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论视域下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教材研究

2023-07-25 05:18周桐李同同黄遵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教材

周桐?李同同?黄遵红

摘 要 职业教育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资源和核心载体,其职业特征属性决定着校企合作共建教材成为必然选择。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已经基本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良性发展模式,但仍存在合作深度不足、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教材形式空洞、教材育人性功能欠缺等问题。从布迪厄场域论的视域出发,以场域、资本、惯习三大要素作为理论逻辑分析的主线,重新解读校企合作场域中共建教材的真实内涵与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场域论下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教材的新路径:构建立体化的校企合作场域,推动“教材—课程—职业领域”的转化与融合;加强不同资本的融合,不断完善资源共建、成果共用、人才共享机制;培育合作共建的惯习,落实产教融合、供需结合、权力共享的合作理念。

关键词 场域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1-0016-07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1];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重点提到要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教材改革[2]。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教材应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优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基于此,本文立足当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实际,从场域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教材的内涵和特征,继而提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教材的科学路径,以期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和建设沿着高质量方向前进。

一、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教材现状剖析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也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传统走向创新、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然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瞬息万变的社会市场经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职业性与实践性[3]。当前,虽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已经基本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良性发展模式,但仍存在合作深度不足、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教材形式单一、教材育人性功能欠缺等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秉持校企合作思想,却出现“浅尝辄止”现象

随着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逐渐凸显,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教材建设上,根据“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统计发现,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和建设不再仅仅依赖职业院校,而是逐渐形成学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科研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的编写机制[4]。坚持校企合作的思想虽然推动了职业教育教材高质量建设且取得一定成效,但这种合作大部分却是“浅尝辄止”的参与式合作,而不是共建共享共担的深度合作。在这种“浅尝辄止”的参与式合作之中,职业院校仍然是教材建设的主要领导者,并未充分赋予参与对象即企业代表者一定的开发权力,更多的是将他们当作建议者,从而导致企业难以作为一个开发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严重影响企业代表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坚持理实结合,却出现“纸上谈兵”现象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形而上”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形而下”的实践知识。从职业教育教材发展历程来看,其经历过基于学科知识的建设、基于职业行动的建设、基于职业特质的建设三个阶段[5]。从这三个阶段分析发现,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逐渐走向实用化与职业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然而,这种理实结合的教材内容却不足以让学生胜任企业的工作,“纸上谈兵”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材中涉及的实践类知识大多数是单纯的操作性知识,这种操作性知识是企业操作流程中理想化的样态,并未充分考虑具体操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另一方面是现有的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还未完全摆脱普通教育的“阴影”,教材内容的重点还是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与素养的形成。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大部分只懂得是什么、如何做,对于为什么即操作的原理知之甚少,学生们的所学所得与真实工作情境要求相差甚远。

(三)职业教育教材形式呈现多元融合,却出现“华而不实”现象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教材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常见的传统纸质教材资源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新宠”。为此,许多职业院校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出融媒体数字教材。这种教材包括纸质教材、配套学习指导书、立化体课程与各类数字资源,以及支持教与学的服务等数字化平台、后台大数据等,实现了教材的多元化發展[6]。然而,在肯定教材多元融合发展的同时,应当看到存在的一些“华而不实”的现象。首先,丰富多元的电子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虽然在呈现形式上更加生动具体,但教材的主体内容大相径庭。其次,多种元素融合呈现的教材虽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但教材内容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还需进一步验证。若过于注重教材呈现形式的多元性,忽略教材内容的价值体现将适得其反,教材的育人价值将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形式过于丰富多元的电子教材容易喧宾夺主,易导致学生过度关注外在形式化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却忽略了核心知识点的学习。

(四)职业教育教材注重能力本位,却出现“才不配位”现象

在类型教育的要求之下,现代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载体,其功能定位已经逐渐从知识本位上升到能力本位。然而在现实中,职业院校学生所习得的能力仍然不能较好地匹配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出现“才不配位”的情况。从职业教育教材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现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等,这将推动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而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资源和核心载体,教材从编写、定稿到出版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致使教材最后呈现的内容从现在式直接变为过去式。第二,教材虽坚持以能力本位为主,但在教材课程内容与企业工作流程之间的衔接与转换上,并未充分融入企业真实的工艺流程,更多则是理想化的操作流程和表层化的操作步骤,所以培养的学生无法较好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化。第三,虽然开发和编制教材坚持能力本位,但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现有学习基础,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与非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需求千差万别,如果以“一刀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则无法发挥教材育人的功能价值。

