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六创新”建设模式浅谈

2023-07-25 05:22崔志娟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汤阴县高标准管护

崔志娟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通过改善粮食种植条件、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

收、高产稳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于2021年9月20日印发实施,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方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也是连续12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汤阴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突出“六个创新”(建设、运营、服务、管护、融合、技术),为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一、基本情况

汤阴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以扛稳粮食安全为己任,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抗灾减灾防灾能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一根本目标,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规格建设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示范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汤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涉及菜园镇、古贤镇两个乡镇,总投资1.6亿元,总面积3333 hm2,平均每667 m2投资3000元,其中,核心区800 hm2,平均每667 m2投资4000元。

二、主要模式

汤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坚持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护,主要突出“六个创新”。

(一)创新建设模式

汤阴县立足“全省一流、国内领先”规划定位,实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为保证项目建设“蓝图”的高质量、科学规范、经济合理,汤阴县聘请拥有10个甲级资质的公司承担项目设计任务,选择具有多年示范区建设的公司进行建设,借助强强联合,依靠其先进的理念、技术、设备和管理,既保证了施工进度,又确保了项目质量。

(二)创新运营模式

汤阴县积极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耕地、种肥、管理、收割、售销”全过程农业生产服务,并在示范区内推广土地流转、托管服务,有效破解了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汤阴县生产托管服务主要包括全程生产托管、多环节生产托管和单环节生产托管3种模式。一是全程生产托管,合作社通过开展统一购置农资、耕种、管理、收割和销售的“五统一”托管服务,实现联采直供、规模化机械作业等,促进了粮食生产节本增收;二是多环节生产托管,合作社根据农民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协议,提供“深耕”“旋耕”“播种”“收割”等多环节生产托管服务; 三是单环节生产托管,合作社根据农户需求,提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耕、种、防、收等某一个环节的单环节生产托管服务。同时,合作社对周边农户进行粮食收购,进行统一烘干作业后销售,小麦通过订单,全部销售至当地小麦加工企业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华龙面业集团有限公司,玉米全部销售至湖北省、湖南省等地区。

(三)创新服务模式

汤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运用智慧农业云平台,对示范区乃至全县的物联网智能灌溉机井、植保科技监测点、环境科技监测点、耕地质量监测点(站)等田间智能设施的运行,进行控制和实时监测,适时提供农业气象、病虫害防控预警,同时,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并通过后台数据运算模型,给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决策建议。项目区的镇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民,每天可及时接收到农业信息,给农业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发展“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示范区打造了高标准农田“河南样板”,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年新增效益3 384.1万元,耕地质量、产出能力、抗灾能力、资源利用率得到较大提升,农田生产条件超过灾前水平。通过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不断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化肥用量减少了3%以上,化肥利用率在41.2%以上,土壤污染、生态退化、营养失衡、作物产量低、品质不优等问题得到了系统解决。

(四)创新管护模式

汤阴县在示范区内设立井长、管护员、维修员的“一长两员”管护队伍,提前引入项目管护机制,管护人员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知悉建设内容,参与工程验收;完善“高标准农田+合作社”建管模式,促进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提高新技术集成应用水平,实现高标准农田高水平管护,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探索“田长制”管护模式,明确管护责任,形成“建、管、用、维”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五)创新融合模式

汤阴县在高標准农田建设中,注重小麦、玉米等产业的培育,以产业促发展,进一步提升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目前,汤阴县共培育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719家,依托专业化农业管理服务公司,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促进农业增收、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延长了产业的发展链条,实现“产出、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六)创新技术模式

汤阴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积极加强技术集成,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无人机植保防控病虫害等农业集成技术;推广“一集成、六统一”,即集成粮食高产技术,实行统一耕地、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收、统一技术服务;推广新麦26、西农20、中麦578、丰德存麦21等优质品种。全县良种覆盖率达100%,精量播种、深耕深松、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农艺融合率在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在90%以上,小麦的统防统治,机械化防治、无人机飞防等措施有效防控了小麦病虫害大面积的发生发展,每667 m2耕地可增收130 kg左右。

三、对策与建议

(一)补短板

汤阴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平整土地、修渠修路、灌溉设施等建设项目完成较好,但在土壤肥力改善、新技术应用等“硬骨头”上下的功夫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只有这些方面同时实现提升,才能让粮食生产实现新的质的提升。高标准农田在建设中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平衡施肥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等措施提高水肥利用率,达到节水、节肥、改善土壤环境的目标;通过平衡土壤酸碱值,增加土壤微生物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风、保湿效果,稳定土壤温度,增强土壤肥力;通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质提升等措施提高耕地地力水平,最终实现作物提质增效。

(二)重管护

三分建、七分管。在以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各地区往往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要想切实发挥作用,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日常管护必须做好,以长期发挥基础设施作用。一要加强对项目管护的宣传引导,让老百姓参与管护,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护措施,做到一村一策、一片一策、一户一策、一井一策,既提高了管护效果,又降低了管护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项目设施利用率。二要开发利用智能化监控,实时监控维护高标准农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要保障管护资金来源渠道,探索“田长制”管护模式,明确管护责任,形成“建、管、用、维”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三)强联合

政府要强化各部门、各项目之间的协同配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吨粮田创建、小麦“一喷三防”、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成果,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张珍)

猜你喜欢
汤阴县高标准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汤阴县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翰墨书香飘校园——访汤阴县书法大赛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