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3-07-25 05:18王久梅崔晨秋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产教融合职业院校

王久梅?崔晨秋

摘 要 加速构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形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优势。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鏈协同”育人体系存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断层现象显著、内部运行结构衔接关系弱化、育人资源分布离散等问题。立足于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从以“教学—实践”为衔接点、以“院校—企业”为连接线、以“校内—校外”为契合面三方面出发,构建了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该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为:以政策补链统筹建立产教融合“四链协同”多元育人调控机制;以服务延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四链协同”内部结构协调机制;以生态固链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四链协同”特色育人衔接机制。

关键词 技能强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四链协同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1-0011-05

2021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强调:“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对于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实现技能强国战略目标,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对职业院校而言,培养出符合技能强国战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加速实现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相对接、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对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核心和关键是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求“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述法规政策表明,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经之路。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育人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依然比较严峻。2017年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2020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超过1900万人,预计到2025年缺口率将高达48%。由此不难看出,提升产教融合育人水平,补足巨大技能人才缺口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针对于此,本研究立足技能强国建设战略背景,结合当前产教融合育人存在的现实困境,构建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协同)育人体系,以通过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助力技能强国建设。

一、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宏观层面:“四链协同”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断层现象突出

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宏观指引,对于调控职业院校教育链、人才链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受制于现有“四链协同”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断层现象显著的桎梏,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实践探索成效不显著[2]。第一,主体职责划分不清。尽管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等有关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但政策内容较为笼统,尚未对企业权、责、利进行清晰界定,也未明确相关部门的实施职能以及权责划分,导致产教融合工作难以落地,不利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第二,专业划分与产业发展衔接不够。尽管教育部于2021年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采用“三级”分类,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全面覆盖了国际通行的41个工业门类以及国家最新发布的新职业。但此次专业调整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以院校特色办学模式为核心、以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化专业划分机制,不利于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内在环节的融会贯通。

(二)中观层面:“四链协同”内部运行结构衔接关系弱化

技能强国战略下,内部运行结构紧密衔接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逻辑指向。校企双方只有承担起“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主体责任,深层链接“四链协同”育人机制内部运行结构,才有利于厘清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出技能强国建设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职业院校和企业两大参与主体的内部运行结构衔接关系弱化。第一,校企发展目标导向不一致。传统职业院校教育链和人才链多以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提升育人质量为目标,忽视或淡化了社会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3]。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造一流产业、实现创新资源集聚,从而实现盈利。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开发、科研成果研发等主要收益来源均存在极大程度的不确定性,难以匹配企业短期获益的目标。可以说,职业院校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导致双方“四链协同”育人目标难以趋同,弱化了“四链协同”内部运行结构的衔接性,对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形成较大阻碍[4]。第二,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仍面临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整体偏低、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院校间恶性竞争,最终出现多数高职院校只能与一般性企业合作,且双方产教融合发展处于松散的状态。这会进一步弱化“四链协同”内部运行结构衔接关系,不利于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三)微观层面:“四链协同”育人资源分布离散

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逻辑基础在于内部育人资源高效整合与应用。其中,教育教学资源是企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入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的逻辑基础;实践资源是影响职业院校人才链和教育链提升人才实践技能的根本指向。但从当前实践情况来看,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资源整合方面对接难,致使参与主体育人资源分布离散。第一,企业用人渠道离散。一方面,企业获取技能型人才的方式和途径愈加多样;另一方面,企业利益诉求也由单纯地通过人力资本获取,向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人才培训等方式获取转变。而极大部分职业院校依旧将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发展教育链和人才链的关键内容,难以匹配企业多元化用人需求,导致职业院校育人渠道单一和企业用人渠道离散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第二,校企服务资源离散。随着技能强国战略目标在“四链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深度融入,职业院校和企业服务资源呈现出难以高效衔接、分布离散的现实问题,对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进程形成阻滞。一定程度上,校企服务资源对接错位会直接导致企业无法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继而造成职业教育人才链和教育链必备的产业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聚集,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产生阻碍[5]。综合而言,现有产教融合“四链协同”人才培养资源尚未实现有效聚合并形成有序结构,阻碍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调”育人体系的构建。

二、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思路

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本文从校内校外两大视角出发,坚持政府、行业组织、职业院校、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对接联动,深入剖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协同的具体路径,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人才评价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对接,由此构建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见图1。

(一)以“教学—实践”为衔接点,推进课程与职业相对接

教育链、人才链离不开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支撑,产业链、创新链以企业实践项目为核心,因此,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以“教学—实践”为衔接点,以实现职业教育课堂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相对接,为一体化育人生态圈的构建提供基础条件。第一,专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建立课题研发小组,基于技能强国目标指向,深入考察企业用人需求以及职业工作范畴等信息,紧随企业职业变化规律,将企业典型用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最终开发出具有可实施性的课程内容[6],为推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第二,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职业院校教学内容和具体实施路径均是严格依据企业生产过程设计的,为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提供职业化学习情景。在全方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同时,助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第三,人才评价标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为了全方位评价技能型人才培育效果,职业院校基于专业特点,结合企业任务完成度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内容,对技能型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评价,为推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二)以“院校—企业”为连接线,实现双向资源相对接

