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前景及建议

2023-07-25 05:22刘姝言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河南省监管

刘姝言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的总称。按照《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绿色食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种类不断丰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向绿色化、可持续化转型,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标准不统一、品牌缺乏等问题。但总体而言,绿色食品产业正在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已建立50多个大类,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植物采集等400~500个细分产品,涵盖了畜禽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饮品等。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建立了700多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1120万hm2,带动相关农户2000万户。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总数量达3万家,产品总数量超过5万个。涉及绿色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连续3年均维持在98.5%以上。

(二)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河南省的农业资源丰富,各类农产品贸易繁荣发展,是全国土地耕种强度最高、农产品供给能力最强的省份之一。2021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为5 620.82亿元,预计2025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将达6500亿元。河南省的绿色食品主要集中在大米、小麦、绿色蔬菜、食用油几大品类,其产业发展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龙头企业实力普遍不够强,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市场竞争力整体偏弱;二是品种结构趋向合理,基本涵盖食品产品门类,但是多为初级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完整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产品占比不高;三是地方特色鲜明突出,河南省粮油的产品产量和质量位列全国前列,是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的经验做法

(一)建设标准体系,加大推广力度

河南省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 围绕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程、产品包装标签、质量等方面,不断建立健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河南省绿色食品监管部门已经持续协助近500家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建立了600多项关于种植、养殖及加工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定期组织定点帮扶专员,进驻企业协助其建立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大生产标准推广范围及力度,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效益。

(二)强化组织保证,建设专业队伍

河南省在农产品质量检测及监督环节,不断探索绿色食品安全工作的推进机制,形成省、市、县(区)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同时组建了一支由专家、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有资格、懂标准、会生产、精监管的绿色食品检查员和监管员队伍,培养了近千名“企业内检员”,满足了日常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和监管的需要;组织从事绿色食品内部检查工作的人员开展线上培训,重点提升绿色食品检查、监管员在业务辅导、材料审核、现场抽检及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设置安全预警,落实公告通报

河南省设置实施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制度。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统一部署下,组织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员和相关监测机构,收集危害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经分析、评估后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损失。质量安全信息分为红色风险、橙色风险和黄色风险三个级别,根据质量安全信息分级,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实施公告通报制度,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或以文件形式向绿色食品工作系统及有关企业告知绿色食品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不仅对不合格产品取消标志使用权予以公告,而且对企业拒绝年检或经年检不合格的也予以公告。对于年检工作不力或严重失职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并追究其责任。通过公告、通报制度的实施,建立了标志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退出淘汰机制和信用体系,树立了绿色食品严格监管的社会形象。

三、產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业务水平与监管要求不匹配

河南省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有上千家,覆盖面积较大、涵盖品种较多,行业跨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同时,绿色食品认证对产地环境、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都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在作物生长期、加工期内,才能有效地检查作物投入品、生产加工、管理模式等情况。如果按照要求,每年对每家企业进行2~3次现场抽检,按月巡查,全省需要配备绿色食品监管员上万名,但河南省绿色食品监管员数量远远不够,加之企业对年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委托专人到企业或市场上进行随机抽取样品多拘泥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监管目标及任

务。

(二)企业重视程度不足,标准实施不严格

一个响当当的绿色食品品牌,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也是老百姓的致富法宝,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绿色食品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包括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部分企业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将两者紧密相连,这样就导致理论和实践相互脱离,企业为了通过绿色食品的认证或应对突击检查的需求,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文档,致使质量管理体系流于形式。同时,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区县一级部分企业绿色生产意识淡薄,生产环境简陋,设施陈旧,规模不大,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企业关于绿色食品相关制度不健全,实施过程未按照标准进行,不重视绿色食品要求,出现问题不整改,申报环节形式化,后期管理不严格。

(三)监管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

当前的绿色食品监督管理环节大都依靠人工抽检、现场检查等传统手段及方式。这种方式下,部分企业在抽检时间段通过突击整改、形式化整改等手段蒙混过关。未做到全过程监管,监管过程未能有效结合信息化监管手段,监管效率不高,信息化水平不高。

四、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品牌策划,提升品牌价值

农产品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市场推动。河南省要结合本省政策,鼓励并引导各地市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定制品牌形象,形成品牌价值资产。政府可以通过组织绿色食品品牌创意大赛,推进绿色食品企业形象提升;也可以通过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健康发展,推介“豫农优品”,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另外,要充分利用展会、产销等活动,构建全媒体、融媒体营销新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品牌价值传导,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宣传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及标准,逐渐影响并引导民众消费观念及行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及发展信心,从而逐步实现绿色品牌深入人心。

(二)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产业升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食品业供应链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提升产业效率,推动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全流程监管;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产业上下游联动,将监管贯穿到绿色食品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包装等各个环节,改变传统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率,节约监管成本。相关部门在企业的参与下,应该逐步建立完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逐渐实现绿色食品凭“合格证+追溯码”上市销售,形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全程可溯的信息化监管模式,提升绿色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水平。

(三)实施产教融合,充实人才队伍

绿色食品监管部门可以组织并联合省内外大型优质龙头食品企业、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本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通过产教融合的形式,探索共建产业发展学院。一方面,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监管部门政策指导优势及院校师资条件,定向培育相关人才,充实行业发展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产业学院及龙头企业要借助引领示范效应打造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真正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   程丽红)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河南省监管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什么是绿色食品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