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 确保中国碗盛中国粮

2023-07-25 05:22刘自军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场耕地高产

刘自军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地处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周口市境内,耕地面积0.68万hm2,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1.33万hm2,其中,夏收作物播种面积约

0.67万hm2,秋收作物播种面积约0.67万hm2。为充分挖掘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黄泛区农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2007年开始粮食作物高产攻关田创建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抓好粮食高产创建的现实背景

(一)粮食供给大体平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粮食产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供需平衡。统计局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8 653万t,比2021年增加368万t,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6.5亿t以上,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稳定我国的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 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源头,是粮食高产的基础。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耕地面积也面临着不断缩小的考验。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 833万hm2,但放在全国人口141 175万这个基数上,得出的结果令人十分堪忧。多达650个县市的耕地面积人均不足533 m2,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放眼世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美国的1/10,总体耕地情况不容乐观。

(三)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高强度的耕作活动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我国部分耕地质量退化严重,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另一个不利因素。相关资料显示,我国1/5的耕地缺少有机质,其中1/10的耕地低于有机质标准5倍以上,1/2的耕地缺少磷元素,1/4的耕地缺少钾元素,缺乏其他微量元素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对粮食产量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威胁。

(四)粮食相关产品需求量逐年提升

人口多、耕地少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直接或间接的消费量不断上升。中国的小麦、稻米消费量已稳居世界第一,玉米及其他粮食作物的消费也稳居世界前列。未来,中国粮食作物的需求量将会继续增长,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粮食安全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二、黄泛区农场高产创建现状

(一) 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地处豫东平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素以盛产优质农产品而著称。自黄泛区农场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以来,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粮食产量逐年提升。黄泛区农场统计资料显示,2022年黄泛区农场小麦每667 m2产量为650 kg,部分高标良田突破700 kg,年粮食总产11 500万kg左右,其中,年生产优质小麦6000万kg。黄泛区农场已然成为区域粮食高产的稳定器,成为推动区域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力量。在一系列高产创建活动的带动下,黄泛区农场生产科技水平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农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粮食作物产量纪录屡被刷新,并实现了从点到面均衡增产的转化,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二) 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黄泛区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到46个,前5位服务组织分别为河南锐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黄泛区农场九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广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利平农机专业合作社、丰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场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2300多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75 000 kW,小麦、玉米、大豆生产从整地、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年均累计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种4.67万hm2,病虫防治3.33多万hm2,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在96%以上。黄泛区农场先后斩获“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场”“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AA级示范农场”等荣誉称号。

(三) 技术力量不断完善

相比于农业机械设备,科技人员也是农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泛区农场现有农业技术人员19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3人,农艺师65人。黄泛区农场建有高规格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土肥工作站与化验室、农业技术推广站与试验站,各农业分场有自己的农技室,形成了总场、分场、职工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每年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500多万元,农业科技普及率在90%以上。黄泛区农场制定有《绿色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玉米、大豆、花生、西瓜、辣椒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规程》等,便于职工对标生产,每年组织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对操作规程进行修订,使其更贴近生产实际,可操作性更强。黄泛区农场发挥高度组织化优势,使用的农药由农场统一购买,统一技术配方使用。农场根据病虫测报,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针,进行统防统治。

三、 高产创建的主要措施

(一) 成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为了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黄泛区农场坚持“六统一”粮食生产原则,统一粮食品种布局、统一相关技术规程、统一农机设备调度、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产品质量追溯、统一品牌推广销售。除此之外,农场还总结出了“十项技术”措施,即: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土壤深松、选用良种、精播匀播、化学除草、节水灌溉、中耕镇压、绿色防控、叶面施肥。成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确保了农场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提升了整个农场抗灾、抗病的能力。

(二) 农用机械设备的充分利用

黄泛区农场充分整合场区内部农机资源,在平整土地、种植播种、灌溉施肥、防虫防病、粮食收获等关键环节,通过应用小区播种机、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水肥一体机等农业生产农机,发挥农机的机械化优势,推动粮食生产高效快速发展,实现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

(三)技术人员的全过程服务

为确保粮食高产稳产,黄泛区农场农业技术人员被分为多个专业小组,对自己负责的耕地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为确保粮食丰产丰收,黄泛区农场各农业分场的农技人员因地施策、因苗施策,从农作物的耕种、病虫害防治、施肥浇水等环节入手,让科技指导生产,让科技助力生产,为农场粮食高产提供科学保障。

(四)高标准农田的相继建设

随着国家逐年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程度,黄泛区农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助推粮食高产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农场多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政府的支持下,农场加大资金投入,多个农场分场相继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在提升耕地有机质含量、增加农场节水灌溉设备、完善道路机井设施等方面集中发力,查漏补缺,实现了黄泛区农场约0.67万hm2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实现了“路相连、沟相通、涝能排、旱能浇”的建设目标,增强了农场防灾抗灾的能力,为粮食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农场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結语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有利于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这个过程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   张梦纳)

猜你喜欢
农场耕地高产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农场假期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农场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