作为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主体,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发挥内外合作联动效应,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供资源支撑。第一,畅通校企人才对接渠道。为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稳定运行,校企双方通过建立合作共同体,针对“四链协同”育人过程共同实施决策和监督,促进校企双方资源流通[7]。在“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过程中,企业技师能够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学校教师为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等提供智力支撑,以此实现双方人员对接流动。第二,破除校企文化壁垒。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存在深层壁垒的直接原因之一在于校企文化冲突,即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内部文化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目标追求差异、属性对立等方面。鉴于此,职业院校和企业只有在校企合作实体内部形成实践准则后,才可转化为组织文化,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双向流动,为推进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注入活力。第三,共享校企软硬件设施资源。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离不开软硬件资源支持,硬件资源包括企业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等,以及职业院校的教室、实训室等;软件资源包括职业院校的教学案例、教學方案等,以及企业的技术前沿信息、数字资源库等[8]。由此,实现校企软件和硬件资源共享,能够加速推进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三)以“校内—校外”为契合面,推动多元主体联动发展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参与主体包括院校和企业内部治理主体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等外部参与主体。从内部特征来看,职业教育具有显著的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鉴于此,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参与主体的角色功能和职责权限由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学校外部治理结构共同决定。在此情形下,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从以学校、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学校”内部二元治理结构,转变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内部外部相互嵌入的互补性治理结构[9]。具体来讲,一方面,政府作为外部治理结构的关键性主体,发挥两种主要职能:一是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政策供给者。近年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水平发展,为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供政策支撑。二是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协调者。政府担负着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等职能,为构建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创设最优外部环境[10]。另一方面,行业是外部治理结构的指导性主体。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可以根据需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相关职业教育标准。”为行业组织参与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供法律依据。此外,职业院校通过搭建以行业协会为指导的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平台,集聚更多企业力量,在规范企业行为、调和校企矛盾的同时,充分激发校企合作办学活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总之,校内、校外多元主体参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过程是必然,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三、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一)政策补链:统筹建立产教融合“四链协同”多元育人调控机制

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构建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交互协同。基于此,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应通过发挥宏观统筹指导作用,强化四链间交互协同性,优化产教融合“四链协同”多元育人调控机制,为培育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提供宏观指导。第一,政府部门要完善产教融合育人资金支持政策,通过发挥信贷支持、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工具效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可操作的配套支持政策保障。第二,政府部门要在资金源头上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弥补各地区资金保障政策制度漏洞,放大财政转移支付杠杆作用,增强专项财政资金引导能力,提高实施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第三,政府部门要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四链协同”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核查相关制度对于增强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主动性的效能,对于典型做法要及时给予奖励,对于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对于政策制度短板要及时予以补齐。

(二)服務延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四链协同”内部结构协调机制

服务延链的本质在于解决多主体跨界育人协同问题,同时能够应对各产业链间异构组织对接、业务衔接等跨界协同难题,对于深层理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潜在关联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第一,构建内部组织协同机制。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内部结构属于一种跨界互补的结构,因此,构建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在于推进多主体组织协同机制。就政府层面而言,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引导作用,提供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就行业层面而言,应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等服务,为发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以及创新链的内在联动效应提供先决条件;就企业层面而言,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习实训等方面主动参与,并在终端层面充分吸收职业院校输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构建内部业务协同机制。首先,职业院校和企业应以合作建立产业学院的方式,积极开展共同招生、共同教研、共同管理和共同就业等合作,建立跨界业务协同机制。其次,职业院校应基于技能强国建设目标,依托“政行企校”联动平台,创新教育教学治理体制,补足传统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短板。再次,职业院校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接受企业提供的技术技能培训等服务,促使自身育人需求与企业教育服务业务相对接,推进校企内部业务协同机制构建和校企合作模式优化。

(三)生态固链: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四链协同”特色育人衔接机制

生态固链是指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主体根据职业院校集聚化、产业布局集群化等特征,打造特色育人生态,为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业务的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提供良好基础环境。第一,建立产教融合特色育人品牌机制。作为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建立校企特色育人品牌衔接机制有利于挖掘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内部价值优势,加强四链间有机衔接,为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进程提供助力。职业院校应充分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在分析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明确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内容,建立区域职业教育特色育人品牌衔接机制。第二,建立产教融合“双元”特色育人机制。一方面,创新“班级—企业”双环境特色育人模式。教师参照企业工作环境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改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操环境;企业可依据职业院校教学环境对实训基地和企业部分岗位进行改造,让职工能够在“亦工亦学”的环境氛围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构建“学业—职业”双导师特色育人模式。职业院校校内教师担任学生学业导师,聘请企业优秀人员担任学生职业导师,将校内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校外兼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充分结合,支撑“四链协同”育人工作,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冯星,招瑜,蔡伟通,等.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6):241-243+275.

[2]贺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多元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0):32-35.

[3]郭湘宇,周海燕,廖海.产教融合视角下“双主体、深融合”产业学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1(8):62-65.

[4]范可旭,姜乐军.从离散走向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系统分析——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9):58-63.

[5]周维莉,王志强.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35):11-16

[6]张庆民,顾玉萍.链接与协同:产教融合“四链”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48-56.

[7]刘冰,徐娜.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55-57.

[8]姜丽,杨维明,张玮.“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4):228-231+235.

[9]范可旭,姜乐军.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4):46-51.

[10]杨蕊竹,李晨.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校企双元育人的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38-45.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four chain coordination”educ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haping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the“four chain coordination”education system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the problems of the obvious fault of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mechanism, weakening of internal operation structure connection, and discret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In view of th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strong skills country, from three aspects of“teaching practice”as the connecting point,“colleges and enterprises”as the connecting line, and“on campus-off campus”as the interface,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the“four chain coordination”educ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point to the line. On this basis,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paths are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education regulation mechanism through policy complementary chain planning,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rough service extension, and to build a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linkage mechanism through the ecological fixed chain.

Key words  building a strong skills country;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 system; four chain collaboration

Author  Wang Jium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rxism College of T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300); Cui Chenqi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rxism College of Tangshan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产教融合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