二、场域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建教材的理论分析

国家多项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颁布,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诸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94号)、《“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教职成厅[2021]3号)等政策,都重点提到要建设新形态教材,并提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融合学校场域与企业工作场域,对接企业发展需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7]。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方面,针对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这一问题,本文拟从场域理论的视角出发作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场域论的解读

场域论是研究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布迪厄认为,场域指的是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個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自主化的强化是场域形成的关键性特征,通过不断强化其自身逻辑和异质空间形成场域,进一步强调不同主体的自主化。除了对场域的解读,他还分析了资本与惯习两个概念。资本即积累的劳动,当它在私人性或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以物化的或现实的劳动形式占有社会资源[8]。常见的资本主要有三种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惯习则指的是一种既具有可持续性又可能发生变换的性情体系[9],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不同场域主体表现出的行为形似性,与个人的习惯倾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实践行为逻辑。布迪厄将资本与惯习这两个概念与场域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场域理论。综上分析,场域论指的是场域中的不同主体参与社会实践生活而形成的一种客观的关系网络,而这个关系网络不会固定不变,会受到资本交换和个人行为的影响,不断实现场域的自主化发展。

(二)场域论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耦合的逻辑分析

场域论是不同个体之间在资本与惯习的影响下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为研究不同领域中个体之间的关系运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以场域论的视角重新审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并非单纯的交流合作,而是由学校所具备的文化资本与社会企业所具备的经济资本定位不同的关系位置,并在惯习的引导下开展争夺优势位置的竞争,以此构成布迪厄所提及的场域。这一场域形成的具体逻辑分析如下。

1.校企合作构成教育合作场域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场域下的次场域,是基于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交融的教育场域。在此场域中,职业院校代表提供教育服务的乙方,而企业作为社会代表是提出需求的甲方。甲方反映社会的用人需求,这种需求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企业效益的变动而变化。乙方作为提供人才的载体,乙方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必须服务于甲方的用人需求,以实现人才与岗位之间的完美契合。然而,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甲乙双方的供需关系,还涉及到甲方的发展与收益、乙方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利益交叉关系。场域论的引入,不断拓展了校企合作的边界,摆脱了学校主体的单一合作模式,逐渐上升为多种利益关系交织的教育合作场域。

2.校企合作是文化与经济资本的整合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的输出者,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本价值。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贡献者,它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是经济资本的主要拥有者。在校企合作场域之中,学校代表的文化资本在企业代表的经济资本加持之下,可促使学校更加高效便捷利用社会资源加强自身建设,如开发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而企业在学校文化资本的支持之下,不仅可以通过与学校建立类似“订单式”的合作,为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还可以借助学校场域中所具备的科研力量、教学场地、文化氛围等为企业技术发展和员工培训提供支持,以此推动两种资本“1+1>2”的增值效果,实现双向共赢。

3.校企合作是客观场域与主观惯习的辩证统一

在场域论中,惯习被理解为是一种习惯性的倾向,它与场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正如布迪厄所说,场域是具有惯习的场域,没有惯习的场域是不存在的;惯习是场域的惯习,没有惯习的场域是不存在的。这一说法充分强调了客观的场域与主观惯习之间的辩证统一。而在校企合作中,由此形成的教育合作场域,也充分保持着其本身的惯习。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场域中的学校,有遵循与企业合作的客观逻辑,配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学校作为主体仍然保持着教育主动性的惯习,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实施教学。另一方面,作为人才需求的主体,企业尊重育人规律的同时也始终坚持效益至上的价值理念,看重投入与产出之比。

(三)场域论下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教材的内涵

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中介,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学活动的基本媒介,能够联结教与学、体现教学目标、物化教学理念,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在职业教育的新语境中,教材还作为梳理工作领域、工作项目、工作岗位等方面具体要求的资源载体,对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本文借助场域论将学校的教育场域和企业的工作场域在资本、惯习等因素的影响下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合作关系网络。在这个关系网络中,教材建设不同于以往的意见交流式、会议研讨式的合作模式,而是更加强调学校的文化资源与企业的社会生产资源之间的融合发展,除了理论与实践知识边界的融合,还有社会工作生产空间领域与学校文化空间领域的融合,实现教材内容中理论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教材形式上学生中心与岗位情境的统一、教材功能上育人与适业的辩证统一。基于此,将场域论下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教材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如下。

第一,教材建设属于学校教育场域与市场经济中企业场域的融合,体现了其社会性的特征。在场域论视域下,校企合作建设的教材不仅是为了满足学校的育人需求,而且更多的是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支持。

