来多样化学习和成长环境中合理应对。大单元视域下的语文学习评价不仅仅只发生在学习结束的终端,应当着眼学生长远的发展性视点以及评价中多维存在的关系性等方面进行抽象概括,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业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基于以上理念,本单元课程的评价设计应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不同的能力层级构建如下评价框架:

以上评价量表不仅关注到学生对事理说明文基本文体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科思维的训练,而且不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唯一评判标准。教师要将目光聚焦到學生在课程表现性任务中展现出来的多方面的能力和智慧,如分析比较能力、思维导图绘制能力、说明文撰写能力等,甚至于关注到学生的语言表达、书写和学习态度。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是真正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能力发展的,同时也是对教师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素养、综合人文素养的更新与锤炼。

综上,在大单元教学视域下,事理说明文的大单元教学策略选择要从真实的学情出发,紧扣教材内容,发掘单篇文本价值,聚焦新课程标准和文章体式所关涉的核心问题,创设贴近学生身心成长的学习情境,以“大任务”统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积极性。大单元教学也和学习说明文体一样,应当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发现事理的基本规律,立足学生本文,真正关注学生学习,才能够最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促成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作者通联:重庆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指向认知结构生长的大单元教学
学科融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加强对智障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