第二,教材建设中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增值合作,体现了其效益性的特征。校企合作建设教材的价值不应只停留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上,更应该体现教材内容的社会效益价值。企业作为利益中心者,企业投入经济资本与学校一起共同建设教材,其目的在于获得经济效益。而这个经济效益则具体表现为学生接受的学校文化教育形态能够成为学生胜任某一个工作岗位而取得的收益。

第三,教材建设中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工作场景之间的三维立体融合,体现了其立体性的特征。场域论的引入,让校企合作不再是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各自优势特色,实现立体化融合。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认知与学习的规律合理设计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在尊重真实工作场景前提下,设计更加真实立体的工作学习项目和流程,实现教材学习空间的立体化。

三、场域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建教材的路径

结合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场域论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建教材的理性分析,提出校企合作共建教材的科学路径,以期发挥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用,不断提高教材建设质量,满足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一)构建立体化的校企合作场域,推动“教材—课程—职业领域”的转化与融合

构建立体化的校企合作场域,不断推动教材内容的场景化再现、教材形式的跨领域融合。具体而言,职业教育教材既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又是反映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它的定位决定了教材内容和形式离不开学校与企业场域的融合支持。为此,在教材内容设计上,根据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标准,从企业场域中职业岗位的活动过程出发,研究形成教材设计三维模型,教材设计三维模型通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将“职业领域”教学转化为“课程领域”,通过“企业工程师+院校教师”将“课程领域”转化设计为“教材领域”。这种多元合作、层层递进的转化和融合,一方面缩小了教材内容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差距,让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供需有效平衡;另一方面,这种场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校知识权威专家主体与市场经济代表企业权威专家主体的作用,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还实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互动,突破了从前各自为政的壁垒,实现从观点的沟通到领域的融合发展。具体设计分析见图2。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除了注重内容之间的融合发展,在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上也突破了传统教材抽象陈述方式,充分融入企业场域中真实工作场景,实现跨领域融合。具体以行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一是将岗位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工作领域”教学化为“课程名称”,接着再转化设计为“教材名称”;二是将“工作任务”教学化为“课程单元”,接着再转化设计为“教材项目”;三是将所需的“职业能力”教学化为“课程知识、技能、素养”,再转化设计成教材的项目任务,使教材展开过程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以《物联网嵌入式应用》课程为例,在转化过程中,无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充分分析了企业场域与学校场域的转化:首先,在企业场域中,以工作领域为主,通过横向转化提炼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包括驱动开发等,再从不同工作任务中提炼出需要的不同职业能力;其次,基于企业场域,融入学校场域,“教学化”地提炼出对应职业领域中课程领域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工作领域转化为物联网嵌入式应用课程,课程中的具体单元则围绕工作场景中的具体工作任务而设计;最后,基于前两个领域的整合和转化,设计教材领域的内容,包括教材名称、教材项目、项目任务。具体的职业领域、课程领域、教材领域的转化过程见图3。

综上而言,立体化的校企合作场域让职业领域、课程领域与教材领域的融合与转化更加紧密,也不断扩大了校企合作的场域空间,使得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从书本化上升到空间化,实现了书本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二)加强不同资本的融合,不断完善资源共建、成果共用、人才共享机制

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建设教材,同时要求注重教材的实用功能价值。然而,教材的实用功能价值体现在能够充分反映当前行业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流程等。毋庸置疑,这种功能价值仅依靠学校投入的文化资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企业资本的支持才能让教材与时俱进,以促进培养更多符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为此,以校企合作场域为核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流动与扩散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中不同主体与不同资本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建、成果共用、人才共享机制,让高质量的教材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增值,为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赋能[10]。具体形成路径分析见图4。

首先,在资源共建上,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推动学校和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结合,共同探索类型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学校要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学PPT、教案、题库、样卷等方面发挥文化资本的价值作用;另一方面,企业要在动画视频、实操视频、H5互动视频、仿真实训平台、参考代码等先进技术支持方面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优势。这样既能保证学校教育资源包含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与规范等内容,推动教育资源的职业性发展;又能依托学校场域中的文化资本力量,将企业的经典项目、案例等内容提炼升华,推动教育资源的知识性与职业性的结合,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11]。

其次,在成果共用上,必须坚持资本融合,以形成“1+1>2”的收益效果为前提,通过不断优化成果共用机制实现不同主体的利益共享。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教材应以共同的利益发展为建设目标,保证校企合作利益出发点与落脚点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成果共用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保证学校文化资本与企业经济资本投入产生的成果能够最大化地惠及两个主体,实现两大主体的齐头并进与互利共赢。

最后,要完善人才共享机制。学校中教学教研人才都是文化资本最核心的体现。他们所具有的教学与教研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将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提炼升华为企业实际操作的工作原理,实现教材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而企业的技术型人才也是经济资本中的重要体现,他们积累的工作經验和对某一技术的熟练运用可以不断补充并完善教材的职业性特征。因此,不断完善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共享机制,落实校企人才之间的互聘互用是校企共建教材的关键。

(三)培育合作共建的慣习,落实产教融合、供需结合、权力共享的合作理念

校企合作构成的新场域不断形塑着新的惯习,而该惯习又不断建构新的场域,两者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建构,构成一个完整且成熟的场域。由于新场域与惯习之间又是一种以“实践”为中介的“生成”或“建构”的动态关系,性情倾向系统在实践中获得,又持续不断地旨在发挥各种实践作用,不断地被结构形塑而成,又不断地处在结构生成过程之中[12]。由此可知,培育合作共建的惯习需以具体实践落实产教融合、供需结合、权力共享的合作理念,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具体形成路径见图5。

首先,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文化价值观,落实产教融合的价值理念。文化作为场域中的价值引领,是不同主体实施具体行为的前提。因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本就是职业教育的天然属性,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在教材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校企文化,有助于确保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融互鉴,进一步贯彻产教融合的价值理念[13]。例如,可按照企业工作环境对教室进行改造,营造企业氛围,以企业文化重塑高职学生价值观;从企业聘请职业导师与辅导员共同开展工作,融合校园文化和工匠精神,培育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精神;通过将班级虚拟成公司,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让学生熟悉企业管理流程,提高职业素养,让学生思想与企业文化同向同行,为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角色顺利转换打好基础。

其次,探索企业发展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精准对接的教材建设模式,落实供需结合的合作理念。教材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资源,又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抽象知识载体。这就要求合作共建的教材不能局限于经验式的交流,还需要在教材内容、功能、价值等方面实现精准对接,保证符合多元化、动态化的发展需求。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对接:第一,对接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职业等级证书中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融入到教学内容,改革传统课程;第二,以职业能力本位,对接岗位需求,将所从事行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教材内容的最小组织单元;第三,以行动导向为主线,对接工作过程。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工作导向的思路展开教学与实践学习,以典型项目为主体,驱动课程教学实施。

最后,公平赋予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的权力,实现权力共享的合作理念。传统校企合作中,学校作为教材建设的主体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而企业则常常作为被动一方参与教材开发与建设,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不仅不能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材主体部分的创新发展与职业价值的体现。为此,平等赋予不同主体教材建设的权力将有助于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第一,要赋予社会企业平等拥有教材建设的决定权,实现企业从一个参与者到主导者的角色转变,这将为校企合作共建教材提供强大的内驱力,推动教材的高质量发展;第二,要赋予企业参与建材建设过程中平等的话语权,在尊重不同主体独立性的前提下,也要平等看待不同主体的建议,避免“专制”的出现;第三,要赋予企业和学校共同享有建设成果的权力。教材建设的成功离不开每个参与主体,只有让每个主体平等享有劳动成果,才能不断推动教材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2-11-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19-02-13)[2022-11-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高鸿,赵昕.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思路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15-19.

[4]曾天山,马建华,刘义国.以国家规划教材提升职业教育教材质量[J].课程·教材·教法,2021(5):26-31.

[5]马桂香,邓泽民.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研究40年综述[J].职教论坛,2019(10):57-64.

[6]罗海林.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研发策略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1(6):78-82.

[7]赵蒙成.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的内涵与开发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5):83-90.

[8]陈昌.场域视角下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1):51-54.

[9]侯迎锋.对体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思考:布迪厄和体育社会学[J].体育科学,2015(3):90-94.

[10]纪德尚,吴俊.场域论视角下的高新技术园区自主创新路径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2):140-142.

[11]王姣姣,杜慧起.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6):109-112.

[1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 [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8.

[13]查英华,苏晓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6):46-51.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and core carrier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abilitie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a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building textbook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has basically achieved a benign development model of cooperation and co-constru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pth of cooperation, lack of targeted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empty teaching material form, and lack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textbook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rdieus field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field, capital, and habit as the main line of theoretical logical analysis, and reinterprets the tru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built textbooks in the fiel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 new path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jointly buil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under the field theory is proposed: constructing a three-dimens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iel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textbook curriculum vocational fiel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capital,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mechanisms for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sharing, and talent sharing; cultivating the habit of cooperation and co-construction, implementing the cooperation concept of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mbining supply and demand, and sharing power.

Key words  field theo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xtbooks

Author  Zhou Tong, professor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2260); Li Tongto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Huang Zunhong,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